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億邦動力訊】放棄東南亞平臺生意轉向歐美獨立站,是這個三人小團隊所做的最重要決定。
放眼大熱的東南亞跨境電商市場,賣家們趨之若鶩,但小賣家多數只能「薄利多銷」。跨境電商獨立站賣家趙照親眼見證過這個市場的殘酷性。
「我們做東南亞市場是虧本的,量做得越大虧得越多,如果堅持薄利多銷模式,需要背後有很大的資本支撐,但是我們體量小,這條路就走不通。」趙照在某東南亞跨境電商平臺開店賣貨,沒有品牌、利潤薄,成了他繼續前行的掣肘。
仔細想起來,讓他放棄東南亞平臺模式的原因有兩點:
一、Shopee平臺上80%都是中國賣家,貨源優勢基本在一個水平,如果沒有特殊的優質供應鏈,就意味著趙照能夠拿到的產品,其他賣家都可以拿到,無法實現差異化的競爭;
二、做為貿易型賣家,規模大的同行可以直接對接工廠,拿到的產品價格比自己在1688上拿貨低一半,趙照想要獲得直接跟工廠談判的資格,至少需要一天1000單的出單量。
每天1000單的出單量,對於趙照這樣沒有大量資金支撐的小賣家而言,短期內顯然是不現實的。當然,趙照也曾努力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在日出單量達五六百單時,曾嘗試提高價格,做高利潤的產品。但結果卻是訂單瞬間腰斬。趙照將這個結果歸因於固化的市場基因以及自己的實力所限,最後只能忍痛退出。
到去年9月,趙照下定決心和朋友一起轉做歐美市場,且採用獨立站的模式。即便此時的歐美跨境市場已被認為是「紅海」,但趙照認為,市場都逃不過二八定律,因為在所謂「藍海」的東南亞市場,自己也沒有成為做得好的那20%當中的一員。「那既然如此,那何不嘗試一下。」趙照不斷給自己打氣。
當然,在錨定這個市場之前,趙照三個人的團隊裡,其中一個朋友秋葉,已經對歐美市場和獨立站摸索了近大半年的時間,讓他們有一定底氣覺得這個市場的獨立站商業模式,符合他們對產品高利潤模式的期待。
就這樣,三個人的小團隊開始了獨立站徵戰之旅。
「能帶來20%的利潤空間」
從虧本狀態中走出來,成為趙照轉做獨立站的一個核心訴求。趙照坦言,自己周圍大多數做東南亞市場的小賣家都處於「不會虧本,但賺錢不多」的微盈利狀態。所以,在認識到自己的打法有問題時,他就更想跳出這個圈子,找到賺錢的機會。獨立站是條出路。
目前,趙照運營了七八個垂直獨立站,最初的主戰場並不只是歐美,而是面向全球市場。對於如此廣泛的市場差異化需求,趙照進行了分階段做產品的市場定位。
前期,趙照選擇避開亞馬遜平臺上常見的產品。由於無法對各個國家做深入的產品調研,趙照就就將選品策略定為「差異化但剛需」,每天選擇四五個產品放到Facebook、Google等平臺上,對全球市場做廣告投放測試,來篩選最合適的市場。
趙照稱,通常情況,他們選品的標準是客戶有需求但日常不常見的產品,成本可以很低,但外觀上一定有可以感知的溢價空間。這些產品大部分可以去淘寶、1688或者抖音、快手等平臺挖掘,再找到工廠談合作。
實踐證明,這種選品方法測出爆品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在找產品時,其實一開始我們不知道它屬於什麼類型,但在自己限定的範圍內和選品標準下,找到後,看它符合自己哪個站點,就可以將其歸於此。」趙照分享他對於選品的心得。不同於站群模式的打法,這種測品不是不斷開網站去測試,而是一個產品每次測一兩天,如效果不行,就快速關掉廣告不再投放,但是產品會依然保留在網站上,通常每10個可以測出一兩個小爆品。
目前,趙照所運營的幾個獨立站加在一起每天有100多單,好的時候可以達到200單左右,而每單按照30美金的客單價算,一天至少能收入3000美金左右。這個收入相比大賣家而言可能是九牛一毛,在同規模的賣家中也處於中等偏下水平,但對於趙照而言,已經基本達到預期,畢竟剛起步一年,還在上升階段,且相比之前在平臺賣貨的收益也好了很多。
對於獨立站這門生意,趙照相對滿意。談及賣家「畏懼」的流量成本,他對億邦動力算了一筆帳:每個月需要花費70%的廣告成本,再加上產品支出,總成本約為80%,但由於沒有其他人員支出,最後還能剩下20%的純利空間。
對於70%這個如此高昂的廣告成本,趙照是接受的。他認為:「獨立站的生意模式就是燒錢的,這沒有問題。無論成本花在哪,最後綜合下來,這種投入模式帶給自己的結果是盈利的,那就是可以的。」
「學習十八般武藝」
同時掌舵八個獨立站的生意,從選品、運營投放到售後服務的整個鏈條,全程只有趙照和他的其他兩個夥伴來完成。當然,這也得益於他們早先在平臺開店時也是只有三個人的經驗。
做獨立站已經一年多時間以來,趙照每天最操心的事情就是單量突破問題。問及當前單量忽高忽低、遭遇瓶頸的原因,趙照笑稱:「如果知道原因,就不算是問題了。其實最大的問題就是在於無法明確知道具體是什麼原因引起的。」所以,他只能不斷去做流量測試,並且跟做得好的同行不斷交流經驗,對比自己打法的差異性。
三個人怎麼運轉多個獨立站?趙照分享了他每天的工作日程表:每天早上,他都會看一下頭一天歐美市場跑下來的大量廣告數據,以決策是否需要進行優化,比如某個產品是需要調高還是降低預算;然後不斷的尋找新產品進行測試;找到合適產品後,開始做視頻、圖文素材;最後趕在下班前重新上廣告。
不會買流量怎麼辦?當時,趙照的策略是到YouTube上找了很多博主教程,對比找到可以信得過的方式。到現在,趙照摸索流量的方式是小成本運行,比如一天一個產品跑了20美金,在某個時間節點還沒有出現2-3單時,就需要立刻加預算,抓住起勢的苗頭,用小成本快速試錯。
這個過程中,趙照最大的一個感觸是:出來做生意,一定要每天學習。因為需要自己找流量,做獨立站也一定會相比在平臺賣貨更累。
對於小白獨立站賣家該如何快速找到流量,趙照的建議是:剛入局時一定要有學習的過程,找對的學習對象去模仿,之後逐漸形成自己的思考和方法。
但製作內容、投廣告畢竟是個技術活,需要好的運營才能玩得轉。對於趙照這個門外漢而言,之所以自己開廣告帳號自己做投放,首要因素是資金。他認為,如果找服務商代投,就要先在帳戶預存充錢,這對小賣家的資金周轉要求很高,但自己來做就可以邊跑廣告邊收到效果,資金可以很快周轉過來。其次,趙照也對代運營是否真的足夠厲害、是否可以幫自己做好流量這一點存疑。
那些花錢買到的教訓
從平臺到獨立站,趙照和他團隊的另外兩個朋友可畏「被迫」學習了十八般武藝。不僅是秋葉對市場摸索了大半年時間,趙照也是提前去摸索了半年,學習怎麼去投放、運營。但不同於平臺,獨立站的」獨立性「使得趙照走了不少彎路、踩了很多坑。
這個過程中,讓他覺得最難的問題在於「方向」的摸索。由於沒有人帶領,只能不斷去找同行溝通,或者去找教程,來求證自己是否正確。
比如,剛開始學習投放廣告時,趙照都是去Youtube上找教程。但後來與其他跨境賣家交流後發現,他們的方法與自己在Youtube上學到的完全不同。這意味著很可能趙照以往學習的這條路是錯的。
這種摸索在趙照看來可以用「彎路」來形容,等他反應過來的時候,才後悔沒有將專業的事兒交給專業的人來做。他總結了自己花半年時間、虧了很多錢買到的「教訓」是:
一、學習自己並不擅長的領域,這一做法其實完全沒有必要;
二、資金管理一定要有規劃,虧錢的廣告要及時停掉;
三、要不斷接受不同思想的碰撞,去學習新東西,來驗證自己的策略。
除此之外,趙照指出,由於獨立站生意是和兩個好朋友一起創建的,運營到現在最明顯的感知是內部分工不明確所導致的問題。「我們沒有做中長期規劃,也沒有進行結構化分工。」據悉,現在,趙照和朋友三人已經逐漸從前期全做業務到現在一個人負責抓戰略、一個做對外統籌、一個主要盯業務端,運作效率得到了明顯提升。
在趙照看來,對於小白賣家而言,做獨立站一定要先設立短期目標,後續考慮做品牌或者將單量做到更大規模時,則需要走正規化路線,並且接納新鮮血液。
(應受訪者要求,趙照、秋葉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