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華人女作家林湄:文學是我的生存方式

2020-12-11 中國新聞網

荷蘭華人女作家林湄:文學是我的生存方式

2014-12-10 15:14:27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中新社北京12月10日電 題:荷蘭華人女作家林湄:文學是我的生存方式

  作者 冉文娟

  「我喜歡冷天,這能令我思路清醒。冬天的時候,伏案寫作間隙,看到窗外白雪飄飛,寧靜的景致讓我融入大自然,忘記自己與世界。」近日,荷蘭華人女作家林湄歷時十年完成的新作《天外》在中國出版。她在北京期間,與記者聊起了自己的創作經歷。

  《天外》這部長篇小說以歐洲華裔移民的生存際遇為背景,描敘30多年來中國崛起對海外華人的影響。作者用地球村的視角關注人性與命運的關係,認為文化、教育等必須與科技、物質同發展才能提高人的素質,獲得一個民族的真強大、真文明。

  「我不會刻意迎合讀者的趣味,也不會考慮小說的市場價值。創作是作家個體的精神勞動,作品凝結著自己的感想和感悟,相信讀者能從故事中找到共鳴。」身為一名女性作家,林湄說「要向經典作品學習,女人也可以寫好大氣之作」。

  花費十年時間創作一部小說,林湄的創作之路是孤獨的,但她坦言自己「享受這份孤獨」。「當我一個人的時候,與宇宙對話、與自己內心對話,也與中外數千年的文化藝術對話。我內心與精神世界無比富足,這是外人無法了解和體會得到的。」在這部小說創作的後期,為了能夠專心寫作,她乾脆過起了「離群索居」的生活。

  「我自己找了個地方躲起來寫,那段時間不和朋友交流,身上也不帶手機,從上午10點一直改到晚上7點,寫完之後就到馬士河畔散步。」

  林湄幾乎隨時保持作家式的思考,每次出門她都會帶上紙和筆,每當靈感湧動,立即將其記在紙上。同時,她也十分珍惜時間,即使是做家務,都會巧妙安排。「我一邊在廚房裡開著小火煮飯,一邊在書房寫作,這樣兩不耽誤。寫作倦了的時候,就起身洗洗碗、掃掃地,當是調劑。」

  旅居歐洲後,林湄曾為香港《文匯報》寫了10年專欄。隨筆和小說兩個專欄需要每天撰稿,為此,熬夜、加班是家常便飯。日復一日握筆寫作,她的手指甚至出現了肌肉粘連。林湄記得,手術之後不久,即使手還裹著厚厚的紗布,但仍堅持寫作。

  林湄祖籍福建,出身於一個華僑世家。小時候,她和祖母在鄉間度過了快樂的童年時光。兒時水稻田裡抓青蛙、玩泥巴的經歷,讓她受到大自然美的薰陶。念小學三年級時,村裡有青壯年去東南亞謀生,那些留守在家的親人便找林湄代寫家書。

  「寫完信便送給我一條繡花手絹」,林湄回憶起來,小小的獎勵讓她非常開心,這也漸漸開啟了她的寫作之路。「我念書時作文很好,拿起筆來就能寫,很小就有當作家的夢。」

  《天外》付梓,林湄並沒有因此鬆懈下來。「文學是項慈悲的事業,寫作是我祈禱式的生存方式。」她告訴記者,一紙一筆,她願意一直寫下去,「小說雖然結束了,但人間的故事沒有結束,生命短暫,文學則是無窮無盡的」。(完)

相關焦點

  • 【海外福州人】荷蘭:林湄:堅持用文字擁抱精神原鄉
    都說「活到老學到老」,今天要為您介紹的這位主人公,文學在她生命中佔了很大一部分,即使年逾七旬,也仍筆耕不輟。那麼她是誰呢?今天的「海外福州人」系列報導視線聚焦荷蘭。她名叫林湄,祖籍福建福清,是荷蘭著名的華人作家。
  • 荷蘭文學小傳·荷蘭圖書尋蹤
    [邁耶]伽利略的著作,約翰·洛克的《論寬容》均在此出版;斯賓諾莎的祖上是逃離伊比利亞的猶太人,最終安居荷蘭;法國大哲學家和數學家笛卡兒亦曾僑居荷蘭近30年,在此出版了他的大部分重要著作。其名言「我思故我在」 (Je pense donc je suis)便出自1637年在萊頓出版的《方法論》一書。    人民同樣如此,紛紛以熱愛藝術為榮,不愛藝術為恥。
  • 新加坡華人女作家上海首發《絲路江心鏡》
    崔瑜 攝新加坡華人女作家上海首發《絲路江心鏡》 展開海上絲綢之路壯美畫卷中新網上海12月19日電 (記者 陳靜)1200年前,從中國南海出發的「黑石號」,裝載著經由東南亞運往印度及北非的貨物,沉沒於印尼海域。當下,「黑石號」寶藏從新加坡來到上海,正在巡展。
  • 海外華文作家聚首荷蘭 探討中西文化文學交流發展
    4月30日早上,在研討會召開之際,全荷華人社團聯合會主席王劍光代表本屆大會組委會、荷蘭各界華社、熱烈歡迎遠道而來的世界17 個國家58位華文作家,他說,中西文化文學國際交流研討會在荷蘭的召開無疑是給中荷建交40周年送上一份具有深遠意義的禮物,對探索和研究中西文化文學的未來和發展將產生巨大影響,同時,也是對中華文明5千年燦爛文化奉獻的又一次見證。
  • 對話書玉:海外華人文學應提供新的經驗和思考
    「我是一個非常喜歡旅行,非常好奇,非常有熱情的人。通過寫作,我知道我非常願意跟別人交流,從別人那裡得到很多啟發。作為一個傾聽者,我願意被他們當作一個朋友,同時我也願意把我的故事,和我在世界旅行中得到的跟他人分享,告訴他們這些是多麼美好、多麼有意思的一些經驗。」 作為研究海外華人文學的學者,書玉長期關注其發展。
  • 荷蘭華人的法律捍衛戰士:年輕有為的律師Daan Hu
    這些我一直很關心,卻無力參與,也不敢妄想去解決的問題,在一個秋日上午,與一位年輕有為的荷蘭華人律師兩度深談中,得到了答案。這位年輕的華人律師叫作Daan Hu。 胡律師說:「我在年少時依親來荷, 在荷蘭接受教育。我精通中荷雙語,也了解兩國文化,我是個很有毅力也很有責任心的人,我是荷蘭互助協會的常任會員以及荷蘭律師俱樂部的成員,我希望通過這些活動最終達成我的目標和期望:透過法律專業為荷蘭華人社會盡點心力。」
  • 「綠色寫作」:女作家新世紀繪製生態圖譜
    跨入新世紀後,我國女作家對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生態問題進行重新思考,為新世紀女性文學的新拓展增添了綠色之維。本文作者對新世紀以來女作家的「綠色寫作」進行了檢視,認為當代女作家將把人文關懷與生態關愛融合起來,正在尋找人與自然互動的和弦與詩意棲居的路徑。■ 朱育穎「綠色寫作」是以表現人與自然關係為主要訴求的敘事,並在這一主題框架下所進行的文本建構。
  • 荷蘭文學:像航海一樣週遊世界
    荷蘭文學基金會主席亨克·普羅佩爾(Henk Propper)沒有直接回答我的這個問題,而是話鋒一轉,討論起了荷蘭人的「旅行心態」:「荷蘭周圍被德國、法國、英國幾大強勢的文化傳統包圍,但是荷蘭人並不故步自封。自古以來,我們就有航海的傳統,出去四處遊蕩,我們不僅不願意束縛自己,而且喜歡搶在別人前面一步去見識全世界。」
  • 一個荷蘭華人的自述:中國,從來沒有一刻,我離你,如此遙遠!
    短短幾個月 ,這座山,從中國到荷蘭。在荷蘭生活18年,留學,成家,立業,這裡,應該就是我的家。然而,我每年最盼望的,還是孩子暑假時回中國。感覺這才是真正的「回家」,那裡有父母,有妹妹,有親戚,有同學,有朋友們!
  • 在電影裡看芭蕾舞|荷蘭籍華人女作家王露露作品欣賞
    我從媽媽的懷裡站起來,大叫鮮族姑娘!坐在旁邊的爸爸噓我,媽媽把我按坐下來也噓我。我懂了,電影院裡不能亂喊。我把嘴貼在媽媽耳朵上說,老師說了,上中班就不能穿開襠褲了,可鮮族姑娘咋還光著屁屁在舞臺上蹦躂?媽媽低聲道,她們不是鮮族姑娘,是蘇聯舞蹈演員。你能看到她們的屁屁嗎?明明讓白紗裙擋著呢。我說她們的裙子短吧,還愛踢腿。媽媽說不過只能噓我,回家再講,乖!
  • 加華人女作家葉庭行再出英文自傳體小說《阿四》
    華聲報多倫多消息:曾經因寫兒童書籍獲獎的加拿大安大略省華人女作家葉庭行最近推出了她的自傳體小說《阿四》(My Name is Number 4)。  據北美世界日報報導,葉庭行1997年第一次出版英文自傳體小說《苦風一孤葉》(A Leaf in the Bitter Wind),這也是她的第一本英文書籍。
  • 移民生活:曬曬荷蘭華人四口之家的生活帳
    核心提示:曬曬荷蘭華人四口之家的生活帳,每個月開支差不多是2450歐元,還要加上房貸和依收入支付的醫療保險金。只有一個人工作的家庭,每月賺三四千歐元的「死」工資,那實在是僅夠餬口。
  • 荷蘭華人海牙鬧新春 展現華夏多元文化軟實力
    【歐洲版駐荷蘭特約記者張亮】歐洲當地時間2月9日,農曆大年初五,籌備近半年的荷蘭海牙中國農曆豬年慶祝儀式,終於以其新穎的中國多元化組合方式亮相在世人面前,來自全國各地近四千人先睹為快欣賞了這個由當地華人社團年年創新的鬧新春隆重典禮。
  • 荷蘭華僑華人各顯神通與祖國共同戰「疫」
    荷蘭留華同學會秘書長、武漢大學荷比盧校友會會長朱丹表示,此次疫情來臨,武漢大學在歐洲的多個校友會緊密團結在一起,形成合力,為武漢的醫院捐款、採購、運輸並配送急需的醫療物資。無論出人、出資、出物、出策,都是愛心,是暖流,也是全球「愛心接力」中華僑華人共同的心意。團結一心反擊歧視海外華人,每逢危難敢擔當。
  • 《漂在紐約》真實再現海外華人新移民生存現狀
    《漂在紐約》真實再現海外華人新移民生存現狀 優秀的名人傳記能夠真實地再現主人公的生平,但能成為這些傳記主人公的只是極個別名人,其生平對海外廣大普通華人的生活現狀未必具有代表性。  海外普通華人新移民的生活現狀究竟如何?  立玉女士的《漂在紐約—美國華人新移民生存狀況實錄》一書填補了這一空白。該書記錄了從事20多個不同行業的23位華人新移民在美國最大的都市紐約的真實生存狀況。
  • 用德語寫小說的兩位得獎華裔女作家 看看她們筆下的華人生活
    本文的預計閱讀時間:4分鐘綜合報導:在德國生活的外國人,能用德語進行日常對話,是再普通不過的生存技能。但是,用德語進行文學創作,卻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畢竟,非母語的語言用起來總會有些「不順手」。然而,就是有這樣一群華人,他們能夠駕輕就熟地使用德語這個非母語,甚至創作出一部部受人追捧的文學佳作,並連連獲獎,他們也成為華人「移民文學」發展之路上的先鋒和見證者。比如2007年德國沙米索促進獎得主劉桂瑜,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所以提到劉桂瑜,是因為她的身份比較特殊。她祖籍在中國,出生在越南最大的唐人街,三歲時隨父母逃難到德國,並在德國長大。
  • 那裡是這些女作家的家鄉~
    小編這次給大家帶來的是對同樣出生在北京的女作家的盤點,下面一起來看看都有誰吧!,中國內地女作家、編劇、導演。2015年10月18日,阿爾伯塔大學授予葉嘉瑩榮譽博士學位,成為該校文學榮譽博士。2016年3月21日,華人盛典組委會公布葉嘉瑩獲得2015-2016年度「影響世界華人大獎」終身成就獎。
  • 一位荷蘭華人青年感到孤獨,因為?
    現年19歲的華人青年麥可(Michael)居住在荷蘭某地,他很誠實,聲稱他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感到很孤獨。實際上,疫情中更不能讓他覺得輕鬆。本星期,由於絕望他在社交媒體上發出呼籲,尋找「夥伴」。 「我有點與眾不同,人們對此感到恐懼。」他說。
  • 巾幗不讓鬚眉, 「中國現代十大女作家」
    網傳,由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等近百位當代最有影響力的作家和評論家參與評選出了一份「中國現代十大女作家」(從1917年新文學革命至今,不包括港臺和海外華人女作家)的榜單。上榜這份榜單的有:張愛玲、蕭紅、冰心、王安憶、殘雪、張潔、鐵凝、遲子建、丁玲和宗璞。
  • 荷蘭5萬人請願,譴責因疫情歧視華人行為
    在世界多國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之際,據荷蘭媒體當地時間11日報導,荷蘭已有近5萬人籤署了一份網上請願書,譴責因疫情對華裔的歧視。上周,荷蘭電臺節目一首呼籲「遠離中餐以及中國人」的歌曲曾引發荷蘭華人憤怒。「荷蘭新聞」網站(Dutch News)報導稱,請願書主題為「我們不是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