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18年4月10日,那個細雨綿綿的傍晚,叛軍開始行動了,被困江都(今揚州)的隋煬帝楊廣借酒消愁,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卻始終不明白眾叛親離的原因,最終被自己的衛兵令狐行用練巾勒死。
歷史上隋朝和秦朝非常相似,都是短命的統一王朝,都是由盛世迅速敗落,而後滅亡。公元581年楊堅建立隋朝後,殫精竭慮20多年,不僅結束了華夏大地自西晉以後300多年的分裂戰亂,還積累了巨大的國庫儲備。
然而,公元604年,楊堅的兒子楊廣弒父篡位後,就揭開了大隋王朝迅速衰亡的序幕,僅僅用了14年,便使繁盛的隋王朝重蹈了大秦帝國二世而亡的覆轍。
楊廣是隋文帝楊堅的次子,年輕時就顯示出文才武略,寫過不少的詩詞,也曾率軍親徵討伐陳國完成了江山一統,為了經濟建設,開鑿了大運河,貫通了南北水路交通,為了開闢疆域,遠徵谷渾,三徵高句麗,在文治方面,廣開科舉,吸納人才,應該說是一個有作為的君主。
但是,他和父親楊堅的根本區別,就在於不體恤民間疾苦,沒有能審時度勢,引導民力,尊重民意。楊堅曾經被史學家稱為最節儉的皇帝,他登基後,仍然穿帛做的衣服,每逢災年不食酒肉,皇后在世時,不納嬪妃。
楊廣剛一登基,就開始營造東都洛陽,由於當時江南已是全國糧賦最豐富的地區,東都所需物品都要通過水運,繼而他開始興建大運河,據當時統計,建城和挖河工程所用民夫多達300萬。
大興土木,興建豪華宮殿,下令廣採大江之南,五嶺之北的奇材異石輸送洛陽,收集天下名花異草,珍禽奇獸裝點苑囿,他在洛陽修的西苑方圓200裡,苑內有人工海十多裡,苑內的花木,秋冬凋謝了要用彩綾剪成花葉裝飾,他出遊江都時所用的龍舟就有幾千艘,單是拉縴的縴夫就有九千多。
隋煬帝楊廣經常外出巡遊,他在位14年,在京時間不足一年,每次巡遊沿途幾百裡的州縣貢獻食物,吃不完就埋掉,貢獻豐厚的就加官進爵,稍不如意就受譴責以至殺身,因此官吏就拼命的剝削百姓,到處民不聊生。
同時,對邊疆和少數民族地方政權,楊廣拋棄了懷柔政策,而一味的炫耀兵威,公元600年北抗突厥,公元608年西討吐谷渾,用兵都在數十萬,公元611年、613年、614年三次討伐高句麗,更是創造了中國古代戰史上用兵數最高記錄,一次出徵113萬人,還徵調隨軍民夫230萬人,行軍隊伍綿延960裡,然而,由於民怨沸騰,軍心不穩,指揮笨拙,屢屢失敗,第一次徵討大敗,就死亡30萬人,而楊廣全然不顧到處怨聲載道的民意,視百姓生命如草芥,不斷下令強制徵兵。
隋朝最鼎盛時期戶口統計為4600萬人,如果加上隱漏者,最多在6000萬人左右,而楊廣徵發的役夫據記載已經超過了800萬,當時靠徵發男性役夫已經遠遠不夠了,竟然「役及婦人」,如此男不得耕,女不能織,農事荒廢,民間餓殍四野,逃役者嘯聚山林,天下大亂,相互攻伐,瘟疫流行。待李淵、李世民父子於公元617年起兵,經過幾年徵戰再度統一天下時,華夏人口已經減少了3/4以上。
隋煬帝楊廣一個極負爭議的君王,如果能以民為本,尊崇民意,因勢利導,勵精圖治,或許會成就出一番驚天偉業,然而,歷史是不會倒退的,他逆民願而為,窮極奢華,濫用民力,驕橫不理性的大興兵役,導致了一代君王的悲劇,也斷送了隋王朝。
唐朝建立以後,總結其教訓,實行精兵政策,慎用民力,唐太宗李世民認為,以史為鑑可知興替,太宗順應歷史大潮,應民願而為,他成就了唐初的貞觀之治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