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學者撰寫的各類文章頻繁躋身國際期刊,但在建構學術身份時過於含蓄,與國際學者有異。本文擬以英語論文提要為例,考查我國社科學者英語論文寫作中的身份建構現狀和問題。
提要旨在高濃縮展示論文的大意、新意、發現,在讀者瀏覽和篩選海量文獻中扮演著「嚮導」角色。學界的共識是:提要既是交際語篇,也是交際行為,具有社會性、修辭性和勸說性,作者通過修辭資源「推銷」研究成果,說服同行認可其創新、接納其推論。Hyland(2005)甚至認為包括提要的學術寫作是「身份行為」,作者報告研究成果的同時通過「人際幹預」文本以構建其學術身份和影響力。在學術發表競爭白熱化的當下,提要發揮著更大的勸說功效,是作者的自我推銷。那麼,我國學者的提要是如何建構作者身份的?建構何種身份?與國際學者比較有何欠缺?
我國學者身份建構現狀
身份是他人或社會團體在特定時間和場合對作/言者的話語和社會行為進行解讀形成的個人公眾形象。書面語篇中的作者身份由作者在文本中的行為界定,隱含於文本的語言選擇中,體現於元話語、報告動詞、評估語等。其中元話語被公認為以報導性和勸說性為特徵的學術語篇之首要構篇機制。我們視表徵身份的元話語為一種身份標記,分為顯性標記和隱性標記兩類:前者直接指稱當前文本的作者、直觀建構作者身份,包括第一人稱單複數代詞(如I/we)和作者自稱語(如the author);後者隱含或間接指稱作為當前話語參與者的作者,包括抽象主體詞(如this article)、加強語和模糊限制語。加強語和模糊限制語表徵作者的認知立場、定位作者—讀者關係,標記作者的隱性「在場」,前者有認知形容詞/副詞(如certain/undoubtedly)、認知動詞(如confirm)、情態動詞(如must)、固定短語/句型(如in fact/it is demonstrated (that))四小類,後者有認知形容詞/副詞(如likely/primarily)、認知動詞(如argue)、情態動詞(如may)、特定的狀語/名詞(結構)(如in general/assumption (that))四小類。
作者身份有「研究者」、「話語建構者」、「觀點持有者」、「評價者」四類。「研究者」身份指作者作為所匯報成果的創造者即研究者的形象。「話語建構者」指作者基於對潛在讀者的評估選擇合適的語言策略建構話語的寫作者形象。「觀點持有者」指作者闡述觀點、推介研究成果所表徵的身份。「評價者」則指作者表達態度和價值觀的身份。下文擬以人稱代詞與其後動—名語義韻為視角,簡述四類身份是如何協同建構作者身份的。
本文語料共300篇英文提要,源自近五年發表於《中國社會科學》《社會學研究》及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American Economic Review等十多家國內外權威期刊。擬運用Antconc 3.43軟體和語篇分析方法檢索、識別和統計身份標記,並以千詞為單位對頻數進行標準化(以下報告的頻數均為標準化數據)以便比較。
在身份標記總使用量和顯、隱性標記使用量上,中國學者(分別為22.7個、3.7個和19.0個)都明顯低於國外學者(分別為36.3個、11.6個和24.7個),且更偏好顯性度較低的隱性標記,其使用量約為顯性標記的5倍,而國外學者的隱性標記的使用量僅為顯性標記的兩倍。顯性標記中,國內外學者使用的第一人稱代詞均壓倒性多於作者自稱語,表明他們都試圖在提要中呈現自我。國內學者使用最多的三種身份標記依次為加強語(12.2個)、模糊限制語(5.0個)、第一人稱代詞(3.7個),而國外學者依次為第一人稱代詞(11.3個)、模糊限制語(10.9個)、加強語(8.7個),呈現明顯的倒掛。國內學者使用的第一人稱代詞顯著少於國外學者;加強語顯著多於國外學者,集中體現在情態動詞(分別為5.4個和1.4個);而模糊限制語顯著少於國外學者,體現在認知形容詞/副詞和動詞(分別為2.8個和7.4個)。以上表明我國學者偏好隱性的身份表徵方法,與此同時,卻高頻運用能增強對信息的確定性、信心、責任以及排除替代觀點和提升語力的加強語,來標記話語參與和同讀者的一致性,以提升整體說服力。比較而言,國外學者使用較多顯性標記,還用較多模糊限制語試探性地呈現信息,使信息「觀點化、緩和化」,為自己保留退讓空間,為讀者提供協商空間。第一人稱代詞是高顯性度的身份標記,其單複數的運用與作者人數相關。單數形式獨指作者一人,顯性度更高,複數形式可指稱一個或多個作者,或兼指當前作者和讀者。因此,對其進行考察有助於深入了解作者的身份建構策略。我國學者使用3.7個複數代詞,獨立作者無一使用單數代詞;國外學者使用8.6個複數代詞,幾乎全由多作者使用,而獨立作者使用5.3個單數代詞。這表明我國作者避免凸顯個體自我,國外作者卻儘量使用高顯性標記以突出文責自負和「我的地盤我做主」的所有權和權威性。
在代詞的語義搭配上,以we後的高頻動詞為例,除了都使用「發現、結果」義動詞(如find、conclude)和行為動詞(如examine、conduct)展示研究內容、方法和結果,國外學者還偏好認知或評論動詞(如argue、propose),突出對研究結果的解釋和評估、與其他文獻的比較等,建構觀點持有者和評價者身份。另外,除了都用findings、results等名詞與our搭配,並與報告動詞indicate、reveal等共現,呈現結論和啟示,國外學者還高頻使用觀點名詞argument、hypothesis等,以闡述理由和觀點。這些身份建構方法也值得我們效仿。
中國學者如何得體建構作者身份
我國學者的身份建構和自我推銷意識較弱,故而偏愛隱性標記和描述性強的動/名詞,以間接隱晦地建構作者身份;而國外學者更偏好用高顯性度標記和評論性、主觀性強的動/名詞闡述觀點,凸顯其獨特貢獻,建構自信負責的觀點持有者身份,強化其說服力和權威性。國內外學者高頻使用的身份標記子類呈現倒掛。
語篇是社會、文化、政治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產物。崇尚集體主義、尊重權威等傳統思想,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國學者在提要撰寫中的語言選擇,我們傾向於使用隱性標記將個體自我隱藏於文本中,以規避自負感,從而建構客觀、謙遜、謹慎的學者形象。我國傳統的學術規範也左右著中國學者的身份建構方式。1986版國家標準《文摘編寫規則》明確「文摘用第三人稱的寫法」。各類學術寫作教學和教材、參考書也倡導學術寫作要客觀,有些期刊的來稿須知甚至禁止使用第一人稱代詞和「作者/筆者」。然而,國際科學界20世紀80年代就倡導使用第一人稱代詞等顯性語言策略使論文簡潔清晰。
漢語論文有其書寫提要的既有表達方式,但要在國際刊物登載,就要仿效國際刊物的寫作慣例。當下,英語提要是在國際學術圈推銷科研論文和學者影響力的重要媒介,也是建構學者身份、權威和聲譽的主要途徑。希望發表英語論文並獲得國際認可的中國學者,增強漢英提要的差異意識,了解國際學術社區的寫作規範和習慣,抑制「中為外用」的「負遷移」,得體高效地運用英語構建自信權威的國際學者身份,這將有助於中國人文社科新思想和新發現更有效地走向世界,贏得國際學術話語權。
(本文系福建省規劃項目「漢英學術語篇中的反身性元話語比較研究」(FJ2016B263)、華僑大學研究生教改項目「研究生公共英語課程教學改革」(16YJG01)階段性成果,同時獲中國國家留學基金資助和華僑大學語用修辭創新團隊幫助)
(作者單位:華僑大學外國語學院及翻譯研究中心)
原標題:中國學術走出去——英語論文提要的作者身份建構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劉淼 排版編輯:李延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