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時分的七裡堡依舊燈火通明,菜販說: 「只要天上不下刀子,就得...

2021-01-08 大眾網

一位菜販用一層塑料薄膜為白菜防寒。

-19℃的濟南,七裡堡依舊是這個城市最熱鬧的地方之一,這裡有一群永不下夜的「守夜人」。雖然因迎歷史最低溫,「建議大眾減少外出」,但七裡堡菜市場的凌晨依舊燈火通明、車來人往。大棉襖、皮帽子全副武裝的菜販拉滿了貨騎著電動三輪駛過;一字排開如同等待檢閱的送菜大貨車前,四處是凍得不停蹦躂的人,有的蹦不了幾下就不得不跑到車邊,扛下一箱菜送出去,再接過幾張鈔票……

除了七裡堡菜市場,極寒夜的省城,還有不少這樣的生意人在徹夜堅守。

文/片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孔雨童 吳佳

孫遠明 張志遠

販菜23年的柳玉剛:

「七裡堡是我的情人」

「七裡堡是我的情人。」柳玉剛說出這句文縐縐的話,周圍幾個聽見的人爆發出一陣鬨笑。

老柳不大像會說出這話的人,他個頭不高,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舉著手機提問時,他也會態度親切地聊幾句,但很快就會給你拉過來一個小夥:「你們多採訪小年輕的。」說完就跑到一邊埋頭搬貨。

跟柳玉剛一起從德州來的幾輛廂式貨車拉的都是蘑菇,車周圍包著厚厚的棉被,車上還擺著汽油熱風機,透過車裡的燈,能看到透明的塑料簾上結了一層霜。

但跟別家的蘑菇箱子上還蓋著被子不同,柳玉剛的蘑菇都敞亮地露著,一個來拉菜的大姐挑了三箱就忍不住抱怨:「你這都起凍了,怎麼賣?」「沒事沒事,你放心。」老柳幫著又挑了幾箱,「絕對沒事。」

「他那貨沒事,一早來了就開著暖風,他幹的年頭久,很有經驗。」一旁的菜販說。

柳玉剛確實販菜年頭很久了。凌晨5點多,車上的蘑菇賣了三分之二,顧客漸漸少了,一直「不好意思」的老柳終於願意跟我們多聊幾句。

1997年,初中畢業後,20歲的柳玉剛開始從德州往濟南七裡堡市場販菜。「那時候國道還沒那麼寬,七裡堡也沒蓋這些樓,都是露天的。」柳玉剛騎著一輛電動三輪,拉著不多的菜兩地往返。用老柳的話說,每次只能掙個5塊10塊的。

2003年,他終於攢夠了錢買了貨車,冬天雨天販菜的時候終於有了個遮擋。「一年年地在這路上跑,就看濟南的高樓越來越多,也越來越繁華了。」柳玉剛說,不變的是,他每天睜開眼,就得在路上了。「每天晚上10點多到濟南,卸貨,次日凌晨賣貨,上午10點多才能回德州,在家睡5個小時,下午4點又得出來。」

「每天都這樣啊?」「是每年都這樣。」不知道為什麼老柳特意強調了「年」。「一年365天,得幹360天,只要天上不下刀子就得來。」柳玉剛說,今年的疫情,也沒「嚇退」他,只在家裡待了兩天,年初二他就帶著菜來濟南了。「害怕沒有用,老百姓總得吃菜,咱也得生活不是。」

寒夜裡,濟南的氣溫還在降,-15℃、-17℃、-19℃。記者凍得雙腳失去知覺,但老柳光著頭,露著脖子依然精神抖擻。「都習慣了。」他穩穩地搬貨,穩穩地開單子,在微信上算帳。

「你帶孩子來感受過這些嗎?」忽然拋了問題給他。「沒有。」老柳還是穩穩地說,「孩子跟我提過跟著來,但我沒同意。咱自己吃苦,就不想讓他們也吃苦,來看這個幹啥呢。」

老柳有兩個兒子,大兒子18歲住校,兩個人很少交流。一天在家的時間只有5個小時,還得睡覺,也沒法交流。

販菜23年,老柳沒出去旅過遊,每天睜開眼就是出發。唯一的快樂,是車到濟南的夜裡,跟其他幾個菜販一起去附近的飯店「吃點」。

已有兩個娃的王恩義:

「未來我只想過得再好點」

穿著厚厚的防寒服、戴著脖套的王恩義,喊柳玉剛「師傅」,是師傅徒弟的那種「師傅」。他的攤位跟柳玉剛隔著一輛車。

王恩義入行也是因為柳玉剛,2015年,他跟柳玉剛吃了一頓飯,老柳說:「你要不一起來販菜吧。」他想了想同意了,在那之前,王恩義一直在開挖掘機。

「還是能掙點兒,要不誰來吃這苦?你說是吧?」「90後」的王恩義比柳玉剛年輕十幾歲,說起一些事,好像印象更深刻。「有時候在路上車就壞了,大晚上天寒地凍,修車修不好,只能找人來修或者拖車,這些都得花錢,菜也瞎了,哎呀。」

還有件事讓他懊惱,「我老得特別快。」王恩義說,這種黑白顛倒的工作,白天見不到太陽,晚上也見不到太陽,朋友常說他看起來已經像35歲了。戴著脖套,擋著半張臉的王恩義說起這些苦惱時,眼睛還是泛著光。

即便如此,這門生計幫他養起了一個家。

「90後」的王恩義已經是兩個孩子的爸爸了,媳婦在家照看著家庭,他日復一日在外跑。因為賣蘑菇,王恩義的微信名就叫「奮鬥蘑菇」,他的朋友圈也常常發些販菜的事:望不到頭的大堵車、卸貨時忽然大雨傾盆,或是迎著初升的朝陽返程回家……

朋友圈裡,也常有孩子的鏡頭。帶著孩子們去吃漢堡,30歲的父親喜悅地感嘆「真能吃」。問他以後的願望。「以後?以後我就希望能過得再好一點。」他沒有更具體的答案。

幹夜攤生意的劉永波:

「幹個通宵,不然有人沒吃的」

1月7日,凌晨兩點,濟南室外溫度-17℃。老劉披著棉衣探出門,剛試了下溫度又被凍得縮回屋子。擺夜攤12年來,他第一次因為天太冷沒出攤。

「老劉」本名叫劉永波,今年49歲,幹夜攤鴨脖生意已有12年。老劉每天基本是三點一線。每天上午在家休息,下午騎三輪車載貨到店,晚上再騎三輪出門擺攤,直到第二天早上7點左右結束。沒想到,6日這晚,生活規律被極寒天打破。

6日晚11點半,老劉把幾盒小吃剛裝上三輪車,便碰到了隔壁炸串老闆推小車回來。「太冷了,收攤吧,貨全凍上了。」炸串老闆打招呼,被圍脖包裹僅露出一點的臉頰被凍得通紅。老劉往車上一看,可不,這才不到10分鐘,剛剛搬到車上的貨已經全結冰了。

「去年大雨都沒怕過,就在傘下貓著等雨停再賣,真沒想到,居然有一天會因天冷沒法出攤。」老劉把貨重新搬回不到10平方米的屋內。

「您有新訂單了。」外賣提醒。老劉脫下棉衣,開始忙著接外賣單子。儘管屋裡開著空調,但室內溫度仍在-5℃左右。

切切剁剁,幾分鐘過後,一個外賣單便包裝好。遇到要餅的,老劉就把餅放進微波爐熱一熱,老劉說,晚上吃得太涼對胃不好。

半小時過去,已經有3個外賣單堆在貨柜上,但遲遲不見有騎手接單來取。

「您有新訂單了。」外賣再次提醒。這次老劉猶豫地看看單子,手停在了半空。「今天太冷,單子挺多,但騎手很少,不敢再接了。」老劉笑著說,笑容裡有著些許無奈。

一小時後,7日凌晨1點多,門被推開,一股冷風鑽了進來,終於有騎手來取外賣了。

「他們騎手更不容易。」老劉說。

騎手全身上下裹得嚴嚴實實,口罩上已經結冰,眉毛上結了一層冰晶。「凍得額頭疼,手機都凍關機了,手指頭不聽使喚,戴著手套都不頂用。」騎手跺著腳,全身發抖,說話都不利索。

「2點後還有極寒補貼?我差點都忘了,每單3塊錢呢。」店裡又擠進來一個騎手,本打算2點就回家的他,想了下,又決定跑到5點。

「誰都不容易啊,都是為了生活。網上不是說嗎,生活不易,誰不是負重前行?」老劉感嘆。近幾年,他患上了腰間盤突出。老劉家裡有三個孩子,老大已經是大學生了,小的還得接送。

凌晨兩點多,濟南室外溫度已經降到-17℃。「幹個通宵吧,這鬼天氣,不然有的人都沒吃的。」老劉說。

相關焦點

  • 「只要天上不下刀子,就得來」
    一位菜販用一層塑料薄膜為白菜防寒。      -19℃的濟南,七裡堡依舊是這個城市最熱鬧的地方之一,這裡有一群永不下夜的「守夜人」。雖然因迎歷史最低溫,「建議大眾減少外出」,但七裡堡菜市場的凌晨依舊燈火通明、車來人往。大棉襖、皮帽子全副武裝的菜販拉滿了貨騎著電動三輪駛過;一字排開如同等待檢閱的送菜大貨車前,四處是凍得不停蹦躂的人,有的蹦不了幾下就不得不跑到車邊,扛下一箱菜送出去,再接過幾張鈔票……   除了七裡堡菜市場,極寒夜的省城,還有不少這樣的生意人在徹夜堅守。
  • 凌晨四點半的哈佛圖書館,真的還是燈火通明?網友:瞎扯淡
    凌晨四點半的哈佛圖書館,真的還是燈火通明?網友:瞎扯淡! 說到哈佛大學,可能大家都不會陌生了,因為這是一個世界著名的學校。
  • 凌晨3點撫順路批發市場周邊燈火通明 為市民"菜籃子"忙碌
    ①凌晨,撫順路蔬菜副食品批發市場燈火通明。文/圖 半島記者 孟達3月10日凌晨3點,撫順路蔬菜副食品批發市場周邊燈火通明。當絕大多數市民還在熟睡之時,批發市場裡的商戶們已經開始為市民的「菜籃子「忙碌了。疫情防控期間,撫順路蔬菜副食品批發市場營業時間進行了不同的調整。而從3月9日開始,蔬菜交易廳營業時間恢復為0:00至11:00。
  • 凌晨六點,這家德克士為何燈火通明……
    2月5日清晨,天剛蒙蒙亮,位於榆林市沙河口市場北側的德克士燈火通明。工作人員劉懷飛和同事5點多就來到店裡,今天他們要為市中醫院的醫護人員送上愛心餐。「開火、熱油、打蛋、準備豆漿......」大家迅速忙了起來。因為市中醫院的醫護人員8點上班,所以他們必須在7點40前把餐送到。
  • 趕早的菜販,人保暖菜也要保暖
    原標題:趕早的菜販,人保暖菜也要保暖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1月7日,德州最低氣溫降至零下21攝氏度。嚴寒之下,市民菜籃子拎得穩不穩?
  • 人間燈火天上月,詩詞之中藏深情
    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影響,在疫情籠罩之下,我們即將迎來傳統佳節——元宵,今年的元宵節也許少了些熱鬧,但是我們對平安健康的未來仍抱有信心,只要我們眾志成城,一定會打贏這場看不見硝煙的戰爭。《元宵》【明】唐寅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滿街珠翠遊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正月十五夜燈》【唐代】張祜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帝京。三百內人連袖舞,一時天上著詞聲。
  • 航拍河南鄢陵建業大食堂燈火通明蔚為壯觀
    2020年4月2日,河南許昌,航拍的鄢陵建業大食堂燈火通明蔚為壯觀。鄢陵建業大食堂位於河南省許昌市鄢陵縣建業綠色基地,被譽為為「中原美食民俗文化的體驗地」。在建築風格上還原中原明清民居市井特色,延續中原古樸、雅致、厚重、大氣的建築風格。
  • 後半夜的廈門(一)|走近凌晨時分的夏商水產品批發市場……(附大量...
    凌晨時分,城市進入沉寂狀態,多數人已經進入深度睡眠狀態,店鋪打烊,公共設施關閉,連白天最擁堵的路段也是空無一人……但是,在這個盛夏的後半夜,卻有這麼一些群體,他們要顛倒生物鐘,熬夜為這座已入睡的城市服務。
  • 科比口中凌晨四點下的洛杉磯,完敗凌晨四點的深圳?老外這麼說
    你見過凌晨4:00的洛杉磯嗎?前NBA職業籃球巨星科比布萊恩特說下了這句話。其本質的用意是用來說明科比當年在職業道路上是有多麼的努力,可今天用在這裡的意思,則是另有別意。我們用它來形容城市的繁榮以及社會的壓力和生活。
  • 德清:青創中心燈火通明 古鎮注入「新活力」
    浙江在線-德清新聞網12月9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虞高嵐 趙寧)「我們這裡有一個叫西滄社的青創中心,每天晚上燈火通明的,熱鬧得很。你要不要過來看看?」西滄社位於德清新市鎮的西安路,在這條適合慢生活的老街,很少有到了晚上10點還燈火通明的場所。這裡原先是當地企業的一處辦公場地,閒置之後改造成了眾創空間。  目前負責西滄社運維管理的,是新市鎮水北村的創業青年孟浩傑。十餘年的新媒體創業經驗,讓他更加懂得創客真正需要什麼。「一個人走得很快,一群人走得更遠。」
  • 廣合科技工地:白天靜悄悄 夜晚燈火通明
    來自經濟建設主戰場的報導廣合科技工地:白天靜悄悄 夜晚燈火通明本網訊(記者 黃華)高溫天氣裡,廣合科技PCB智能製造項目採取錯峰施工、夜間施工的方式,保證工程如期完工。 夜晚的工地上,燈火通明,一臺臺工程機械轟鳴作響,一輛輛重型車輛來回穿梭。在腳手架搭建區,眼前這些鋼管白天在太陽暴曬下,溫度可達五六十度,為了確保施工安全,工地選擇夜間作業。 廣合項目建設組經理丁輝:為了確保工人施工安全,我們將施工時間做了調整,白天腳手架停止工作,安排到涼爽的晚上施工,現在按照兩倍人手施工,確保總體進度達成。
  • 臺北見聞:除夕夜燈火通明,各個廟宇香火鼎盛
    中新社臺北二月八日電(記者陳立宇邢利宇)臺北市的各廟宇除夕夜都會燈火通明,香火鼎盛,其實不獨臺北,整個臺灣的廟宇都是如此,香港、澳門、大陸又何嘗不是。因為除夕夜「插頭香」,求個好「採頭」乃是中國人的習俗,只不過記者人在臺北,能夠親身體驗的,只是這裡的盛況而已。
  • 疫情下的留學生:「天上就是下刀子,我也要出國讀書」
    深夜亮起的電腦屏幕:國內的歐洲時間凌晨三點,聽到鬧鐘後的林晗躡手躡腳地從床上爬了起來。這是系裡第一次迎新會的講座,教授會布置一些課程中要讀的書目,不能錯過。穿著睡衣的他小心翼翼地抱著電腦坐到客廳。深夜裡的電腦屏幕有點刺眼,他不禁揉了揉眼睛。「沒辦法的事,英國的學校你得按著人家的英國時間來。」 他有些無奈地說。
  • 疫情下的留學生:天上就是下刀子,我也要出國讀書
    「當時那麼多醫護工作者『逆行』去武漢救援都回來了,我這(去讀書)不算啥」,談及到達當地的生活時她有些興奮地說,「戴好口罩做好防護就行,還挺期待線下小課和同學見面的!」02「鐵頭」留學小組:「天上就是下刀子,我也要出國讀書去」群名為 「曼大(曼徹斯特大學)鐵頭群」 的微信小組已經500人滿員,並且不斷還有人想加入。劉婉婷建立這個群,最初只是想找些可以一起去當地讀書的校友。
  • 探訪凌晨三點的火車站:大批人席地而睡,有人用飲料瓶當枕頭
    每天都有很多人睡在全國各地的火車站,這裡燈火通明,24小時從不滅燈。夏天的時候,睡在火車站的人更多,通宵開放的冷氣,讓這些居無定所的人們能睡得安靜和舒適。圖為浙江省杭州市城站火車站,凌晨三點時分,許多人睡在售票大廳內。在全國各地的火車站都可以看到這樣的景象。深夜裡,許多人睡在火車站售票大廳、候車大廳或站外廣場上。睡姿各異,睡得卻很香。在杭州火車站進站口區域,許多人睡在這裡,可以享受到候車大廳內吹過來的冷氣。
  • 西安第一夜景打卡地,不是網紅街大唐不夜城,晚上這裡燈火通明!
    西安市許多人嚮往的旅遊目的地,這座城市有著與眾不同的魅力,來這裡旅遊你有聽不完的歷史故事,看不完的美景聖地,賞不完的文化古蹟,品不完的美食小吃。悠久的歷史文化,再加現代的城市建設,每年吸引上億人次來這裡旅遊觀光。
  • 哈佛學子說:凌晨四點半的哈佛圖書館,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一個流傳甚廣的說法是哈佛圖書館凌晨四點半仍燈火通明、座無虛席,以此說明哈佛學生有多麼用功刻苦。9月剛剛入讀哈佛商學院的李柘遠為了還原深夜圖書館真相,查官網、採訪學生,甚至在深夜拜訪哈佛最有代表性的圖書館。這可能是關於「哈佛圖書館凌晨四點半」真相最令人信服的調查。同時,李同學探究問題、辨析真偽的方法,非常值得童鞋們學習。
  • 這個公共衛生間燈火通明卻貼著「停水停電暫停使用」?環衛局這樣...
    內蒙古晨報融媒體平臺消息(記者張敏)公共衛生間內部燈火通明卻大門緊閉,且門上貼有「停水停電暫停使用」字樣。對於公共衛生間內燈火通明卻「停水停電」,這位工作人員猜測亮著的燈可能是應急燈,或者是該公共衛生間只是停水,沒有停電,貼出「停水停電」字樣的提示只表示公共衛生間不能正常使用。由於列印不便,所以公共衛生間這種提示一般循環使用,才給市民造成誤解。
  • 夜晚「燈火通明」!
    重慶是最佳的養老地點而對於上班族來說,日復一日的工工作,想要徹底放鬆已經成為一種奢望,來自於生活的壓力工作的壓力,無法釋放,那麼一定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一個人去旅行,選擇一座自己嚮往的城市,盡情的吃喝,盡情的欣賞美景,你可以大聲的自己說:我就是我,不需要強顏歡笑,開心了就笑,不開心就哭,展現最真實的自己
  • 回看山東省濟南市七裡堡農貿市場的發展升級之路
    穿著水鞋「趟」出新市場——回看山東省濟南市七裡堡農貿市場的發展升級之路城市裡的農貿市場,一頭連著市民,一頭連著農民,是市民的菜籃子、農民的菜園子,它的點滴改變都影響著百姓的日常生活。和新中國同齡的「老濟南」張淑華,是山東省濟南市七裡堡農貿市場的常客。「多年前,市場髒亂差,買菜兩腳泥,逛市場得穿水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