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零售的本質——「貨-場-人」核心三要素

2020-12-13 matty的matt

花10分鐘

了解零售的本質~~

無論是日本的零售啟示還是「零售之輪」理論,都反覆告訴我們探求零售的變革,要回歸零售的本質,要關注零售「貨-場-人」的核心三要素;

要明確零售的任何零售主體、任何消費者、任何商品既是物理的,也是數位化的,開啟二維思考下的零售新時代;要圍繞著零售的「效率」和「效益」兩個關鍵詞轉型升級。

零售的三要素

縱觀零售業演變歷史上所有的變革,零售業在演進上的邏輯,從根本上還是沒有突破「貨、場、人」這三個核心要素。

商品生產需要批量化,解決流通上的問題,所以最開始零售的由來與關注焦點就是貨物;大家需要把貨物組織起來拿到一個地方賣,然後貨物的批量化生產越來越大,賣場也越來越大,就有了「場」的變化。

從最開始是百貨零售,到後面的品類賣場:國美、蘇寧、沃爾瑪,以及今天火爆的便利店,這一系列的發展與變化實際上都是「場」的變化。中國在舊零售上一直都是以商品的整合調配為核心,包括今天依然有一些很優秀的零售公司,是以組貨作為運營核心,而不以消費者集合為運營核心。

舊的零售的關注點不在於「人」,但是如今新零售的變化恰恰就是由「人」所引發的變化。每一個時代對「貨-場-人」三個因素的焦點與重心都是不同的。

在新時代,零售的重心如果還放在「貨」和「場」上,沒有在消費者和消費需求的共鳴性上做很好的把握,那這不是新零售。消費從何而來?一個核心就是「人」,所以新零售在很大程度上要回歸到「人」這個要素。

有人說新零售方法論就是:新零售=商品×人,新零售是通過商品來經營人;商品是建立與人的關係,經營人是新零售運營模式的核心。新零售時代,零售三要素演變為「人-貨-場」,新零售就是要對「人-貨-場」的重構。

零售的二重性

我們今天處在一個完全不同於過去的世界裡面,過去經常講有兩個世界:物理的世界和精神的世界。網際網路時代,應該用原子世界和比特世界視角看問題,用比特跟原子結合的邏輯看世界。

新零售就「新」在比特化的世界裡頭,不光是一個原子的場,還有一個數據化的場。

1

零售的物理屬性

一方面,零售的三要素「人-貨-場」都具備物理的屬性,不同發展時期關注焦點不同。隨著消費的升級,產品品類結構、業態、服務和體驗的變化,零售思想也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經歷了「以貨為本、以店為本、以人為本」三個階段,並向著「以心為本」的階段進化。

以貨為本的階段,是各方面物資都比較匱乏,市場供需都嚴格把控,大量生活用品採取配額制,通過糧票、布票、煤油票等媒介進行交換的計劃經濟時代。

商品只要被生產出來,就一定能賣掉,而且還供不應求。零售企業都是以產品為導向,核心競爭力的是如何進到貨,哪怕是在「黑市」上,什麼終端、服務和體驗都是不需要考慮的。

以店為本的階段,是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商品開始豐富,人民可支配收入持續增長,產能不斷提高的賣方經濟時代。

這時候,大量的店鋪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同時各種業態開始多樣化。零售企業核心競爭力則是店鋪,經營者關注的是如何把自己的店鋪做大做多,並引入更多的商品,以吸引更多的消費者。

以人為本的階段,是物質文明生活的極大豐富,產能開始過剩,商品供給開始大於需求,消費觀念發生改變的買方經濟時代。

消費者有著多樣化的選擇,並且轉移成本非常低,零售業成了紅海市場,零售企業競爭也愈演愈烈。零售企業核心競爭力則是服務,為了爭奪消費者,紛紛開始打造功能多樣的終端,招聘美麗優雅的店員,提供人性化的服務,用戶得到了充分的尊重

2

零售的數位化屬性

另一方面,零售的三要素「人-貨-場」都具備數位化的屬性。消費的一切活動都可以被痕跡化,沉澱為數據碎片,並通過數據挖掘的手段,將消費者、終端、商品都實現數位化,實現實時「在線」,通過「雲計算」將一切資源串聯起來,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數據是最重要的生產和設計的素材,用戶不再是活生生的肉體,而是一個個碎片化數據的集合體,基於這些數據可以為消費者提供內心最渴望的產品和服務,打造超出預期的體驗。

市場將是基於數字經濟的統一市場,基於地域和營業時間的傳統商業邏輯被打破,零售企業核心競爭力就是算法,即雲計算的能力。對消費者而言,通過主動或被動提供個人方方面面的數據,即可在不同的消費場景進行體驗,為體驗評分,同時為體驗買單。

誰最懂我,誰最能給我驚喜,我就是誰的粉絲。數據,即為生產賦能,也為消費賦能,實現「以心為本」,零售進入第四階段。

以心為本的階段,是用戶需求無限多元、極致個性、快速迭代,呈現長尾趨勢,開始追求商品的附加值,品質、審美,甚至是人格認同,都已成為消費的動因的豐饒經濟時代。

消費更加注重個性化、情感化和社交化,「冷冰冰」的標準化的產品逐步被「有溫度」的訂製化的「非準」產品所替代。零售企業核心競爭力是如何打造極致的用戶體驗,讓消費者為體驗買單,絞盡腦汁想獲取更多的消費大數據,以便深入窺探消費者的內心,以提供可以讓其拍案叫絕、從內心認同點讚並願意買單的體驗。

提出心靈上的阿里巴巴也對以心為本做了解釋:利用數位技術千變萬化的創造力,無限逼近消費者內心需求,最終實現以消費者體驗為中心,並圍繞消費者需求重構人貨場。

如此看來,零售企業要關注的不再是貨、店、人等單方面因素,而是要重構每一個環節,打造極致的用戶體驗。

新零售之輪:經濟學視角看零售

雷軍說「新零售的本質是效率革命,新零售是指通過線上線下互動融合的運營方式,將電商的經驗和優勢發揮到實體零售中,改善購物體驗,提升流通效率,將質高價優、貨真價實的產品賣到消費者手裡,以此實現消費升級的創新零售模式」。

他強調只要線下能夠做到線上的效率,就實現了新零售,同時,還要關注效益,即在保障運營效率的同時,還要注重產品和服務的質量

然而,效率和效益天生就是一對矛盾體,在技術等要素一定情形下,兩者無法同時保證。不同的零售價格,對應著不同的零售服務,而兩者的組合方式則受到物流、信息及技術和管理水平的制約。

「新零售之輪」理論主要從經濟學角度解釋零售業業態變化過程與規律,其理論框架分為「技術邊界線」、「等效用線」、「零售價格」和「零售服務水平」四個要素。

如圖所示,「技術邊界線」用來描述零售業態在某一服務水平約束下的最低零售價格水平線。在直角坐標系中,技術邊界線由於受到收益遞減規律的影響,是向右上方延伸的曲線。位於技術邊界線下方意味著零售企業提供的是低價格低服務的組合,在其上方則是高價格高服務。

在各種技術水平恆定的情況下,零售企業提供的價格服務組合越是接近於技術邊界線,就越具備競爭優勢,而零售企業的最佳價格服務組合則只限於在技術邊界線上。零售業內企業間的競爭,往往體現在提升服務水平或降低價格,即在技術邊界線上移動。

在技術推動下,零售的可能性邊界會擴張,實現效率和效益的雙增長。「新零售之輪」告訴我們技術支持下,在不提高價格的基礎上,服務體驗的大幅度提升完全有可能,即實現商品的「物美價廉」,這在以前是完全不可能的,「物美」和「價廉」是一對矛盾體,只能取其一;隨著技術邊界線的不斷擴展,未來實現零售的「多、快、好、省、優」也是大有可能的。

新零售正是以電子商務和傳統零售為基礎,在突破傳統零售業易遭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商品展示不全面容易導致客戶放棄購買,以及傳統電商無法提供滿意的客戶體驗等問題。

通過實現線上、線下的無縫結合,利用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為代表的信息革命帶來的新技術,最終使得技術邊界線向右方移動,從而在零售業形成新業態——新零售。對此,新零售必然有嶄新的面貌,它會是什麼樣子呢?

節選自《新零售:吹響第四次零售革命的號角》

你說你喜歡雨,但是你在下雨的時候打傘

你說你喜歡太陽,但你在陽光明媚的時候躲在陰涼的地方

你說你喜歡風,但是在颳風的時候你卻關上了窗戶

這就是為什麼我會害怕你說你也喜歡熙美

因為你連「熙美誠品」都沒有關注...

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End -

相關焦點

  • 傳統零售從三要素到六要素 經歷了怎樣的蛻變?
    聯商專欄:商業的本質是人、貨、場有效融合,結果是獲得一定的「財」。在兩線融合背景下,店鋪後場的倉庫也被當做「營業場所」,但它又不同於一般的營業場所,所以,有必要作為一個獨立的維度來管理。(一)資安徽樂城股份總經理王衛說:前幾年開店裝一臺自助收銀機,還被人「罵」是浪費!
  • 人、貨、場重定義,鬥貨構建社交電商零售新生態
    相比傳統電商,社交電商肩負著「新零售」的推廣責任,因此也被人稱作「社交新零售」。社交新零售,它既融合了社交工具又兼具了新零售的流量和核心思維,它是一種線下和線上相結合的運營模式。在形式上,社交新零售既兼容了電商的流量數據形式又利用了微商的社群分享模式,線上通過展廳展示商家以及商品的信息,線下通過實體店到店體驗,再利用社群、直銷、直播多渠道分銷實現線上裂變,構建O2O新零售營銷矩陣。新零售時代,電商與實體店結合,線下體驗線上購買分銷,重構人、貨、場,將開啟實體零售發展的新紀元。
  • 這個三角模型告訴你重構「人、貨、場」背後的邏輯法則
    重構人、貨、場效率的「三角模型」   重構零售效率的重點其實是如何重構「人、貨、場」的效率。效率的提升不是來自產品的生產成本,而是來自經營者的運營能力。運營人提升人效;運營貨提升品效;運營場提升坪效。要以顧客為中心,讓三者的效率得到提高,提升品牌綜合競爭力。
  • 未來實體店的新機會:回歸零售的本質
    這段時間,疫情的突襲讓很多實體店處於停擺狀態,整個社會的運營全面調整到了線上:朋友圈、抖音、小程序、產業互聯、實體入口、直播賣貨、無接觸外賣……等等多渠道銷售,不得不說,這次疫情加速了新零售的發展,同時也進一步推動了實體店在線上的數位化轉型。
  • 深度解析新零售「人、貨、場」,鋪天地主打pop-up快閃牌
    深度解析新零售「人、貨、場」,鋪天地主打pop-up快閃牌 日前,國內首家快閃場地短租平臺「鋪天地」獲得由鐘鼎創投領投的9000萬元A輪融資。
  • 回歸零售本質,樂貝家孕嬰「三駕馬車」夯實人貨場
    回歸零售本質,夯實門店競爭力,最大化人貨場效率在南充,樂貝家不是最早起步的,卻是發展最快、做得最好的,甚至不少渠道商認為無論從戰略定位還是運營模式,樂貝家都走在了四川母嬰渠道的前沿,成為了很多門店學習、追趕、超越的目標。那麼,樂貝家從小到大、從優到強的發展邏輯是什麼呢?
  • 做不好商品與服務談什麼回歸零售本質?
    做不好商品與服務談什麼回歸零售本質?來源:聯商網2017-03-09 11:11聯商網消息:經過電商的折騰和實體的野蠻成長,潮水退去夭折者遍地,而那些成功的弄潮兒卻有一個共有的特徵:堅持做好商品和服務。
  • 新零售到底是什麼?——深度剖析人、貨、場
    編輯導語:如今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以及技術的更新,如今在新零售行業裡,會運用到數據與算法,從人、場、貨進行數據化,進行重構,精準分析;本文作者分享了關於新零售中的人、場、貨的分析,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新零售要完成要完成人、貨、場的重構,在業務上來說要完成的是線上與線下的深度融合,用網際網路的手段去賦能傳統零售業;這就要求不管線上與線下業務,都需要完整的數據,以及貫穿經營鏈路的算法。系統性地來說——在數據與算法上,我們要完成人、貨、場的數位化、數據化,以及通過智能化重構他們的關係。
  • 美國新零售標杆Costco的人、貨、場——場
    很多人會說,4000個SKU的店,能有什麼體驗?的確,Costco的SKU只有3700到4000,在平均面積13452平方米的店鋪中,Costco的SKU的數量僅僅比100多平米的便利店多一點,確實很奇怪。可是,誰告訴你,SKU少就沒體驗了?
  • 帷幄Whale發布「alivia」2.0 全新定義新零售時代下的「人-貨-場」
    大會期間,全域數位化解決方案服務商帷幄Whale現場發布了年度重磅產品「alivia」 2.0,從全新角度定義了新零售時代下「人」、「貨」、「場」的關係。本次發布的2.0版,是「alivia」的全面升級,全域數位化解決方案幫助品牌實現對「人」(顧客)、「貨」(商品)、「場」(數位化觸點)的管理閉環,獲得業務持續增長。
  • 當新零售擁抱數據可視化,一個案例帶你讀懂數據可視化的價值
    他坦言,近年來電商的崛起已然對傳統零售業造成了降維打擊,而傳統零售業態想要逆風翻盤就必須走「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新零售道路。阿里巴巴現任CEO張勇說:零售就是人、貨、場的連接。而新零售,就是對傳統零售業態下人、貨、場三要素的有序重構,就是藉助網際網路思維和技術把最終付錢的「人」和人所需要的「貨」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個線上線下共融的「場」。
  • 金種子酒聚焦「人、貨、場」,實現品牌與消費者良性互動
    當今商業環境下,人、貨、場三大商業要素共同構成了行業木桶,任何一個要素的短缺都將影響整個消費過程,白酒行業同樣如此。在消費升級下,消費者對白酒購買已經從簡單了解向全面認知轉變,在關心白酒品質的同時,更加關注情感體驗。因此,以消費者需求為核心關注點,打造品質更,、應用場景更豐富的酒品已成為眾多酒企發力的關鍵。
  • 從本質上看,傳統電商與社交電商有何不同?
    社交電商的價值:流量、轉化、體驗的效率提升社交電商不過是電商的一個分支,而電商不過是零售的一個分支。在電商出現之前,傳統零售的核心是營銷和渠道,鋪天蓋地的廣告轟炸+深入毛細血管的渠道控制,成就了很多零售品牌巨頭。電商的核心是:流量、轉化、效率,新零售的口號是效率革命。
  • 3億人都在用的拼多多贏在哪?人、貨、場三要素全面勝出
    讓我們回歸事實,從電商最基本的「人、貨、場」三要素來仔細觀察,看看拼多多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平臺,以及為什麼幾億人會如此熱衷於使用拼多多的服務。人的因素:低客單價,是數億用戶的選擇眾所周知,拼多多與傳統的電商平臺都不一樣,有「社交電商」的屬性。
  • 產業升級新動能——看AI數據如何助力新零售實現場景化落地
    「未來的十年、二十年,沒有電子商務這一說,只有新零售。」在2016年的阿里雲棲大會上,馬雲在演講中第一次提出了新零售概念。隨著新零售的不斷發展,到現在,「新」還是回歸到零售的本質——創造極致的消費者體驗,這是所有零售業的本質。
  • 產業升級新動能 ——看AI數據如何助力新零售實現場景化落地
    「未來的十年、二十年,沒有電子商務這一說,只有新零售。」在2016年的阿里雲棲大會上,馬雲在演講中第一次提出了新零售概念。隨著新零售的不斷發展,到現在,「新」還是回歸到零售的本質——創造極致的消費者體驗,這是所有零售業的本質。要說人工智慧技術離人類最近的使用場景,新零售行業絕對值得有姓名。
  • 直播帶貨,開闢電商通向新零售的新通路
    直播帶貨本身與這種商業模式之間的深度聯繫,正在向我們完美地詮釋新零售商模式,可以說,我們從直播帶貨的身上看到了新零售的生動實踐。這就很好理解為什麼以微盟為代表的新零售解決方案的玩家會投身到直播帶貨的陣營當中,同樣我們可以從直播帶貨身上摸索出一條落地和實踐新零售的最佳方案和方法。直播帶貨,正在實現人、貨、場三種要素的重構。
  • 能鏈王陽:讓能源回歸零售本質
    過去十年是解構再重構,進而回到商業本質的十年。隨著能源行業的市場化放開,能鏈在做的,就是讓能源消費數位化,讓能源回歸零售本質。據了解,能鏈成立於2016年,是中國領先的能源新零售和能源物聯網平臺,國內外雙料獨角獸企業,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目前能鏈業務覆蓋全國1700多座城鎮,旗下擁有能鏈團油、能鏈快電、能鏈雲、能鏈物流、能鏈綜合能源港、能鏈智電六大業務板塊。
  • 美國新零售標杆Costco的人、貨、場——貨
    子威老師上周和大家分享了美國新零售標杆Costco是如何將消費者變成一個個新個體,今天我們繼續來聚焦這個新零售案例。王子威:大家好,我是王子威。上周,我們分享了Costco是如何將「眾人」變成「每人」,打造「新個體」的,今天,我們來看看Costco的「貨」,也就是商品。很多人說,Costco不就是大批量進貨然後壓價供貨商嗎?話雖沒錯,但是,什麼叫「大批量進貨」?看看數據你就明白了。就說Tuscan橄欖油吧,這是非常好的義大利橄欖油。
  • 新零售要回歸商業本質:高品質、低價格、好服務
    新零售要回歸商業本質,依然是要保證「高品質」、「低價格」、「好服務」。在目標上,要做到模式最佳、流程最優、效率最高、成本最低、體驗最好、速度最快。舊零售時代在電商發展早期,東西買不到是核心問題,北方人要買南方的東西,很麻煩而且很貴。因為主流購物人群家裡開始有點錢,嘗鮮和炫富成了購物原動力,各種買買買和剁手。而最能體現個人身份的服裝、化妝品、手機、電器等成了電商渠道最主要的消費品。「多」還有一個好處,就是選擇也多,可以貨比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