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 虞瑩
絕大多數人都高估了自己十年後所做的,而低估了現在的自己能做什麼。
據說,每個哈佛畢業生都要認真回答這個問題:What will you want to do with your one wild and precious life?(在這狂野而寶貴的一生中,你想如何度過?)不管你的回答是什麼,理想也好,目標也罷,所有人對事業人生的憧憬和努力都為了最初的自我實現。
人的很多行為模式都和價值觀有關,而價值觀的很大一部分由時間觀念構成。從本質來說,對時間的理解和使用,是人們實現自我的一項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絕大多數人都不太清楚自己擁有什麼樣的時間觀,但是他們卻在被某種偏激的時間觀推動著向前走。
《津巴多時間心理學》的作者菲利普·津巴多根據不同的維度,確定了六種時間觀念,分別是:
你留戀過去嗎?還是享受當下的每一刻?或者對未來充滿憧憬?當你思考現在、過去和未來的時候,你的想法是積極還是消極的,快樂還是悲傷的,是充滿恐懼還是充滿希望的?哪種感受對你來說更重要?
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 (也是著名的模擬監獄試驗的設計者)著有《津巴多時間心理學》,書中介紹了以下六種擁有不同時間觀的人。
· 消極的過去時間觀
他們沒有太多親近的朋友,為數不多的朋友形容他不快樂、沮喪、焦慮、害羞、容易衝動、自控能力差。儘管精力並不特別旺盛,但也常常會忙個不停。
·積極的過去時間觀
他們對於過去很滿意,很多朋友形容他溫暖、友好、快樂、自信、很少焦慮、不抑鬱、不咄咄逼人。在金錢方面相當節省,用固定品牌的日用品,在交友方面也相當穩定。
·宿命主義的現在時間觀
他們一般會比較焦慮、抑鬱、較為冷漠,對自己能做什麼沒有自信。他認為該發生的總會發生,不相信自己能改變什麼,行事消極而被動。
· 享樂主義的現在時間觀
他們通常交友廣泛、精力充沛而富有創造力,大膽、充滿活力和自發性。他們熱衷從事不同工作和運動,樂於交友甚至戀愛,喜歡熱鬧和展現自我,同時他們卻不太注重健康,與高危生活密切相關。如果一件事情會讓他感覺好,即使有風險也會去做。
· 未來時間觀
他們通常很少感到壓抑,因為他們不會浪費時間來反覆思考過去,在執行計劃時會傾向於更多的準備,約會也會提前到達。他們往往更容易在職業中獲得成功,更容易注意飲食並進行有規律的鍛鍊、定期參加體檢,但他們會忽略現實的必要性,也較少願意花時間去幫助他人。
·超未來時間觀
他們往往具有良好的自我約束力,沒有侵略性,關心未來的後果。
人們總是傾向於發展和過分使用一種特別的時間觀念,比如聚焦於現在、過去或未來。「物無美惡,過則為災」,過度傾向某一類的時間觀念並不是一件好事。比如,消極的過去觀念者和消極的現在觀念者在創造力方面都不擅長且較為抑鬱;而未來時間觀念者太注重將來,抑制了現實的需求。即使是積極的過去觀念者或積極的現在觀念者,也不是沒有問題,他們通常會表現得較為任性、沒有毅力、具有暴力傾向等。
研究發現,時間觀念在工作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能夠了解自己所持的時間觀念,並積極調整、使之更均衡的人,會擁有更好的人生。這些人對待現在和過去都非常積極,也擁有對未來的憧憬。他們在工作和事業上更容易實現自我,取得成功,在生活中也會與家人和朋友融洽相處。
這些能夠更好均衡時間的人,會如何看待過去、現在和未來?
對他們來說,過去是一本學習筆記本,記載了學習的線索,他們會定期檢查成敗得失,思考如何更好地進步。
現在是一個資源倉庫,每個人每天都擁有同樣的時間現金86400秒。如何度過今天,最終決定了你的未來。人們需要珍惜並妥善利用這些資源,去體驗人生和投資未來。
未來則是一份禮物,一份由自己製作、寄出、籤收的禮物。每個人的未來都是由現實的自己創造,思考自己想要什麼,從現在開始行動,就會改寫自己的未來。
絕大多數人都高估了自己十年後所做的,而低估了現在的自己能做什麼。他們對未來抱有希望,覺得自己可能會有大成就,將未來寄希望某一個不可知的機會,並且說「在未來,一切都有可能發生」。實際上,未來並不是魔法師,不會將所有想要的東西變到你的手上。僅通過想像是無法抵達未來的,最現實的方法就是通過過去獲得經驗和能量,從現在開始設定目標,之後不斷努力接近那個目標,最終抵達理想的未來。
從本質來說,對時間的理解和使用是人們實現自我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大多數人都擁有某種偏激的時間觀而不自知。或耽於過去不能自拔,或樂於享受而缺乏長遠規劃,或極度寄希望未來而捨棄現在的生活……在某種程度上,這些人都是失敗的。只有那些「擁有均衡時間觀念」的人才是真正的人生贏家。這些人對待現在和過去都非常積極,也擁有對未來的憧憬。在工作中,他們更容易取得成功;在生活中,他們與家人、朋友的相處也更為融洽。
時間投資和金錢投資一樣,都是越早開始越好。長期來看,看得更遠的人在收入水平上要比看得近的人更高。
可以預見的是,前進的道路上,人們會遇到大量複雜的難題和挑戰,不同的人會在不同的階段退出。原因在於,人們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感到恐懼。人們感受到的困難越大,這種恐懼就越大。因為越大的困難往往暗示著這個任務需要投資的時間越多,我們可能無法收回成本。從這種角度來說,每個人都是最優秀的直覺經濟學家:當我們說畏難的時候,我們畏的其實不是困難本身,而是困難背後所暗含的時間成本。
我們要明白:過去、現在和未來是一體的、延續的。眼前的現實,只不過是我們在過去選擇而產生的結果,只不過有些是我們的主動選擇,而另一些則是被動選擇。我們期待的未來,有百萬種的可能性都只是過去事件概率的集合。某種程度上,未來並不是我們遭遇到的,而是由我們自己設計創造的,而我們正是這位設計師,我們就是為自己編纂未來的那個人。
定製一件高級禮服,你可能需要七步。
1 需要找一個了解你個人風格的設計師,並且非常專業,相當有耐心
2 與設計師溝通你想要什麼樣式、用於什麼場合
3 仔細地量體
4 設計師按你想要的風格出設計圖紙
5 選面料、工藝,製作樣衣
6 若干次試衣和調整細節
7 禮服定製完成
而定製未來的自己,也需要七步。
意識 認識到你是自己人生的總設計師。只要你將更多時間和精力專注於你的價值點,你就有機會改變未來的軌跡
目標 思考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三年、五年甚至二十年後你想如何工作和生活
分析 客觀評價自己。分析自己的優勢、天賦和興趣,以及不喜歡、不擅長哪些事情
計劃 根據你獨有的能力優勢,確定未來藍圖和行動計劃,將長期計劃細化、量化
練習 確認你最有價值的工作,集中資源,不斷精深練習,把能力優勢轉化成核心競爭力
調整 關注進展、評估結果、不斷調整方案
達成 逐步接近目標,最終成為理想中的自己
定位未來人生,不僅需要勇氣去選擇,還需要智慧去專注,更需要大量時間來完成。這是最高級別的定製。那麼,如何開始你的定製人生第一步?
我們應當牢記「定製人生」的兩大原則。
01.應該做較為長遠的規劃,儘量投資時間在你所重視的方面。時間的利用重點是投資而非純粹消費。時間是人們度過一生的媒介,每個人的工作經驗、事業成就、金錢財富、社交關係都以時間的流逝和努力為代價換來的。
儘管不同的人對自己理想人生的設想會大相逕庭,但是,幾乎所有人的長期幸福感大致都與四個要素有關:
不同的人對這四大要素有不同的優先次序和權重,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這四大要素的感受也會不同。例如,年輕人會比年長者更注重事業成就,而較為忽視健康水平。女性對人際關係的重視程度遠遠超過同齡男性,人際關係的和諧比經濟水平的滿足更能影響她們的幸福感。而80%男性的自尊和快樂主要來自職業所獲得的成就,以及對外部世界的影響和改變(這就是為什麼男性更喜歡談論政治和社會,而女性更熱愛心理學的原因)。雖然存在種種差異,但每個人都需要通過管理這四大要素,而獲得世俗的幸福感,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Q:如何規劃和發展這四大要素,確保在生命中的每一天都能做好對未來的投資呢?
日本作家佐藤傳曾出版過一本非常受歡迎的書籍《晨間日記的奇蹟》。他在書中建議了一種特別的寫日記方法——不是在晚上臨睡前寫,而是在每天清醒之後寫。佐藤傳採用了「九宮格」的方式規劃每天的工作和生活計劃,他在九宮格的四個角落留出固定的空格,分別填上每天要在健康、事業、人際和個人學習方面做的事。每天晨起之後,佐藤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完成這份九宮格晨間日記,並且將這件事堅持了十多年。
佐藤傳每天早上用固定的3分鐘時間寫晨間日記,通過特定的九宮格日記方式,將人生的長期目標落實到每天的行動計劃中。十多年來,佐藤傳堅持不輟,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證明了晨間日記是一種非常有效的目標管理和任務管理工具,因此被稱為「創造奇蹟的晨間3分鐘」。對於很多目標感模糊、執行力弱的人來說,晨間日記是很好的行動指南,可以幫助人們確立長期目標,規劃每日行為,並逐步接近理想。網絡上有多個日記類App.都採用九宮格方式記錄每日行動規劃,如功能強大、頁面簡潔的格志,不僅有網頁版,還支持雲端輸入,使每一天的記錄變得更加輕鬆簡便。
時間投資和金錢投資一樣,都是越早開始越好。從長期來看,看得更遠的人的收入水平上要比看得更近的人更高。
>> 案例>>>. 哈佛女生的三大目標和行動 >>>
30歲哈佛女生一稼提供了一個優秀的示範。在大學畢業後的八年中,她先後穿梭於三大洲、四個國家、六個城市,並經歷了從銀行金融業到高科技行業的轉行。忙碌中,她從未停止過對理想人生的思考和探索。經過不斷的觀察和內省,一稼逐漸釐清了自己的長期目標,並歸納為三點:
之後,她重新調整了每天的工作和生活安排,將自己的行為與理想目標掛上鉤。在她如實記錄自己日常生活的兩篇日誌《哈佛MBA的新人生:周一篇》《哈佛MBA的新人生:周六篇》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有清晰頭腦的人是如何規劃和度過一整天的。
從早上6:55起床到晚上22:30入睡,一稼把清醒的15個小時35分鐘,分成了45個片段,每個片段從1分鐘到1小時不等。她在一天之內一共完成了45件事情。
除了正常工作之外,佔據她最多時間的有兩項內容:金融學習和身體鍛鍊。一稼認為這是她現階段的重點。為了實現經濟自由,她聘請超過15年經驗的資深證券交易員學習,每周花10小時以上時間研究專業金融知識,並嘗試記錄模擬交易(paper trading)。此外,她還聘請了私人健身教練,每周健身3~4次,以正確和健康的方式生活,改善了飲食結構,保持更旺盛的精力,也使身材更勻稱健美。
一稼並沒有像一些同齡女孩那樣,花大價錢去買奢侈品,但卻願意將金錢和時間投資在她認為很重要的領域。
時間的寶貴在於生命的有限。任何一個人在時間方面的投資都是有限的。如果時間有一個總量,那麼我們對它擁有的只會越來越少——時間正時時刻刻從你的生命中流逝。人們一旦意識到時間存在機會成本,就會表現得更加謹慎,會做一些更有意義的事情,比如將時間投資在某個關注的領域,而不是將時間白白地虛擲在糾結、抱怨或消極的情緒中。
02.在人生的每個階段,設定階段性目標,有針對性地發展能力,並不斷調整和超越。人的身體會停止成長,精力會衰退,而大腦卻能夠不停思考。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人們依然像孩子一樣需要努力地成長,學習新的技能,處理外部世界變化帶來的新的問題。這種成長有其規律。
職業早期 人們需要花較多時間學習大量新知識,練習如何使用新的工具完成工作,然後逐漸總結為可複製的經驗,不斷提高工作效能。
職業中期 新知識學習的比例會逐漸下降,同時,經驗的總結上升速度很快。對個人精力的管理、對外部資源的關注和整合開始進入到視線範圍內。無法勝任高強度和高競爭性工作環境的人會被淘汰出局。
職業後期 對外部資源和內部精力的管理將成為一個重要的發展瓶頸。掌握了大量可交換資源,並將其重新整合、包裝、增值變現的人將獲得更多機會。只有精力充沛,同時具備強大協作能力和跨界眼光的人,才會成為值得信賴的領導者和行業專家。
未來並不是我們遭遇到的,而是由我們自己設計創造的,而我們正是這位設計師,我們就是為自己編纂未來的那個人。我們應該牢記「定製人生」的兩大原則:第一,對時間做長遠規劃,利用時間而非消耗時間,投資時間在你所重視的方面;第二,設定階段性目標,有針對性地發展能力,並不斷調整和超越。
世界很大,未來不遠,願大家都快樂地實踐自己的理想。
《莊子》中有言:「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未嘗不始于是之,而卒之以非也。」意思是,蘧伯玉活了六十年,思想一直隨著年月而變化著,有些當初自己認為對的東西,最終覺得是不對的。對過往觀念和成就的顛覆,往往意味著視野擴大,思維全面成熟。這就是閱歷帶來的智慧。
在年輕時,人們總覺得自己心懷理想、精力充沛且道德正確。人們渴望被理解和認同,相信努力可以創造一切,認為青春不應該白白虛度,每時每刻都應該努力上進。但當歲月流逝之後,人們才發現,是非對錯的判斷不僅憑藉基礎知識,也可能基於價值觀;理解他人和被他人理解並不重要,努力只是成功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被浪費的時間只要是自願就不算浪費;人生總是好壞交錯,平淡才是永恆的主旋律。
如果時間重來,或許你需要知道這七件事。
永遠保持對目標的方向感
《愛麗絲夢遊仙境》中有一句名言:「如果你不知道要去哪裡,不管往哪個方向走,你都會在迷路。」
當人們失去目標和方向,所有的努力都只是在繞圈子,甚至會陷入同樣的錯誤中。你可能歷盡千辛萬苦,達到一個看起來不錯的地方,但你發現,這並不是你想要的。人到中年發現梯子靠錯了牆(從事了不適合的事業)是非常可悲的。
最好的人生旅途恰如一個高爾夫球場。我們站在高爾夫球場內,眼前一片開闊,有如茵的柔軟草坪、果嶺、小溪、沙坑,還有複雜的灌木叢。大多數時候,我們看不清最終目標,但只要我們能對大致方位有基本判斷,就不會犯原則性、方向性的錯誤。我們會耐心而認真地設計路線,選擇最適合的球桿,力求每杆都能離最終目的地更近一些。當我們發現,每一次揮桿都離目的地越來越近,我們的自信心就增加一分,與此同時,我們的能力也在潛移默化地提高。
在球場上,一桿進洞的奇蹟很少發生。在職場中,也少有人有如此幸運,能在最初開始工作的時候,就擁有一份擅長、喜愛,願意奉獻終生的事業。但是,只要我們知道目標在哪裡,並且能做一些準備,大多數人都可以或早或晚地到達目的地。
你從平臺得到的並不能帶走,你為平臺付出的才是自己的
潤米科技董事長、前微軟戰略合作總監劉潤先生曾說過一句話:「我真的很幸運,能夠很早就站在微軟的平臺上,認識那麼多牛人,學到很多。最後還能保持清醒的認識,哪些是平臺的,哪些是自己的。你從平臺得到的,都不能帶走,你為平臺付出的,才是自己的。」
很多年輕人一畢業就進入好公司,拿著不菲的收入,在大公司的品牌光環下「熠熠生輝」,殊不知,這些公司穩健運營多年、系統完善、流程周全。千萬不要覺得自己做出來的業績就代表自己的實力。真正的能力表現方式是個人給予平臺的,而非個人從平臺獲得的。想想進公司之後,你為公司做了什麼,而這些事情又為公司帶來什麼樣的價值貢獻?公司得到的是貢獻本身,而你得到的是能力和經驗。因此,客戶、市場、訂單並不真正屬於你,但通過工作,延伸出來的人脈、洞察力、思維方式、勇氣與智慧卻成為你的可貴財富。當人們能放下對成功的執著,放棄對過去成功經驗的依賴,真正殫精畢力地思考自己如何為對企業做出更大貢獻的時候,才能「熠熠生輝」。
順境賺錢,逆境賺能力
港片《歲月神偷》中,吳君如扮演的「羅嫂」給一雙鞋分別取了名字,一鞋名叫「一日難」,另一鞋就喚作「一日佳」。的確,人生總是一日難,一日佳,難一日又佳一日。從來不存在一帆風順的人生,也沒有諸事順利的公司,順境和逆境交錯才是真實的人生。但過去的已經過去,總歸是好日子。順境賺錢,逆境賺能力,難道這還不夠理想?
當逆境來臨,既有勇氣去接受,又有智慧去改變。遇事多想想還有什麼其他可能性,相信凡是和人打交道的都不是定論,一定有可通融之處,即使碰壁,也要努力破壁而出,直到最後一刻也不放棄。
學習投資,越早越好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由的各種變體,財務自由、時間自由、心靈自由莫不如此。擁有財務自由可以選擇做什麼或不做什麼。當人們沒有這種財務自由,則必須被迫做許多並不願意做的事情。
只知道努力工作的人,其實失了另一種資產增值的機會。無論工作多麼忙碌,都要花時間去學習投資和理財知識,在摸索中漸漸成長。在投資方面,起步越早,收益就越大。因為你可以用較少的資金,摸索出最適合自己的投資方式,而在擁有較多資金的時候,就可以享受這種安全穩定的方式帶來的便利和價值。統計收入和規劃支出是財務投資管理的「萬裡長徵」第一步。
擴大圈子,連接世界
絕大多數人90%的時間都生活在隱性圈內:生活半徑在20公裡之內,人數不超過20人。每一天,我們都被這些圈子內有限的言論、篩選過的事件影響,但卻渾然不自知。
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圈子,圈子給人帶來的感覺更多是舒適感。但是當人們談論著熟悉的話題,甚至反覆吐槽熟悉的人與事,其實並沒有產生知識的擴張和觀點的碰撞,視野決定了我們的行為。在現代社會,人們完全可以也必須突破行業圈子和地域的限制,藉助網際網路的力量,去閱讀和理解更廣闊的世界。現代人要養成與不同行業的人交流的習慣,參與不同的社群組織,為自己擴大未來的可能性。未來的成功基礎必然奠定在專業能力和資源整合之上。
做一個真誠、講義氣、有內涵的人
真誠是為人之本。在溝通交往時,我們固然需要愉人悅己,需要講究一些技巧,但更重要的是,與他人溝通的「內核」應當是真實有內涵的。我們總是願意和一個話題新鮮、知識面廣泛、有獨立思想和觀點的人交流,而遠離一個觀點陳舊、言語乏味、毫無主見、一味附和的人。因此,要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真誠的、有內涵的人,就能使與我們交流談話的人如沐春風。
養成善意對待他人、尊重他人的習慣,凡事多從對方角度思考、理解他人。尊重對方,不僅是尊重對方的名聲地位,更是尊重對方的時間和付出。做事大氣、不計較得失會為自己贏得更多真誠相待的朋友。雖然可能會被騙、受傷,但總體來說,有更多朋友會因此信賴你、喜歡你、幫助你。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是念情感恩的人。從長期來看,善待和幫助他人就是善待和幫助自己。
大多數人在20歲的時候,最佳的出頭機會就是努力勤奮,越努力越有機會。到了30歲,就要憑藉能力和經驗賺錢,工作有了一定基礎,發展跳躍的節奏可以減慢,但腳步擴大了,速度反而會越來越快。年過40,更多是憑藉之前的資源積累來獲得財富收入。
保持終生自省和學習的習慣
教育家陶行知在重慶創辦育才學校的時候,要求全校的學生養成每天自省的習慣,做到每天四問。第一問,你的身體有沒有進步?第二問,你的學問有沒有進步?第三問,你的工作有沒有進步?第四問,你的道德有沒有進步?每天自問自省,方能日日有所進步。
學習是我們探索世界、更新自我的方式。梁文道先生曾這樣定義學習:「我們的學習不需要別人來告訴我做得好不好,甚至不是為了將來要做學問、做學者,出論文來證明學得怎樣,那種樂趣本身讓我覺得自己很快樂,感覺到自己的能力在增長。這種能力的增長與其說是功成名就的能力,倒不如說是一種喜歡。這是一種終身的學習,在學習的時候獲得報償和快樂是立即的、直接的,甚至帶給你一種人生的意義。但是在今天,我們講得更多的是下班以後去念MBA、考證書的學習。這種學習與前者的區別在於它通過一種能力來獲得物質的回報,報償是間接的。」
世界很大,未來不遠,願大家都快樂地實現自己的理想。
不要留戀過去的成就。每個人都應該努力突破已知,忘卻好評,立足腳下,志在千裡。學習是我們探索世界、更新自我的方式,跳出框架,學會從更高的視野看世界。保持真誠,善待他人,你熱情回報世界,世界也會同樣熱情地回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