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10分鐘
了解零售的本質~~
無論是日本的零售啟示還是「零售之輪」理論,都反覆告訴我們探求零售的變革,要回歸零售的本質,要關注零售「貨-場-人」的核心三要素;
要明確零售的任何零售主體、任何消費者、任何商品既是物理的,也是數位化的,開啟二維思考下的零售新時代;要圍繞著零售的「效率」和「效益」兩個關鍵詞轉型升級。
零售的三要素
縱觀零售業演變歷史上所有的變革,零售業在演進上的邏輯,從根本上還是沒有突破「貨、場、人」這三個核心要素。
商品生產需要批量化,解決流通上的問題,所以最開始零售的由來與關注焦點就是貨物;大家需要把貨物組織起來拿到一個地方賣,然後貨物的批量化生產越來越大,賣場也越來越大,就有了「場」的變化。
從最開始是百貨零售,到後面的品類賣場:國美、蘇寧、沃爾瑪,以及今天火爆的便利店,這一系列的發展與變化實際上都是「場」的變化。中國在舊零售上一直都是以商品的整合調配為核心,包括今天依然有一些很優秀的零售公司,是以組貨作為運營核心,而不以消費者集合為運營核心。
舊的零售的關注點不在於「人」,但是如今新零售的變化恰恰就是由「人」所引發的變化。每一個時代對「貨-場-人」三個因素的焦點與重心都是不同的。
在新時代,零售的重心如果還放在「貨」和「場」上,沒有在消費者和消費需求的共鳴性上做很好的把握,那這不是新零售。消費從何而來?一個核心就是「人」,所以新零售在很大程度上要回歸到「人」這個要素。
有人說新零售方法論就是:新零售=商品×人,新零售是通過商品來經營人;商品是建立與人的關係,經營人是新零售運營模式的核心。新零售時代,零售三要素演變為「人-貨-場」,新零售就是要對「人-貨-場」的重構。
零售的二重性
我們今天處在一個完全不同於過去的世界裡面,過去經常講有兩個世界:物理的世界和精神的世界。網際網路時代,應該用原子世界和比特世界視角看問題,用比特跟原子結合的邏輯看世界。
新零售就「新」在比特化的世界裡頭,不光是一個原子的場,還有一個數據化的場。
1
零售的物理屬性
一方面,零售的三要素「人-貨-場」都具備物理的屬性,不同發展時期關注焦點不同。隨著消費的升級,產品品類結構、業態、服務和體驗的變化,零售思想也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經歷了「以貨為本、以店為本、以人為本」三個階段,並向著「以心為本」的階段進化。
以貨為本的階段,是各方面物資都比較匱乏,市場供需都嚴格把控,大量生活用品採取配額制,通過糧票、布票、煤油票等媒介進行交換的計劃經濟時代。
商品只要被生產出來,就一定能賣掉,而且還供不應求。零售企業都是以產品為導向,核心競爭力的是如何進到貨,哪怕是在「黑市」上,什麼終端、服務和體驗都是不需要考慮的。
以店為本的階段,是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商品開始豐富,人民可支配收入持續增長,產能不斷提高的賣方經濟時代。
這時候,大量的店鋪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同時各種業態開始多樣化。零售企業核心競爭力則是店鋪,經營者關注的是如何把自己的店鋪做大做多,並引入更多的商品,以吸引更多的消費者。
以人為本的階段,是物質文明生活的極大豐富,產能開始過剩,商品供給開始大於需求,消費觀念發生改變的買方經濟時代。
消費者有著多樣化的選擇,並且轉移成本非常低,零售業成了紅海市場,零售企業競爭也愈演愈烈。零售企業核心競爭力則是服務,為了爭奪消費者,紛紛開始打造功能多樣的終端,招聘美麗優雅的店員,提供人性化的服務,用戶得到了充分的尊重
2
零售的數位化屬性
另一方面,零售的三要素「人-貨-場」都具備數位化的屬性。消費的一切活動都可以被痕跡化,沉澱為數據碎片,並通過數據挖掘的手段,將消費者、終端、商品都實現數位化,實現實時「在線」,通過「雲計算」將一切資源串聯起來,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數據是最重要的生產和設計的素材,用戶不再是活生生的肉體,而是一個個碎片化數據的集合體,基於這些數據可以為消費者提供內心最渴望的產品和服務,打造超出預期的體驗。
市場將是基於數字經濟的統一市場,基於地域和營業時間的傳統商業邏輯被打破,零售企業核心競爭力就是算法,即雲計算的能力。對消費者而言,通過主動或被動提供個人方方面面的數據,即可在不同的消費場景進行體驗,為體驗評分,同時為體驗買單。
誰最懂我,誰最能給我驚喜,我就是誰的粉絲。數據,即為生產賦能,也為消費賦能,實現「以心為本」,零售進入第四階段。
以心為本的階段,是用戶需求無限多元、極致個性、快速迭代,呈現長尾趨勢,開始追求商品的附加值,品質、審美,甚至是人格認同,都已成為消費的動因的豐饒經濟時代。
消費更加注重個性化、情感化和社交化,「冷冰冰」的標準化的產品逐步被「有溫度」的訂製化的「非準」產品所替代。零售企業核心競爭力是如何打造極致的用戶體驗,讓消費者為體驗買單,絞盡腦汁想獲取更多的消費大數據,以便深入窺探消費者的內心,以提供可以讓其拍案叫絕、從內心認同點讚並願意買單的體驗。
提出心靈上的阿里巴巴也對以心為本做了解釋:利用數位技術千變萬化的創造力,無限逼近消費者內心需求,最終實現以消費者體驗為中心,並圍繞消費者需求重構人貨場。
如此看來,零售企業要關注的不再是貨、店、人等單方面因素,而是要重構每一個環節,打造極致的用戶體驗。
新零售之輪:經濟學視角看零售
雷軍說「新零售的本質是效率革命,新零售是指通過線上線下互動融合的運營方式,將電商的經驗和優勢發揮到實體零售中,改善購物體驗,提升流通效率,將質高價優、貨真價實的產品賣到消費者手裡,以此實現消費升級的創新零售模式」。
他強調只要線下能夠做到線上的效率,就實現了新零售,同時,還要關注效益,即在保障運營效率的同時,還要注重產品和服務的質量。
然而,效率和效益天生就是一對矛盾體,在技術等要素一定情形下,兩者無法同時保證。不同的零售價格,對應著不同的零售服務,而兩者的組合方式則受到物流、信息及技術和管理水平的制約。
「新零售之輪」理論主要從經濟學角度解釋零售業業態變化過程與規律,其理論框架分為「技術邊界線」、「等效用線」、「零售價格」和「零售服務水平」四個要素。
如圖所示,「技術邊界線」用來描述零售業態在某一服務水平約束下的最低零售價格水平線。在直角坐標系中,技術邊界線由於受到收益遞減規律的影響,是向右上方延伸的曲線。位於技術邊界線下方意味著零售企業提供的是低價格低服務的組合,在其上方則是高價格高服務。
在各種技術水平恆定的情況下,零售企業提供的價格服務組合越是接近於技術邊界線,就越具備競爭優勢,而零售企業的最佳價格服務組合則只限於在技術邊界線上。零售業內企業間的競爭,往往體現在提升服務水平或降低價格,即在技術邊界線上移動。
在技術推動下,零售的可能性邊界會擴張,實現效率和效益的雙增長。「新零售之輪」告訴我們技術支持下,在不提高價格的基礎上,服務體驗的大幅度提升完全有可能,即實現商品的「物美價廉」,這在以前是完全不可能的,「物美」和「價廉」是一對矛盾體,只能取其一;隨著技術邊界線的不斷擴展,未來實現零售的「多、快、好、省、優」也是大有可能的。
新零售正是以電子商務和傳統零售為基礎,在突破傳統零售業易遭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商品展示不全面容易導致客戶放棄購買,以及傳統電商無法提供滿意的客戶體驗等問題。
通過實現線上、線下的無縫結合,利用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為代表的信息革命帶來的新技術,最終使得技術邊界線向右方移動,從而在零售業形成新業態——新零售。對此,新零售必然有嶄新的面貌,它會是什麼樣子呢?
節選自《新零售:吹響第四次零售革命的號角》
你說你喜歡雨,但是你在下雨的時候打傘
你說你喜歡太陽,但你在陽光明媚的時候躲在陰涼的地方
你說你喜歡風,但是在颳風的時候你卻關上了窗戶
這就是為什麼我會害怕你說你也喜歡熙美
因為你連「熙美誠品」都沒有關注...
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