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像一個無法與人正常交流,對周圍的人十分緊張、害怕身體接觸,並對外界環境有著過度的敏感的自閉症患者,最終卻完成了大學學業,並獲得博士學位,成為一名畜牧科學的動物學家嗎?
根據真人真事所改編的電影《自閉歷程》,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電影的主人公坦普·葛蘭汀,之所以可以從自閉症中一步步走出來,融入社會,並最終成為一名動物學家,除了她自身的堅持與努力之外,更是源於她周圍的人所給予她的愛。
那麼,坦普都從哪些人身上獲得了愛,幫助了她?
坦普四歲時被確診為自閉症,醫生建議她的母親將她送到福利機構。但坦普的母親並沒有按照醫生說的去做,而是把她留在身邊,堅持嘗試各種方法讓坦普開頭說話。
母親教坦普識字的過程是讓人崩潰的,不管她如何用心,一遍又一遍地教坦普認字,她都無動於衷,注意力永遠放在屋頂的吊燈上。
到了上高中的年紀,母親打算把她送到一所特殊的寄宿學校。這也是坦普進入世界的第一步。「Different,not less」(不同,但絕不比別人差),她的媽媽始終認為坦普是這樣的一個孩子。
暑假期間,坦普的母親還將她送往姨媽的農場。她明白,坦普不可能永遠在自己的羽翼下,需要讓她認識和探索外面的世界。
自閉症患者一般在情感上會非常冷漠,但是在母親多年的努力照顧和關愛下,坦普和她的母親建立了一定的情感連結,而這正是坦普沒有封閉自己、最終能夠融入社會的基礎。
在姨媽的農場中,面對情緒不穩定的坦普,姨媽給予了充分的理解、關懷和照顧。
在坦普剛到農場的時候,面對自己的房間時不知所措,姨媽就在房間門口貼上了「這是坦普的房間」的紙條,平復了她不安的情緒;
當房間門口的紙條損壞導致坦普情緒失控,她跑進給牛解壓用的擠壓器中釋放壓力時,古怪的行為雖然讓姨媽十分詫異,但還是給予了理解;
坦普不知道情緒在臉上的表達是怎樣的,姨媽就用相機把她的喜怒哀樂一張張拍下來,然後耐心地告訴她,人在情緒變化時的表情是怎樣的。
在坦普的成長過程中,姨媽對她的愛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這裡,坦普可以自由地和牛羊相處,她在這裡感受到了快樂、幸福。
坦普在寄宿學校中遇到了影響他一生的老師--卡洛克博士。
患有自閉症的人,大部分人智力落後,一部分人智力正常,只有一小部分人智力超群。
坦普就屬於那一小部分人,她記憶超群,是一個視覺思考者,她會將看過的畫面和圖像記住,並運用這些圖像來進行思考。而發現坦普天賦的人,正是卡洛克博士。
除了發掘出了坦普身上的天賦,卡洛克博士還教會了坦普很多事情。
卡洛克博士告訴坦普把人和動物最美好的樣子記住,這樣他們就會活在你的心裡;
卡洛克博士還告訴坦普,遇到困難和未知時,就想像你面前有一扇門,一扇為你打開新世界的門,一切你所要做的事情就是下決心穿過它。
而對坦普幫助最大的就是卡洛克博士鼓勵她進入大學,進一步發揮自己的天賦。最終坦普進入大學學習並順利畢業,還完成了畜牧業的博士學位,成為了一名出色的動物學家。
卡洛克博士就像一盞燈塔,指引著坦普前進的方向。
剛邁入大學時,坦普怪異的言談舉止不出意外地讓他成為了異類,而她為自己製作的用來平復緊張情緒的「擠壓機器」,也因室友的舉報而被沒收。
而新來的這位室友,是一位盲人,她溫和並善解人意,和坦普很聊得來,不介意坦普怪異的行為,也不反對她在寢室中擺放她的「擠壓機器」。
她們彼此理解,惺惺相惜,讓坦普第一次有了可以談心的朋友,收穫了深厚的友誼。
後來當坦普成功為牧場設計出了新的屠宰設備時,她還邀請了她的這位曾經的室友,一起見證她人生中這一關鍵時刻。
母親的耐心與付出,姨媽的理解與尊重,卡洛克博士的指引與鼓勵,盲人室友的善解人意......
坦普周圍的人給予坦普的愛,使她獲得了情感上的連結,最終讓她從自閉症中走了出來,融入社會,創造奇蹟。
也正是由於她獲得了愛,讓她在牧場研究牛時,面對牛仔們的輕蔑和捉弄時沒有被嚇退,而是選擇勇敢地繼續研究;
讓她出於對所有生命的尊重和大愛,設計出更為人道的屠宰牲畜的方式;
讓她勇敢地以自閉症的身份,在全國自閉症大會上通過講述自己的成長經歷,幫助那些同樣有自閉症兒童的家庭。
事實上,心理諮詢中,諮詢師在陪伴訪客的過程中,也是用另一種愛幫助訪客完成了療愈。
對於諮詢師來說,這種愛叫做「慈悲」,在心理學中稱之為「共情」。
當一個諮詢師內心充滿慈悲時,他會化身為來訪者的父母、親人、師長和朋友,化身為春天的陽光和細雨,陪伴著來訪者一點一點地成長,幫助他們走出困境。
愛是一種偉大的力量,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療愈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