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隱喻、階級流動、文化象徵:認識一下辣椒寫作

2020-12-12 澎湃新聞

辣椒的食用被認為是「人類歷史中離經叛道的行為」。我們很容易理解人類為了果腹和追求味覺享受將許多野生植物進行「馴化」以讓其以一種安全穩定的狀態端上餐桌。但以辣椒為首的灼燒嘴唇並誘惑大腦的植物從「馴化」的初始,似乎便充滿弔詭:它從美洲的一株野生植物出發,搭乘16世紀殖民者的航船去向世界各地,如同「撒馬爾罕的金桃」一樣帶著鮮明的異域氣質,在中國它首先以其「色紅,甚可觀」的外表被納入觀賞植物和藥譜中,而在歐洲,辣椒最初因其辛辣被教會認為「對靈魂有損害」並作為一種魅惑的象徵介入當地的文化變革。

作為植物中最不平易近人的種類,辣椒承載了人類賦予其的許多負面象徵:比如將辣椒和毒品、魔鬼、縱慾相聯繫;辣椒作為食物重要調味劑的流傳不僅意味著某地飲食的移風易俗,也常輻射到更大範圍的文化的變遷;而縱觀辣椒傳播的過程也伴隨著國別流傳上的殖民史和在某一國中階級地位變遷。由此,近些年對於辣椒的研究並不拘泥於一種學科,常常是從傳播史、烹飪史、文化史,政治經濟學、植物學乃至心理學等多重視閾進行研究。

如4月新出版的由飲食文化史學者、作家斯圖爾特·沃爾頓寫作的《魔鬼的晚餐:改變世界的辣椒和辣椒文化》一書,就分「生物」「歷史」「文化」三個章節進行介紹。去年出版、並受到好評的曹雨寫作的《中國食辣史》分「中國食辣的起源」「中國文化中的辣椒」「辣椒與階級」,同樣關注到生物意義上的辣椒物種和更深層的文化意涵。這也符合20世紀以來重物質文化史的史學研究路徑。

《餐桌植物簡史:蔬果、穀物和香料的栽培與演變》書封。

不是針對人,是針對所有哺乳動物

辣椒的各種文化象徵立論的前提是:辣椒能引起一種天然的灼燒、甚至是疼痛感,辣椒為什麼這麼辣就是我們首先要討論的。在《餐桌植物簡史:蔬果、穀物和香料的栽培與演變》中,作者約翰·沃倫提出,「從生物學角度講,果實的一切動機就是吸引一隻飢餓的動物來吃掉自己,由此充當傳播內部種子的裝置。」所以好看的外表、甜美的味道都是為了這一次遠行做準備,但辣椒卻是其中的異類,因為如果種子被錯誤的動物吃掉並消化,它搭順風車找一堆合適的肥料安家的夢想就破滅了。

「辣椒是這方面真正的天才。它們一邊擊退只想食用果實的討厭的哺乳動物,一邊設法吸引能為它們傳播種子的鳥類,辣椒素是一種專門刺激哺乳動物神經末梢的化學物質,它賦予辣椒熾熱的辣味,使大腦產生完全如同火燒般的感覺。然而,辣椒素對鳥類卻特別友好,鳥類因而成了辣椒的高效播種機。」約翰·沃倫在書中談道。辣椒生物學意義上的防禦機制原本是為了自身的繁衍考慮,但卻機緣巧合地引起人類的受虐欲,並開啟了它從南美洲老家全球遷徙的命運。

當然,隨著研究的進行,有學者研究發現辣椒素的出現也並不完全歸咎於「討厭的哺乳動物」,在《魔鬼的晚餐:改變世界的辣椒和辣椒文化》中,作者記述道,2001年,由約舒亞· 圖克斯伯裡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在野生辣椒的原始腹地——玻利維亞東南部進行了一項開創性的研究。他們研究發現辣椒素產生的真正幕後功臣可能是一類被稱為真蟲的半翅目昆蟲。這類昆蟲以野生辣椒為食,它們用尖針刺穿辣椒的果皮,攝取果實裡的汁液。然而,似乎與哺乳動物一樣,真蟲對辣椒素很敏感。研究小組發現,辣椒的辣度越低,被昆蟲咬噬刺傷的概率就越高。

而真正令辣椒恐慌的是,當辣椒被昆蟲咬破或刺穿時,熱帶地區常見的潮溼環境使得空氣中的真菌乘虛而入,入侵的真菌在辣椒種子上形成了菌群,這對辣椒則是滅頂之災,辣椒素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誕生的,在辣椒素的攻擊下,植物體內的真菌難以生長。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超級辛辣的辣椒一般都出生於溼熱地區。

而最早食用辣椒的人可能並非在口味上有什麼獨特的怪奇癖好,早期的美洲人通過自己的觀察選擇向辣椒靠近,或許他們已經發現那些嘗起來更辣的辣椒品種很少含有,甚至是基本不含有真菌。食物中的微生物感染是導致嚴重疾病甚至死亡的常見兇手,直至今天,在保鮮技術特別落後的地方,微生物感染仍然可能帶來致命的後果。而由於辣椒中的辣椒素是對抗感染的良藥,因此可能是在接近辣椒的過程中,人類逐漸適應了辣椒的滋味。如果以上來自圖克斯伯裡團隊的猜測不假,那麼辣椒被人類馴化,以及辣椒最終的傳播,就是人類和植物在進化過程中步調一致、共同和諧發展的一個很好的例子。

《中國食辣史》書封。

社交鄙視鏈底端的不能吃辣的人

雖然我們長期稱辛辣為一種味覺,但它實際上是一種痛覺。人在攝食含有辣椒素的食物時,辣椒素通過激活口腔和咽喉部位的痛覺受體,通過神經傳遞將信號送入中樞神經系統。通過神經反射,心率上升、呼吸加速、分泌體液。

在關於嗜辣的心理學溯源的文章《舌尖上的「自虐」——食辣中的心理學問題》中,幾位作者提出了以下幾種猜測,首先是「純粹接觸效應」,研究表明,喜愛辣椒的個體和討厭辣椒的個體在早期經驗方面的差異主要在於喜愛者的父母在飲食中更頻繁地使用辣椒,因為刺激的頻繁出現,導致個體對其產生偏好。其次是被引用最多的「良性自虐」:個體食辣導致的灼痛感使身體誤報危險,但個體同時意識到危險並不真正存在,這使得食辣帶來的灼痛、流汗、流淚成為了刺激的享受。另外,社會文化的壓力、攝入後產生的依賴效應等也是導致人類嗜辣的原因。

這裡面社會幹預的層面頗值得一談。網上曾有一條戲謔:不能吃辣的人處於社交鄙視鏈的底端。《中國食辣史》中有一段文章是對這種判斷的解釋:人類吃辣的行為與飲酒的行為有類似之處,都是通過對自我的傷害來獲得同伴的信任的一種社交行為。學界對飲酒行為帶來信任的解釋是由於人類從血緣社會過渡到地緣社會時,遇見陌生人的機率大大提高,因此相互之間的交往要付出更高的「信任成本」,酒在這個時期作為一種昂貴的產品,勸酒就變成了一種犧牲自己的經濟利益來換取同伴的信任的行為。吃辣的行為和信任關係產生的機制與喝酒類似,但是吃辣並不導致持續的傷害而只是產生臨時的痛覺,共同吃辣的行為也就隱喻著「我願意與你一同忍耐痛苦」,這種共情造成了信任的產生。

食辣的心理效應也常存在於日常的隱喻之中,尤其是「具身隱喻效應」:溫度、 觸感等身體的感覺運動經驗通過隱喻的作用,影響著認識加工和判斷。就食辣的隱喻效應而言,吃辣與個體的心理交互主要體現在感覺尋求、冒險、攻擊、易怒幾個方面,同時也將隱喻的範圍擴大到害羞、經驗老到、手段兇狠、麻煩難辦等。

《魔鬼的晚餐:改變世界的辣椒和辣椒文化》書封。

辣椒的性隱喻

在《魔鬼的晚餐:改變世界的辣椒和辣椒文化》與《中國食辣史》中作者都注意到辣椒的性隱喻。

圖爾特·沃爾頓認為,香料會刺激性慾的這種疑慮最早可以追溯至羅馬時代。而在辣椒傳入歐洲前的很多年中,胡椒、肉桂、生薑、丁香和肉豆蔻這樣的東方香料在體液學說中都被歸類為「熱」和「幹」。對於「熱性」體質的人來說,具有「熱性」的香料當然會為他們的肉慾衝動火上澆油。《舊約· 雅歌》中,情人幽會的密所總是飄散著辛香料的芬芳;伊斯蘭的天堂花園裡也擺滿了異國風味的食物。因此,正如香料歷史學家傑克· 特納所寫的那樣,「辣椒所代表的性感是顯而易見、無須贅述的事實」。

16 世紀,當辣椒開始全球之旅時,所到之處並不是總有鮮花掌聲。如當時歐洲文化面對辣椒時的態度十分謹慎,甚至恐懼,他們認為來自低等文明的辣椒可能會讓那些毫無戒心的人產生類似的行為退化,在殖民主義者的文明社會引起道德上的騷動和倒退。辣椒給生理上造成的火辣感受讓人不自覺地緊張甚至恐懼,同樣地也蔓延到了天主教的中心。瑪麗亞·帕斯·莫雷諾就曾在她有關馬德裡烹飪史的筆記中指出:「西班牙耶穌會傳教士、博物學家何塞·德·阿科斯塔雖然建議食用辣椒來促進消化,但也反對人們濫用辣椒,尤其是青少年,吃過多的辣椒對其健康,特別是靈魂都有損害,因為辣椒會提升食用者的肉慾。」

在《中國食辣史》中,曹雨認為,中國文化中將食物與性慾聯繫在一起的主要依據是物態,而不是香辛味。比如韭菜的挺立的姿態和花椒、石榴的簇生物態分別被認為「壯陽」和「滋陰」。因此現代中國文化中以「辣」作性慾的隱喻的文化範式,應是受外來文化的影響,而非本土文化的產物。

從江湖到廟堂:辣椒的階級流動

曹雨《中國食辣史》的第三部分將辣椒放在飲食的政治經濟學解釋語境下,主要談論了辣椒在中國飲食中的階級地位的變遷。他提出,辣味的流行是近三十年來的一個突出飲食現象,是伴隨著中國飲食的商品化過程、中國的快速城市化進程而產生的現象。

辣椒和以辣椒作為主要調味料的菜餚屬於江湖菜和庶民菜,是傳統中國社會底層的飲食習慣,比如,曹雨認為,辣椒在西南飲食中的流行,其實與當地社會貧困缺鹽有關。辣椒在中國用於食用的最早記載,現在所能查到的就是康熙六十年(1721)編成的《思州府志》:「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鹽。」到道光年間(1821-1850),貴州北部已經是「頓頓之食每物必蕃椒」,「居民嗜酸辣,亦喜飲酒」(《清稗類鈔》)。此外,光緒《四川鹽法志》卷十的一條記載也值得參見:「黔省地瘠民貧,夷多漢少,夷民食鹽在可有可無之間,家道稍豐者向商賈買鹽以資食用,其窮夷則概食山菜所釀辛酸之物,或曰辣子,或曰酸漿,竟不食鹽。」人口的增殖使得農民不得不將越來越多的土地用於種植高產的主食,加上山區獲得食鹽成本高昂而不便,此時辣椒作為一種用地少、對土地要求低、產量高的調味副食遂受到越來越多的歡迎。

在1949年以前,這種飲食習慣僅限於社會中下層,即使在傳統食辣區域的城市中,辣味菜餚也並不佔優勢。在傳統的飲食文化階級格局碎片化之後,辣味得以打破階級局限而發生流散,但辣味飲食仍然局限於傳統的食辣地理區域內,未能擴散到全國範圍。

辣椒和甜味、酸味、鹹味的對比中更可看到其獨特性。首先,甜味作為一種在前工業化時代比較高價的調味品,在中國一直沒有能夠形成普遍的流行,也就是說,甜味並非中國傳統平民飲食的味覺特徵,即使在工業化時代甜味變得廉價而易於取得,中國人這種流傳已久的味覺偏好仍然有強大的韌性維持下去。因此在歐洲和北美零食中居於絕對主導地位的甜味,在中國並不盛行。而辣味和鹹味或者酸味的搭配是中國人最為習慣的調味。在中國前工業化時代,零食的主要口味是鹹味和酸味,如各種炒豆子、豆乾、花生、瓜子等物,都是鹹味的,而辣味的添加又能夠促進唾液分泌,增進食慾,致使食用者有種「停不下來」的感覺,更促進了辣味零食的流行。

辣味的流行可以用工業化時代普遍出現的平民階層的「士紳化」概念進行解釋,辣椒原是貧農的食物,而當中國進入工業化時代,這種食物被大量的來自農村的移民帶入了城市的飲食文化中,反而成為了新移民的象徵性食物。辣椒原本的鄉村食物的標籤被逐漸地剝離,反而成為了工業化的城市中的標誌性的食物,隨著食用辣椒的人群的社會地位的不斷上升,經濟狀況的不斷改善,成為飲食文化的重要部分之一。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文化共同體、大學教育與階級流動
    之所以經濟實力問題是值得上層階級在文化共同體中從事文化遊戲時所必須考慮的,是因為這些文化遊戲最終導向神秘主義以及虛假的文化建構而非正常的生產和交易活動本身,一旦自身階級下降,一方面這些文化遊戲不能帶來任何實質性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對這些文化遊戲習慣性的痴迷還可能阻礙對自身生存的嚴肅對待。
  • 古代:象徵的文化、隱喻的思維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古代:象徵的文化、隱喻的思維,據研究,靈長類動物不僅具有對對象個別屬性的感覺和對對象的整體知覺,而且還能從直接感知的對象之間的關係去解決問題。這己不是一般的具體思維,而是已能通過對象徵性類比關係的知覺,站在文化的高度上實現的一種創造性思維。也就是說,他不僅靠象徵性的關係知覺得以區別開一般動物,同時,他依靠類比思維得到對某物的理解,必須為群體所承認和接受,成為集體意識中相對固定的和規範化的東西。
  • 《中國食辣史》:辣椒的皮囊大同小異,但有趣的靈魂百裡挑一
    作者曹雨在《中國食辣史》裡,就為我們闡述了辣椒在中國四百多年的經歷,從中國食辣的起源、中國文化中的辣椒、辣椒與階級三大方面進行探討——辣椒不僅改變了中國的飲食麵貌,還深遠地影響了文化、歷史和經濟等。可儘管歷史痕跡有待考究,但隨著中國的階級格局被重新洗牌,辣椒在改革開放後得以蔓延全國:一方面是辣椒的重口味可以掩蓋質量不好的食材味道,使得廉價的菜餚能在收入不高的移民階層裡流行;另一方面是新興城市市民階級無法相仿舊貴族的飲食文化,讓飲食的階級格局變得模糊和混亂。
  • 階層流動與消滅階級的辯證法
    蘇子紅、戚繼光的《不要世襲,不要科舉,要一個新時代》(始發表於復旦少年中國學社微信公共號,後載於2016年3月社刊)詳細闡發了他們的批評意見。我理解其要旨如下:憧憬科舉制、憧憬階層流動,這一主張的前提恰恰在於承認社會階層的分化與對立。沒有階級和階級對立的存在,哪裡來的什麼階層流動性呢?換言之,一旦我們消滅了階級,我們也就消滅了階層流動性。
  • 辣椒是窮人樂兒?論中國飲食文化的階級譜系
    主要依據三條理論線索來探討辣椒在中國飲食中的諸多問題:第一條是辣椒傳播的歷史路徑和食用辣椒的原因,其分析主要在文化唯物論的語境下;第二條線索是辣椒在中國文化中的隱喻,其分析主要在結構主義的語境下;第三條線索是辣椒在中國飲食中的階級地位變遷,其分析主要是在飲食的政治經濟學解釋語境下的。內容通俗易懂,深入淺出,既是學術研究之成果,也是面向一般大眾的文化普及讀物。
  • 美國教育與階級流動
    最近讀了很多文章和爭論,教育到底是階級流動的助推器還是階級固化的幫兇?不同背景的家長們又怎麼通過教育促成子女向上的階級流動?擇優入學,就近入學,減負,奧數,佔坑班,條子生,素質教育,自主招生,綜合測評……不同的教育方針和升學政策又會對每個家庭「通過教育改變命運」的夢想帶來怎樣的衝擊呢?
  • 語言為媒介,媒介即隱喻,隱喻創造文化
    我們讀書、看電視或看手錶的時候,對於自己的大腦如何被這些行為所左右並不感興趣,更別說思考一下書、電視或手錶對於我們認識世界有怎樣的影響了。但是確實有人注意到了這些,尤其是在我們這個時代,劉易斯•芒福德 就是這些偉大觀察者中的一個。他不是那種為了看時間才看鐘表的人,這並不是因為他對大家關心的鐘表本身的分分秒秒不感興趣,而是他對鐘錶怎樣表現「分分秒秒」這個概念更感興趣。
  • 文化隱喻:重構語文教育
    隱喻:把握世界的新方式隱喻是文化解釋的一種方式,也是語文認識與把握世界的一種方式。德國哲學家伽達默爾曾經說過這樣意思的話:我們每天都沐浴在文化之中,但傾我們之所知、所能也未必說出什麼是文化。這正是文化的神秘之處。因此,文化學是門特殊的科學,對它的分析不是尋求規律的實驗科學,而是一種探求意義的解釋科學。
  • 美國教授重新定義富人階層:更大的階級鴻溝「有志階級」
    諸如此類的行為在階級之間劃出了一條物質界限。 在《有閒階級論》的兩個世紀之後,「炫耀性消費」仍然存在,但是社會的高速發展將曾經的有閒階級變成了一個英才教育下通過文化和知識、而不完全是通過財富定義自我的新精英階層,即科瑞德-霍爾基特所定義的「有志階級」(the Aspirational Class),同時也催生了新的隱形低調地展示自己社會地位的方式。
  • 現代主義文學:寫作特點,標新立異
    意識流小說家往往把人的意識流動狀態作為客觀現實生活加以描寫,把轉述人的變化的、不可知的、難下定義的精神世界看成自己的主要任務。現代主義對主觀真實和內傾性的刻意追求,拓展了文學表現的領域,改變了傳統的藝術思維模式。其次,現代主義文學普遍運用象徵隱喻的神話模式,追求藝術的深度模式。
  • 中國人社會地位的獲得:階級繼承和代內流動
    基於此,社會分層學家認為,如果大多數社會成員在等級有序的階層結構中獲得的社會位置,主要由階級出身和家庭背景所決定,這個社會就是封閉型社會(或傳統型社會),在這種社會中,子女主要繼承著父親的階級位置,階級繼承是社會成員獲得社會地位的主要形式;如果大多數社會成員的階層位置主要取決於自己後天的努力(如自己學習得到的受教育水平和技術技能等),這個社會就是開放型社會(或現代型社會),在這種社會中,子女的社會地位主要由自己努力取得的人力資本所決定
  • 《公主變成貓》童話故事背後的象徵和隱喻,心理學家這樣看
    一書中,作者瑪麗-路薏斯·馮·法蘭茲在榮格分析心理學的基礎上,重新解讀了童話故事背後的象徵和隱喻,讀這本書,你會以一種全新的視角重新審視童話,認識童話。《公主變成貓》的故事線我們先來看一下心理學與童話的碰撞這個童話故事的敘述框架看起來是那麼普通,不過在馮·法蘭茲眼裡,它背後卻暗藏著很多象徵和隱喻
  • 亞歷山大·德曼特:「隱喻」 & 海登·懷特:「轉喻」
    在大多數應用中,隱喻特徵已褪去光澤【參見:發展、進步】,但是在其他情況中,隱喻仍然表現得十分明顯(「歷史的車輪」、「政治舞臺」、「文化的花朵」)。大多數隱喻來自於最初的應用領域中,而且被有意地投諸共同的內容之中。這種意義溢出的現象導致產生誤解,需要進行語言批判性反思。就隱喻在生活世界的來源而言,它可以區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機體式的隱喻。
  • 黑鳥的象徵意義,這些黑鳥你都認識嗎?
    本文討論了黑鳥的象徵意義。這包括烏鴉,黑鳥,黑天鵝等的意義,它不僅僅是一隻特定的鳥。在鳥類王國中看到的黑色是一個明顯的標誌。它向我們講述了神秘,秘密和魔法。黑色的鳥是純粹的潛力和更多的跡象。黑色的鳥類 不會輕易放棄它們的秘密。
  • 淺談電影中隱喻元素的設置
    電影既要滿足普通人對電影的理解,又要在保證藝術價值的同時讓專業電影人士能挖掘出電影深層次的含義,因此隱喻手法的運用顯得尤為重要。隱喻就好比潛臺詞,有些話不能明著說,有些電影元素同樣也不能赤裸裸的表示。接下來筆者將從視覺隱喻與蒙太奇對比隱喻兩方面來談電影中隱喻元素的設置及作用。
  • 「剩女」和「屌絲」的隱喻:他們的身體與情感為何無處安放?
    2000年前後陸學藝先生組織的對中國社會階層的研究表明,中國精英高度集中,政治精英、經濟精英和文化精英的社會功能難以分化。孫立平認為,幾十年改革過程中出現了一個掌握文化資本、政治資本和經濟資本的「總體性」精英集團。在一個總體性社會下,資源分配亦具有總體性,在國家政權的層面上,血緣資本在代際交換中,會強化不同資本的可轉化性,因此精英的再生產會表現為政治資源、經濟資源、文化資源及社會資源的延續。
  • 經典《異形》有著深度性隱喻和象徵,你都看懂了嗎
    異形和抱臉蟲的形象設計雖然經過多次修改,但上映後觀眾依然能看到異形和抱臉蟲有不少的性隱喻,這種隱喻不在於外表,而是在於動作。當抱臉蟲抱著人臉時,會伸出一根軟長組織,伸進人的喉嚨,並完成抱臉蟲體內卵子的投放。還有異性殺人的時候,用的是嘴上的長棍對準人的腦袋伸縮猛戳。
  • 美國教授重新定義富人階層:有志階級
    《有閒階級論》手工打制的銀勺性能未必好於機器生產的銀勺,但是價格卻是後者的十倍,並且廣受富人們歡迎。這就是因為昂貴的手工銀勺具有符號價值,象徵著生活品質和社會聲望。除了更加努力之外,工業社會向依靠科技、創新的知識社會的轉變也使得文化變成了向上階級流動的重要資本。科瑞德-霍爾基特總結了美國社會中新的社會精英的共同點:受過高等教育,平日閱讀文化評論(比如《紐約客》),關注時事新聞(尤其是《紐約時報》、《金融時報》),逛Whole Foods,吃健康的有機食物,去健身房,參加音樂會,關注環保,關注育兒等等。
  • 1630年佛羅倫斯瘟疫:社會交換的隱喻(下)
    無論是學界、政府還是民眾,都無視中國歷史中曾經出現過的合理防疫措施,以及官與民的責任關係的認識。劉紹華在近期與新京報的訪談中說:「在前現代時期,衛生與健康基本上是個人與家庭的命運和責任。關於國家衛生或國民健康的討論已指出,自十六世紀現代民族國家興起後,衛生逐漸成為國家所關切的公共性議題。」這種認識完全是建立在西方現代學科知識框架上的,中國歷史並不符合這個歐洲敘述。
  • 《魔鬼的晚餐》改變世界的辣椒和辣椒文化
    而且,辣椒的流行,從文化和社會角度來說,和一些普遍性的心理有關。比如,吃辣意味著自我定義和競爭意識。辣椒正因為具有了這麼多的特點,才成為一種具有全球身份的明星消費品。這本書的作者是英國歷史學家、文化評論家斯圖爾特·沃爾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