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範以錦等——智媒時代的傳媒業

2020-12-16 騰訊網

2019年,5G進入商用元年,新技術滲透到傳媒業的各個環節,多種智能型傳媒產品誕生,傳播形式不斷創新,輿論陣地大範圍往基層延伸,縣級融媒體中心加快布局。在全媒體傳播格局下,主流媒體和商業平臺異彩紛呈,形成合作共贏的新業態。

智媒時代的傳媒業

潘思銘 範以錦

1

回顧:各方協同實現生產與傳播範式創新

主流媒體加快推動融合轉型,致力建設「四全媒體」

主流媒體不斷加快探索新的融合轉型出路,尤其是各級黨委機關報等權威媒體起到了示範作用。2019年,以人民日報為代表的20家紙媒相繼進行改版。人民日報調整板塊,實現了全彩印刷。9月19日,人民日報社宣布成立智慧媒體研究院。體現主流算法的人民日報客戶端7.0版、短視頻客戶端「人民日報+」、人工智慧媒體實驗室、全媒體智慧雲和融媒體創新產品研發與孵化項目正式亮相。從中央到地方的主流媒體在轉型中頻頻推出新舉措,利用其內容深度、專業高度等優勢,整合新媒體資源,以融合思維打造新型主流媒體。

主流媒體與商業平臺協同合作,共同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

萬物皆媒時代,商業平臺與主流媒體從之前的對立競爭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共贏,商業平臺在傳播體系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在一系列協同合作中,主流媒體一方面利用用戶數量和規模龐大的短視頻平臺「借船出海」,將嚴肅的新聞內容與短小精悍、活潑歡快的短視頻相結合,使新聞信息「放下姿態」、更接地氣、引導更有力;另一方面,商業平臺有主流媒體強勢坐鎮,有權威優質的內容保障,提高了使用場景終端的信度和效能。

AI、5G等技術應用,引發內容生產方式的深刻變革

新技術推動內容生產方式變革,部分內容的採集、寫作、編輯、分發等環節由人工操作變為自動生成。當下,智能化技術不再僅僅是機械應用於內容生產的某一環節,更多的是鑲嵌於整個傳播系統。然而,寫作機器人的應用、AI主播的推出,並不意味著「新聞從業人員即將被取代」。作為具有公共屬性的傳媒業,新聞從業人員的地位是至關重要的,從內容的把關到傳播,新聞從業人員在內容的意義符號中發揮著人文關懷的作用,促使傳播的內容真正沁入人心。與此同時,新聞從業人員不能一成不變,而是要強化網際網路思維,適應並積極運用新技術,解決「本領恐慌」,達到人機協同、相得益彰。

2

反思:技術也存在各種亟待解決的問題

技術並無善惡之分。當新技術尚未有完善的運用機制和政策約束時,其帶來的利益狂歡背後也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

過分視頻化轉型易造成部分內容淺薄化,弱化新聞的權威性

視頻的實時動態化敘事和直觀化圖像符號降低了用戶接收和認知信息的難度。如今,短視頻、Vlog等成為傳統媒體發布信息內容的重要傳播形式。相對於文字,視頻往往以圖像來凸顯事實,缺乏內容的深度,大眾化的表達侵蝕並逐漸解構主流話語體系,弱化新聞固有的公共屬性和權威作用。倘若傳統媒體盲目、過分地追求視頻化傳播而忽視原來的文字報導,新聞內容或將以一種娛樂化的形式呈現,導致受眾追求事件的戲謔性、引爆點多於洞察事件本身所具有的社會價值。如何平衡好固有的內容深度優勢與視頻化轉型的關係,避免內容淺薄化、削弱傳播效能,傳統媒體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合適的路徑。

AI技術觸及道德邊界,引發倫理問題

AI以大數據為導向,以自動化、智能化、精準化革新了傳統的內容生產模式,賦予傳媒業新的生機。但是,數據背後是用戶大量的個人信息、社交軌跡、瀏覽痕跡等隱私信息被洩露、個人權利被侵犯等倫理問題。明確法律的邊界,落實個人數據保護條例,規範商業數據的獲取和使用,是傳媒業智能化發展中需要邁出的第一步。

流量先行促使網際網路形成黑色產業鏈,破壞商業秩序

在大數據時代,流量愈發成為內容生產者和傳播者追逐的目標。流量先行驅使利益相關者過分關注數據,滋生橫蠻的數據造假產業,形成黑色產業鏈,破壞了正常商業秩序,隨之而來的是優質內容的短缺、觀眾的流失、經濟效益的降低,最終將導致行業發展進入「瓶頸期」。唯流量論對社會價值觀的塑造起著減法作用,使得現象與本質背道而馳。

3

展望:萬物互聯帶來更多行業機遇

回顧2019年,媒體在轉型中藉助不斷成熟的智能技術,以建設全媒體傳播體系為目標向縱深發展,從頂層設計到內容產品都呈現出一體化思維。在布局未來藍圖的同時,也要看到技術所帶來的新情況、新問題。2020年,隨著5G、AI、區塊鏈等技術的廣泛使用,未來傳媒業將在萬物互聯、互融時代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主流媒體建設智能融媒體中心,塑造智媒化報臺網端生態

近年來,主流媒體一直在布局「中央廚房」,但局限於思維和技術,在前期建設中僅僅是人機分離的機械式相加。隨著融合思維的滲透和新技術的推進,逐漸從相加到相融,形成融媒體中心。不斷成熟的智能技術將為傳媒業提供更大的融合轉型空間,打造智媒化報臺網端生態,使得機器能夠真正與人合作互信、各司其職,實現技術與價值的融合。傳媒業構建起智慧型傳媒生態,彰顯了人和機器相融的獨特價值。

區塊鏈等新興技術與傳媒業全面融合,創造更大價值

區塊鏈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性等特點,能夠追蹤信息傳播的全過程,保證信息的真實性,從源頭上保護內容創作者,一定程度上能夠催生優質內容的湧現,促進內容生產的良性循環。隨著基礎硬體設施的不斷完善,區塊鏈、5G、AI等技術應用將助力傳媒業的生產、分發、存儲、治理等各個方面,不僅顛覆了內容生產的過程,還將以技術驅動傳媒業態的發展,做大做強傳媒業。

主流媒體在自身平臺建設方面進一步加大力度

2019年11月20日,我國首個國家級5G新媒體平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頻」新媒體平臺正式上線。這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基於「5G+4K/8K+AI」等新技術全新打造的綜合性視聽新媒體旗艦,標誌著該臺媒體融合邁上了新臺階,也說明主流媒體越來越重視自身平臺建設。主流媒體生產了許多優質內容,但自身平臺的傳播力弱,自然也造成了經營的困境。商業平臺的高用戶流量和強用戶黏性,短期內不會變,主流媒體仍需借力商業寡頭平臺加強內容傳播。

未來已來,媒體新招迭出

在新技術的推動下,媒介形態、媒體業態、傳媒生態都會發生深刻變化。傳媒業正在抓住機遇進行新布局,力求在未來實現更好、更快發展。2019年12月12日,南方報業傳媒集團與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共同組建的「未來媒體研究院」正式成立。同一天,新華社首個智能化編輯部正式建成並投入使用。據介紹,智能化編輯部通過一次採集、N次加工、多元分發,讓新聞生產實現智能化創新,提速、提量、提效。此舉被看作開啟了一場新聞生產與傳播的智慧革命。著眼未來,是學業與業界的共識,也是瞄準長遠發展必須具有的戰略思維。

(作者潘思銘系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範以錦系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武豔珍

疫情防控進入關鍵期

湖北等地開展拉網式篩查

「不漏一戶、不落一人」

如果你身邊有

確診、疑似、密切接觸者

以及無法排除的發熱者

我們將盡力提供幫助

文章精選

相關焦點

  • 範以錦出任暨大院長
    南方報業原掌舵人  範以錦出任暨大院長  是華南地區高校首次聘請業界資深人士任新聞學院院長  本報訊昨日,暨南大學舉行隆重的敦聘儀式,聘請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原「掌舵人」範以錦為暨大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是華南地區高校首次聘請業界資深人士任新聞學院院長。
  • 院長手寫寄語@高考學子:我在新聞傳播學院等你
    歡迎你帶著分數和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報考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院長 隋巖學院簡介: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建立於1959年,是新中國最早開展新聞學人才培養的教研機構。依據教育部最新公布的全國學科評估結果,中國傳媒大學的新聞傳播學排名與中國人民大學並列第一。
  • 全國各高校院長手寫寄語:我在新聞傳播學院等你
    以培養「智媒」時代的卓越新聞傳播人才為目標,以「傳媒+信息」交叉培養模式為基礎,造就具有寬廣的文化與科學基礎、紮實的專業理論知識、高超的傳媒實踐技能、卓越的創新創業能力,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高素質傳媒創新人才和領導者。
  • 西安交通大學新聞與新媒體學院院長李明德等——智媒時代的新聞...
    智媒時代,生態變革對傳媒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新聞傳播教育應不忘本來,在學科堅守與融合發展中求實創新;吸收外來,在借鑑國外知名高校經驗中豐富教育內涵;面向未來,變被動適應行業變化為主動引領行業發展,為傳媒業輸送高質量人才。
  • 李良榮教授出任浙江傳媒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
    @浙江傳媒學院新聞世紀網 微博截圖3月19日,浙江傳媒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官方微博@浙江傳媒學院新聞世紀網 發文稱
  • 新聞傳播學實力最強高校有哪些?今後該怎麼培養優秀傳媒人才?
    文|冷絲欄目|絲說大學專業和就業人們對從事新聞與傳播工作有兩個截然不同的態度,一方認為這項工作未來一片形勢大好,另一方則認為該項工作挑戰性太強,時代發展太快,技術更新太快,要求有越來越高,新聞與傳播工作,即傳媒工作不好做。
  • 浙江傳媒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李文冰致2015級新生
    浙江傳媒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李文冰 親愛的新同學: 大家好! 灼熱的夏日剛剛過去,九月的杭城花香襲人。在這美好的日子裡,你們帶著成功的喜悅,背著豐收的行囊,從祖國各地來到校園,首先,我代表浙江傳媒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熱烈地祝賀你們!歡迎你們! 此時此刻,我相信同學們心情都有些激動,有些新奇,也有很多期待。是的,面壁寒窗十餘年,今天我們相聚傳媒,相聚新聞與傳播學院,正所謂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從今天起,各位同學將正式開始自己的大學生活。
  • 李良榮出任浙江傳媒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
    2019年3月19日下午2點,浙江傳媒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舉行院長聘任儀式。
  • 今年的春節紅包,由新聞學院教授來給你發
    「前程似錦」包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名譽院長範以錦: 豬年已去,鼠年來臨,在辭舊迎新之際,報考傳媒的研究生錄取工作也即將開始
  •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用「實戰教學」培養全媒型人才
    原標題: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用「實戰教學」培養全媒型人才 教育部日前公布了2019年度國家級和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名單。其中,作為中國新聞教育的華南重鎮,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學、廣告學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廣播電視學入選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 廣東企鵝新媒體學院正式成立,將打造新媒體人孵化基地
    本次大會還邀請了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教授範以錦、中大傳媒與設計學院大數據傳播實驗室副主任何凌南和騰訊公益項目經理焦建寧進行了主題分享。嘉賓們都從自身專業角度給出了對新媒體的獨到見解。現場,廣東省委宣傳部網絡宣傳評論處負責人鄒衛東、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傳媒學院、南方輿情數據研究院副院長戴學東、深圳晚報社總經理、深圳晚報發展有限公司總裁周智琛、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教授範以錦、騰訊集團市場與公關部副總經理李航、騰訊·大粵網總經理許成均共同啟動「廣東企鵝新媒體學院」。
  • 第十屆中國廣告教育論壇在暨南大學召開
    記者從暨南大學獲悉,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廣告教育專業委員會2019年學術年會暨第十屆中國廣告教育論壇日前在暨南大學召開。本次論壇由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廣告教育專業委員會和暨南大學主辦。來自國內外多所高校和單位的專家學者、業內精英等200多人齊聚一堂,圍繞「傳承與變革:智能時代的卓越廣告人才培養」這一主題進行了充分探討。暨南大學黨委書記林如鵬在致辭時表示,為了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傳播到五湖四海,學校、學院一直在積極地行動著,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
  •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領導班子換屆,強月新教授任院長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領導班子換屆,強月新教授任院長 微信公眾號「 新聞記者」 2017-01-06 11:29 來源
  • 新聞教育家張昆出任中央民族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特聘院長
    16日上午,中央民族大學舉行新聞與傳播學院特聘院長聘任儀式暨中央民族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共建儀式。新聞教育家、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原院長張昆教授,以柔性引進人才身份出任中央民族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特聘院長。
  • 華語媒體「黃埔軍校」:新聞與傳播學排名第5的神秘學校
    雖然歷經波折,但暨大新聞的發展勢頭十分強勁,暨大如今已經成為新傳學科排名前十的榜單裡唯一一所211高校。從學術資源來看,暨大對新聞與傳播學院十分重視,新聞院稱得上是暨南大學的「明星學院」。暨大新傳學院為學生提供了很多接觸傳媒業界和學界的機會。
  • 華東政法大學傳播學院來了!7月15日,範院長在線宣講答疑!
    7月15日下午14:00-15:00 360教育在線邀請華東政法大學 傳播學院院長範玉吉教授 為大家帶來乾貨滿滿的專業和課程
  • 日新月著 博聞多識 | 浙江傳媒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歡迎你!
    2012年開始招收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研究生,是學校「服務國家特殊需求項目」新聞與傳播碩士研究生培養的主陣地。此外還設有浙江省傳播與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浙江傳媒學院長三角智能傳播研究院等研究機構。
  • 暨南大學博士熊科偉抄襲北語教師粟花論文被查
    文/落魄書生-王中銀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介紹2016暨南大學110周年校慶宣傳片範以錦教授:我不差錢,我更不想賺學生的錢!暨南大學是中國華僑最高學府,國家211工程重點綜合性大學,位於廣州,隸屬國務院僑務辦公室,新聞與傳播學院是強勢學科,在華南有廣泛社會影響力。暨南大學1928年在上海開設新聞類課程,1946年成立新聞學系,第一任系主任馮列山【留德中國第一個新聞學博士】,第二任主任詹文滸【《中央日報》副社長、哈佛碩士】。
  •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停招本科生,今後本科生還有前途嗎?
    看到標題,估計很多讀者心中一定冒出兩個疑問:一、清華大學不是工科大學嗎?居然有新聞與傳播學院?二、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取消本科,是不是標誌著以後本科生沒有前途了?文中,就對這兩個問題逐一回答​。​範院長乃是范文正公之後,家學深厚,畢業於名校聖約翰大學,並且曾師從周谷城,錢穆,朱東潤等大師巨匠學習。此外,範院長精於詩書畫,乃是吳門畫派的正宗傳人。如此一位當代人文大師,出任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院長,乃是清華大學的幸事,也充分證明清華大學對新聞與傳播學院的重視。範院長去世後,現任院長為新聞出版總署原署長柳斌杰教授。
  • 「暨南大學奧園教育基金」成立 探索教育公益新模式
    9月23日,「暨南大學奧園教育發展基金」成立儀式暨教育公益論壇在暨南大學召開。「暨南大學奧園教育發展基金」專項成立了「梓文勵志獎學金」。新華網發  該獎學金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勵志獎勵專項、國外交流專項和博士後專項,覆蓋了從本科生到博士後,在貧困學子助學、優秀學子交流訪學、博士後科研支持等方面展開工作,從不同層面鼓勵和培養暨南學子。  暨南大學校長宋獻中表示,「暨南大學奧園教育發展基金」的成立,既立足當下,又惠及長遠,對改善學校辦學、探索人才培養機制以及激勵學子求學創新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