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華人女作家上海首發《絲路江心鏡》

2020-12-20 中國新聞網

張露期待回望古老而繁榮的海上絲綢之路,通過感人至深的歷史玄幻故事,為亞洲文明的繁榮與互鑑做出獨特的解讀和貢獻。 崔瑜 攝

新加坡華人女作家上海首發《絲路江心鏡》 展開海上絲綢之路壯美畫卷

中新網上海12月19日電 (記者 陳靜)1200年前,從中國南海出發的「黑石號」,裝載著經由東南亞運往印度及北非的貨物,沉沒於印尼海域。當下,「黑石號」寶藏從新加坡來到上海,正在巡展。19日,由新加坡知名華文女作家張露博士創作的玄幻冒險題材文學作品——《絲路江心鏡》上海首發;有聲書同步全球首發。

據介紹,這部作品以真實歷史為背景,以「黑石號」沉船上珍貴文物——江心鏡為線索,融入浪漫主義色彩,通過奇幻的冒險、殘酷的宮廷鬥爭、感人的異國之戀等,構起歷史與現代的溝通橋梁,壯麗瑰美的海上絲綢之路畫面在讀者面前徐徐展開。

唐朝畫師及長沙窯主江天白、海盜女首領莫蒂娜、坦尼沙王國悉達·吉赫魯王子與紫蝶公主……張露歷經八年,創作出的《絲路江心鏡》,講述了人類堅守、探索、奮鬥、追逐夢想的傳奇故事。

張露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黑石號」這艘滿載中國唐代寶物的商船被從印尼爪哇海域打撈起來,有力證實了海上絲綢之路的存在。據悉,這些重見天日的寶物在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永久展出。張露說:「當我數次與這些瑰寶凝視對望,似乎感受到它們無聲訴說著很多故事,等待世人的探索。」

談及創作初衷,張露表示:「亞洲文明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我始終關注亞洲文明與世界文化交流。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惠互鑑,因互鑑而共榮發展,海上絲綢之路承載著不同語境下的多種文化。」她認為,海上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中西貿易通道,更是友誼之路、溝通之橋、大愛之旅,正所謂「各美其美,美美與共」。這位華文作家希望通過展現海上絲綢之路文化,推動世界文化創新之路。

據了解,從靈感萌芽到醞釀、創作,張露探尋世界各地、潛心調研。她告訴記者,懷著對絲綢之路文化的熱愛,她走訪了揚州、湖州、泉州、寧波、長沙等地,深入了解體驗當地的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這些城市各具風採、不盡相同,但卻有著共同的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基因,「我也曾去南洋古城馬六甲,漫步在古老街道,這裡是海上貿易之路的重要紐帶。」這位作家表示,作為「娘惹文化」的發源地,鄭和下西洋曾七次到達這裡。

在張露筆下,主人公千帆過盡後的滄桑沉澱和深情款款的對視,在茫茫大海的帆船上許下山盟海誓;悉達王儲、紫蝶公主、江天白、莫蒂娜忙著開展海上貿易、大力發展漁業、開拓農業資源,為海上繁榮做出努力和貢獻。採訪中,張露期待回望古老而繁榮的海上絲綢之路,通過感人至深的歷史玄幻故事,為亞洲文明的繁榮與互鑑做出獨特的解讀和貢獻。

當日,新加坡、英國、印度、馬來西亞、以色列、泰國、印尼等國駐滬總領事、多國商會會長、企業家代表以及學者們出席新書首發儀式。(完)

相關焦點

  • 《絲路江心鏡》上海首發
    今年9月「黑石號」文物來上海博物館巡展,時隔4個月,一本與「黑石號」頗有淵源的文學作品《絲路江心鏡》也在上海首發。        「黑石號」的文物中,有不少唐朝爆款商品,6萬多件器物中長沙窯碗就有5萬餘件。
  • 新加坡作家張露《絲路江心鏡》:重述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
    在沉船出水的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自帶神秘光環,在史書中留下「呼風喚雨」傳奇記載的唐代貢鏡「江心鏡」,神秘的「江心鏡」正是在「黑石號」上首次被發現。新加坡華文女作家張露以文學創作的形式探求海絲之路燦爛歷史。作為中新兩國文化交流友好使者,張露歷經八年準備,三年創作,終於完成歷史傳奇小說《絲路江心鏡》。
  • 多彩海絲、文明互鑑——新加坡華文女作家張露博士新書《絲路江心...
    央廣網上海12月19日消息(記者楊靜)新加坡著名華文女作家張露博士最新文學作品《絲路江心鏡》今天(19日)在上海首發。張露博士歷經八年,創作出傳奇歷史故事,作為史詩級玄幻冒險題材,講述人類堅守、探索、奮鬥、追逐夢想的傳奇故事。
  • 再現海上絲路輝煌 為「黑石號」沉船中「江心鏡」創作傳奇故事,
    今年9月「黑石號」文物來上海博物館巡展,時隔4個月,一本與「黑石號」頗有淵源的文學作品《絲路江心鏡》也在上海首發。  「黑石號」的文物中,有不少唐朝爆款商品,6萬多件器物中長沙窯碗就有5萬餘件。此外,還出水曾經只在史書文字中記載的江心鏡,上面有楷書銘文「唐乾元元年戊戌十一月廿九日於揚州揚子江心百鍊造成」。
  • 張露博士攜最新力作《絲路江心鏡》與上海年鑑學會相聚星露閣
    金風送爽、秋色宜人,9月13日上午,以「穿越與展望」為主題的《絲路江心鏡》作品研討暨2020上海年鑑論壇」在上海南園風景如畫、美輪美奐的星露閣舉行。本次論壇由新加坡寶路集團攜手上海年鑑學會聯合舉辦,新加坡商會上海會長以及新加坡在滬企業家代表、上海市年鑑學會會員、特邀嘉賓等40餘人齊聚一堂,圍繞唐代沉船「黑石號」出水文物的珍貴記憶,回顧中新交往歷史,以小說《絲路江心鏡》
  • 這見證了鮮活的海上絲路,齊東方陳克倫等共話「黑石號」
    澎湃新聞了解到,此次「唐代沉船與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音頻節目,共六集,分為「黑石號展覽:從新加坡到上海」、「不可錯過的黑石號珍品:從陶瓷器到金銀器」、「身臨其境:走入黑石號文物的整理現場」、「年代·船貨·航運:黑石號的幾個問題」、「黑石號:時間的膠囊」和「探討:沉船及水下遺產保護」。
  • 助力進博會 2020年度《上海年鑑》英文版發布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鮑筱蘭 上海報導 10月14日,在上海舉行《上海年鑑(2020)》英文版發布,暨走進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媒體中心首發式。現場,《上海年鑑》編纂委員會向與會的外方代表贈送《上海年鑑(2020)》英文版和《長江三角洲發展報告·文創產業研究》《長江三角洲發展報告·江南市鎮研究》。
  • 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2020年度《上海年鑑》英文版發布
    10月14日下午,由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主辦、上海市年鑑學會承辦、當代上海研究所協辦的《上海年鑑(2020)》英文版發布暨走進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媒體中心首發式舉行。《上海年鑑》英文版創刊於2002年,由《上海年鑑》編纂委員會主持編纂,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主辦。
  • 2020年《上海年鑑》英文版發布,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該書通過全方位展示上海歷史文化和年度經濟社會發展的最新成就,幫助海內外各界深入領略上海的城市溫度與發展熱度。,彙輯2020年1—5月上海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大事記,並鉤沉上海在1946年處置霍亂疫情和1988年處置A肝疫情的歷史。
  • 荷蘭華人女作家林湄:文學是我的生存方式
    荷蘭華人女作家林湄:文學是我的生存方式 2014-12-10 15:14:27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中新社北京12月10日電 題:荷蘭華人女作家林湄
  • 媽祖下南洋 重走海絲路
    此次活動由馬來西亞雪隆海南會館、馬六甲興安會館、新加坡福建會館、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莆田湄洲媽祖祖廟董事會聯合主辦。活動歷時七日,以「媽祖文化、絲路精神、人文交流」為主題,在馬來西亞吉隆坡、馬六甲及新加坡等地舉行。
  • 新加坡是「華人社會」嗎?
    新加坡的務實姿態,導致她是一個「多元社會」更甚於「華人社會」。作者:許驥,騰訊大家專欄作者。新加坡國父李光耀今日凌晨逝世,小國偉人與世長辭。李光耀作為華人後裔,建立了在世界上擁有舉足輕重地位的新加坡。華人提起新加坡和李光耀,也每每覺得與有榮焉。但是,新加坡真的是「華人社會」嗎?這是個問題。
  • 加華人女作家葉庭行再出英文自傳體小說《阿四》
    華聲報多倫多消息:曾經因寫兒童書籍獲獎的加拿大安大略省華人女作家葉庭行最近推出了她的自傳體小說《阿四》(My Name is Number 4)。  據北美世界日報報導,葉庭行1997年第一次出版英文自傳體小說《苦風一孤葉》(A Leaf in the Bitter Wind),這也是她的第一本英文書籍。
  • 西安航天基地計劃明年首發「絲路一號」衛星
    4月24日,在「HELLO航天ONLINE航天周」啟動儀式上,西安航天基地宣布,將於2021年發射國內首顆環境監測星「絲路一號」星座首顆星。計劃首發絲路衛星開啟商業航天新探索儀式現場,西安航天基地絲路管理運營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成立,開創了全國首個由開發區運營衛星公司的先河。航天基地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蔣陽表示,絲路衛星公司的成立是航天基地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大力推動商業航天發展的全新探索。
  • 進博會上被「秒空」的英文版上海年鑑,藏著怎樣的城市密碼
    今天下午,《上海年鑑(2020)》英文版發布暨走進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媒體中心首發式上,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三級調研員、上海市年鑑學會副秘書長沈思睿談到,如同「窗口」與「橋梁」的《上海年鑑》,反映了上海政治、經濟、社會、民生等方方面面,能幫助海內外各界深入了解上海、研究上海,盡情領略上海的城市溫度與發展熱度。
  • 女作家親身體驗:流落新加坡年輕女性的罪與悔(圖)
    女作家九丹  她們跑到國外去奮鬥,是為活得更好,卻遭遇了一幕幕傷心經歷。她們寶貴的青春與美貌竟成了異域富人的廉價商品……  年輕女作家九丹在新加坡慘遭心靈蹂躪,鎩羽而歸。這位曾在國內和新加坡被熱炒的「旅居新加坡女作家」,根據其傷心經歷寫了一本叫《烏鴉》的書,激起一片謾罵聲,有人指責她把在國外的中國女人比作「鋪天蓋地飛臨外國的烏鴉」是大大損害了中國女性在世界上的形象。
  • 為什麼新加坡有那麼多華人,卻對中國態度並不好專家道出實情
    為什麼新加坡有那麼多華人,卻對中國態度並不好?專家道出實情   小夥伴們都知道新加坡經濟發達,發展迅速,很早就被評為「亞洲四小龍」之一,而且中國人去新加坡定居的情況是很常見的,新加坡也是很適宜居住的城市,去過新加坡的小夥伴一定也覺得新加坡不愧是國際上的宜居國家。
  • 新加坡的華人美食,緣何在中國本土難覓蹤跡
    到了1819年1月英國的斯坦福·萊佛士爵士初登新加坡島時,這個島上「約有150個漁民和海盜,幾間簡陋的茅舍,其中大約有三十個華人」, 這些華人沿著新加坡河岸聚居,將荒地開闢為甘蜜園,成為日後拓殖新加坡的先聲。新加坡的萊佛士紀念碑不過,早期的華人移民以男性佔絕對多數。這並不難理解,海上波濤難測,每次遠航幾乎是以性命相搏。
  • 《新加坡華人百年史》補修記
    圖為陳繼廉展示《新加坡華人百年史》。任何人想研究或了解新加坡早期華人的歷史,都繞不開宋旺相在近百年前所撰寫的《新加坡華人百年史》。新加坡國家圖書館3年前委託新加坡傳統文化學會校訂此書並上傳到網上,今年3月初還廣邀公眾提供手中史料,以豐富這本重要書籍的內容。新加坡本地著名律師宋旺相為了紀念新加坡開埠100年,於1923年以英文出版《新加坡華人百年史》,1967年由馬來亞大學出版社再版,牛津大學出版社則於1984年重印再版。
  • 牛車水:新加坡的唐人街 南洋華人的精神家園
    牛車水是新加坡的唐人街。為甚麼叫「牛車水」?早年到新加坡闖世界的中國人,以為是一個載著大水桶的牛車。後來才知道,「新加坡締造者」史丹福·萊佛士在十九世紀二十年代規劃不同種族居住社區的時候,把新加坡河西南岸的這塊地方劃歸華人居住。因為沒有自來水,要靠牛車運水供應,故名。「牛車水」,飽含著早期華人創業的艱辛,見證了新加坡的興起,經歷了時代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