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西方耶穌會也有句格言:「把孩子交給我,只要7年,我就能還給你一個男人」。
這兩句大致都是說:從3歲孩子的心理特點、個性傾向,就能看到這個孩子青少年時期的心理與個性的雛形;而從7歲孩子身上,你就能看到他中年以後的成就和功業。
這兩句話的本身是概括了幼兒心理性格發展的「一般規律」。
可放在現實生活中,它的本意多少就會被放大和曲解,尤其在這個壓力山大的現狀下。
我們當然都期待自己的孩子出生就是小天才,門門功課拔尖,才藝展示出眾。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能流傳至今也說明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們對孩子的厚望。
於是我們從孩子出生就緊緊盯著孩子:按照育兒書上和經驗所說幾歲該爬,幾歲該走,幾歲該說話…
一到這個年齡節點,我們就會趕緊對照我的娃能爬了不?能走了不?能蹦出字了不?
上學之後,成績和排名又會成為我們心裡的一大癥結。
有時候遇到自己孩子稍微有些落後,內心就一陣無法自控的緊張。擔心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樣;擔心孩子被區別對待;擔心孩子落後;擔心孩子未來…
這種負面情緒一湧而上,無法自控時,我們可能就會把這些無奈和焦慮的氣撒到孩子身上:你怎麼這麼笨?你太膽小了!你連這個都不會?你的心長哪去了?你看人家孩子…
這些話熟悉嗎?
不管是你作為家長說過,還是作為孩子聽過,我相信這類型的話語你都不會陌生。
孩子如果聽多了這些負面的話,就會不知不覺陷入自我懷疑和否定中。即使別人看來他已經很優秀了,可他就是自信不起來。
孩子的自信力很大程度上是在童年成長過程中形成的。
如果一個人自信,即使某件事他從來沒嘗試過,可他依舊會擁有衝上去試一下的勇氣。
反之,一個沒有自信的孩子,即使某件事情他已經苦練很久,有十足的把握,可他依舊會因為信心的缺失而邁不出腳步。
主動拋來的橄欖枝,他可能都會因為害怕「我不行」而錯失,更不用說主動為自己爭取表現機會了。
對於一些缺乏自信力的人,你可能會發現自己一方面對自己要求很高,期待被肯定,一方面又對自己取得的成績會天然的「視而不見」,你不會覺得自己棒。
對於別人的誇獎你也會覺得自己不值得,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配得感」缺失。
自信力和學習一樣需要打根基,沒有埋下牢固的根,後期靠自己再去彌補可能真的要花費很長很長的時間。
而且不是所有人都有自我修復的能力。
所以我們要接受孩子這個與眾不同的個體,即使他現在看起來走的慢一點,他仍然是在自己的時區裡前進。
給孩子多些時間和鼓勵,少些催趕和否定。
如果可以,也請幫助他們去找到屬於他自己的天賦和熱情,差別化成長。
愛因斯坦小時候被老師和同學看不起。因為天才的思考方式和行為總跟大家不一樣 。
有一天手工課,老師要求做小板凳。愛因斯坦做的不好看,被老師嘲笑他笨。
後來愛因斯坦又拿出其他兩個之前做的小板凳說:「我一共做了三個小板凳,雖然都很醜,但明顯是一個比一個進步。為什麼老師你卻看不到我努力的樣子呢?」
後來他母親知道了這件事,就讓愛因斯坦退學在家自學,通過個性化的教育方式最終成就了這位IQ200的超級天才。
PS:不完全效仿做法,學習思路,尊重孩子的個性化和差異化。
我是向暖,想把生活過的熱情洋溢,也想在你心裡種下一顆糖。靠近我,溫暖你,我們一起心向太陽,向暖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