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朋友小麗跟我訴苦,說她女兒每天作業都要寫到晚上9點半。我有點不敢相信,她女兒才小學五年級呀,老師竟然布置這麼多作業?!
小麗很生氣地說,不是老師布置的作業多,而是孩子寫作業太磨蹭了。同樣的作業,她女兒的幾個好朋友都是7點之前就寫完,在小區裡跑著玩耍了,而自家孩子卻要在書桌前坐到9點半。
我聽了之後,不由想起剛剛給孩子讀的《愛因斯坦和三個小板凳的故事》。
愛因斯坦小時候比較遲鈍,學習速度很慢,做事情也很慢。當老師要求同學們交手工作業的時候,愛因斯坦卻拖到最後才交作業,交的還是很醜很醜的小板凳。同學們都笑話他,但是愛因斯坦卻拿出了兩個更醜的小板凳,說交上去的已經是相對漂亮的作品了。
不知道別人從這個故事裡看到了什麼,我卻想到了愛因斯坦的媽媽。不知道他媽媽會不會因為他學習速度慢而大為光火呢?他媽媽會不會衝著他大吼大叫,催著他讓他快快快呢?
愛因斯坦究竟是突然開竅,一下子變成了愛學習勤奮的好學生?還是她媽媽有一套科學的時間管理方法,幫助兒子克服了困難、提高了學習效率?
我認真研究了許多有關時間管理的書籍,期望從中找到答案。直到我看到一位名人談論有關情緒管理的話題時,我才恍然大悟。
他的大致意思是說,不管我們怎樣給孩子苦口婆心的灌輸提高效率、專心學習等話語,如果不能從情緒上進行管理和調整孩子的心態,我們都無法改變孩子的行為。當這種行為固化為習慣,孩子長大後不可避免地患上「拖延症」。
一個人有了負面情緒,自我控制能力就會大大減弱。而自我控制能力一旦變弱,就會讓情感主導整個決策過程,導致失控,偏離最初的目標。
想像一下,當小麗工作一天回到小區在樓下碰見正在追逐玩耍的女兒同學,她心裡肯定非常愉快。多好的年紀呀!天真無邪,美好純淨,無憂無慮,正是這個年紀的小女孩該有的生活。
但是,當她回到家卻發現自家女兒還坐在書桌面前,作業剛剛攤開,一題沒寫,還在翻箱倒櫃的找橡皮擦,小麗會是什麼心情?
也許之前她學習了無數時間管理的技巧,上了無數知名老師的時間管理課程,可是面對這種強烈的反差,小麗會淡然一笑,雲淡風輕嗎?
正常人都會爆炸,特別是職場媽媽,上了一天班本來就很累了,現在女兒作業沒寫,還在翻箱倒櫃,簡直是朽木不可雕也!
小麗走進書房,劈頭蓋臉朝孩子怒罵一通之後,自己的情緒宣洩完畢,可是孩子呢?
孩子莫名其妙挨了一頓罵,會不會委屈?會不會哭?需不需要時間平復?可是等走完這套流程,時間還在嗎?
小麗控制住自己想發脾氣的衝動,幫女兒迅速找到橡皮,又讓她喝了水,上了廁所,把文具盒檢查了一遍,又把書包放在凳子旁邊,然後開始寫作業。
有了媽媽在旁邊監督和陪伴,女兒迅速完成了作業,比正常的時間早完成了30分鐘。
小麗非常高興,獎勵女兒看了15分鐘動畫片。女兒非常開心,跟小麗商量,如果明天也這麼早寫完作業,能不能也看一會動畫片?
小麗提出條件:如果每天8點之前寫完作業,可以看15分鐘動畫片,如果每天7點之前寫完作業,可以看30分鐘動畫片。女兒興高採烈地答應了。
通過我朋友的真實經歷,相信大家都明白了,如果心態不調整,做再好的時間管理計劃,都沒有用。調整心態,就是調整情緒,就是情緒管理。這不僅適用於管教孩子,更適用於我們管理自己。
拖延症是指在能夠預料後果有害的情況下,仍然把計劃要做的事情往後推的一種現象。
小朋友做作業拖延只是習慣不好,如果不能及時糾正,就會固化成一種行為方式。
當小朋友長大成人,進入社會,就會面臨一系列困難和挑戰。那麼,為什麼會出現拖延現象?
我們本來想看書,卻不由自主拿起手機開始刷抖音。來自外部的誘惑,讓我們不由自主出現了拖延行為。
可能完成任務的難度太大,讓人潛意識覺得超出了自己的能力,憑自己很難做好,所以會下意識地採取拖延戰術,來逃避這種高難度的任務。
當然,如果任務本身沒什麼意思,特別無聊,比如做作業,我們也會下意識的拖延。
如果完成任務的過程無人監督,就算提前完成了任務也沒有獎勵,我們自然會本能地選擇拖延。
我們要做時間管理,就必須做好情緒管理,就必須對抗負面情緒。
我們可以通過積極的心理暗示,或者放大完成任務後的喜悅情緒,或者不斷強化自己的有點,來增加自己的自信心,從而對抗負面情緒,克服拖延症,實現時間管理的目標。
如果當下確實情緒不佳,就休息放鬆、轉移注意力或者適當刷會手機等方法,讓自己放鬆下來改變心情。良好的情緒幫助我們面對現實,著手開始任務解決問題。
可以把大任務分解成幾個小任務,然後設置獎勵機制,每完成一個小目標,就給自己一個獎勵,從而通過正向獎勵,幫助實現時間管理目標。
當然,要對抗負面情緒、克服拖延症,還可以通過「增強自我效能感」、「發揮群體的作用」這兩種方法進行訓練。只是,這兩種方法更適合成年人,對小朋友效果不算太大。
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愛因斯坦當然也不是突入開竅變成科學家的!科學家的光芒掩蓋了愛因斯坦從懵懂到睿智的轉變,但是我相信,通過情緒管理能夠幫助我們進行時間管理,不僅能指導我們自己的生活、工作,也能讓我們引導孩子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