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該如何看待高考:「公平選拔」與「科學檢測」的拉鋸

2020-09-05 聆雨子

既然是高「考」,我們必須先拆解一下所謂的「考試」這兩個字。

什麼是考?考察、考核。什麼是試?試驗、測試。

很顯然,從字面意思上就能發現,考試這個東西它存在的核心目的,是檢查,而不是選拔。

檢查學習效果,檢查知識積累的數量和質量,檢查實踐應用的能力,這才是考試的本位價值、才是考試能出現在這個世界上的理由。


我在大學裡教課,最近很快又要期末考試了。

「大學課程期末考試」,這就是一個很典型的檢測型考試:看看你們這學期學得怎麼樣,上課有沒有認真聽,有沒有遲到早退,有沒有玩手機。

當然,誰都知道當代大學生的學習狀態和考試狀態是怎麼回事,所以,也沒誰真的指望這個檢測能奏效。

但是至少檯面上它是奔著「檢測」這個目的去的,它不是用來選拔的。我們可能會在後續的一些選拔行為中拿它的成績來作些參考,比如評獎學金,比如評先進,但是它本身不是為了選拔而開設的——沒有哪條規定說期末考試排名不到前三分之二的立即捲鋪蓋滾出學校,或者說排名前十的明年可以免修免聽。


所以,這樣一比較就很明白了,高考和大多數考試的差別就在於:它首先是一個選拔型考試,其次才是一個檢測型考試,它所有的設計都是為了強調和配合它「選拔性考試」的這個屬性。

選拔至上是高考的思維根本,為了更好、更公平、更有效的選拔,它是可以局部犧牲掉檢測的合理性的。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誰都知道,要檢測一個人的文學水平,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規定他寫什麼,讓他寫自己最想寫的東西。但是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真的讓每個人按自己的想法寫了,就沒辦法比較高下、沒辦法建立評分標準了,這就影響到選拔了,所以高考作文必須命題,早年還必須註明「詩歌除外」,這就是為了選拔,犧牲了檢測。


選拔和檢測這兩者之間,自帶某種辯證關係也自帶某種悖反關係。

高考毀譽參半就因為這個。



你說高考不好,1977年恢復高考的時候,我們的父輩曾經興奮到什麼程度,多少年輕人喜極而泣覺得跟救世主誕生了一樣。

直到今天,高考還是很多很多農村、鄉鎮、三線以下城市的孩子昂首挺胸合法進入大城市的唯一機會(來打工或者來當盲流除外)。直到今天,還有很多國外媒體和研究者甚至是政府智庫在研究、稱讚甚至是號召本國學習中國的高考制度。


你說高考不好,它也確實不好,某種程度上,我們中國的孩子,從開始讀書、甚至從開始認字起,就把自己的整個生活重心指向了這一場考試,我們的整個教育設計就是圍繞著這一場考試展開的,我們關心一個東西值不值得學習甚至一件事情值不值得做的動機和標準永遠都是考綱上考不考。

你說高三是你知識水平的巔峰,你會解析幾何會有機化學會力學光譜分析會囊胚腔吲哚乙酸會法國大革命會剪刀差會洋流季風,但你只是會「考」它們,你真正在知識層面「理解」它們了嗎?你今天還記得它們中的多少?

進了大學你如釋重負覺得終於可以輕鬆了,因為這輩子的學習任務都完成了,可高考明明是為了讓你能獲得更好的平臺更好的學習機會,現在卻本末倒置成了所有的學習都在高考結束那一刻圓滿終結,這是不是很扭曲?

我常常開玩笑說,大學裡那睡倒一片的、人人低頭玩手機的、只有期末劃重點時才會稍稍專注一下精神的絕望課堂,其實,是在為這些苦逼的中國年輕人之前十二年備考生涯裡積攢下的所有厭學情緒還債。


於是你會發現,高考的先進性或者說可讚許之處,全部都來自於作為選拔型考試,目前找不出比它更公平的辦法。

而高考的異化和變態之處,全部來自於作為檢測型考試,它不僅無法科學合理地反饋一個人的知識掌握與知識理解程度,甚至它會阻礙和耽誤一個人以正確的方式獲得知識,甚至,它在一個人有機會在一個適合學習的地方開始真正的學習之前,就提前摧毀了他對知識的所有熱情與好感。



因此,扯開去說幾句語重心長的話:我們永遠不要因為經歷了噩夢一樣的高考,就去仇恨學習、仇恨知識,因為和高考有關的那些部分,根本就不是真正的學習和真正的知識,它只是一個選拔制度,一個必須去完成的程序,我們去完成那個程序的目的,就是為了通過這場選拔,為自己贏得四年學習的機會,如果你好不容易通過了選拔,卻在選拔結束後就放棄了學習,那你真的白費了你為高考付出的精力和時間。

學習和知識,都是美好的,只不過是一個選拔型的考試制度,讓它們變得醜陋而面目猙獰。


很多人拿高考對標古代的科舉,這可能更多是從「形似」和「神似」層面上著筆,其實如果講性質——「性似」,科舉對應的當是今天的公務員考試,因為它是「選官制度」,而不是「入學制度」。

那姑且說科舉,我們都知道科舉最大的進步在於給了社會以階層流動性,在那之前所有的選拔體制——世卿世祿、察舉徵辟、九品中正,都會很快被豪門大族壟斷,唯獨科舉,哪怕在它日漸陳腐不堪淪為笑柄的明清,至少在「賦予草根階層以夢想」這一點上,依然演繹著「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傳奇。

很顯然,選拔型考試,從來都是給平民、給無產者準備的一項福利,甚至可以說,是除了彩票之外的最後一項福利。

有人講,不好好高考,你拿什麼去跟富二代競爭?其實這句話最合適的寫法大概應該是:不好好高考,你拿什麼去給富二代打工? 


也正因如此,科舉剛剛制度化的唐朝,很多人就已公認「科舉選不出真才子」——因為對底層老百姓來說,「才子」這個詞本來就是個奢侈品。

也正因如此,我們一直把素質教育作為反抗高考的對立旌旗——可是對底層老百姓來說,「素質」這個詞,依然是個奢侈品。

也正因如此,圍繞高考的每一次改革嘗試都步履維艱,因為我們想要在笨功夫、苦功夫、死記硬背之外添加一些更加靈動、鮮活、美好的東西——然而對底層老百姓來說,靈動、鮮活、美好,都是奢侈品。

你說高考裡沒有美、沒有愛、沒有愉悅、沒有陶冶情操,如果現在高考選考科目裡加入了小提琴、芭蕾舞、花樣滑冰、高爾夫、馬術、古箏、西洋油畫,你信不信各地教委第二天就被家長們給燒了。

因為只有笨功夫和死工夫,才是對所有人公平的。


「在沒有良法的情況下,我們總是被迫使用惡法」。這就像自由派知識分子描述西方的民主制度:它確實有很多漏洞、效率也不高,但它是目前世界上最不壞的制度——注意是「最不壞」,不是「最好」。

高考大概也是這樣,最不壞,不是最好,因為,找不出好,至少是,找不出更好。



當然,人類有一種無師自通的能力,那就是,在一件事誰都知道沒有意義、而又不得不去做的情況下,我們總是能夠自己給它賦予意義:知青禮讚那段苦難歲月、高呼「青春無悔」,大學生軍訓結束時抱著教官哭,都屬於此類(也就是米蘭昆德拉所總結的「刻奇」)。

人在潛意識裡總是不能接受自己的某一段時光被徹底浪費的,所以他一定會給它賦能,如果不能從價值層面,那就從情懷層面。

誰都知道夢是假的,可每晚依然互道「sweet dream」。

我們今天講到高考,以及那段準備高考的時光,往往會為它籠上一層浪漫的光環。

這就是感性的賦能。



這是我在之前一篇文章裡寫下的句子:

我們想念的不是那一場考試,我們想念的是那些因為這場考試而變得簡單的自己:不需要擔憂三方協議、保研資格和畢業論文查重,不需要掛念獎學金、社團換屆和入黨轉正申請表,可以一整個下午都只在操心一篇背不下來的古文或一條添不上去的輔助線,可以每天六點起床晚上九點回家卻無欲無求地覺得也許人生本就該是這樣。姑娘們都還沒有學會打扮,她們穿著臃腫軟塌的難看校服,卻能成為每個少年心底裡最熱切的秘密深淵,或先知先覺或後知後覺最終統一裝扮成無知無覺——後來你們各自遠走,他成長為一個普通不過的成年人,娶妻生子買房換工作,一切再與你無關。


浪漫吧?很浪漫。

有意義嗎?只要你覺得有,那就肯定有吧。


作者信息:

微信公眾號:邵邵的私人書齋

新浪微博:@聆雨子

豆瓣&知乎ID:聆雨子

相關焦點

  • 如何看待高考公平的問題
    目前,高考是我國統一進行的保密級別最高、監督監管最嚴、考試範圍最廣的一項選拔性考試,它是關係到我們千家萬戶的大事。那麼,高考是否公平這個問題,就成為大家普遍關注和熱議的問題。下面就此問題,我談一點個人粗淺的看法:一、同一個省市之內的高考是公平的,因為每一名考生從報名開始一直到高考錄取,這些待遇是一樣的,這體現出高考的絕對公平。
  • 淺析「白湘菱高考事件」人才的選拔底線是公平
    面對此情此景招生辦的老師絲毫不講情面,北京大學招生組表示:規則早已制定,沒有辦法改變;清華大學招生組表示:我們按照政策實行,沒有收到特殊政策的通知;而白湘菱心儀已久的南京大學則表示:招生中規則先行,沒有辦法打破規則。人們對白湘菱動以惻隱之心,但是高考的性質決定了,人才選拔的底線是公平公正,如果清北破格錄取白湘菱即打破規則就動搖了這種公平性。
  • 海南優化高考標準分轉換辦法讓選拔更加科學和公平
    中新網海南新聞4月8日電(記者 張茜翼)今年7月,海南省高考綜合改革將首次落地。《海南省普通高考標準分轉換實施辦法》近日出臺,確保高考綜合改革穩步推進、平穩落地。  據介紹,在高考綜合改革背景下,針對考生選考科目不同、群體各異、報考人數不一等新情況,為確保標準分的轉換更加科學合理、公平公正,海南省教育廳邀請了國內外多名權威專家組成專家團隊,對高考標準分轉換辦法進行數據模擬推算、反覆諮詢及論證,在基本保持原標準分轉換辦法不變的前提下,對標準分的計算辦法進行適當的優化調整。  新標準分與原標準分的不同,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 我們的教育「公平」嗎?該如何看待現實中的「教育公平」呢?
    所謂教育公平,是指國家對教育資源進行配置時所依據的合理性的規範或原則。教育公平是社會現實與教育理想的統一,具有特定的歷史意義,包括它的歷史合理性和歷史局限性。教育公平一般有三個層次:起點公平、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
  • 高考試卷如何閱?專家:絕對公平
    高考,註定是人生大考,讓超過一千萬的考生共同來迎接人生檢閱,徵戰沙場,以分數論英雄。考試過後,人們最關心的話題就是閱卷,能否保證公平公正,高考的每一分都牽動著眾多考生的心。那麼,全國幾千萬份試卷該如何閱呢?怎麼保證公平公正呢?
  • 如何看待新高考改革?利弊是什麼?
    5月9日,我會舉辦了第五次特約觀察員線上沙龍,觀察員們就「新高考改革的利弊」,進行了廣泛深入的分析與討論。雖然在高考改革過程中存在種種未曾預知的問題,但改革之路是前行的,而面對問題,我們要做的就是,去探尋解決之路。以下是部分精彩觀點摘錄,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示。
  • 實現高考改革形式公平與實質公平的統一
    有的給予充分肯定的意見,但也有意見認為,改革的步子邁得還不夠大,應該把考試科目的選擇權全都交給學生,把招生錄取的自主權全部下放到高校;還有意見則認為,改革走得太快,當下的高考模式很平穩,不必「推倒重來」。這些不同意見實質上都拷問著高考改革的價值取向,到底應趨向於公平選才,還是應趨向於科學選才,究竟怎樣對待二者的關係?
  • 高考加分怎麼看 公平如何不減分
    高考該不該加分?這個分怎麼加才不致影響公平?  「高考加分在很大程度上給一些有權有勢的家長提供了使用不正當手段把孩子塞進大學的機會。」——考生家長  「由於加分制度設計和運作程序不夠成熟,還沒能建立起權威的資格認證機構。」
  • 今天,我們該如何看待「謝師宴」
    今天,我們該如何看待「謝師宴」 2012-06-06 14:22:38   來源:皖東晨刊
  • 倒計時30天:我們該如何正確看待一年一次的高考?
    每個人都在用不同的眼光看待高考但是,高考永遠不是人生高度的終點,而是人生的全新起點。有人說很多成功人士沒有參加過高考,或者大學沒畢業就選擇了退學創業,如今都是有頭有臉的大老闆。其實我在這裡並不想聊那些大人物,他們與我們而言太過遙遠,而且他們的人生我們無法感同身受。其實,我們身邊的故事便是最好的例子。
  • 三問90所高校自主招生:能否更公平、更科學?
    原標題:「新高考」後,自主招生路向何方(深聚焦)  2017年高考剛剛落幕,自主選拔考試馬上接力。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全國90所高校陸續開展2017年自主選拔考試的初試。  此外,堅持以公平為導向,多所高校繼續採取個人自薦的方式,每一名學生都可根據招生簡章的條件自薦報名。  二問:能否更科學  「梁祝化蝶」為何不化比翼鳥、「什麼是獅吼功?用物理知識解釋獅吼功的一些現象」「給直升機設計停機坪」……今年的自主選拔初試剛剛結束,不拘一格的考題就引發了公眾的熱議。
  • 為啥高考不統一全國試卷?既公平又不公平的無奈選擇
    有人就會產生疑問了,既然高考是最公平的人才選拔方式,那為什麼不使用全國統一的試卷呢?這是不是對某些省份的考生進行照顧呢?關於這個問題,筆者的基本觀點是:不統一全國試卷,是既公平又不公平的無奈選擇。第一,不統一全國試卷,確實不公平客觀地說,既然是一種對於全國考生「公平」的選拔性考試,高考就應該統一全國試卷,否則,那就是不公平的。舉例來說,山東的考卷難度大,得分低,而浙江的考卷難度低,得分高,又如何體現公平?
  • 絕對公平的比賽真的存在嗎?如何看待校園比賽?看過來人怎麼說
    想了好久,我要怎麼開頭,卻一直沒有定論,就從筆者今天從朋友那聽到的一件事說起吧,朋友班上要組織辯論賽,因為有四個人是曾經參加過辯論賽的,並且曾經是搭檔,就想繼續一起組隊參賽,可如此就導致另一方辯手由四名未參與過比賽的組成,從而引起了對手的不滿,認為此事不公平。
  • 對於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的爭議,我們該如何客觀看待呢?
    對於浙江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的爭議,網上沸沸揚揚,究竟該如何客觀看待?首先我先談下自己的心路歷程,第一眼是在一篇文章中看到,好些評論都是反向的,認為生僻晦澀、故作高深、不知所云、只是一味堆砌辭藻、賣弄文採而已。
  • 浙江12名考生高考成績無效?看到原因後,我們為浙江點讚
    原來,取消高考成績的原因是考試作弊。這就不難想像了,高考本是十分公平的考試,也被人們稱為是當前最為公平的考試。如果他們試圖挑戰這種公平,那麼就是罪有應得。高考,是人生的一大轉折點。設置高考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選拔人才,把人才進行首次篩選;另一方面,高考也是體貼人的基本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體現誠信的一個重要時刻。
  • 科舉文化的現實性:為什麼需要高考?競爭社會考試公平和區域公平
    科舉文化在我國歷史上歷時一千三百多年,有部分學者認為科舉文化中八股取士束縛了應試者的思想,對創新知識和創新人才的培養起到了阻礙作用,不利於科學的發展。從而片面認為科舉制度與高考沒什麼關聯。科舉文化對高考存在的現實影響 事實上,我們研究科舉文化,得正視科舉制度的確有束縛思想的缺點。
  • 當你了解高考閱卷過程後,你會發現:原來高考是如此公平
    每年高考分數公布後,都有人因為各種原因,相信一些謠言,懷疑高考閱卷的公正性。其中原因是很多家長和考生並不真正了解高考的閱卷。如果我們了解了整個高考的閱卷過程,我們一定會對高考閱卷不再持任何懷疑。2、閱卷老師的人數確定高考前夕,根據本省市當年參加高考的人數確定需要閱卷老師的人數,省級考試院分配閱卷老師名額,下發文件到各地市和相關高校。3、閱卷老師的選拔各地和相關高校根據文件要求選拔閱卷老師。
  • 不能讓輿論呼聲左右高考公平
    近日,江蘇淮陰中學白某某高考文科類取得了430分,成為了全省文科第一名,但由於選修科目歷史的等級成績僅為B+,無緣清北等名校。白某被戲稱為「最慘狀元」,網友們紛紛呼籲清北等985高校破格錄取。據了解,目前北大、清華、復旦、上交、南大等九校聯盟學校對江蘇高考的招生政策,全部要求選修科目等級在A以上。
  • 高考「一分」差「千人」,如何看待取消少數民族高考加分?
    高考不僅是「國家大事」也是很多家庭的「重中之重」高考是為全社會選拔人才,為我們的國家培養高端人才和智力儲備的重要途徑,而且高考對於我們每一個家庭來說也都是至關重要的,我們大家都說「寒門出貴子」,那麼從這句話我們可以了解到,高考是很多普通家庭和一些貧困家庭改變命運的重要途徑
  • 考生該如何看待能源類專業
    如何填報高考志願【考生該如何看待能源類專業】能源類專業分為廣義上的所有與新舊能源相關的專業統稱,包括水能、煤炭、石油等傳統能源以及核能、風能、生物能等新型能源;也可以分為狹義上的具體能源學科門類。能源類專業對學生數學、物理和化學等學科素質要求較高,此外,作為科學嚴謹、注重理論研究與實踐經驗相結合的工科專業,學生需要具備一定的實踐操作能力,需要培養團隊合作、細緻認真以及吃苦耐勞的學習品質,還需要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和創新意識。 儘管能源類專業畢業後就業質量和薪酬雙高,考生也要正確看待能源專業,樹立三個基本意識:第一要克服「能源就是苦行業」的傳統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