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子刊:直接向大腦注射AAV病毒,治療嬰兒罕見致命遺傳病

2020-12-27 健康界


撰文 | 王聰

編輯 | nagashi

排版 | 水成文


嬰兒晚期巴頓病,也叫做CLN2病,是一種極其罕見的常染色體隱性神經退行性溶酶體貯積病,該病的病因是CLN2基因突變,導致CLN2基因編碼的TPP1蛋白缺乏,而TPP1蛋白是溶酶體絲氨酸蛋白酶,參與機體內溶酶體ATP 酶亞基C的降解,TPP1缺乏導致由溶酶體處理的物質在細胞內堆積造成細胞死亡。


患該疾病的兒童通常在2-4歲時發病,出現進行性神經功能減退,伴有認知障礙,視力衰竭,癲癇發作,運動和語言能力下降,一般在10-12歲死亡。該疾病極其罕見,據美國統計,發病率僅為10萬分之二。


TPP1蛋白具體多種特性,使其成為基因治療的良好靶標,TPP1蛋白的編碼序列較短,可以被腺相關病毒AAV遞送;而AAV病毒可以對中樞神經系統進行有效遞送,且長期表達;更重要的是,對於嬰兒晚期巴頓病患者來說,即使患者神經系統中表達的TPP1蛋白只增加到正常人的5%-10%,就會有明顯療效;而且,TPP1蛋白是一種分泌蛋白,因此無需遞送到每個中樞神經細胞,被修復的細胞分泌的TPP1蛋白可以被臨近細胞吸收。


基於以上特點,只需通過AAV病毒將CLN2編碼序列遞送到大腦,使中樞神經系統表達出足夠的TPP1蛋白,就能夠一次性治癒這種致命的罕見遺傳病。


2020年12月2日,威爾·康奈爾醫學院 Ronald Crystal 等人在 Science 子刊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雜誌上發表了題為:Slowing late infantile Batten disease by direct brain parenchymal administration of a rh.10 adeno-associated virus expressing CLN2 的研究論文。


研究團隊通過AAVrh.10病毒載體直接將CLN2編碼基因遞送到CLN2病患者大腦,18個月觀察結果表明,該基因療法安全性良好,能夠顯著提高患者神經系統中TPP1蛋白表達水平,有效緩解患者語言能力和行動能力的衰退



研究團隊之前已經在小鼠、狗,以及非人靈長類動物中驗證了通過AAV病毒向大腦遞送CLD2編碼序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此次的人體臨床試驗,研究團隊選擇了AAVrh.10作為基因遞送載體,AAVrh.10對神經系統具有很好的轉導能力。


研究團隊對8名嚴重嬰兒晚期巴頓病的患兒進行了人體實驗,這8名患者有4名為男性,4名為女性,他們首次報告症狀的平均年齡為29個月(16至48個月)。該人體實驗另設了三個不同對照組。



對於接受治療的8名患者,通過攜帶CLN2編碼序列的AAVrh.10通過顱骨鑽孔注入,兩側大腦各3個注射孔,每個位置注射150微升,注射病毒總劑量為2.85×10E11至9.0×10E11基因組拷貝。


試驗結果表明,患者對AAVrh.10-hCLN2的治療耐受性良好,在手術後(0至14天)和18個月研究期間(14天至18個月),幾乎沒有出現嚴重不良事件。


對於AAV病毒基因治療來說,一個需要考慮的因素就是人體對AAV病毒衣殼的免疫反應。在治療之前的檢測表明,8名患者中只有1名體內預先存在輕度可檢測到的抗AAVrh.10中和抗體。接受治療後,8名患者中有7名產生了可檢測到的抗AAVrh.10中和抗體,之前預先存在中和抗體的患者則產生了更高水平的中和抗體。在治療後的18個月,這些中和抗體持續存在,但大多水平較低。



在治療後18個月後隨訪結果表明,治療後患者中樞神經系統中TPP1蛋白表達量增加了1.3至2.6倍,以達到正常人的8%至26%之間。



更重要的是,與未接受治療的對照組相比,接受AAV基因治療的患者,語言能力和運動能力的下降速度明顯減緩,其中接受治療時年齡最小的兒童效果最明顯


值得一提的是,BioMarin製藥公司開發的治療CLN2病的療法——Brineura,已於2017年被FDA通過,該療法是直接向腦脊液輸入重組TPP1蛋白。



但是BioMarin製藥公司的這項療法使用非常不便,需要每兩周在無菌環境中進行一次輸入,每次輸入需要4-5小時,這對幾歲的兒童來說,無疑是非常痛苦的。而且,該療法每年費用高達70萬美元


總的來說,直接向大腦中樞神經系統通過AAVrh.10遞送CLN2編碼序列進行基因治療是安全的,並且在18個月內仍具有治療益處,減緩了CLN2疾病引起的神經功能下降的速度


該AAV基因療法,相比BioMarin製藥公司的輸入重組蛋白TPP1的療法來說,不需要頻繁用藥,更為方便,但是效果要低一些。


因此,還需要進一步探索更有效的中樞神經系統基因遞送策略,同時考慮聯合免疫治療以及提高治療劑量等多種方式,提高基因治療效果。此外,為了獲得更好治療效果,CLN2病的基因治療應儘早開始,最好在出現症狀前就開始治療,這就需要早期基因篩查,將CLN2病添加到產前診斷和新生兒普查之中。


Ronald Crystal 教授,是基因治療領域頂尖專家,是全世界第一個使用重組病毒作為體內基因治療載體的人,曾開發了FDA批准上市的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療法,並創建了基因治療公司XyloCor Therapeutics。早在2004年和2008年,Ronald Crystal 教授先後兩次使用AVV病毒載體治療CLN2病,之前的兩次使用的是AAV2,此次使用的是AAVrh.10,轉導效率更高,治療效果更好。


論文連結:

https://stm.sciencemag.org/content/12/572/eabb5413

相關焦點

  • 在子宮裡扼殺疾病:醫學界首次用宮內蛋白質注射治罕見遺傳病
    2016年,一名叫Enter Corinna的德國母親在懷孕期間接受了一項史無前例的治療,讓她懷有的一對雙胞胎在出生之後免受一種罕見隱性遺傳病的折磨。該治療案例於4月25日公布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
  • 能治療兒童罕見遺傳病
    能治療兒童罕見遺傳病 匹茲堡UPMC兒童醫院的研究人員發現,輸注臍帶血(一種現成的幹細胞來源)安全有效地治療了44名出生時患有各種非癌症遺傳疾病的兒童,這些疾病包括鐮狀細胞、地中海貧血、亨特症候群、克拉貝病,異染性白質營養不良(MLD)和一系列免疫缺陷。這是迄今為止,同類案件中規模最大的一次試驗。
  • Science子刊:震驚!臨床試驗表明對單眼進行基因治療載體注射,可...
    在這項具有裡程碑意義的3期臨床試驗中,這些研究人員成功治療了37名LHON患者。待進一步臨床試驗後,這種治療方法可能幫助全世界成千上萬的人恢復和保留部分視力。這些研究結果表明,78%的接受治療的LHON患者雙眼視力得到了顯著改善。這表明未經治療的一隻眼睛的視力改善可能是由於接受注射的那隻眼睛中的病毒載體DNA發生轉移。
  • Science:重磅!你的直覺可能就是你的第六感!新研究發現腸道和大腦...
    2018年9月23日/生物谷BIOON/---人類大腦通過電信號接收來自五種感官---觸覺、視覺、聽覺、嗅覺和味覺---的信息。這些電信號沿著皮膚和肌肉下面的長長的神經纖維進行傳輸。人體腸道上排列著1億多個神經元---它實際上就是一個大腦。確實,腸道實際上與大腦之間存在著交談。
  • 2019年2月8日Science期刊精華 - Scienc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2.Science:之前的登革熱病毒感染可預防寨卡病毒感染doi:10.1126/science.aav6618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巴西和尼加拉瓜的研究人員通過追蹤了生活在位於巴西2015年寨卡病毒疫情爆發的核心地區的貧困社區的將近1500人,發現人們對登革熱病毒的免疫力越高,他們遭受寨卡病毒感染的風險就越低。
  • 「外星人小孩」患罕見遺傳病 顱縫早閉頭形如橄欖球
    「外星人小孩」患罕見遺傳病 顱縫早閉頭形如橄欖球 2014-07-15 13:25:10診斷發現,小北患罕見的遺傳病——顱骨骨縫提前閉合症。記者了解到,通過基因診斷,一些罕見的遺傳病可以進行產前預防,但不少家庭往往選擇了放棄。有專家呼籲,希望成立基金會幫助這些遺傳病家庭  痛心 新生嬰兒形如外星人  小北春節前後在區婦幼降生,出生時,他的一雙大眼睛就讓大家隱隱感到有些異常。
  • 腺病毒基因治療公司Taysha Gene Therapies登陸納斯達克
    他曾在兩家基因遺傳病治療公司任職高管,擔任了BridgeBio的財務長以及 AveXis的戰略和業務發展部高級副總裁。18款腺病毒載體基因治療藥物,專注中樞神經疾病泰莎基因以腺病毒載體為研發核心,聯合基因替代治療、miRNA(微小RNA)和shRNA(發卡RNA)療法,推出採用鞘內注射方式的18款基因治療藥物,布局了三類廣泛神經適應症,包括7種神經性退行疾病、8種神經發育障礙疾病和3種大腦發育相關復發性癲癇。
  • Science子刊:總生存率最高提升至80%!CRISPR抗癌獲突破
    然而,Cas9(160 kDa,4300個鹼基)和sgRNA(約31 kDa,130個鹼基)的大尺寸是傳統病毒和非病毒遞送系統的障礙。此外,目前用於非肝臟組織和腫瘤的遞送系統只能導致相對較低的基因編輯率。為了有效地治療癌症,需要更高的編輯效率。脂質納米顆粒(LNP)是臨床認可的非病毒核酸遞送系統,能夠運輸較大的有效載荷。
  • Science子刊:基因替代療法有望治療尼曼-皮克病等一系列溶酶體貯積症
    基因替代療法已經證實可有效治療其他的單基因神經疾病。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西班牙和美國的研究人員在非人靈長類動物中評估了注射編碼人酸性鞘磷脂酶(hASM)的腺相關病毒載體血清型9(AAV9-hASM)到小腦延髓池(cerebellomedullary cistern)中的安全性。
  • 基因治療展現治療罕見致命疾病的新希望
    2016年10月27日訊 /生物谷BIOON/ --來自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研究人員首次在小鼠模型上證明基因療法可能是對單個錯誤基因進行更正治療尼曼匹克病的最佳方法。尼曼匹克病是一種罕見致命疾病,目前仍然沒有治癒方法。當一個負責清除細胞內脂質和膽固醇的管家基因發生錯誤,會導致膽固醇等物質在脾臟,肝臟和腦部累積,引起智力和運動功能發生逐步惡化。NPC1基因發生錯誤是導致尼曼匹克病發生的一個原因。研究人員希望能夠在儘可能多的細胞和器官中更正錯誤的NPC1基因,主要是在腦部。
  • Science子刊:利用反義寡核苷酸增加SCN1A表達,有望治療Dravet症候群
    Dravet症候群患者的鈉通道基因SCN1A發生突變,通常情況下導致大腦中表達的相應功能蛋白Nav1.1的數量只有一半。Isom說,「大腦中SCN1A的表達量只有50%,就會出現嚴重的癲癇病,猝死的風險很高。」
  • 治療肌肉萎縮不妨「以牙還牙」—新聞—科學網
    這個首次在大型動物身上實現的壯舉點燃了這樣一種希望,即此類基因手術或許有一天能預防或者治療這種致殘甚至致命的疾病。據估測,目前全球有30萬名男孩受DMD影響。這項日前在線發表於《科學》雜誌的研究,由美國德克薩斯大學(UT)西南醫學中心分子生物學家Eric Olson主持。 【《科學》相關報導】 作為人體最大的基因,肌萎縮蛋白基因含有79個不同的編碼區,或者說外顯子。
  • 【Science子刊】真·工具人!這種病毒既能用於開發新冠疫苗,又能...
    腺病毒  圖源:百度百科溶瘤病毒是一類具有複製能力的腫瘤殺傷型病毒,但是將其轉化為治療藥物非常具有挑戰性,有一部分原因是人體的免疫系統會在溶瘤病毒到達癌細胞之前就將它們消滅。該團隊將人類腺病毒進行了重新設計,以使其無法被免疫系統捕獲並破壞。研究顯示,該病毒延長了轉移性肺癌小鼠的生存期,大約35%的小鼠體內的腫瘤被清除。目前,市場上有一種溶瘤病毒,來自Amgen的Imlygic,這是一種皰疹衍生的療法,該藥物直接注射到黑素瘤病變中並顯示出療效,但是它通常不適用於轉移性癌症。
  • Science子刊:1歲菌群被"修正",剖腹產兒也不易哮喘
    Science子刊對於剖腹產嬰兒,出生後1周及1個月的糞便菌群組成顯著不同於順產嬰兒,而在出生後1年時這種差異變得很小。而對於部分在1歲時仍有著與順產兒顯著不同的菌群組成的剖腹產兒,其哮喘風險較高。這些發現提示,幫助剖腹產嬰兒在1歲時恢復正常的腸道菌群發育和成熟,或有助於減少之後的哮喘風險。
  • Science子刊:抗生素複方新諾明可減少HIV感染者的不良健康事件
    2019年4月26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加拿大、烏幹達和辛巴威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稱為複方磺胺甲惡唑(cotrimoxazole,也稱為複方新諾明)的常用抗生素可降低兒童HIV病毒感染者的不良健康事件。
  • 近年來科學家們在朊病毒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
    ,揭示了細胞型朊蛋白向病理型朊病毒蛋白結構轉變的分子機制,為發展新的基於朊病毒蛋白纖維結構的prion疾病治療藥物奠定了基礎,這項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科技部的資助。【3】Nature子刊:揭示治療朊病毒感染機制doi:10.1038/s41594-020-0416-6近日,麻省大學阿默斯特分校自然科學學院院長,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教授Tricia Serio發表在《Nature Structural and Molecular Biology》雜誌上的新論文中,報導了朊病毒抵抗治療的內在機制
  • 基因治療病毒載體的安全性再受質疑
    (圖源:DENNIS KUNKEL)近日,基因治療領域傳來了一個令人不安的消息:一位血友病患者參與了一項臨床試驗,被注射了一種攜帶治療性基因的病毒。結果,這位患者被檢查出了肝癌,這是許多人沒有預料到的。美國食品和藥物監督管理局(FDA)已經勒令停止了相關的臨床試驗。開展這項研究的公司叫uniQure,來自荷蘭,目前正在調查到底是不是病毒本身導致了癌症的發生。
  • Science:中美科學家解析出人甲狀旁腺激素受體-1的三維結構
    2019年4月20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科學院、浙江大學醫學院、復旦大學和美國匹茲堡大學、文安德爾研究所、麻省總醫院和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構建出一種分子複合物的三維圖片,這可能有助於開發出更好地治療骨質疏鬆症和癌症但具有更少副作用的藥物。
  • Science子刊:重磅!開發出首個有望治療一氧化碳中毒的蛋白分子
    一氧化碳中毒也會導致身體和大腦產生衰弱性影響,包括在一些情形下能夠在中毒事件發生後持續幾個月或幾年的認知缺陷。論文通信作者、匹茲堡大學心臟、肺部、血液與血管醫學研究所主任Mark T. Gladwin博士說,「儘管這是全世界最為常見的中毒,但是我們仍然沒有一種有效地治療一氧化碳中毒的解毒劑。
  • 2019年Science期刊最後一期,2019年12月20日Science期刊精華
    癌細胞通過增加DNA突變來逃避治療doi:10.1126/science.aav4474; doi:10.1126/science.aba1748作為對抗生素治療的回應,細菌通過增加它們的基因組中的突變率來提高它們的生存機率,從而讓它們有更多機會產生耐藥性。這種策略並不僅僅限於細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