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理論如何破除似是而非的觀念

2020-12-15 SZNEWS

■ 海舟

提要

觀念是多麼的重要,它不是實際的事物,而是對事物的詮釋或由此形成的理論,觀念決定一個人的思想與行為,也決定一個國家的貧窮與富裕。經濟學與其他社會科學一樣,就是要通過實證分析與理性探討,來破解那些似是而非的觀念,撥開迷霧,看到真相。

一 市場經濟作為一種理論,如果從1776年出版《國富論》算起,也才200多年

如果說經濟學是要研究一個經濟社會如何對稀缺的經濟資源進行合理配置的問題,那麼市場經濟理論則被認為是創造財富最有影響力的理論。我國40多年的改革開放過程,就是從質疑到不斷認識市場經濟本質的過程,今天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市場經濟功不可沒。

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並不是隨隨便便得來的結果,計劃經濟時期,我國國民經濟曾處於瀕臨崩潰邊緣的絕境,不得不反思,計劃經濟這條路真的走不通了,那麼還有什麼路可試試,市場經濟就是在這種困境中被摸索出來的。

市場經濟作為一種理論,如果從1776年出版《國富論》算起,也才200多年。200多年來,市場經濟從不太被人認可到普遍接受,一些推行市場經濟的國家迅速富裕起來。張維迎教授在《市場的邏輯》一書中,引用了美國伯克利大學經濟學家德隆的研究結果,來說明人類財富在最近兩百年的大幅累計程度。「從舊石器時代到公元2000年的250萬年間,人類花了99.4%的時間,即到15000年前,世界人均GDP達到了90國際元(這是按照1990年國際購買力核定的一個財富度量單位)。然後,又花了0.59%的時間,到公元1750年,世界人均GDP達到180國際元。從1750年開始,到2000年,即在0.01%的時間內,世界的人均GDP增加了37倍,達到6600國際元。」也就是說,人類97%的財富,是在過去250年——也就是0.01%的時間裡——創造的。原因何在?答案就是市場經濟的力量。

觀念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觀念轉、天地寬,觀念的力量是無窮的。推行市場經濟,最關鍵是要破除那些似是而非的觀念。

比如對市場和貿易的錯誤觀念,以往只認為生產才產生價值,市場與貿易是不產生價值的。而市場經濟理論認為,一個人也好,一個國家也好,雖然稟賦千差萬別,但都有各自的比較優勢,因此才需要交易,而交易同樣產生價值。人們之所自願公平地進行交易,是因為可以從交易中獲得好處。賣者認為對方所出的價格高於自己賣出的商品價值,交易才會成功,而買者認為,對方的商品價值高於自己所出的價格,認為物有所值才會購買,而這些高出的價格就是消費者剩餘。消費者剩餘又稱為消費者的淨收益,是指買者的支付意願減去買者的實際支付量。消費者剩餘衡量了買者自己感覺到所獲得的額外利益。消費者剩餘是衡量消費者福利的重要指標,被廣泛地作為一種分析工具來應用。產業的社會福利等於消費者剩餘加上生產者剩餘之和,或者等於總消費效用與生產成本之差。經濟學從理論上分析了市場與貿易給社會帶來的好處,這實際上是對反對貿易的閉關鎖國政策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的批駁,正是因為公正的貿易才會給一個國家帶來財富的增長。

以往的觀念認為,價值是客觀的,任何物品都有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價值。表面上看,一件物品,不論外界如何變化,它的價值是客觀的,是不會改變的。可是它無法解釋,為什麼一張家庭老照片對於一些人無比珍貴,但對其他人如同廢紙;也無法解釋,為什麼同樣一場球賽的門票,一部分人認為一文不值,送票給他也不會去看,但同時另外一些人卻不惜搶購高價黃牛票,僅僅因為其中有他喜愛的球星。所以,經濟學認為任何物品本身的價值大小,與人對它的主觀判斷有關。如果一件產品無人問津,那麼無論為此付出了多少勞動,它都是無價值的。西西弗斯神話就是這樣,西西弗斯觸犯了眾神,諸神為了懲罰西西弗斯,便要求他把一塊巨石推上山頂,而由於那巨石太重了,每每未上山頂就又滾下山去,前功盡棄,於是他就不斷重複、永無止境地做這件事,諸神認為再也沒有比進行這種無效無望的勞動更為嚴厲的懲罰了。西西弗斯的生命就在這樣一件無效又無望的勞作當中慢慢消耗殆盡。當一個人做一件沒有價值的事情時,無論他多麼認真多麼努力,只能顯得更加荒誕,或者是純粹因為懲罰。

可以說,主觀價值論終結了客觀價值論的認識。更重要的是,主觀價值論可以更好地指導生產者,提醒他們應該更關注消費者的具體欲望與需求,而不是閉門造車。

二 邊際效用解釋了許多似是而非的觀念,現代經濟學就是建立在邊際效用之上的

許多人知道「鑽石和水的悖論」,以往人們認為,水對於人的生命非常重要,但是水的價格卻非常低。鑽石對人的生命來說,一點用處都沒有,但是鑽石卻非常貴,這是為什麼?這個難題也困擾了亞當·斯密。直到1871年,卡爾·門格爾在《經濟學原理》中系統提出邊際效用的概念,才破解了「鑽石和水的悖論」。這也涉及到主觀價值論。

經濟學家常常用吃饅頭的比喻來解釋邊際效用,一個人飢腸轆轆好不容易買了10個饅頭,當他吃第一個饅頭時,那種滿足感真是任何黃金都無法代替的,他對這個饅頭的價值評價也最高,當他吃第二個饅頭時,他的評價就比第一個要低一點,這樣依次類推,直到他吃飽,假如他吃到第5個饅頭就已飽了,那麼,到他吃第6個饅頭時,他就覺得有點過,因此對這個饅頭的評價就是負數了,吃得越多,負數越大,除非是懲罰,一般他不會再多吃一個。如果按照客觀價值論,價值是客觀不變的,每個饅頭價值都是一樣的,但是在每個人眼中,饅頭價值是不同的。陳佩斯的小品《吃麵條》就是對邊際效用最好的解釋。

現代經濟學認為,一種商品的供應單位越多,依賴於這些單位的任何給定部分滿足的需求就越不重要,因此,該商品的邊際效用就越低。單位數增加,邊際效用下降。

水在每個人生活中非常充足,多一杯水並不能帶來更多的滿足感,所以效用低;但鑽石十分稀缺,從零到一的那顆鑽石,會帶來極大的幸福和滿足,效用就很高。用邊際效用很好地解釋了「鑽石和水的悖論」。因為門格爾、瓦爾拉斯和傑文斯對邊際效用的研究,解釋了許多似是而非的觀念,現代經濟學就是建立在邊際效用之上的。

經濟學對於人性中自利的認識,也打破常規,顛覆人們以往的觀念。「我們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飲料,不是出自屠戶、釀酒家或烙面師的恩惠,而是出於他們自利的打算。我們不說喚起他們利他心的話,而說喚起他們利己心的話。我們不說自己有需要,而說對他們有利。」亞當·斯密《國富論》中這段經典的論述,說明市場以看不見的手開始,以分工作為產業衍生,最終誕生了無數不需要他人善意的看得見的結果。正是許多人在看不見的手的市場規則指引下,每個人從自己的利益出發,不斷改進技術和服務,為他人提供更好的產品,從而增加社會總福利,而他自己也從中獲利。可以說,這是市場經濟源源不斷的活力所在。

三 時差利息論已被現代經濟學吸納融會,成為現代金融學的基礎,如今沒有人再質疑銀行的利息

在經濟學沒有提出時間偏好與利息理論之前,許多人認為,利息就是「不勞而獲」「剝削」「食利」的代名詞。

經濟學家龐巴維克在1884年出版《資本與利息》一書認為,利息的本質是人的時間偏好——傾向於獲得即時滿足,而非延時滿足。它起源於時間,根基是人的行動。

比如,你是願意現在獲得100元,還是一年後獲得100元?答案無疑是前者。相比在將來獲得收益,人更喜歡現在就進帳。所以,為了滿足人的時間偏好,利息出現了:它會讓你有一年後獲得120元的選擇。甚至即便是高如20%的年利息率,也一定有不少人選擇當下的100元。

所以,利息源於人心,是作為延遲滿足的對價出現的。但在歷史上,它卻承受了本不應有的惡名。

如今,時差利息論,已被現代經濟學吸納融會,成為現代金融學的基礎。沒有人再質疑銀行的利息,也沒有人認為貸款是不必要還利息的,這就是時間偏好解釋利息的正當性。

人生無不在選擇之中,你為什麼選擇繼續讀研究生而不是馬上就業,那是因為你在成本效益權衡之後所做的選擇,你認為雖然現在還在為繼續上學而付出許多成本,但讀研比馬上工作的長期效益要高。經濟學關於人的選擇也有自己的獨特的解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機會成本。

1848年,經濟學家維塞爾首次提出「機會成本」的概念。此後,米塞斯對機會成本做出了更為精準的定義:「機會成本是最緊迫的、不能再進一步得到滿足的其他需求對於主體而言的重要性」。通俗地講,機會成本就是放棄的最大代價,是指為了得到某種東西而所要放棄另一些東西的最大價值,也可以理解為在面臨多方案擇一決策時,被捨棄的選項中的最高價值者是本次決策的機會成本。

在經濟活動中,企業要不斷做出選擇,機會成本對於企業的決策很有幫助,這時的機會成本是指企業為從事某項經營活動而放棄另一項經營活動的機會,或利用一定資源獲得某種收入時所放棄的另一種收入。另一項經營活動應取得的收益或另一種收入即為正在從事的經營活動的機會成本。通過對機會成本的分析,要求企業在經營中正確選擇經營項目,其依據是實際收益必須大於機會成本,從而使有限的資源得到最佳配置。

市場經濟的魅力如此之大,可為何還有許多人在反對市場經濟。張維迎認為:首先,那些通過特權獲得利益的人不太喜歡市場經濟,當市場經濟這種強調機會平等的體制出現時,對於特權階層構成挑戰;其次則是思維上的無知,原有觀念的似是而非,缺乏理性思維,理性看市場與直觀看市場,感受完全不同。

觀念是多麼的重要,它不是實際的事物,而是對事物的詮釋或由此形成的理論,觀念決定一個人的思想與行為,也決定一個國家的貧窮與富裕。經濟學與其他社會科學一樣,就是要通過實證分析與理性探討,來破解那些似是而非的觀念,撥開迷霧,看到真相。

(作者系經濟學者)

相關焦點

  • 張馨 | 「市場失效論」和「公共產品論」不成立嗎——論市場經濟下財政學的理論基礎
    其次,「兩論」爭議的核心問題,是財政理論如何看待和處理市場與政府的關係問題。「兩論」爭議皆直接間接地涉及市場與政府的關係問題。所謂「不是冤家不聚頭」,市場和政府兩者相生相剋,又共存共榮,在恩恩怨怨之中已走過數百年的歷程。公共財政論集中反映和研究了這一問題,諸如兩者之間的邊界劃分等,則是其典型。在市場和政府關係中,政府失效是癥結問題。
  • 財政大爭論 | 張馨:「市場失效論」和「公共產品論」不成立嗎——論市場經濟下財政學的理論基礎
    其次,「兩論」爭議的核心問題,是財政理論如何看待和處理市場與政府的關係問題。「兩論」爭議皆直接間接地涉及市場與政府的關係問題。所謂「不是冤家不聚頭」,市場和政府兩者相生相剋,又共存共榮,在恩恩怨怨之中已走過數百年的歷程。公共財政論集中反映和研究了這一問題,諸如兩者之間的邊界劃分等,則是其典型。在市場和政府關係中,政府失效是癥結問題。
  • 魏禮群:鄧小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豐富內涵及重大貢獻
    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這一科學理論體系的寶庫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是極具創新意義、極具重大作用的重要部分。重溫鄧小平同志創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豐富內涵,回顧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對於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更好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意義。 一、鄧小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豐富內涵 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豐富和發展,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增添了嶄新內容。
  • 《資本論》,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指南
    《資本論》的思想既有助於理解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也有助於認識如何更好地發揮國家的經濟作用。《資本論》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思想指南,也是構建新時代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基礎。從唯物史觀的角度看,任何社會生產都以佔有和支配剩餘為目的。既定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是獲取剩餘的物質前提,生產關係則服務於對剩餘的佔有和支配。
  • 經濟知識:市場經濟理論相關知識的考點梳理
    在事業單位考試當中,市場經濟經常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很多考生認為經濟部分的知識點較為深刻,理解難度非常大。但是,理清各類知識點的內在邏輯,把握住考查的要點還是比較好得分的。下面就經濟當中與市場經濟理論相關知識點進行梳理,希望能對大家知識點記憶有所幫助一、資源配置
  • 論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若干重大理論問題
    [關鍵詞]中國市場化改革;解放生產力;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中國夢 [中圖分類號] D63 [文獻標識碼] A 中國經過改革開放40年來的大膽實踐與理論探索,終於逐步明確了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
  •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如何上升為基本制度的?
    《決定》突破了那種把社會主義經濟看作是純粹的計劃經濟觀念的束縛,形成了經濟改革是經濟機制、經濟體制和經濟制度全面改革的新理念,走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關鍵一步。之後,我國經濟改革加速推進、經濟發展長足前行,與經濟體制目標模式選擇上的重大突破是密切相關的。
  • 羅安憲:儒家的義利觀念與現代市場經濟
    > 儒家學說的基本用意可以由兩個方面來說明,就社會方面而言,是要為社會生活確立一種規範,以保障正常的社會秩序;就個人方面而言,是要為個人確立一種安身立命的觀念
  • 《資本論》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供理論基礎和思想指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學好和用好政治經濟學」,就是要求我們以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為指導,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體制改革。從根本上講,馬克思的《資本論》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依據和思想武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則是《資本論》在中國現階段的實際運用和創新發展。
  • 鉤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提出
    ,如何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辦事,成為經濟理論界探討的焦點。其中一個有關經濟全局的問題是如何認識和處理社會主義條件下計劃與市場的關係。他講此話的時候,儘管還是認為「我們是以計劃經濟為主」,但是計劃與市場互相排斥、不能相容的傳統觀念已經破除。此後,人們普遍接受了這一點:社會主義經濟下,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可以結合。這在十一屆六中全會和十二大的文件中都有相關的表述。
  • 石冀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失業問題的理論適用性
    這兩種理論儘管本質上截然不同,但卻有一個共同點,即都是以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的失業問題為對象。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種全新的,並且頗具探索性的經濟模式。這一模式中的失業問題作為理論研究對象事實上也是一個全新的課題。
  • 鄭志學:「社會主義憲政」是似是而非的模糊認識
    這些看法在理論上是錯誤的,在實踐上是有害的。也有學者提出,我們可以提「社會主義憲政」,與所謂「資本主義憲政」相區別,這是一個似是而非的說法,在認識上也是有偏差的。「憲政」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是特指資產階級憲法的實施「憲政」又稱「立憲主義」,英語中相對應的詞是Constitutionalism,發源於英美,是近代資產階級革命在政治上取得的主要成就。我國從近代以來開始受「憲政」觀念影響。早期主要受英國「立憲政體」的影響,把憲政理解為民權與君權的結合,所謂「君民共主」。
  • 人民日報:深入認識和積極應對「市場經濟考驗」
    在把藍圖變為現實的徵途上,我們黨面臨許多重大風險考驗,市場經濟考驗便是其中之一。市場經濟考驗是具體的、歷史的,具有長期性和複雜性。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們黨面臨的市場經濟考驗有哪些新特點?如何有效應對新時代的市場經濟考驗?本期觀察版約請幾位專家給出分析解答。
  • 破除民眾對領導幹部的感恩戴德觀念
    要破除群眾對領導幹部的感恩戴德觀念,破除領導幹部的官本位意識和官老爺作風,就必須正本清源,從源頭上解決對權力來源的認識問題,牢固樹立人民才是歷史主體的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擺正黨群、幹群關係,把政績看作是份內職責,是底線要求,自覺踐行「權為民所賦、權為民所用」的權力觀。從權力來源角度講,黨和政府的權力只能來自於人民。人民群眾既是權力的所有者,也是權力的委託者。
  • 學校春遊如何破除「安全魔咒」
    原標題:學校春遊如何破除「安全魔咒」 發生春遊事故本屬小概率事件,但公眾對未成年人安全高度重視,每起春遊事故都會引起全社會的嚴重關切。如何破除學校春遊的「安全魔咒」,緩解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家長對春遊活動的焦慮,是必須認真對待的重大課題。
  • 「似是而非」課一座難求,大學生更要走近科學
    摘要中青評論在教科資源豐富的大學開設「似是而非」課,由資深科研工作者現身教學,可謂對偽科學的正面回擊。近日,復旦的「似是而非」課「一座難求」,每周都有站著聽課的人。據媒體報導,這門課屬新通識課程,「似是而非」是其獨闢蹊徑的名字,目的是破除一些「偽科學」。「似是而非」讓人想到以往「網紅課」:下地「種」學分的種田課、大快朵頤吃火鍋的「美食課」、把婚戀那些事兒搬上講臺的「戀愛課」。
  • 化解「死墓危機」 重在破除觀念「死結」
    業主的做法是否妥當姑且不論,但鄰居的「不安」,顯然與觀念有關。   上海已經步入老齡化社會,根據「亡口」曲線預測,年死亡人數呈增長趨勢,從2005年到2045年的40年內約有「亡口」600多萬。如以單個墓穴耗地3平方米計,共需土地約3萬畝以上。這對土地緊缺、寸土寸金的上海來說,顯然壓力不小。要化解「死墓危機」,筆者認為,出路在於要破除四個觀念上的「死結」。
  • 李克強: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弊端
    他說,黨的十六大、十七大以來,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理論和實踐創新成果豐碩,經驗彌足珍貴,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基礎。李克強強調,準確把握和切實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要始終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要把科學發展觀貫徹到我國現代化建設全過程、體現到黨的建設的各方面,更加積極有力地推動科學發展的實踐;要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總依據,全面落實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布局,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為完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總任務不懈奮鬥。
  • 配偶選擇中千萬莫要被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論誤導
    因為,當今時代,命理學也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許多似是而非,模稜兩可的理論,比比皆是。 說實話,有些理論,連理論創建者自己都難以自圓其說;且不說,作為易學愛好者的大眾,就更可能莫衷一是了。
  • 哈耶克:市場經濟的堅定捍衛者
    像芝加哥學派的米爾頓·弗裡德曼屬於貨幣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但其實質仍然是宏觀經濟學,他屬於拿著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修正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哈耶克則反對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是市場經濟的堅定捍衛者。  1931年,哈耶克受羅賓斯教授邀請進入倫敦經濟學院任教。羅賓斯當時邀請哈耶克到倫敦經濟學院就是為了讓哈耶克出面挑戰凱恩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