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解讀一本有關「辣椒」的書,書名是《魔鬼的晚餐》。
辣椒,你肯定很熟悉。它小巧紅潤,卻有魔鬼一樣的力量,既讓你眼淚直流,又讓你欲罷不能。辣椒最早出現在遙遠的美洲,但它卻是一種具有全球意義的味道。比如四川的麻辣,湖南的幹辣,印度咖喱的辣,韓國泡菜的辣,墨西哥菜裡混雜著玉米和豆子的酸甜味的辣。據統計,今天世界上大約有5萬種辣椒,其中,最辣的一種叫「死神辣椒」。它有多辣呢?這麼說吧,你吃一克「死神辣椒」,要喝1.5噸水,辣味才會消失。
但是,嚴格地說,「辣」並不是一種味道,而是一種疼痛感。這本《魔鬼的晚餐》告訴我們,辣其實還是一種癮。從生理角度來看,辣椒會給人帶來一種「良性受虐」的感覺。從歷史發展來說,辣椒的廣泛傳播,意味著下層民眾對上層品味的追逐。而且,辣椒的流行,從文化和社會角度來說,和一些普遍性的心理有關。比如,吃辣意味著自我定義和競爭意識。辣椒正因為具有了這麼多的特點,才成為一種具有全球身份的明星消費品。
這本書的作者是英國歷史學家、文化評論家斯圖爾特·沃爾頓。為了完成這本書,作者採訪了十幾位學界專家,參考了上百樣文獻,親自走訪了很多辣椒植物和辣椒製品的出產地,從美洲墨西哥到非洲莫三比克,再到歐洲匈牙利和青藏高原深處的不丹王國。作者還特別在這本書裡,用幾十頁的篇幅,具體介紹了近一百種不同種類的辣椒,你完全可以把它當作一個查詢辣椒知識的小百科全書。不過,這本書有關中國的專題介紹,只有不到十頁。為了更好地解讀,我還會結合另外一本《中國食辣史》,幫你補充辣椒在中國的故事。
接下來,我從生理和歷史文化兩個方面為你具體講一下,辣椒是怎麼進入人類社會,並讓人類上癮的。
首先,我們從生物學角度,重新認識一下辣椒這個「老熟人」。既然辣椒給人帶來那麼多痛苦,為什麼人們還會對它上癮呢。
首先我們思考一下,為什麼辣椒是辣的?
作者給了一個答案,因為它太漂亮了,進化的力量使它變辣。辣椒這種植物的果實,有一種非常罕見的鮮紅色。這種鮮紅,即使是在烹飪的時候,也不會褪去。聽起來挺好,但在自然界中,鮮亮的紅色就意味著它在向動物招手,「來吃我啊」。尤其是哺乳動物,哺乳動物的進食量大,消化能力強。它們在進食的過程中,會用牙齒磨碎植物的種子。如果辣椒有這種遭遇,它就不能繼續發芽、繁衍了。所以,在漫長的歷史中,辣椒進化出一種叫「辣椒素」的武器保護自己,讓哺乳動物敬而遠之。
其實,相對於巨大的哺乳動物,辣椒更要提防的是無處不在的昆蟲和它們攜帶的真菌。當昆蟲咬破或者刺穿辣椒時,真菌會乘虛而入,感染植物的果實。所以,周圍環境真菌的多少,會直接影響辣椒的辣度。什麼地方的真菌更多?當然是更熱更潮溼的環境裡。也就是說,在潮溼的地方生長的辣椒會更辣,乾燥地區生長的辣椒就不那麼辣了。你從網上查詢一下就會發現,那些最辣的辣椒,大部分都產在雨水比較多的熱帶地區。
順便跟你說個小知識,辣椒什麼位置最辣呢?
想一下,辣椒籽是最需要保護的,這樣的話,辣椒素是不是主要藏在辣椒籽裡呢?我們經常見到歐美廚師在做比薩的時候,為了提高辣度,把大量的辣椒籽撒在麵餅上面。事實上,辣椒籽對辣味的貢獻是微不足道的。大部分的辣椒素都集中在辣椒筋裡,也就是辣椒裡面那些白色的連接膜。這其實也是進化的結果。既然辣椒素是一種對抗「外來侵略者」的武器,那麼,它會聚集在「侵略者」最多的地方。顯然,膜狀的辣椒筋,要比光溜溜的辣椒籽更容易滋生黴菌。
你看,辣椒素就是一種辣椒進化出來保護自己的「化學武器」。這種武器也確實挺有效,能讓真菌和哺乳動物見辣就收,知難而退。
人也是哺乳動物,那為什麼人類對辣椒,不僅沒有收手,反而迎難而上呢?
作者給了一個挺有意思的答案,「良性受虐」。我們把「良性受虐」這個詞,拆成「良性」和「受虐」兩部分看。先看「受虐」。
為什麼說吃辣椒是「受虐」呢?
我們經常把「酸甜苦辣鹹」放在一起講,但「辣」跟其它味道可不一樣。嚴格說,辣並不是一種味道,而是痛覺,具體來說是一種灼燒感。我來給你大致還原一下,這種「灼燒感」是怎麼產生的。
包括人類在內的許多哺乳動物,體內都有一種叫「瞬時受體電位」的化學通道,我們把它簡稱為TRP。TRP具體是什麼不重要,我們來看看它是發揮作用的過程。當你吃一口辣椒,或者用切過辣椒的手揉了一下眼睛,辣椒素就會進入你的體內。這時,那個TRP通道就會激活一個虛假的警告信號,報告大腦身體出事兒了。大腦接到信號後,會認為身體的某個部位正在遭受大約42攝氏度的燃燒,立刻啟動各種應激反應。表現出來,就是大汗淋漓、血管擴張、面部發紅。
人類吃辣椒的過程,就是一個這樣的不斷「遭受灼燒」的過程,也就是一個「受虐」的過程。那為什麼人類會享受這種「受虐」呢?甚至說,這還是一種「良性受虐」呢?
這是因為,吃辣椒時感受到的痛感,會讓人的身體分泌兩種化學物質,一種叫內啡肽,另一種叫多巴胺。這兩種物質會給人帶來意想不到的快感。
內啡肽就像是大腦的天然止痛藥,它可以抑制神經將疼痛信號傳遞給大腦。所以,當辣椒素給人帶來痛苦,大量的內啡肽就會被釋放出來。同時,辣椒還會促使人體分泌另一種物質,多巴胺。我們知道,多巴胺掌管著人的幸福感。所以,當人類被辣椒素攻擊的時候,大腦會產生一種巨大的滿足感,甚至是一種快感。有的人就把吃辣椒獲得的這種快感,類比「嗑藥」「吸毒」,稱為「嗑辣椒」。
你看,辣椒沒有真正損傷任何組織,所以,它是一種「良性」的「受虐」。
你可能會反駁,很多研究都表明,辣椒素會對我們的消化系統產生不小的傷害。很多人吃辣椒後,會打嗝、嘔吐、腹瀉,有人會患上過敏性皮膚炎症,有人會胃出血,甚至患上胃癌、肝癌等疾病。2011年1月,歐盟決定把辣椒素列入食物添加劑禁止清單。那這樣的話,為什麼說辣椒是「良性」的?
來介紹一項研究。中國醫學科學院曾經花了7年時間,針對50萬名受試者做過研究。研究結論發表在2015年8月的《英國醫學雜誌》上。根據論文,攝入辣椒營養成分越多,人的壽命就會更長。今天,心臟病、中風、癌症、糖尿病和呼吸系統疾病是人類壽命最大的殺手。但是,研究認為,每周吃一到兩次含辣椒的食物的話,得病率會下降10%。如果一日三餐都吃點辣,或者每天吃辣,風險就會下降14%。當然,論文撰寫者也說了,要完全證明醫學指標與吃辣椒之間的關係,還有很長的研究道路要走。
關於辣椒到底是「良藥」還是「砒霜」,這個問題到現在也還沒有定論。不過,我們換個角度看,在這個問題上,最有發言權的,還是人類成千上萬年的飲食進化史。如果辣椒真的對我們非常有害,我們的祖先可能幾千年前就已經放棄吃辣椒了。辣椒也不會從美洲,傳播到世界各地安家落戶,達到今天的廣度和深度。
不過,辣椒素並不是人體必需的物質。為什麼辣椒會傳遍全球,成為一個具有「全球戶口」的食物呢?
接下來,我們從歷史的角度,看一下辣椒的傳播史。
先來到辣椒的故鄉,美洲。我們都知道,辣椒這種植物起源於美洲。但是具體在哪兒,至今仍然是個謎。一些古生物學家推測,野生辣椒可能起源於南美洲東北部的蓋亞那,也有人認為是在巴西中部,還有人說是在中美洲。雖然我們不知道辣椒最早出現在哪兒,但我們已經知道了誰最早使用辣椒。考古學家已經告訴我們,公元前7000年的墨西哥人是最早採集、烹飪辣椒的群體。
不過,你可能沒想到,辣椒最開始並不是普通人餐桌上的食物,而是一種象徵高貴身份的奢侈品。考古學家在墨西哥西北部、美國西南部發掘出一些燒焦的辣椒種子。和這些辣椒種子一同出土的,還有由銅、綠松石、水晶製成的奢侈珠寶。顯然,這些東西不是普通人能享有的。考古學家還發現了一些來自公元前1900年的精美容器。專家推測,這些容器可能是貴族喝辣椒熱飲使用的。西班牙徵服者16世紀進入中美洲的時候,仍然能看到當地人在喝這種飲品。根據當地人的說法,飲用辣椒、可可和其他香草混合的熱飲,能生出健康後代。
為什麼辣椒最初是貴族特別享用的東西呢?
這可能和辣椒這種食物的特性有關。辣椒其實挺特殊的,一方面它有讓人流淚的刺激性。但另一方面,吃辣椒能促進唾液分泌,使澱粉類食物中的糖分解,讓食物的口感變得更好。專家猜測,這種既可怕、又誘人的感覺,會給辣椒披上一層神秘的色彩,使它在早期歷史中一度佔有很高的地位。
辣椒作為貴族食物,基本因素就是稀缺,即使成本不高,也要人為製造稀缺。考古學家的確也發現,雖然大概在公元前5000年,墨西哥地區就有人在培育辣椒。但是,人工種植辣椒的規模一直都非常小,應該是專供上層社會使用的。直到16世紀西班牙人到來之後,人工種植辣椒的規模才逐漸擴大。
介紹了辣椒的故鄉美洲,下面,我們看辣椒走向世界的第一站歐洲。
當西班牙人達到美洲之後,他們把很多歐洲沒有的美洲植物帶回歐洲,其中就有辣椒。當然,最早接觸到辣椒這種新鮮玩意兒的,肯定也是歐洲的上層人士。不過,辣椒被帶回歐洲後,並沒有被放上餐桌,而是被安置在植物園裡,和玉米、番茄這些美洲植物放在一起,供大家觀賞。
為什麼辣椒會在歐洲的餐桌遭到冷遇呢?
主要有兩個原因。17、18世紀,法國文化在歐洲佔據主導地位。法國的飲食理念,也影響了當時歐洲的餐桌。法國的大廚認為,烹飪的奧義在於品嘗食物的本來味道,而不是通過各種繁雜的香料掩蓋食物的本來面目。法國人就經常嘲笑英國人餐桌上的蔬菜燉肉,口味太重,難以下咽。你看,由於歐洲並不流行重口味食物,辣椒自然就沒有了市場。
辣椒沒有在歐洲迅速傳播,還有一個更深的原因。從古希臘時期開始,歐洲就流行「四體液」學說。簡單說,人體是由血液、黏液、黃膽汁和黑膽汁四種體液構成的,人的飲食會直接影響體內四種體液的平衡。當時的人們很擔心,食用新的食材,是不是會打破體液平衡,讓人得病呢?當然,那個時候也有眼界開闊的西班牙醫生聲稱,辣椒可以「通腸順氣,清新口氣,緩解焦慮」。但是歐洲的貴族們,面對辣椒這個陌生的生物,還是沒敢輕舉妄動。
看起來,辣椒在世界的傳播,好像在歐洲這第一站就擱淺了。不過,辣椒可不是一般的植物,它的命運註定不會尋常。辣椒是一種口味鮮明的食物。更重要的是,辣椒植物的適應力很強,能在大部分氣候環境中應對自如。它是為數不多在高海拔地區還能良好生長的作物。乾燥後辣椒,即使存放幾個月,仍然能保持爽口的辣味。所以,辣椒只需要等待合適時機的到來。
當葡萄牙人、荷蘭人把辣椒帶到非洲、亞洲等廣闊的地域,辣椒的命運立刻發生了逆轉。接下來,我們介紹兩個例子。一個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另一個是東亞的中國。
先看撒哈拉以南地區,這個地方長期孤立發展,跟其它地方很少有互動。但是,最終辣椒卻在這裡遍地開花。怎麼回事呢?
還得從歐洲人說起。我們知道,為了滿足美洲開礦、種植經濟作物的需要,許多非洲勞動力被販賣到美洲。在這個交易過程中,辣椒進入了非洲。
後來,精明的歐洲奴隸販發現,如果只販賣同一地區的黑人,就會有隱含的風險。因為,這些黑人有相近的語言和文化習俗,將來極有可能聯合起來反抗奴隸主。為了降低這種風險,奴隸販決定,每次都會從非洲的不同地區購買奴隸。所以,非洲沿海各地都被歐洲人跑了一遍。辣椒不僅流入了西非海岸,也在東南非的莫三比克出現。
由於地理原因,非洲人習慣吃一些辛辣的東西,祛溼散熱。所以,辣椒很快融入了非洲各地的飲食當中。非洲人也會在當地培育出一些新品種辣椒,製作出多種多樣的辣椒食品。
這個故事還沒有講完。非洲奴隸貿易從16世紀開始,一直到19世紀後期才結束。那些略晚到達美洲的黑人,就會把非洲版的辣椒植物、辣椒製品帶到美洲。當辣椒以新的面貌重回故鄉,新一輪的交流又開始了。
如果把辣椒的全球擴張看成一個精彩故事,那麼這個故事是多條線索共同推進的。在匈牙利,人們會不厭其煩培育辣味較低的辣椒。在奧斯曼帝國,人們會在烹飪中通過慢火燉湯,馴服辣椒的辛辣。而在天寒地凍的俄國,辣椒會被放入伏特加和杜松子酒等烈酒裡,喝一口更有熱辣的後勁。
當辣椒來到中國,會發生什麼事呢?
這本書介紹辣椒在中國傳播的故事比較少。接下來,我結合另一本書,中山大學曹雨老師寫的《中國食辣史》,為你補充一點相關內容。
前面說了,辣椒通過歐洲商人之手傳遍全球。中國吃辣最有名的地方是的四川,為什麼這個內陸地區能和辣椒結下不解之緣呢?
回到五百年前,這個時候是明朝中期,辣椒剛剛在江南地區登陸中國。我們知道,江南地區那可是明清時期最富庶、文化程度最高的地區。江南菜也就很有講究,要求原汁原味,香酥綿糯。辣椒這種刺激性的食物自然沒有機會在餐桌上露臉。不過,江南的文人雅士會種辣椒,觀賞辣椒花。著名崑曲《牡丹亭》,就提到了辣椒花。你看,這一點是不是跟歐洲有點像。
那後來辣椒為什麼成為西南地區的名片呢?它又怎麼成為餐桌的一分子呢?
這和明末清初的移民潮有關。明末清初,西南地區遭遇了一連串的天災人禍,旱災、蝗災、瘟疫,李自成、張獻忠、吳三桂,以及滿清入關,一個接一個搞得當地動蕩不堪。後來,康熙發布了一項詔令,通過減免賦稅吸引民眾移居四川。1757年,四川人口只有268萬,三十多年後,1790年就達到888萬,再到1830年,竟然暴增到3495萬。
這麼大規模的、漫長的人口流動,直接改變了西南地區人們的生活、飲食習慣。就是這段時期,辣椒作為食材的功能被發揮出來,走進普通人的生活。最早這麼幹的,倒不是四川人,而是貴州的苗族人,他們拿辣椒來代替鹽。當時的鹽很貴,普通人吃不起,辣椒呢,味道足,能發汗,而且富含維生素。那時候老百姓生活比較艱苦,經常得吃野菜充飢。野菜的口感並不好,但是如果加點辣椒,也就能湊合吃下去了。
不管怎麼樣,在以前,辣味終歸是種不上檯面的味道。「麻辣」川菜也只是大眾的刻板印象。真正的川菜大師常常號召味型多樣、不下二次鍋之類。所以,川菜中的高端菜都不怎麼辣,比如開水白菜。另外川菜中的上河幫和鹽幫菜這些小分支,也不以辣為主。
那辣味川菜是怎麼發展起來的,並流行全國呢?
四川人種植辣椒的歷史,到現在也就兩百多年。如果要說吃辣椒,那時間就更短了,只是改革開放以後這三四十年的事情。我們都聽過一句話,「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幹廚師這行真挺不容易的,要想變成名廚,不僅要下苦功夫,還得有創新能力、品鑑能力。相比之下,倒是那些重口味的菜品,更容易學,做起來不用太多技術,只要夠辣就成。而且,對於普通人來說,辣味吃起來更爽口。恰好,川菜中麻辣的一支崛起,率先佔據了辣味這個山頭,打出了「四川人不怕辣」的響亮旗號。最終,辣味塑造了今天的川菜,而川菜也成就了辣椒在中國的美名。
到這兒,我們可以看到,辣椒的傳播,其實有兩個維度,一個是地域維度,一個是階層維度。從地域維度來說,由於新航路的開闢,辣椒被歐洲人帶到全球。辣椒憑藉它獨特的口感,和自身較強適應力,在不同地區落地生根,實現了本土化。各地的辣椒,又在互相交流中,進一步鞏固了辣椒的全球屬性。而從階層維度來說,上層雖然是接觸到辣椒的第一批人,但普通民眾才是挖掘辣椒潛力的主力軍。
咱們跟著辣椒走,看到的是它走向了全世界;在世界各地人的眼裡,就是大家都找到了一種讓自己欲罷不能的味道。我們也知道,後來的人們對辣的熱衷越來越狂熱。
在今天,全世界每年大約會有8000多場大大小小的吃辣比賽。這比賽可不是那種體育或選美大賽,有豐厚的獎金。吃辣比賽,小規模的,優勝獎品可能只是一兩個塑料盆。就算是頂級「辣王」爭霸賽的獎金,最多也只有幾千美元。但就是這種比賽,仍然吸引無數的「勇士」爭先恐後參加。
我們第一部分說到了成癮,只是生理原因;這還沒完,其實還有社會文化原因,引發的現象也更普遍、更狂熱。
辣椒在歐洲的傳播遭到很大的阻力,除了「四體液」醫學傳統,其實還有宗教原因。基督教創世紀神話中講到,上帝給了人類一塊土地,這裡生長著果實,可以供人類食用。所以,基督教主張,要順應上帝的旨意,過簡單的生活,吃樸素的食物,這樣才能健康。而且,歐洲自古以來就把紅色與火焰、鮮血、憤怒、危險、欲望,這些不好的意象聯繫在一起。而辣椒,不僅辛辣,而且鮮紅,它把重口味和欲望這兩點都佔了。歐洲傳統社會自然不接受它。
但是有句大俗話很在理,「有壓迫就會有反抗」。隨著歐洲近代社會越來越多的人主張個性解放,辣椒意外地成為一種展示個人價值工具。怎麼回事呢?
我們分兩點看一下。
首先,辣椒意味著戰勝自我。想像一下,當你輕輕咬一口辣椒,口腔裡就像是突然點著了一團烈火。那種灼燒像長了腳一樣,會從你的舌尖竄到舌面、口腔和喉嚨。你拼命地咽著唾沫,想把灼燒咽下去。但是,那種針刺一樣的痛感絲毫沒有減輕,眼淚不斷地湧出來,你只能大口喘氣讓風通過像在燃燒的舌頭。為了壓下去這種灼燒感,你決定再吃一口辣椒。
吃辣椒雖然能給我們帶來愉悅,但付出的代價是,我們要蔑視消化道的不適,要忍受一浪接一浪的痛苦。不過呢,在我們使用意志對抗生物體本能的過程中,我們會有一個意外收穫,這就是對自己的控制感。這種掌控感,是我們從吃辣中獲得的最大的心理快感。
吃辣不僅意味著戰勝自我,它還象徵著競爭意識。而這是一個人在社會生存中必須要的東西。
作者提到,吃辣最需要的核心品質是自我犧牲。英國作者吉卜林寫過一本書叫《如果》,裡面說過,「在眾人都吃下一碗灼熱的德克薩斯紅辣椒以後,如果所有人都被辣得失去理智,開始咒罵,開始猛灌牛奶解救自己,而你仍能保持頭腦清醒,那麼你就是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了。」
我們縱觀人類歷史,競爭心理、冒險心理,是文明進步的重要推動力。它意味著,原始社會的年輕人可以生出健康的後代;草原部落的獵人可以打到更多的獵物;封建社會的騎士,可以守護自己的城堡;工業時代的一線工人,可以生產出更多的產品。而這種類似的心理,你可以通過忍受辣椒的折磨來反覆獲得,就像一位不斷得勝歸來的英雄。
英國著名作家查爾斯·狄更斯,寫過一部非常有名的作品,《大衛·科波菲爾》。最後,我把書中的一段描述分享給你:
一次,大衛·科波菲爾情緒低落,什麼都吃不下去。為了振奮他的精神,大衛的朋友米考伯先生準備了一道「魔鬼的晚餐」。這道晚餐是半熟的羊肉,上面帶著血絲。米考伯一邊給羊肉片抹上胡椒、芥末、鹽和辣椒醬,一邊跟大衛說:「恕我直言,其他任何食物、任何烹飪方式的味道,都比不上這道『魔鬼的晚餐』」。當大衛吃下「魔鬼菜」後,焦慮失神的他竟然坦然承認,「自己的食慾奇蹟般地回來了」。
讓人著魔的辣椒素,原本只是辣椒為了繁衍而進化出的自保手段。但最終,它卻闖入了人類世界,拓展了烹飪的選材,顛覆了美味的標準,衝破了階層的隔膜,定義了個人的價值。對於辣椒這種小巧的植物來說,這個結局,已經是相當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