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幾乎每一位車主都會碰到找不到車位、停車收費模糊這樣的問題。而「停車亂」「停車難」,也已成不可不治的大城市病。7月1日起,我區遵循「停車入位、停車付費、違停受罰」的基本要求,完善路側停車位設置,改革管理模式和收費方式,全面實施電子收費,道路停車一律不再有人工現場收費。
90餘條道路規劃停車位1.3萬餘個
「可路側停車的城市道路分為出行停車收費道路和居住停車收費道路,分別施劃白色實線和白色虛線。」區城管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白色實線車位服務於出行臨時停車,通過電子收費納入政府非稅收入管理;白色虛線車位則服務於周邊居民,以此增加停車供給,緩解居民停車難,實行各街鎮自治管理。居住停車認證原則為「一戶不超過一車、一車不超過一證、一證不超過一年(有效期)、總證數不超過總車位數。」非本市車輛和非本小區居民不受理,在居住區內或周邊其他路外停車設施已有停車位和在本市其他區域已認證的不受理,工作人員解釋說。
此外,此次改革中還設置了藍色實線的計程車停車位,不收費。禁止停車的道路路緣石標有黃色實線,違停會進行罰款、扣分。
停車情況主要由高位視頻設備採集。在原有停車位電子收費設施建設的基礎上,2019年我區啟動實施的22條路段、2890個車位建設高位視頻電子收費設施,截至6月24日,已基本完成所有路段的土建及設備安裝工作,完成市級平臺停車位信息配置工作,7月1日可具備初步上線條件,上線後將繼續完成設備精調工作。
截至目前,全區共規劃道路停車位約1.3萬餘個。其中,在36條道路規劃了5221個出行停車位;在58條道路規劃了8667個居住停車位。目前,9個街道已完成居住停車位的初次施劃。出行停車道路已委託2家區屬國企負責管理。
道路停車收費方式和價格精細化
出行停車收費道路停車價格按三類區域實行差別化收費,一類地區為三環路(含)以內區域及中央商務區(CBD)、燕莎地區、中關村西區、翠微商業區等4個重點區域,小型車首小時每15分鐘2.5元,首小時後每15分鐘3.75元;二類地區為五環路(含)以內除一類地區以外的其他區域,小型車首小時每15分鐘1.5元,首小時後每15分鐘2.25元;三類地區為五環路以外區域,小型車首小時每15分鐘0.5元,首小時後每15分鐘0.75元。夜間(19點至次日7點),三類地區小型車均為每2小時1元。
按照居住停車認證機制,通過屬地街鎮居住停車認證的居民在劃定的出行停車道路停車按1元/2小時計時電子收費。
在居住停車收費道路上,通過屬地街鎮居住停車認證的居民在劃定的居住停車道路停車躉交停車費,原則上每月應不低於150元、不高於360元,由屬地街鎮根據區域停車資源供需狀況等實際,確定躉交收費標準;其他性質的臨時性停車,按照規定價格,計時電子收費。
按照本市道路停車收費標準,不滿一個計時單位,即白天(7:00至19:00)停車不足15分鐘不收費,夜間(19:00至7:00)停車不足2小時不收費,以方便停車人臨時停靠。
道路停車夜間收費價格,不管是否經過居住認證,全市都按每2小時1元收費。
收費標誌牌也有變化。電子收費標誌牌正反面底色均為橙色,除了印有編號、收費依據、收費單位、收費對象、範圍位置、車位總數以外,還印有北京交通APP的二維碼。
經營性收費轉向行政事業性收費
「聽說以後都是電子收費了,那停車就不能議價或者包天、包月了吧?」「這樣也好,以後停車就不會被『黑』了。」「要我說出門坐公交地鐵就不會有這些擔心了。」海澱一家餐飲企業員工在聽說道路改革停車電子收費後,紛紛討論起來。
「通過電子收費,不僅可以有效利用道路資源,規範路側停車行為,還能夠通過嚴格收費管理,降低機動車使用強度,促進使用公共運輸的綠色出行。」區城管委工作人員表示。
按照條塊結合、部門聯動、分類管理、綜合治理的工作原則,完善路側停車位設置,改革路側停車管理模式和收費方式,不僅有利於提高專業化、規範化、精細化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也為以靜制動治理交通擁堵提供了保障。
那麼如何進行電子交費呢?記者了解到,可以下載「北京交通」APP進行註冊綁定,停車入位後,高位視頻設備開始採集,系統自動創建訂單並開始計時計費。當車輛駛離後,系統自動生成待支付訂單,停車人可通過微信、支付寶、一網通等方式及時繳納停車費。此外,工商銀行全市全部555個網點、招商銀行全市全部99個網點均可提供停車繳費服務。
工作人員特別強調,在車輛駛離車位後3日內,以及繳費期限(30日)屆滿前3日內,會收到未繳費提示簡訊。如果逾期未繳,停車管理部門將採取簡訊、電話、現場告知或網站、報紙公告等方式依法進行催繳,並視情節輕重對其處以罰款。
據介紹,道路停車收費全部納入區級財政收入,實行收支兩條線,並定期向社會公開。至此,電子收費不僅實現了停車觀念和收費模式的轉變,同時實現了經營性收費向行政事業性收費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