學術規範| 我國學者英語論文提要與國際學者比較有何欠缺?

2021-03-01 中國社會科學網

當前,我國學者撰寫的各類文章頻繁躋身國際期刊,但在建構學術身份時過於含蓄,與國際學者有異。本文擬以英語論文提要為例,考查我國社科學者英語論文寫作中的身份建構現狀和問題。

提要旨在高濃縮展示論文的大意、新意、發現,在讀者瀏覽和篩選海量文獻中扮演著「嚮導」角色。學界的共識是:提要既是交際語篇,也是交際行為,具有社會性、修辭性和勸說性,作者通過修辭資源「推銷」研究成果,說服同行認可其創新、接納其推論。Hyland(2005)甚至認為包括提要的學術寫作是「身份行為」,作者報告研究成果的同時通過「人際幹預」文本以構建其學術身份和影響力。在學術發表競爭白熱化的當下,提要發揮著更大的勸說功效,是作者的自我推銷。那麼,我國學者的提要是如何建構作者身份的?建構何種身份?與國際學者比較有何欠缺?

我國學者身份建構現狀

身份是他人或社會團體在特定時間和場合對作/言者的話語和社會行為進行解讀形成的個人公眾形象。書面語篇中的作者身份由作者在文本中的行為界定,隱含於文本的語言選擇中,體現於元話語、報告動詞、評估語等。其中元話語被公認為以報導性和勸說性為特徵的學術語篇之首要構篇機制。我們視表徵身份的元話語為一種身份標記,分為顯性標記和隱性標記兩類:前者直接指稱當前文本的作者、直觀建構作者身份,包括第一人稱單複數代詞(如I/we)和作者自稱語(如the author);後者隱含或間接指稱作為當前話語參與者的作者,包括抽象主體詞(如this article)、加強語和模糊限制語。加強語和模糊限制語表徵作者的認知立場、定位作者—讀者關係,標記作者的隱性「在場」,前者有認知形容詞/副詞(如certain/undoubtedly)、認知動詞(如confirm)、情態動詞(如must)、固定短語/句型(如in fact/it is demonstrated (that))四小類,後者有認知形容詞/副詞(如likely/primarily)、認知動詞(如argue)、情態動詞(如may)、特定的狀語/名詞(結構)(如in general/assumption (that))四小類。

作者身份有「研究者」、「話語建構者」、「觀點持有者」、「評價者」四類。「研究者」身份指作者作為所匯報成果的創造者即研究者的形象。「話語建構者」指作者基於對潛在讀者的評估選擇合適的語言策略建構話語的寫作者形象。「觀點持有者」指作者闡述觀點、推介研究成果所表徵的身份。「評價者」則指作者表達態度和價值觀的身份。下文擬以人稱代詞與其後動—名語義韻為視角,簡述四類身份是如何協同建構作者身份的。

本文語料共300篇英文提要,源自近五年發表於《中國社會科學》《社會學研究》及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American Economic Review等十多家國內外權威期刊。擬運用Antconc 3.43軟體和語篇分析方法檢索、識別和統計身份標記,並以千詞為單位對頻數進行標準化(以下報告的頻數均為標準化數據)以便比較。

在身份標記總使用量和顯、隱性標記使用量上,中國學者(分別為22.7個、3.7個和19.0個)都明顯低於國外學者(分別為36.3個、11.6個和24.7個),且更偏好顯性度較低的隱性標記,其使用量約為顯性標記的5倍,而國外學者的隱性標記的使用量僅為顯性標記的兩倍。顯性標記中,國內外學者使用的第一人稱代詞均壓倒性多於作者自稱語,表明他們都試圖在提要中呈現自我。國內學者使用最多的三種身份標記依次為加強語(12.2個)、模糊限制語(5.0個)、第一人稱代詞(3.7個),而國外學者依次為第一人稱代詞(11.3個)、模糊限制語(10.9個)、加強語(8.7個),呈現明顯的倒掛。國內學者使用的第一人稱代詞顯著少於國外學者;加強語顯著多於國外學者,集中體現在情態動詞(分別為5.4個和1.4個);而模糊限制語顯著少於國外學者,體現在認知形容詞/副詞和動詞(分別為2.8個和7.4個)。以上表明我國學者偏好隱性的身份表徵方法,與此同時,卻高頻運用能增強對信息的確定性、信心、責任以及排除替代觀點和提升語力的加強語,來標記話語參與和同讀者的一致性,以提升整體說服力。比較而言,國外學者使用較多顯性標記,還用較多模糊限制語試探性地呈現信息,使信息「觀點化、緩和化」,為自己保留退讓空間,為讀者提供協商空間。第一人稱代詞是高顯性度的身份標記,其單複數的運用與作者人數相關。單數形式獨指作者一人,顯性度更高,複數形式可指稱一個或多個作者,或兼指當前作者和讀者。因此,對其進行考察有助於深入了解作者的身份建構策略。我國學者使用3.7個複數代詞,獨立作者無一使用單數代詞;國外學者使用8.6個複數代詞,幾乎全由多作者使用,而獨立作者使用5.3個單數代詞。這表明我國作者避免凸顯個體自我,國外作者卻儘量使用高顯性標記以突出文責自負和「我的地盤我做主」的所有權和權威性。

在代詞的語義搭配上,以we後的高頻動詞為例,除了都使用「發現、結果」義動詞(如find、conclude)和行為動詞(如examine、conduct)展示研究內容、方法和結果,國外學者還偏好認知或評論動詞(如argue、propose),突出對研究結果的解釋和評估、與其他文獻的比較等,建構觀點持有者和評價者身份。另外,除了都用findings、results等名詞與our搭配,並與報告動詞indicate、reveal等共現,呈現結論和啟示,國外學者還高頻使用觀點名詞argument、hypothesis等,以闡述理由和觀點。這些身份建構方法也值得我們效仿。

中國學者如何得體建構作者身份

我國學者的身份建構和自我推銷意識較弱,故而偏愛隱性標記和描述性強的動/名詞,以間接隱晦地建構作者身份;而國外學者更偏好用高顯性度標記和評論性、主觀性強的動/名詞闡述觀點,凸顯其獨特貢獻,建構自信負責的觀點持有者身份,強化其說服力和權威性。國內外學者高頻使用的身份標記子類呈現倒掛。

語篇是社會、文化、政治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產物。崇尚集體主義、尊重權威等傳統思想,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國學者在提要撰寫中的語言選擇,我們傾向於使用隱性標記將個體自我隱藏於文本中,以規避自負感,從而建構客觀、謙遜、謹慎的學者形象。我國傳統的學術規範也左右著中國學者的身份建構方式。1986版國家標準《文摘編寫規則》明確「文摘用第三人稱的寫法」。各類學術寫作教學和教材、參考書也倡導學術寫作要客觀,有些期刊的來稿須知甚至禁止使用第一人稱代詞和「作者/筆者」。然而,國際科學界20世紀80年代就倡導使用第一人稱代詞等顯性語言策略使論文簡潔清晰。

漢語論文有其書寫提要的既有表達方式,但要在國際刊物登載,就要仿效國際刊物的寫作慣例。當下,英語提要是在國際學術圈推銷科研論文和學者影響力的重要媒介,也是建構學者身份、權威和聲譽的主要途徑。希望發表英語論文並獲得國際認可的中國學者,增強漢英提要的差異意識,了解國際學術社區的寫作規範和習慣,抑制「中為外用」的「負遷移」,得體高效地運用英語構建自信權威的國際學者身份,這將有助於中國人文社科新思想和新發現更有效地走向世界,贏得國際學術話語權。

(本文系福建省規劃項目「漢英學術語篇中的反身性元話語比較研究」(FJ2016B263)、華僑大學研究生教改項目「研究生公共英語課程教學改革」(16YJG01)階段性成果,同時獲中國國家留學基金資助和華僑大學語用修辭創新團隊幫助)

(作者單位:華僑大學外國語學院及翻譯研究中心)

原標題:中國學術走出去——英語論文提要的作者身份建構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劉淼    排版編輯:李延寧

相關焦點

  • 中國學術走出去:英語論文提要的作者身份建構
    當前,我國學者撰寫的各類文章頻繁躋身國際期刊,但在建構學術身份時過於含蓄,與國際學者有異。本文擬以英語論文提要為例,考查我國社科學者英語論文寫作中的身份建構現狀和問題。  提要旨在高濃縮展示論文的大意、新意、發現,在讀者瀏覽和篩選海量文獻中扮演著「嚮導」角色。學界的共識是:提要既是交際語篇,也是交際行為,具有社會性、修辭性和勸說性,作者通過修辭資源「推銷」研究成果,說服同行認可其創新、接納其推論。
  • 專家學者聚焦我國英文學術期刊發展
    會議就新時代如何提升刊物質量、擴大國際國內影響力、推進英文刊大數據發展、提高我國英文刊國際化程度等議題進行深入廣泛的研討。據了解,中國目前有548種英文學術期刊。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人文社科英文學術刊物獲得極大的發展。近年來,隨著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我國英文刊的國際學術影響力也相應提高。
  • 從學術規範的視角論「好的學者」與「好的研究」
    【思想匯】編者按    近年來,我國學者的論文發表數量在國際上屢創新高,然而,與此同時學術界呼喚更多大師的聲音一直沒有停止過,其間的落差讓我們看到論文數量和頭銜並不等於學術大師
  • 學術期刊論文濫用英語詞彙
    第三種觀點認為,隨著中外交流的增多,共同話題也越來越多,完全排斥英語的使用是不可行的,漢語要保持它的開放性和與時俱進的活力,但最關鍵的是要規範地引進、規範地使用,而非濫用。  筆者認為,學術期刊是學者探討學術問題的神聖殿堂,所刊載的論文不應該出現英語詞彙濫用現象。想要改變並杜絕這種現象,首先要分析其產生的深層次原因。  第一,科研創新能力不強。
  • 學者:「中國學者不愛參加國際同行評議,等於放棄話語權」
    【觀察者網綜合報導】同行評議(peer reviews)是國際學術領域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參與者不僅可以提高自身科研水平,建立自己在全球的科研學術網絡,還可儘快了解國際同行的最新動向,意義重大。 但中國學者似乎不怎麼喜歡參與。
  • 學者呼籲制定學術規範通用標準
    對於抄襲剽竊,我國法律法規並未作出明確釋義。怎樣算抄襲,抄多少算抄襲,主要依靠業內人士的經驗判斷,這些經驗通常來自對學術寫作規範的理解與把握。但採訪中記者發現,即使是學術寫作規範,我國也沒有一個廣為人知的通用標準文本。  據有關資料介紹,在美國,有兩本學界人士熟知的學術寫作指南:《芝加哥手冊》和《韋伯美國標準寫作手冊》。
  • 英文科技論文涉嫌抄襲嚴重,學術規範亟待培養和管理
    近年來,中國學者發表的英文論文數量巨大且逐年攀升。經查詢,2015年被美國國立圖書館PubMed文獻資料庫收錄的中國學者英文文章超過14萬篇,2016年至今已超過10萬篇。
  • 學術探討與對話:中英文法律論文的比較
    2020年4月22日,北京大學國際法學院長期訪問傑出學者Susan Finder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傅攀峰博士進行了主題為「中英文法學學術論文寫作比較」的學術對話。對話圍繞中英文法學學術論文的「讀者意識」、「結構」、「論點」、「語言」和「剽竊」進行了討論,並在最後對學生提問一一進行了回答。
  • 學者和刊物被「C刊」異化了嗎——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學術評價體系
    學者和刊物被「C刊」異化了嗎——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學術評價體系來源:《光明日報》1-25 王慶環 劉博超南京大學CSSCI(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2017-2018)公示以後,在學界引起不小風波。圍繞「C刊」產生各種意見,其實並不是我國學術界獨有的現象。
  • 青年學者談|宋念申:從新聞記者到歷史學者
    下篇中談到的宋教授的學術研究和上篇中的留學經歷和學術訓練自然有很大關係,但我們也從個案中能體會到治學路徑和學術世界的一些常見特點和要求。訪談中較多涉及到的東北亞近現代國際關係史和邊疆地區史的研究方法和理論,對於近些年越來越多試圖將近現代中國史同跨國史和全球史結合起來的學者也很有借鑑意義。本文為訪談上篇。
  • 高校「雙一流」建設:甄選前沿學者 建設一流學科
    究其原因,一是代表作評價高度依賴同行評議,會導致一定的局限性;二是「以刊評文、以國際頂級期刊論文論英雄」的評價觀念延續至今,代表作幾乎等同於頂級期刊的論文,使得代表作評價制度推行不暢。實際上,頂級期刊論文不等同於頂級成果。但目前,以「帽子」頭銜論英雄、以頂級期刊論文論英雄的評價方式仍然盛行,突破性成果偏少的情況仍然存在。
  • 學術論文的格式規範
    字數少可幾十字,多不超過三百字為宜。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網際網路的迅猛發展,網上查詢、檢索和下載專業數據已成為當前科技信息情報檢索的重要手段,對於網上各類全文資料庫或文摘資料庫,論文摘要的索引是讀者檢索文獻的重要工具,為科技情報文獻檢索資料庫的建設和維護提供方便。摘要是對論文綜合的介紹,使人了解論文闡述的主要內容。
  • 論文盤點 | 致敬勇攀學術高峰的光華學者
    2019年,北大光華的學者們在國際國內頂級學術期刊上發表、待發表及被接受的論文超過100篇,從量到質均位居亞洲學府前列。管理知識的創造,需要結合理性的科學精神和創新的突破探索,需要扎入浩如煙海的文獻卷帙中梳理前人的成果,也需要把眼光投向社會、關切現實,通過學術來回答中國和世界經濟所面臨的最重要的第一性問題。光華學者們秉持這樣的原則和目標,不斷精進,在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學術期刊上發表他們的研究,拓展人類認知的邊界。
  • 中科院院士裴鋼論文被美國學者質疑 期刊:正調查
    一篇論文於2014年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Plos One上,論文發現傳統中藥複方「聰明湯」可以改善阿爾茨海默病,為治療這項複雜疾病提供了新的策略;一篇論文於2015年發表在《免疫學期刊》上,論文發現了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通路中的重要分子β-arrestin1在NLRP3和NLRC4兩種炎症小體活化過程中的關鍵作用。
  • 學者「搶發論文」風波:北大認定張生家違反道德規範
    撤稿需要學術委員會調查  據中國科學報9月18日報導,清華、北大在發給《科學通報》(英文版)編輯部要求撤稿的函中已經表示,張生家違反了學術規範。該函指出:「張生家在有關爭議調查期間,未徵得有實質貢獻的研究者同意,擅自向貴社投稿發表,違反了學術規範。」  但一個多月後,截至澎湃新聞發稿時,《科學通報》(英文版)也未撤銷該爭議論文。
  • 青年長江學者與她「404」的論文
    記者比對論文時發現,其中至少有15篇存在抄襲或一稿多投等學術不端問題。  例如,梁瑩2002年發表的論文《轉變中的國家公務員制度——中西方公務員制度改革與發展趨勢及其比較》,是廈門大學陳振明2001年的論文《轉變中的國家公務員制度——中西方公務員制度改革與發展的趨勢及其比較》的縮減版,只有極少數句子有說法上的差別。
  • 「布衣教師」管建強:學者的價值在於學術創新思想!
    在他看來,學者的價值在於學術創新思想,沒有思想就沒有生命。能否營造一個不斷激勵教師成為國家級專家、大家的科研環境應該是大學聲望的基礎「硬體」。學者如何鞭策自己不斷向大家邁進,不斷創造學術價值?換言之,平時不關心政治、歷史的學者在法學研究的深度方面也會有所欠缺。
  • 文科長江學者們都有什麼特徵?
    這一群體的學術研究也存在以下一些問題:涉外研究不僅人數少,且力量分布也不均衡;在國際學術界影響力尚很微弱;一些重要領域研究力量十分欠缺。我國文科長江學者群體的治學方法、選擇的研究領域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我國高等教育變革和社會經濟發展的產物。
  • 數十名學者網購論文 赤裸裸「學術造假」
    重慶市沙坪垻公安分局警官郭躍強說,初步查明,王某於2011年初通過境外網站免費提供的伺服器註冊「英文國際論文網」。網站運行一年,有50多人像付某一樣被騙,主要來自四川、浙江、山東、重慶等省市的高校和科研單位。  「我只參加過自學考試,根本沒有能力代寫論文,交給被騙學者的論文都是從網上拼湊的。」
  • 反華「學者」鄭國恩的學術裸奔
    他屢屢被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等反華政客提及,到處出席所謂學術研討會,四處散播仇華言論,頻頻在西方媒體發聲,造謠污衊中國的聲調越唱越高。要知道,在所有活動中,鄭國恩均被冠以「中國問題學者」或「少數民族問題專家」的頭銜。那麼,這位專家學者的成色到底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