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國民黨老兵:今天被政府承認了 當年愛國沒白愛

2020-12-25 中國新聞網

  民政部通知下發後 北京5名原國民黨老兵參加「七七」紀念活動 老兵感嘆———

  近日,民政部下發通知要求,將原國民黨抗戰老兵納入社會保障範圍。通知同時還要求,在舉辦紀念抗戰勝利等重大活動以及元旦春節等重大節日時,建議當地黨委、政府邀請原國民黨抗戰老兵參加,並予以慰問。

  昨天是「七七盧溝橋」事變76周年,五位參加過抗戰的國民黨老兵受邀參加一個抗日畫卷發布會,幾位90歲左右高齡的老兵感慨萬千。一位老兵感嘆:「雖然近年來也偶爾參加過類似活動,但如今終於得到了政府的正式承認。當年的愛國沒有白愛。」

  「六指英雄」和失落的勳章

  凌晨4點,89歲的高增早早起了床。平時他也起得早,但今天比平時還早兩個小時。對於他來說,每年的這一天,都是特殊的日子。他所在的龍泉老年公寓,位於西北六環外,遠離市區。院子裡種著一些花花草草。護工推著高增到了院子裡溜達。他每天都這麼做,今天他卻有些焦急,他在焦急地等待著兒子和女兒來接他去參加一個關於紀念七七的活動。

  70多年前,年僅十幾歲的高增,帶著幾個人打死了欺負中國百姓的日本軍人。日本人貼布告懸賞捉拿他,高增一路向西,參加了國民黨部隊,從普通士兵開始,經歷一次次戰鬥,最終成為國民革命軍61軍69師的一名連長。在張家口、山西等地都曾經與日軍交火,因其右手天生六指,被弟兄們尊稱為「六指英雄」。

  今天的高增,性格內向,話不多,平時更喜歡安靜地坐著,盯著一個地方看,表情也很少會有變化。對於曾經奮勇殺敵的那段歲月,老人已經無法清晰地表達,甚至對自己所在部隊編號都有些模糊。

  然而再平靜的湖水,也會偶爾泛起波瀾。

  去年,一個關愛抗戰老兵的民間組織送來一枚勳章,樸實的老人以為這是來自政府的關懷,拿著勳章興奮了好一陣子。後來有人告訴他,勳章是來自民間的志願者製作的,老人一下子失落了很多。

  風風雨雨,老人淡定了許多

  昨天上午10點多,高增的兒子和女兒開車從家出發趕到了養老院,已經久等了6個小時的老人,臉上露出了微笑。

  解放戰爭開始後,高增在山西太原雙塔寺投誠。成為解放軍的他,燒掉了自己在國民黨軍隊服役時的抗戰軍裝照,但新中國成立後,這段經歷還是讓他和家人吃了苦頭。解放後,高增帶著傷病回到北京,暫住在一個老農的窩棚裡。當時沒有人為他安排工作,他當起了農民,而後成為木匠。「文革」期間,因他曾經在國民黨部隊服役過,被冠以「國民黨特務」,他和家人備受歧視,他的子女一直生活在「特務子女」的陰影中。

  2005年,當胡錦濤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的講話中肯定了國民黨部隊在主戰場的作用時,老人嚎啕大哭。那時的高增已經81歲了。

  今年7月3日,一條消息被各大媒體紛紛轉載,讓北京的20餘名原國民黨軍抗戰老兵在夕陽中感受到一陣遲來的溫暖。民政部對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8260號建議的答覆中表示,及時將符合城鄉低保、農村五保、醫療救助、臨時生活救助以及社會福利保障條件的原國民黨抗戰老兵納入相應保障範圍。讓符合條件的原國民黨抗戰老兵的孤寡對象優先優惠進入敬老院、福利院。在舉辦紀念抗戰勝利等重大活動以及元旦春節等重大節日時,建議當地黨委、政府邀請原國民黨抗戰老兵參加,並予以慰問。

  高增是從一個前來採訪的新華社記者那裡得知民政部的文件的。他說他開心,但並不算狂喜,開心的是多少年的等待終於實現了,但經過這麼多年的風風雨雨,老人說他也淡定了許多。

  「咱們終於被記起來了!高興還哭?」

  紀念活動現場,老人被幾位志願者抬著輪椅抬了進去。活動現場四周的牆上掛滿了反映抗日戰爭的國畫。老人坐在輪椅上,被推著往前走,沒看幾眼,淚水就滑出了眼眶。「老頭子就是特別容易動感情,他是真在一線打過仗的,看到這些肯定有感慨。」老人的女兒高愛華一邊給老人遞毛巾一邊說。老人滑出的淚水滴到了自己的格子襯衫上。在現場很多人和鏡頭前,老人想克制一點,他努力拿毛巾擦拭著淚水,又咬咬牙,試圖不讓淚水再掉下來。

  老人見到了另外幾位抗戰老兵。94歲的尤廣才坐在沙發上,看到高增被輪椅推著進來,主動問他:「你是哪個部隊的?在哪兒打仗的?」尤廣才參加過中國遠徵軍,到過印度,1944年參加過密支那會戰。「我也參加過遠徵軍,去過東南亞好幾個國家打仗。」91歲的田慶平也加入了談話,都曾經是國民革命軍序列裡的士兵,共同的身份讓老人們瞬間親切了許多。高增表達能力沒有幾位老兵強,只是聽,然後費力地比劃著自己參戰的故事。老人們越討論越熱烈。

  尤廣才老人越說越激動,突然說:「今天我太高興了,很開心,被邀請來參加這樣的活動。」說完淚水就流了下來。旁邊的工作人員勸說:「高興還哭?這不挺好的事兒嗎,咱這終於被記起來了。」老人一邊點頭稱道,但是淚水卻止不住地往下掉,拿起另一位老兵遞過來的毛巾擦了起來。

相關焦點

  • 95歲原國民黨抗戰老兵:終獲國家承認死而無憾
    一鍋麵湯,獨居老兵的午飯這樣的影響也發生在和宋老夯同村,如今已101歲的姬脈乾的家庭。15歲外出討飯的姬脈乾後來參軍,跟過馮玉祥和吳佩孚的部隊。後來,參加國民黨40軍24集團軍。「我命大,日本人把我衣服兩邊都打滿窟窿,都沒把我打死。」回憶起當年戰爭的慘烈,姬脈乾思路清晰。後來,祖籍山東棗莊的姬脈乾留在了河南成家,當了農民。
  • 盧少忱:國家承認國民黨老兵的作用是客觀全面的
    兩位曾經遠徵緬甸的國民黨抗戰老兵尤廣才、盧少忱也在此次會面之列。  兩位老兵當天在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國家設立了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91名國民黨軍隊將士入選抗日英烈名單,對他們在抗日戰場上犧牲的戰友們,是最好的告慰,並希望能有更多的抗戰老兵得到各界的關愛。  新京報:遠徵緬甸,意味著有可能再也回不到祖國,會不會感到害怕?
  • 老兵回憶南京保衛戰:對不起 當年沒能守住南京
    他們是老兵,當年挺身而出,奮起抗爭,以「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壯烈與不屈,最終贏得了抗戰的勝利。  這麼多年過去了,他們卻心存歉疚。現代快報記者獲悉,日前在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舉行的紀念南京保衛戰76周年座談會上,吳春祥、張修齊、馮宗堯和程雲4位老兵一起向南京人民敬禮:「我等幾位對不起南京人民,12月12日撤退的時候部隊慌亂,沒能很好地組織戰鬥,使得南京人民在之後的日子裡飽受痛苦,在此向南京人民道歉了……」  浴血奮戰  程云:我們什麼都沒有,只能靠肉搏
  • 「這是最高的獎賞」——兩岸老兵樂見部分國民黨老兵將參加抗戰...
    原標題:「這是最高的獎賞」——兩岸老兵樂見部分國民黨老兵將參加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  新華網北京/臺北6月24日電(記者李寒芳、何自力、李慧穎)「這是最高的獎賞,我聽到後非常感動、激動。」國民黨抗戰老兵李熹宗24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
  • 70年前遠徵老兵回故鄉 想見當年老戰友(組圖)
    70年前遠徵的老兵回來了  川籍遠徵軍劉召回昨踏上故鄉的土地,今天將回到嶽池老家與親人團圓  「我做夢都沒想過能回四川……」「我好激動……」  這是川籍遠徵軍老兵劉召回老人昨日踏上故土時不斷重複的話語。
  • 百歲國民黨抗戰老兵安享晚年 感悟好日子得來不易
    百歲國民黨抗戰老兵安享晚年 感悟好日子得來不易 2014-09-03 17:46:579月3日,河南百歲抗戰老兵劉宗閣回憶抗戰經歷,為日軍的侵華罪行憤恨不已,但他更希望現在人能銘記歷史,珍惜如今幸福的日子。  3日,記者來到河南鄭州愛馨養老院,見到了抗戰老兵劉宗閣。今年恰逢百歲的劉宗閣,1915年出生於河南焦作溫縣,16歲參加國民黨蔡廷鍇的十九路軍,曾是國民黨十九路軍六十師工兵營上等兵。1932年,他參加了著名的淞滬抗戰,隨後又參加了1937年的淞滬會戰。
  • 兩岸重逢:老兵海枯石爛的情愛傳奇
    今天,臺灣民眾到大陸探親旅行,就像到鄰家串門一樣尋常。可是,20年前,在臺灣的戒嚴令和"三不政策"之下,那一道可以朝發夕至的海峽,卻是不可逾越的天塹鴻溝,使近在咫尺的兩岸骨肉至親,老死不相往來近40年。正如香港作家巴桐在報告文學《海峽探親潮紀實》中所描寫的:"多少高堂明鏡悲白髮,多少妻子長年守空幃,多少兒女不知父生死,多少異鄉客夜夜夢神州。"然而,一切違背人情的政策,都無法持久。
  • 日本二戰老兵:隨政府推卸責任 借國家賠償領高額「恩給」
    當被問是否願意讓他的兒孫上戰場時,這個老人卻連連擺手說:「不行啊,不行啊,那樣日本就沒人了。」有很多中國人總是在問:「日本人在侵略戰爭問題上為什麼不肯真誠地道歉?」《環球時報》記者採訪過一位日本福岡的老兵這樣回答:「當年,我們的軍隊是天皇的軍隊。憲兵帶著徵兵令到村裡,說你成為『天皇軍隊』的一員了。
  • 尋訪抗戰老兵:生活拮据為生計奔波 視榮譽為生命
    貧困,是了解抗戰老兵生活情況不可繞過的一個關鍵詞。  深圳龍越慈善基金會的一份調查報告指出,截至去年底,湖南全省發現並核實健在的原國民黨抗戰老兵約500人,大多已老弱多病,生活條件比較艱苦。其中生活在城市的退休金多在每月1000元至2000元之間;生活在農村的老兵,每月僅有55元至60元的高齡補貼或低保。
  • 要求取消普通話考試、侮辱國旗,香港還有愛國學校嗎?
    去年12月,香港專業進修學校(港專)的畢業典禮上,香港學生不尊重國歌的行為,以及該校校長陳卓禧「這是一所愛國愛港的學校」的回應,即是香港複雜多元的體現。一邊是瀰漫社會的「恐共懼共」氛圍;一邊是極為堅定的愛國力量。在香港現存的1000多所中小學中,愛國學校只有10多所。
  • 【新時代文明實踐】老兵宣講進校園,激發師生愛國情~
    今年是「九一八」事變爆發89周年,區老兵宣講團的老兵宣講員們走進渝水七小,為孩子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宣講,激發學生們的愛國之心、報國之情、強國之志。在渝水七小的紅色文化教育大廳裡,老兵宣講員肖道林正在為五年級的學生講解「九一八」事變的來龍去脈,飽含感情的宣講讓同學們再次感受了那段屈辱的歷史,也激發了學生的愛國之情和報國之志。
  • 臺灣入黨愛國青年:從國民黨的墮落,看到自己的政治選擇是對的
    【秦安點評】本文作者為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博士生王裕慶,是第一位加入中國共產黨的愛國臺灣青年,看到國民黨通過兩項「數典忘祖」的法案,他連夜揮毫疾書,授權秦安戰略頭條第一時間推出。目前,中華民族到了一個關鍵的時間節點,各方的選擇,關乎中華民族和兩岸人民的命運。多年來,大陸始終以最大的誠意,從經濟等各個方面支持臺灣民生,對國民黨也抱以厚望。
  • 紅色土地薪火相傳 東南網致敬抗戰老兵系列報導引關注
    在這群親歷者中,有參與過解放福建等多場戰役的朱文敬老人;有毅然投身地下工作,負責聯繫和發展地下群眾工作的陳三進老人……報導以真實故事為切入點,突出殿前元素,以期增進社會對殿前老戰士群體的了解、理解和尊重,形成崇尚老兵英雄的傳播效果。報導發出後,關注熱度持續攀升,在弘揚老兵們的愛國主義精神的同時,揭示了紅色土地薪火相傳的靈魂血脈。
  • 國民黨選舉辯論 候選人籲蔡英文承認「九二共識」
    海外網5月10日電 中國國民黨黨主席電視辯論會今天在臺北舉行,6位候選人在會上首先就兩岸議題展開辯論,有候選人呼籲蔡英文在就職一周年當天承認「九二共識」,以修補兩岸關係。據臺灣「中央社」消息,該電視辯論會上,國民黨主席候選人洪秀柱第一位發言,其他依序則是黨主席候選人韓國瑜、郝龍斌、吳敦義、潘維剛,以及詹啟賢。候選人就兩岸關係、藍綠惡鬥、停止國民黨分裂、如何再度產生泛藍激情等5大問題展開激烈辯論。洪秀柱首先表示,國民黨能很好解決兩岸矛盾,而要民進黨改變兩岸策略,「基本不太可能」。
  • 張光北:"真實"是《亮劍》最大的成功 與臺灣老兵在一起更懂文化血脈
    因為《亮劍》裡的愛國軍人楚雲飛,張光北深刻感受到兩岸血濃於水的親切和永遠割捨不開的文化血脈。《亮劍》為什麼會成功,一部好的影視作品的生命力靠什麼?張光北認為,最有生命力的是真實。「抗日劇那麼多,為什麼產生不了特別多的優秀作品呢?我覺得還是得踏踏實實去生活當中,在歷史當中捕捉一些真實的東西,來給它升華,這可能才是藝術的永恆。」
  • 1940年:日本政府宣布承認汪精衛政權.
    執政黨為汪精衛另立的中國國民黨,最高機關是中央政治委員會及國民政府委員會。日本在侵華戰爭期間先後成立冀東防共自治政府、蒙古軍政府、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中華民國維新政府、察南自治政府、晉北自治政府、蒙古聯盟自治政府等政權。而南京政權的領導人汪精衛原是中國國民黨成立初期的主要人物,擁有一定的影響力。
  • 老兵不老,記參加過宜昌戰役的96歲抗戰老兵陶巖林
    作者:莫碧蓮 今天看到陶老兵時,老兵已臥床。聽他兒媳說,十幾天前他摔了一跤,沒傷筋動骨,卻因肌肉受傷,需臥床休息。
  • 美國老兵緣何無家可歸:申請補助費時 政府項目沒效果
    此外,老兵面臨嚴重的心理問題,有約14萬人因犯罪入獄。 醫療網點少,接受治療不便,針對老兵的公共服務存在很多問題 2010年歐巴馬政府發起了幫助無家可歸老兵的「開門計劃」,旨在通過國會、州長、市長、私營機構和慈善機構等各方的共同努力,為無家可歸者提供幫助。
  • 五四:從愛國激憤到制度尋思
    80年前的五四愛國運動,給後人留下一筆值得反覆審視的精神財富。成功、失敗、「直接行動」、法律、秩序、輿論……當時人們激烈爭辯,今天依然引人深思。
  • 泰北探訪原國民黨九十三師後裔(下)
    中新社曼谷四月二十七日電 記者 羅欽文  美斯樂,當年原國民黨九十三師殘部落腳的這個地方,現在不僅成為了泰國行政區劃版圖上的一個村落,而且成為了泰國北部的一個重要旅遊勝地。  在美斯樂土生土長的原國民黨九十三師後裔李泰增,堪稱是美斯樂發展變化的一個見證者和美斯樂建設的一個積極參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