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G進入商用元年,新技術滲透到傳媒業的各個環節,多種智能型傳媒產品誕生,傳播形式不斷創新,輿論陣地大範圍往基層延伸,縣級融媒體中心加快布局。在全媒體傳播格局下,主流媒體和商業平臺異彩紛呈,形成合作共贏的新業態。
智媒時代的傳媒業
潘思銘 範以錦
1
回顧:各方協同實現生產與傳播範式創新
主流媒體加快推動融合轉型,致力建設「四全媒體」
主流媒體不斷加快探索新的融合轉型出路,尤其是各級黨委機關報等權威媒體起到了示範作用。2019年,以人民日報為代表的20家紙媒相繼進行改版。人民日報調整板塊,實現了全彩印刷。9月19日,人民日報社宣布成立智慧媒體研究院。體現主流算法的人民日報客戶端7.0版、短視頻客戶端「人民日報+」、人工智慧媒體實驗室、全媒體智慧雲和融媒體創新產品研發與孵化項目正式亮相。從中央到地方的主流媒體在轉型中頻頻推出新舉措,利用其內容深度、專業高度等優勢,整合新媒體資源,以融合思維打造新型主流媒體。
主流媒體與商業平臺協同合作,共同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
萬物皆媒時代,商業平臺與主流媒體從之前的對立競爭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共贏,商業平臺在傳播體系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在一系列協同合作中,主流媒體一方面利用用戶數量和規模龐大的短視頻平臺「借船出海」,將嚴肅的新聞內容與短小精悍、活潑歡快的短視頻相結合,使新聞信息「放下姿態」、更接地氣、引導更有力;另一方面,商業平臺有主流媒體強勢坐鎮,有權威優質的內容保障,提高了使用場景終端的信度和效能。
AI、5G等技術應用,引發內容生產方式的深刻變革
新技術推動內容生產方式變革,部分內容的採集、寫作、編輯、分發等環節由人工操作變為自動生成。當下,智能化技術不再僅僅是機械應用於內容生產的某一環節,更多的是鑲嵌於整個傳播系統。然而,寫作機器人的應用、AI主播的推出,並不意味著「新聞從業人員即將被取代」。作為具有公共屬性的傳媒業,新聞從業人員的地位是至關重要的,從內容的把關到傳播,新聞從業人員在內容的意義符號中發揮著人文關懷的作用,促使傳播的內容真正沁入人心。與此同時,新聞從業人員不能一成不變,而是要強化網際網路思維,適應並積極運用新技術,解決「本領恐慌」,達到人機協同、相得益彰。
2
反思:技術也存在各種亟待解決的問題
技術並無善惡之分。當新技術尚未有完善的運用機制和政策約束時,其帶來的利益狂歡背後也存在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
過分視頻化轉型易造成部分內容淺薄化,弱化新聞的權威性
視頻的實時動態化敘事和直觀化圖像符號降低了用戶接收和認知信息的難度。如今,短視頻、Vlog等成為傳統媒體發布信息內容的重要傳播形式。相對於文字,視頻往往以圖像來凸顯事實,缺乏內容的深度,大眾化的表達侵蝕並逐漸解構主流話語體系,弱化新聞固有的公共屬性和權威作用。倘若傳統媒體盲目、過分地追求視頻化傳播而忽視原來的文字報導,新聞內容或將以一種娛樂化的形式呈現,導致受眾追求事件的戲謔性、引爆點多於洞察事件本身所具有的社會價值。如何平衡好固有的內容深度優勢與視頻化轉型的關係,避免內容淺薄化、削弱傳播效能,傳統媒體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合適的路徑。
AI技術觸及道德邊界,引發倫理問題
AI以大數據為導向,以自動化、智能化、精準化革新了傳統的內容生產模式,賦予傳媒業新的生機。但是,數據背後是用戶大量的個人信息、社交軌跡、瀏覽痕跡等隱私信息被洩露、個人權利被侵犯等倫理問題。明確法律的邊界,落實個人數據保護條例,規範商業數據的獲取和使用,是傳媒業智能化發展中需要邁出的第一步。
流量先行促使網際網路形成黑色產業鏈,破壞商業秩序
在大數據時代,流量愈發成為內容生產者和傳播者追逐的目標。流量先行驅使利益相關者過分關注數據,滋生橫蠻的數據造假產業,形成黑色產業鏈,破壞了正常商業秩序,隨之而來的是優質內容的短缺、觀眾的流失、經濟效益的降低,最終將導致行業發展進入「瓶頸期」。唯流量論對社會價值觀的塑造起著減法作用,使得現象與本質背道而馳。
3
展望:萬物互聯帶來更多行業機遇
回顧2019年,媒體在轉型中藉助不斷成熟的智能技術,以建設全媒體傳播體系為目標向縱深發展,從頂層設計到內容產品都呈現出一體化思維。在布局未來藍圖的同時,也要看到技術所帶來的新情況、新問題。2020年,隨著5G、AI、區塊鏈等技術的廣泛使用,未來傳媒業將在萬物互聯、互融時代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主流媒體建設智能融媒體中心,塑造智媒化報臺網端生態
近年來,主流媒體一直在布局「中央廚房」,但局限於思維和技術,在前期建設中僅僅是人機分離的機械式相加。隨著融合思維的滲透和新技術的推進,逐漸從相加到相融,形成融媒體中心。不斷成熟的智能技術將為傳媒業提供更大的融合轉型空間,打造智媒化報臺網端生態,使得機器能夠真正與人合作互信、各司其職,實現技術與價值的融合。傳媒業構建起智慧型傳媒生態,彰顯了人和機器相融的獨特價值。
區塊鏈等新興技術與傳媒業全面融合,創造更大價值
區塊鏈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性等特點,能夠追蹤信息傳播的全過程,保證信息的真實性,從源頭上保護內容創作者,一定程度上能夠催生優質內容的湧現,促進內容生產的良性循環。隨著基礎硬體設施的不斷完善,區塊鏈、5G、AI等技術應用將助力傳媒業的生產、分發、存儲、治理等各個方面,不僅顛覆了內容生產的過程,還將以技術驅動傳媒業態的發展,做大做強傳媒業。
主流媒體在自身平臺建設方面進一步加大力度
2019年11月20日,我國首個國家級5G新媒體平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頻」新媒體平臺正式上線。這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基於「5G+4K/8K+AI」等新技術全新打造的綜合性視聽新媒體旗艦,標誌著該臺媒體融合邁上了新臺階,也說明主流媒體越來越重視自身平臺建設。主流媒體生產了許多優質內容,但自身平臺的傳播力弱,自然也造成了經營的困境。商業平臺的高用戶流量和強用戶黏性,短期內不會變,主流媒體仍需借力商業寡頭平臺加強內容傳播。
未來已來,媒體新招迭出
在新技術的推動下,媒介形態、媒體業態、傳媒生態都會發生深刻變化。傳媒業正在抓住機遇進行新布局,力求在未來實現更好、更快發展。2019年12月12日,南方報業傳媒集團與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共同組建的「未來媒體研究院」正式成立。同一天,新華社首個智能化編輯部正式建成並投入使用。據介紹,智能化編輯部通過一次採集、N次加工、多元分發,讓新聞生產實現智能化創新,提速、提量、提效。此舉被看作開啟了一場新聞生產與傳播的智慧革命。著眼未來,是學業與業界的共識,也是瞄準長遠發展必須具有的戰略思維。
(作者潘思銘系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範以錦系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武豔珍
疫情防控進入關鍵期
湖北等地開展拉網式篩查
「不漏一戶、不落一人」
如果你身邊有
確診、疑似、密切接觸者
以及無法排除的發熱者
我們將盡力提供幫助
文章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