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16.304]
① 納入700名新生兒,記錄其出生方式,並在出生後1周、1個月及1年對糞便菌群進行採樣分析;② 與順產嬰兒相比,剖腹產與1周齡及1月齡時的腸道菌群組成顯著變化相關,但1歲時兩組嬰兒的腸道菌群組成僅有微小差異;③ 對其中653名新生兒隨訪至6歲,48名(7%)患有哮喘,另有98名(15%)已從先前的哮喘中得到緩解;④ 對於在1歲時仍表現出剖腹產相關菌群特徵的嬰兒,其哮喘風險有所增加,但若1歲時菌群已恢復正常則哮喘風險無明顯升高。
【主編評語】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發表的一項前瞻性出生隊列研究,對700名新生兒出生後1年內的腸道菌群變化進行分析,並在隨訪6年期間關注哮喘的發病。對於剖腹產嬰兒,出生後1周及1個月的糞便菌群組成顯著不同於順產嬰兒,而在出生後1年時這種差異變得很小。而對於部分在1歲時仍有著與順產兒顯著不同的菌群組成的剖腹產兒,其哮喘風險較高。這些發現提示,幫助剖腹產嬰兒在1歲時恢復正常的腸道菌群發育和成熟,或有助於減少之後的哮喘風險。(@szx)
【原文信息】
Delivery mode and gut microbial changes correlate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childhood asthma
2020-11-11, doi: 10.1126/scitranslmed.aax9929
Nature Medicine——[36.13]
① 通過分析56527個單細胞轉錄組,構建ALF小鼠模型的細胞圖譜;② 鑑定出先前未被定義過的星狀細胞、內皮細胞、Kupffer細胞、單核細胞和中性粒細胞,並揭示了這些細胞互作以驅動ALF發展的機制;③ 在ALF中,腸道菌群可通過介導TLR信號通路,進一步激活MYC依賴性的星狀細胞、內皮細胞、Kupffer細胞的轉錄程序;④ 藥物阻斷MYC或上遊的TLR信號,或通過抗生素去除腸道菌群,可緩解小鼠的ALF表型;⑤ ALF患者的肝臟MYC表達上調。
【主編評語】
急性肝衰竭(ALF)是一種突發性的,致死率極高的疾病,ALF發展過程中變化的細胞、基因以及腸道菌群的影響仍不清楚,因此治療措施僅局限於肝移植以及輔助性的治療。Nature Medicine上發表的一項研究,對肝衰竭小鼠模型單細胞轉錄組學進行分析,發現並定義了新的星狀細胞、內皮細胞、Kupffer細胞的myc-依賴性的激活,並發現這些細胞的激活是由腸道菌群所介導的;同時,文章還發現了如Ly6Chi單核細胞在ALF肝組織中的浸潤。該文章將單細胞轉錄組與腸道菌群結合,全方位的揭示了腸道菌群在ALF中的作用,為尋找設計通路特異性的幹預藥物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依據。(@szx)
【原文信息】
Acute liver failure is regulated by MYC- and microbiome-dependent programs
2020-10-26, doi: 10.1038/s41591-020-1102-2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13.493]
① COVID-19患者可表現出多種胃腸道症狀,TMPRSS2及TMPRSS4促進新冠病毒感染ACE2+腸道上皮細胞;② 部分COVID-19康復患者可表現出面部黑暗及皮膚暗沉,肝損傷是主要誘因;③ 導致COVID-19相關肝損傷的機制包括:藥物誘導肝損傷、系統性炎症應答、缺氧缺血-再灌注損傷、新冠病毒對肝臟的直接毒性;④ 及時糾正原發疾病是保護COVID-19相關胃腸道及肝臟損傷的關鍵方法;⑤ 腸道微生態調節劑可預防二次細菌感染,嚴重COVID-19患者可考慮使用肝保護劑。
【主編評語】
COVID-19患者在呼吸道症狀之外,常表現出腹瀉、噁心、嘔吐、食慾降低等胃腸道症狀,並可能發生COVID-19相關的肝損傷。復旦大學的孫仰白團隊、Xianglin Hu團隊與復旦大學中山醫院的Chaomin Wu團隊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上發表的一篇綜述文章,詳細介紹了COVID-19患者的胃腸道及肝臟損傷的表現及潛在機制。(@szx)
【原文信息】
COVID-19-associated gastrointestinal and liver injury: clinical features and potential mechanisms
2020-11-02, doi: 10.1038/s41392-020-00373-7
Gastroenterology——[17.373]
① 收集495名CD患者、387名UC患者及94名對照的小腸或結腸樣本;② 與對照相比,CD患者的小腸ACE2表達水平顯著降低,而UC患者的結腸ACE2表達水平顯著升高;③ 小腸ACE2表達升高與年齡及BMI相關,並與較差的COVID-19結局相關;④ 在CD患者中,小腸ACE2表達降低與隨後發展出的併發症相關;⑤ 在UC患者中,結腸ACE2表達升高與活動性疾病及需要接受抗TNF治療相關;⑥ 在活動性CD及UC患者中,抗細胞因子治療可恢復應答者的小腸及結腸的ACE2表達。
【主編評語】
新冠病毒受體ACE2在小腸中高表達。Gastroenterology上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在IBD患者中,小腸或結腸中的ACE2表達變化與炎症、嚴重疾病相關,而接受優特克單抗(IL-12/IL-23單抗)治療後的應答患者的腸道ACE2表達恢復正常。該研究結果可能解釋了患有IBD的COVID-19患者接受抗細胞因子治療後死亡率降低的原因。(@szx)
【原文信息】
Altered intestinal ACE2 levels are associated with inflammation, severe disease and response to anti-cytokine therapy in IBD
2020-11-05, doi: 10.1053/j.gastro.2020.10.041
Gut——[19.819]
① 納入102名停用英夫利昔單抗後的CD患者,對比短期復發(<6個月)及中/長期復發(>6個月)的患者的血清蛋白組學差異;② 鑑定出15種蛋白與短期復發相關,17種蛋白與中/長期復發相關,③ 短期復發風險與循環中肝臟產生的蛋白(包括急性期反應物、補體系統因子)的增加相關,部分血管生成相關因子、白細胞活化相關蛋白及補體系統因子與長期復發風險相關;④ 相比於傳統標誌物(C反應蛋白及糞便鈣衛蛋白),新的標誌物組合可更好地預測復發風險。
【主編評語】
英夫利昔單抗停藥後,一部分克羅恩病(CD)患者可經歷中/長期緩解。來自Gut上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通過對血清蛋白組學進行分析,鑑定出了一系列與停用英夫利昔單抗後的CD短期或中/長期復發風險相關的蛋白,基於新鑑定出的潛在生物標誌物的組合,可比C反應蛋白或糞便鈣衛蛋白更好地預測患者的復發風險。(@szx)
【原文信息】
Discovery of biomarker candidates associated with the risk of short-term and mid/long-term relapse after infliximab withdrawal in Crohn’s patients: a proteomics-based study
2020-10-26, doi: 10.1136/gutjnl-2020-322100
CMAJ——[7.744]
① 1996年到2011年,IBD患者的預期壽命顯著增加,女性從75.5年增加至78.4年,男性從72.2年增加至75.5年;② 1996年到2008年,男性IBD患者的健康調整預期壽命顯著增加了3.9年,而女性IBD患者的健康調整預期壽命無顯著變化;③ 相比於非IBD對照,IBD患者的預期壽命較低,女性降低6.6-8.1年,男性降低5.0-6.1年;④ IBD患者的健康調整預期壽命也低於非IBD對照,女性降低9.5-13.5年,男性降低2.6-6.7年。
【主編評語】
來自CMAJ上發表的一項回顧性隊列研究,分析了1996-2011年間IBD患者的預期壽命與健康調整預期壽命變化,以及IBD患者的預期壽命與健康調整預期壽命與非IBD對照的差異。儘管IBD患者的預期壽命近年來逐漸升高,但其預期壽命與健康調整預期壽命變化與非IBD對照仍顯著較低。(@szx)
【原文信息】
Life expectancy and health-adjusted life expectancy in people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2020-11-09, doi: 10.1503/cmaj.190976
PNAS——[9.412]
① Slc39a8(A391T)錯義突變與錳(Mn)水平降低和腸屏障功能受損有關;② Slc39a8(A391T)與上皮防禦功能損傷有關,具體表現在糖蛋白屏障功能,如糖萼的跨膜粘蛋白和內粘液層的分泌粘蛋白減少等;③ 細菌侵入Slc39a8(A391T)小鼠的結腸內粘液層誘導孤立淋巴濾泡的成熟,與菌群驅動的無痛炎症相一致;④ Slc39a8(A391T)小鼠對DSS誘導的結腸炎更為敏感,這與其黏膜屏障功能受損有關;⑤ Mn的缺乏足以破壞腸道黏膜屏障功能;
【主編評語】
SLC39A8的單核苷酸突變導致編碼錯義的突變體A391T,其與帕金森病、神經精神病、心血管和代謝疾病以及克羅恩病等多種特徵有關。PNAS近期發表的文章,構建了Slc39a8(A391T)錯義突變小鼠,發現突變小鼠腸道中缺乏錳,且錳的缺乏與腸屏障功能受損有關,小鼠對結腸上皮損傷和病理性炎症更加敏感。(@愛的抉擇)
【原文信息】
A missense variant in SLC39A8 confers risk for Crohn’s disease by disrupting manganese homeostasis and intestinal barrier integrity
2020-11-02, doi: 10.1073/pnas.2014742117
Redox Biology——[9.986]
① SOD1缺失可導致嚴重氧化應激,伴隨著體重降低、腸道上皮屏障破壞及抗氧化酶活性的降低,從而惡化DSS誘導的小鼠結腸炎;② SOD1缺失促進先天性免疫細胞向結腸的浸潤,增加結腸中的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促炎症性CD11c+巨噬細胞及CD11b+CD103-樹突細胞,而減少抗炎症性CD206+巨噬細胞及CD11b− CD103+樹突細胞;③ 在SOD1敲除小鼠中,口服灌胃解澱粉芽孢桿菌的SOD可通過抑制p38-MAPK/NF-κB信號,從而顯著緩解DSS誘導的結腸炎。
【主編評語】
包括超氧化物自由基在內的活性氧在結腸炎中扮演重要角色,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可破壞體內的超氧化物自由基。Redox Biology上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SOD1缺失可增強小鼠的氧化應激,並破壞腸道上皮屏障、降低抗氧化酶活性、增加促炎症性免疫細胞的結腸浸潤,以惡化DSS誘導的小鼠結腸炎。而恢復SOD活性可抑制p38-MAPK/NF-κB信號介導的炎症與凋亡反應,從而緩解結腸炎。(@szx)
【原文信息】
SOD1 suppresses pro-inflammatory immune responses by protecting against oxidative stress in colitis
2020-10-15, doi: 10.1016/j.redox.2020.101760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7.097]
① 開發乳鐵蛋白修飾的脂質體(LF-lipo)對廣藿香醇進行搭載,靶向巨噬細胞治療炎症性腸病;② LRP-1在M1巨噬細胞和結腸組織高表達,在正常組織和M2巨噬細胞低表達,LF-lipo/LRP-1互作介導M1的靶向遞送藥物;③ LF-lipo減少炎性細胞因子和ROS的水平,抑制MAPK/NF-κB通路,而且LF-lipo抑制NLRP3炎症小體的形成和隨後的IL-1β激活;④ DSS誘導的結腸炎中,LF-lipo降低疾病活動指數、改善結腸功能和降低結腸內炎症細胞因子,具有更好的治療效果。
【主編評語】
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的陳東英、Bing Wang和黃永焯合作在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上發表文章,利用乳鐵蛋白對脂質體進行修飾(LF-lipo),通過乳鐵蛋白與結腸巨噬細胞LRP-1的互作實現靶向細胞的藥物遞送。利用LF-lipo搭載廣藿香醇治療DSS誘導的結腸炎具有更好的治療效果。LF-lipo或是一種高效且安全的巨噬細胞靶向藥物遞送的系統,可用於IBD的治療。(@愛的抉擇)
【原文信息】
Lactoferrin-mediated macrophage targeting delivery and patchouli alcohol-based therapeutic strategy for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2020-08-05, doi: 10.1016/j.apsb.2020.07.019
感謝本期日報的創作者:szx,orchid,愛的抉擇
點擊閱讀過去10天的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