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學者談|宋念申:從新聞記者到歷史學者

2020-12-14 澎湃新聞

宋念申1996年從國際關係學院中文系畢業後從事新聞工作多年,於2006年赴英國倫敦政經學院獲得碩士學位,翌年進入美國芝加哥大學攻讀歷史學博士。他2013年畢業後在瓦薩學院(Vassar College)做博士後,2016年入職美國馬裡蘭大學巴爾的摩郡分校歷史系,並於2020年提前獲得該校終身教職,晉升為副教授。其主要學術著作有2018年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英文專著Making Borders in Modern East Asia: The Tumen River Demarcation, 1881-1919以及中文著作《發現東亞》。他部分學術文章發表在包括《美國歷史評論》(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和《亞洲研究》(Journal of Asian Studies)在內的國際頂級學術刊物上。從他的職業和學術生涯軌跡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中生代學者為何在多年工作之後決定重返校園給自己進行知識「充電」並成功在學術界發展出一條自己喜歡的職業道路。從他的學術研究成果中,讀者也可以觀察到,歐美研究性大學中的人文社科領域積提倡跨學科訓練和高度重視學術理論和方法創新的做法,對於年輕學者的成長和學術不斷水平的提高很重要。他的第一本英文專著,通過研究圖們江流域東北亞地區鄰國間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邊界爭端,從跨國史的角度,分析了邊疆地帶的人和土地以及相關話語和實踐,如何影響了同時期的現代國家主權,領土和民族建設進程。該書的研究發現和視角,對相關領域的研究有很大價值。

本文系多倫多大學歷史系副教授陳利於2020年7月對宋念申進行的專訪。訪談上篇詳細介紹了他的英美留學經歷和在芝加哥攻讀中國史博士的學術訓練心得體會;下篇主要討論他的歷史研究著作及其學術方法和理論貢獻。下篇中談到的宋教授的學術研究和上篇中的留學經歷和學術訓練自然有很大關係,但我們也從個案中能體會到治學路徑和學術世界的一些常見特點和要求。訪談中較多涉及到的東北亞近現代國際關係史和邊疆地區史的研究方法和理論,對於近些年越來越多試圖將近現代中國史同跨國史和全球史結合起來的學者也很有借鑑意義。本文為訪談上篇。

宋念申中文著作《發現東亞》我之前讀過你分享自己走上學術道路的經歷,和不少人一直從本科讀到博士,然後在學校教書寫書不太一樣(我們好像是同一年本科畢業的)。能詳細談談你在讀博士前的經歷嗎?宋念申: 讀碩士前,我做了很多年報紙編輯,主要負責國際評論版面。我的工作是邀請國際關係學者就外交政策、國際形勢等話題展開討論,偶爾也做採訪。對我後來學術工作影響最深的一次經歷,就是2004年到東北採訪中朝邊境。那是我第一次去東北、第一次實地接觸中國的邊界,印象很深刻,也產生了很多問題。我去倫敦政經學院讀碩士時,論文題目就來自於這次採訪中了解到的高句麗歷史遺產的爭端。由此又衍生出我的關於邊境和移民史的博士論文題目,最後就成了我的第一本學術著作。現在想起來,作為編輯、記者的經歷對我的求學還是很有幫助的。除了對實地考察的重視,我對deadline也比較敏感——做報紙最忌拖稿嘛。所以我寫論文時也是,比如規定自己這個月要完成一章,就一定要完成。

能夠及時完成寫作計劃這點很重要,但這對於學者來說是現在成了很大的挑戰。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其他雜事影響,我現在也會時常趕不上deadline。我想問問你對英語學術寫作有沒有驗或者體會可以分享?

宋念申:我英語寫作也不好,開始時喜歡用大量從句,好像這樣才像學術味。後來被老師批評了,就專門上了學術寫作課,而且一次不夠還上了兩次。寫多了之後就明白,英語和漢語一樣,最高明的寫作,都是用簡明直白語言來表達複雜的思想,用短句完成豐富的內容。對初涉英文寫作的朋友,我的建議是,你喜歡誰的文字風格,就先去學習、模仿他/她的寫作。

我也同意模仿是學語言過程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學英語是一個艱難的過程。我記得你本科是讀中文系的,然後在媒體工作,再回去做英文學術,中間語言需要克服的困難說不定你比我還多,因為我本科是英文專業的,但學習用英文寫作也要下一番功夫。那麼又是什麼契機,促使你從媒體行業轉到學術研究了呢?

宋念申:首先是媒體工作的客觀環境。此外也有對新聞職業性的懷疑,特別是去海灣採訪了伊拉克戰爭、目睹英美媒體如何操作議題之後。正在我思考自己職業路徑時,剛好得到去英國留學的機會。我不想學跟新聞相關的專業,因為自己做的是政治評論版,就選擇念政治學,去了倫敦政經學院。後來碩士論文居然得到了難得的「優秀(distinction)」,這給了我很大信心,覺得或許尚有潛力深造,所以就決定轉行了。寫論文時讀書,特別喜歡的學者,是杜贊奇(Prasenjit Duara)和布魯斯·卡明斯(Bruce Cumings),恰好兩人都在芝加哥大學歷史系,我就很唐突地寫了封郵件給杜贊奇,說自己很希望跟他學習,只是擔心我從沒有歷史學訓練。沒想到他回信非常鼓勵。我就這樣去了芝大,轉讀歷史專業。

芝加哥大學的歷史系博士培養給你的總體印象是什麼?與倫敦政經學院相比,又有什麼不同?

宋念申:英國的博士培養時間短,博士生不需要上課,主要任務就是寫博士論文。如果你的論文題目已經準備好,可以一來就下筆寫,那去英國念就快。但是英國獎學金機會比較少。在芝加哥大學,新入學的博士生必須上課,且頭兩年要選擇一個跨兩個學期的討論課(seminar),完成兩篇長論文,才有資格開題。像我這樣沒什麼史學基礎的,前面兩年的訓練還是很重要的。比如,我想研究中國,自然應該選修一門中國史,可不巧的是,那兩年芝大歷史系沒開。但塞翁失馬,我第一年跟柯德雷(James Ketelaar)老師學了日本史,第二年跟布魯斯·卡明斯(Bruce Cummings)老師修了韓國史,不但逼著我填補了知識空白,而且徹底改變了我對東亞歷史的認知視角——即不能僅僅從單一國族角度去理解歷史,而是必須要有區域的、甚至全球的視角。芝大歷史系另一個特別之處是,它屬於社會科學學院而不是人文學院。選課階段,歷史系要求博士生一定要選夠一些非歷史學專業的課,強調跨學科學習。所以你容易與其他學系的老師同學一起交流、一起玩。芝大也有一個很好的傳統,就是學校資助學生籌辦的眾多工作坊(workshop),學生在工作坊分享研究成果、也外請嘉賓來講座。許多工作坊的主題就體現跨區域、跨學科的特色。我也擔任過「東亞跨區域歷史」(East Asia Trans-Regional Histories)工作坊的協調人。

我之前也被邀請去芝大歷史系這樣的一個工作坊做個報告,現在才知道這原來是芝大博士生組織工作坊的一個傳統。這樣挺有用的,邀請自己感興趣的學者,也很早就和學者交流聯繫,對博士生的研究有很大幫助。

宋念申:芝大歷史系老師有一個特點:真的不管學生,研究與日常生活什麼都不管,至少我那會兒是這樣。我讀博士時比較抓緊時間的,六年就畢業了。當時十幾年沒畢業的很常見,誇張的也有二十年沒畢業的。近年來才有了畢業年限的規定,好像是八年吧。老師不管你,大概因為覺得你既然能來到這裡,就該是個有想法、獨立的學者,尤其是成為博士候選人(All-but-Dissertation)以後。我見主要導師卡明斯聊論文,平均一年也就一兩次,每次十幾、二十分鐘。我剛去芝大,杜贊奇就被新加坡國立挖去好幾年,後來乾脆從芝大退休了。雖然他仍然在我的博士論文委員會中,但我們也就只能在亞洲學會年會上見面,聊個十到十五分鐘。這種「不管」,好的方面是學生有充分自主。但也有不好的方面,比如找工作的時候,我們的職業競爭力就相對較低。

所以這和老師手把手扶持出來的學生反差是很大,從每一步都有老師盯著和扶著,變成每一步都靠自己。這感覺就像國內的高中生到大學,高中生每堂課都有老師盯著,很多人從高中考上大學之後,沒人盯著就不知道要幹什麼了。所以國內的學生到美國讀研究生,在出國之前,儘量學會自己如何規劃時間,如何有效運用時間,並提高英語能力,摸索出自己的學術方法。國外博士培養模式大概分為兩種,一是寬鬆的研究環境,包括選題、研究方法、變換論文題目,畢業時限也比國內寬鬆。在前五六年時間裡,學校提供的學術和資源支持很到位,而老師沒有手把手教導,學生則須養成獨立解決問題,有效規劃時間,以及自己摸索出寫論文的方法。

宋念申:很多博士中途選擇退學了,而遲遲不畢業的,我的觀察是有兩種情況,一類可能是準備得不好;另一類則是極聰明,思路活躍深邃,有點追求完美。不像我這樣,限制自己在某個期限必須完成某個任務。於是在老師沒有使勁督促,學校又沒有特別限定的情況下,很多才智出眾的學生也會耗比較長的時間。

做學術,自律非常關鍵,不管是讀博士,還是畢業後繼續在學術界做研究。你之前提到如何修改博士論文,如何在自己定下的期限前完成寫作。拿到評審意見後,在有限時間內改好論文,如一年或半年之內,很多人改不出來就影響之後的工作。做學術不只是單單申請博士,之後你還有面臨很多自我選擇,要不要走下去。這與每個人的智商、學術興趣、潛能與每個人的自我管理都有很大關係。

宋念申:其實就我個人體會而言,在美國,以學術為職業的話,並不需要你有絕頂聰明,中人之資可能更容易適應。因為中人之資會願意中規中矩按照學校和學術生存規則來。我的智力就很平庸,這是實話,有很多才智很高的人,也許反倒不太適應這套規範。

祝賀你的英文專著 Making Borders in Modern East Asia: The Tumen River Demarcation, 1881-1919在2018年由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這本書是你的芝加哥大學博士論文改編而成,能分享一下論文改編成書的過程與心得嗎?

宋念申: 我有一個建議給正在寫論文的博士生:寫論文時就儘量照著書稿的方向去寫。不要總想著說,我的論文只是為了博士委員會或者導師看,心裡要裝著一個更大的讀者群。我有幸參加過幾次討論學術出版的工作坊,也讀了一些學術出版社編輯撰寫的指導性書籍(比如William Germano的From Dissertation to Book)。所有人都會告訴你一些最基本的修改要求:比如不要讓編輯覺得你的書稿還是博士論文的模樣,不要有過於冗長專深的理論和文獻綜述,要把敘述儘量打磨得有趣,使更多人能夠介入你的議題等等。這並非是說,你要寫本通俗小說,而是說讓非專業領域的人,也能夠從你的書裡獲得啟發。其實說到底,就是要清楚,書的讀者對象和博士論文的讀者對象是不同的。我寫論文時,是按照成書的想法去處理篇章結構的。所以改書稿時,就不覺得特別費勁。我的主要內容沒有大改動,加入一些新內容、新材料,但沒有做太大的增減。論文的總體架構沒有大變化,改編成書所用的時間也相對較少。

博士論文的最初讀者是答辯委員會,一般是四五個老師,都是論文領域的專家,但是學術專著的讀者,則以更廣的受眾為對象,並非人人都是題目的專家。以寫書稿的方式來寫博士論文,該如何平衡專家與普通讀者的不同要求與期望呢?

宋念申:這就只能憑經驗了。可能我有個佔些許優勢的地方,就是我當過多年的報紙編輯,我約來學者的文章,多數情況下都必須改成能夠面對普通讀者的文字。所以我不難理解,一個面對特定讀者群的編輯,希望看到怎樣的敘述、怎樣的風格。當我看到資深編輯威廉·吉爾曼諾(William Germano)教你如何改編博士論文時,他說你一定要想著書是給更多人看的,我馬上就特明白他在說什麼,因為我也是這樣改學者們的文章的。但具體該怎麼改,很難一概而論,需要靠自己慢慢摸索。

從博士論文改寫到書,你是花了差不多一年?

宋念申:不止。雖然我投稿比較早,但還有一輪修改是在評審意見回來之後。所以我另外一個經驗是,初次投書稿,不要等你認為完美了才投——完美是沒有盡頭的,寫到八成滿意就可以了。通常收到審稿人的意見後,還會有一番思考,會有一輪大修。如果能遇到好的審稿人,他們會提供非常好的建議,應該根據他們的意見,把書稿最後的兩成完善。當然,我說八成滿意,也不是說直接把博士論文投給編輯,坐等人給你提意見。拿博士論文投稿會被拒的,至少要把它改到有書稿的樣子。我拿到審稿意見之後,大概又花了一年半,繼續跑田野收集資料,最終把書稿改定完成。

我的博士論文又改了四、五年後才寄出給出版社,而書的分析框架則是比較晚才確定的。你能那麼快就把博士論文改寫成書稿,和你的之前準備,比如說寫論文時就以書來寫,應該有很大關係。

(本文由北京大學歷史系碩士生招淑英、中國傳媒大學公共關係學系本科生羅清清協助整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青年學者談|宋念申:以國界為中心來思考現代國家形成
    宋念申:我最早接觸圖們江和朝鮮族,就是前面提到的2004年去東北採訪中朝邊境。當時特別感興趣的是高句麗申遺這件事。一年後,這件事引爆了中韓之間的歷史爭端,這也成為我在倫敦政經學院的碩士論文課題。後來到芝加哥大學學習,我就帶著一個模糊的問題:東亞國際關係總是問題叢生,這些問題大多跟歷史認知有極大關係。
  • 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42陝西師範大學翁彪
    2019年《文獻》雜誌第3期推出「文獻學青年談」專欄(文獻學青年談[一]文獻學青年談[二]),廣受學界關注;11月23-24日,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召開了「2019年中國古典文獻學新生代研討會」,海內外數十位青年學者匯聚一堂,回顧「文獻學」歷史,暢談現狀,展望前景,碰撞出很多有益的學術火花。
  • 青年學者是怎樣煉成的
    從2004年9月進入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修讀,到2015年6月獲得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博士學位,在11年的歲月中,雲龍見證了北師大的穩步發展,北師大也見證了雲龍的茁壯成長。這11年是北師大日新月異、蒸蒸日上的時期,也是雲龍從學術的初學者成長為學術的弄潮兒的時期。
  • 青年學者聚焦「中古圖像美學問題」
    與會者合影 主辦方供圖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通訊員 路曉瑋)圖像理論在藝術研究中佔有重要地位,而目前所援引的思想資源基本來自西方,但中國自身有悠久的圖畫演進史,以及豐富的文藝思想資源,如何從中剔發出具有在地特色的圖像理論,亟待青年學者們積極思考
  • 上海海洋大學2019年水產學科青年學者論壇暨上海高校國際青年學者...
    6月20日-21日,上海海洋大學2019年水產學科青年學者論壇暨上海高校國際青年學者論壇在上海海洋大學臨港校區舉行。本次論壇由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主辦、上海海洋大學承辦。來自世界各地的30餘位優秀青年學者參會。
  • 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35東吳大學賴信宏
    2019年《文獻》雜誌第3期推出「文獻學青年談」專欄(文獻學青年談[一]文獻學青年談[二]),廣受學界關注;11月23-24日,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召開了「2019年中國古典文獻學新生代研討會」,海內外數十位青年學者匯聚一堂,回顧「文獻學」歷史,暢談現狀,展望前景,碰撞出很多有益的學術火花。
  • 中山大學向全球青年才俊發出邀請:青年學者,到珠海來
    舉報   南都訊 記者董曉妍 通訊員方成偉 李芷瑩 12月25日至27日,中山大學第十一屆國際青年學者論壇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在珠海市舉辦
  • 2019年度復旦大學光華青年學者論壇暨上海高校國際青年學者論壇舉行
    2019年12月26日至27日,2019年度復旦大學光華青年學者論壇暨上海高校國際青年學者論壇舉行。論壇以「逐夢新時代,復旦燦光華」為主題,來自世界各地頂尖高校及科研機構的400餘位海內外青年學者齊聚復旦,通過主論壇專題報告會、分論壇學術研討會等形式,圍繞國際學術前沿,探討學科熱點問題,促進學術交流與合作,共商復旦大學「雙一流」建設大計。
  • 2020中美青年學者交流研討會舉行,兩國學者共議中美關係的現狀...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 記者 趙覺珵】由《環球時報》社、美國卡特中心、北京大學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共同主辦的「2020中美青年學者交流研討會」6月30日至7月3日通過線上舉辦,數十位兩國青年學者和相關領域專家參加此次「雲會議」,圍繞「中美關係的現狀、未來與青年角色」這一主題展開討論
  • 青年學者說文獻學丨038臺灣成功大學簡凱廷
    :2019年《文獻》雜誌第3期推出「文獻學青年談」專欄(文獻學青年談[一]文獻學青年談[二]),廣受學界關注;11月23-24日,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召開了「2019年中國古典文獻學新生代研討會」,海內外數十位青年學者匯聚一堂,回顧「文獻學」歷史,暢談現狀,展望前景,碰撞出很多有益的學術火花。
  • 「秦史青年學者論壇」在西北大學舉行
    、秦文化研究會聯合主辦的「秦史青年學者論壇」在西北大學舉行。來自全國15家高校和科研機構的30餘名青年學者參加會議。與會學者圍繞政治史、制度史、思想文化史、簡牘學四個方面進行了深入交流。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孫聞博副教授對秦國崛起的相關問題進行了探討。
  • 上海大學出版社出版新書:《中國基督教青年學者論壇-宗教與歷史-2》
    12月5日上海大學出版社微博在新書推薦中推出新書《中國基督教青年學者論壇-宗教與歷史-2》,該書在12月份出版,屬於「宗教與歷史」系列叢書,主要內容涉及到中國基督教史考疑、傳教士與中國社會、基督教文字與出版、清代及東亞天主教研究、當代基督宗教及本土化
  • 唐小冰:歷史學者往往會對未來保持一種謹慎的樂觀
    華師大歷史學有著深厚的人文傳統,從呂思勉先生到陳旭麓先生再到今年7月去世的王家範先生,形成了一種長於考證勇於思辨的歷史研究傳統,而像本校楊國強教授、張濟順教授、楊奎松教授、劉擎教授等學者的研究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的歷史思考和歷史寫作。在華師大人文傳統之外,影響我最深的是從餘英時先生到王汎森先生的文史研究傳統,他們的研究議題、方法、視野和寫作風格等成為我百讀不厭的經典。
  • 國內高校校級學者計劃擴容:清華大學啟動「水木學者」計劃
    這是清華大學培養青年學者的重大舉措,學校整合以往的青年學者成長的經驗,並通過關注青年學者的培養與生涯發展,致力於培養更多潛心學術、勇於創新、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和國際視野的優秀青年學者。消息解釋稱,「水木學者」中「水木」兩字來源於東晉謝混的詩句:「景昃鳴禽集,水木湛清華。」
  • 李音|執拗的捕風——青年學者王晴飛
    李  音——青年學者王晴飛文 · 李  音(《南方文壇》2017年第6期)周作人有一篇文章叫《偉大的捕風》。「捕風」(vexation of spirit)一說源於《舊約》裡的《傳道書》,傳道士云:「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
  • 青年學者談︱呂博:中古的服飾與政治
    中古史領域青年學者的嶄露頭角,從前些年的80後的學者,到近兩年湧現出的85後學者,不僅在學界內頗受關注,一些作品在學術圈外也有不俗的表現。2018年侯旭東老師從人際關係的角度,寫了《寵:信-任型君臣關係與西漢歷史的展開》一書,就在熟悉的師友們中引起很大反響。很多學者都在嘗試,我們也多點耐心吧。
  • 第十屆「中國中古史青年學者聯誼會」即將舉辦
    第十屆「中國中古史青年學者聯誼會」即將舉辦 「中國中古史青年學者聯誼會」自2007年創辦至今,已經成為海內外青年學者溝通學術
  • 會議綜述 | 首屆留日青年刑法學者論壇綜述
    之後,華東政法大學教授、《法學》副主編於改之作為此次會議的發起人代表致辭,於改之回顧了中日刑法學之間交流的歷史過程,從高銘暄教授、馬克昌教授、西原春夫教授到陳興良教授、張明楷教授、西田典之教授、山口厚教授等學者,都為兩國刑法學的交流做出了突出貢獻。如今七零後學者應當接過這份重擔。
  • 上海市高校國際青年學者論壇暨上海交大船建學院思源國際青年學者...
    6月26日-28日,上海高校國際青年學者論壇,暨上海交大船建學院思源國際青年學者分論壇在閔行校區舉行。在這個生機勃勃的季節,來自世界各地的精英學者們歡聚一堂,共同見證這場思維的碰撞。
  • 深圳論壇 | 中大向全球優秀青年學者發出邀請
    論壇通過主題大會、學科專題論壇、院系分論壇、青年人才學術交流等方式,集聚海內外優秀青年學者,聚焦學術前沿、追蹤學術熱點,為深入了解我校和深圳市提供平臺,為我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服務深圳經濟社會發展貢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