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2月10日電 題:荷蘭華人女作家林湄:文學是我的生存方式
作者 冉文娟
「我喜歡冷天,這能令我思路清醒。冬天的時候,伏案寫作間隙,看到窗外白雪飄飛,寧靜的景致讓我融入大自然,忘記自己與世界。」近日,荷蘭華人女作家林湄歷時十年完成的新作《天外》在中國出版。她在北京期間,與記者聊起了自己的創作經歷。
《天外》這部長篇小說以歐洲華裔移民的生存際遇為背景,描敘30多年來中國崛起對海外華人的影響。作者用地球村的視角關注人性與命運的關係,認為文化、教育等必須與科技、物質同發展才能提高人的素質,獲得一個民族的真強大、真文明。
「我不會刻意迎合讀者的趣味,也不會考慮小說的市場價值。創作是作家個體的精神勞動,作品凝結著自己的感想和感悟,相信讀者能從故事中找到共鳴。」身為一名女性作家,林湄說「要向經典作品學習,女人也可以寫好大氣之作」。
花費十年時間創作一部小說,林湄的創作之路是孤獨的,但她坦言自己「享受這份孤獨」。「當我一個人的時候,與宇宙對話、與自己內心對話,也與中外數千年的文化藝術對話。我內心與精神世界無比富足,這是外人無法了解和體會得到的。」在這部小說創作的後期,為了能夠專心寫作,她乾脆過起了「離群索居」的生活。
「我自己找了個地方躲起來寫,那段時間不和朋友交流,身上也不帶手機,從上午10點一直改到晚上7點,寫完之後就到馬士河畔散步。」
林湄幾乎隨時保持作家式的思考,每次出門她都會帶上紙和筆,每當靈感湧動,立即將其記在紙上。同時,她也十分珍惜時間,即使是做家務,都會巧妙安排。「我一邊在廚房裡開著小火煮飯,一邊在書房寫作,這樣兩不耽誤。寫作倦了的時候,就起身洗洗碗、掃掃地,當是調劑。」
旅居歐洲後,林湄曾為香港《文匯報》寫了10年專欄。隨筆和小說兩個專欄需要每天撰稿,為此,熬夜、加班是家常便飯。日復一日握筆寫作,她的手指甚至出現了肌肉粘連。林湄記得,手術之後不久,即使手還裹著厚厚的紗布,但仍堅持寫作。
林湄祖籍福建,出身於一個華僑世家。小時候,她和祖母在鄉間度過了快樂的童年時光。兒時水稻田裡抓青蛙、玩泥巴的經歷,讓她受到大自然美的薰陶。念小學三年級時,村裡有青壯年去東南亞謀生,那些留守在家的親人便找林湄代寫家書。
「寫完信便送給我一條繡花手絹」,林湄回憶起來,小小的獎勵讓她非常開心,這也漸漸開啟了她的寫作之路。「我念書時作文很好,拿起筆來就能寫,很小就有當作家的夢。」
《天外》付梓,林湄並沒有因此鬆懈下來。「文學是項慈悲的事業,寫作是我祈禱式的生存方式。」她告訴記者,一紙一筆,她願意一直寫下去,「小說雖然結束了,但人間的故事沒有結束,生命短暫,文學則是無窮無盡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