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開學季。校園周邊又開始遊動著各個輔導機構的人員,擺攤設點,頻發傳單,賣力講解,不斷鼓動從旁邊走過的家長和學生。家長學生駐足流連,不斷打聽和詢問。
這個現象著實是非常普遍的。而現象的背後卻是一種隱憂:
學生們真的需要這麼多的輔導嗎?
看著那麼多趨之若鶩的學生和家長,不由得懷疑,現代教育讓學生學不好?這麼大的學生量和輔導量,真的不過度?
其實,過度輔導已經大量地進入了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在學校,為了讓學生們學得更好,學校制定了各種輔導計劃,也要求教師制定各種單獨輔導、集體輔導計劃,力求對學生進行各方面的輔導。
學校的輔導方式多樣:個別輔導、分層輔導、偏科輔導、題型輔導、考前輔導等等。
輔導內容也不同:學習輔導(詞彙、語法、作文、壓軸題、計算題等)、心理輔導、應試技巧輔導等等。輔導時間分得特別細:早自習、午自習、課間、課後延時等。
學校搞這些輔導很累人,累老師,累學生,既累身體,也累了心。但,由於各種原因,不得不去做。
其實,學校輔導的目的很明確,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教學質量就是學校的生命線。輔導只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一種課下方式。
學校輔導的影響是雙向的,既有好的一面,又有讓人吐槽的一面,利弊共存的。
對於想學習想學好但又缺乏方法和學習能力,需要老師的帶動和幫助的學生來說,學校老師的輔導可以給他們一個進步的機會和空間。
在多次的重複和講解下,他們可能解決掉自己的很多學習難點。對於個別理解不了的知識,也可以通過單獨輔導,達到掌握的目的。
而對於有學習能力但是又缺乏主動性的學生來說,過度的輔導會讓他們不但不更加優秀,反而可能形成依賴懶惰的思想,不主動思考,不主動學習拔高,不探究,不懂超前學習,等著老師講解和陪學。
還有一部分比較優秀的學生,由於學校安排的統一輔導佔據了時間,沒有時間來自我提升。
本來輔導的目的是讓差生變好,優生更優,但這樣過度的輔導適得其反,有可能慣壞學生。所以,學校輔導要適度。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除了學校,家庭教育中對待輔導培訓更勝一籌,觀點各異,做法各異。
家長們為了提升自己的階層或者固化自己的優勢階層,不僅讓自己的孩子在課堂學,還要在課後不斷的輔導。這種現象遍地皆是。
學生小A上七年級時,在學校看上去聽話,不調皮,上課也聽講,就是學不會老師講的知識。上課看著他在聽,在記筆記,一叫起來回答問題,一問三不知。
老師在自習課、輔導課,甚至課間也對他進行幫助,輔導。上節課學會,下節課就忘記。老師聯繫他的父母了解情況。原來,他的父母在剛上小學時,害怕他學習不好,他們作為家長也無能力無時間輔導孩子的功課。
從一年級開始,就讓他放學後到輔導機構去做作業,讓輔導機構的老師管理。由於有了這樣的助手,有老師輔導做作業,甚至給答案,小A的小學成績馬馬虎虎,父母也樂得自在,省心省力。
而小A的自我管理、自我學習、預習、複習、歸納等基本的能力和習慣都沒有培養一丁點。他沒有克服困難的恆心和毅力,對學習時時事事依賴學校老師和輔導老師。
所以,到了初中,學習困難加劇。他的父母還質疑:「我家孩子小學學習不算最差的,怎麼上初中就不行了。」不懂教育的悲哀啊!以為花錢請人輔導,就能學習優秀,錦上添花,就能得個心安,殊不知,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當然,結局也能猜到,小A沒有像有的孩子那樣經過輔導培訓變得更優秀。在中考後,分數很低,未能考上普通高中,去讀了一個職業高中。
可見,並不是人人通過輔導,都能提升自我,達到一個高度的。過度輔導並不是歷史上的可見的問題,而是這幾年出現的。它是有它發展的原因的。
這幾年,隨著教育的升溫,升學率成了衡量一個學校好壞的重要依據。甚囂塵上的是,學校的聲譽看升學率,學生選學校看升學率,教育部門考核看各種比率,學校考核老師看升學率,看成績。
上面逼得緊,下面跳得快。不使勁去輔導,不使勁去擠壓學生,如何來的成績。
而家長們呢?那高高懸掛的期望值,猶如天上的明月,要怎麼才能夠得著?不停地給孩子輔導唄。
各種輔導,各個學科,有時間的就報。為了孩子的成績,錢在家長們手裡準備隨時拋給輔導老師。
學生小謝,初中成績不溫不火,學習上比較懶惰,老師要求落實的也不落實,沒有好的學習習慣,但他個人不自知,個人感覺良好。老師發現問題與家長溝通時,家長表示:「我已經給他報了輔導班」。
家長在家監督孩子、幫助孩子培養好的作業習慣、學習習慣成了輔導班的事。九年級時,小謝每周一打瞌睡。
老師一問,原來周末從早到晚全部在補習。兩天都在輔導班,老師布置的作業只好晚上隨便寫幾個字草草了事,周一打瞌睡,幾乎持續到周三,然後又到周末了。
老師建議家長只補習下小謝的薄弱學科,家長沒接受。如此惡性循環。
教育的現狀是有經濟實力的家長給自己的孩子搭建平臺,讓他們更上一層樓。有的孩子的確做到了。而有的孩子由於習慣差,盲目去補課培訓,適得其反。而有的家庭沒有那個經濟實力,只能任其發展。
但是,真正的實力較量來自於自己的思想境界、自己的努力與堅持。
今年湖南省文科第一名何潤琪,高考707分,家裡條件不好,母親去世,家裡有高齡的奶奶,全靠父親和哥哥打工。一家人擠在老舊的房子裡。
何潤琪和父親擠在一間光線不好的房間,白天學習都要開燈。疫情期間,何潤琪沒有電腦,沒有手機,上不了網課,交不了作業。這與那些既有電腦又有手機而不好好上網課的學生,該如何相比?
後來還是班主任發現他沒上網課,沒交作業,才得知他家的情況,不勝唏噓的同時,把自己的電腦和手機借給他,以此來保證他上課和交作業。
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何潤琪考出了全省第一的好成績。而那些家境優越,有人輔導的孩子們該作何想。
可見,優渥的家庭固然可以給孩子提供好的環境,好的教育,好的資源,但最終誰能在中考、高考中勝出,還是要看孩子是否有一顆進取之心。
有的時候,父母在傾盡全力,而孩子在一旁優哉遊哉。
從何潤琪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一個人的努力可以彌補家境的不足。沒有輔導班,沒有電腦,沒有手機,靠著自己的刻苦和自律,彌補了一部分學習條件的不足和與他人的鴻溝。
貧寒不能阻擋成功,優渥並不是一定能成功。
再來說到輔導,雖然社會環境和教育制度使得它欣欣向榮,但是作為家長,對待它的態度應該一分為二。
當孩子的確需要某方面的幫助和輔導的時候,可以適度地參與並好好地利用,而不是認為有了輔導,就萬事大吉了。更不能一股腦地報很多的輔導,讓孩子沒有了自己的成長空間和時間,也沒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對某些孩子來說,他們具備好的學習能力,好的學習習慣,具有愛思考的品質,具有創新的意識,只是在目前這個階段,還沒有把他的全部才華體現出來。
這時,不要著急,不要去拔苗助長,讓他去參加各種輔導培訓,讓他喪失自我思考,喪失自己成長的機會。
家長要做的是,給予他時間和空間,讓他去發展,去成長,去思考,從旁給予指導,扶正,鼓勵,靜待花開。
孩子的可塑性很強,培養好的習慣和自律品格比傳授知識更有益。所以,就不要去肆意揉搓他們了,輔導適度即可,不可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