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藥價、用好藥、少跑路——說說2019年看病吃藥那點事兒

2020-12-22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北京12月28日電 題:降藥價、用好藥、少跑路——說說2019年看病吃藥那點事兒

  新華社記者田曉航、張泉、趙丹丹、鮑曉菁

  用得起藥、用上好藥、舒心就診,是群眾就醫的基本訴求。2019年,藥品集中採購、醫保談判、藥品審評審批「提速」等組成的政策「組合拳」打下來,老百姓求醫問藥有了哪些新變化?臨近歲末,記者為你梳理。

  集中採購、「靈魂砍價」:急需藥救命藥更便宜

  對肺鱗癌患者周偉(化名)而言,達伯舒堪稱「救命藥」。雖然這種藥療效顯著,然而,一年至少十幾萬元的「天價」藥費,讓他差點放棄治療。

  「我當時想的就是不能拖累家人。」周偉說,「但是最近聽病友說達伯舒進醫保了,大家都特別振奮。對我來說,這意味著治病有希望了,是一種重生的感覺。」

  在近日結束的醫保藥品準入談判中,「入圍」的達伯舒每瓶支付價為2843元,降幅超過60%。包括達伯舒在內,此輪談判共有70種具有較高臨床價值的新藥被納入醫保目錄,涉及癌症、罕見病、糖尿病等10個領域,價格平均降了六成,讓「周偉們」看到了曙光。

  同樣因為給老百姓帶來實惠,「集中帶量採購」成了「年度熱詞」。2018年,11個試點城市開展藥品集中採購,25個中選藥品中選價平均降幅達52%,最大降幅超過90%。今年9月試點擴至全國,25個藥品中選價再度降低。

  高值醫用耗材帶量採購也被提上日程。骨科脊柱類總體平均降價53.4%,單個組件最大降幅95%;人工晶體類總體平均降價20.5%……據安徽省醫藥集中採購服務中心主任萬勇介紹,在率先開展試點的安徽省,自8月16日起,已有18家省屬公立醫療機構開始執行談判價格,「患者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

  「談判藥品落地直接關係參保患者切身利益。」國家醫保局醫藥服務管理司司長熊先軍說,各級醫保部門和衛生健康部門將聯手加強對談判藥品使用情況的監測,下一步還要擴大到整個新版醫保目錄藥品的監測。

  為打通政策落地「堵點」,國務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近日發文提出,優化集中採購模式,有序擴大藥品品種範圍;構建全國藥品公共採購市場和多方聯動的採購格局。

  「通過藥品集中採購和醫保準入談判,一些急需藥、救命藥價格大幅下降,減輕了部分患者的用藥負擔。」中國藥科大學國家藥物政策專家顏建周說,隨著集中採購品種範圍擴大、醫保目錄動態調整機制不斷完善,明年更多藥品用藥負擔有望下降,惠及更大範圍人群。

  鼓勵創新、加快審批:新藥好藥來得更多更快

  周偉使用的達伯舒,是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重大新藥創製」支持下的國產創新藥。用於輕、中度阿爾茨海默病的甘露特納膠囊,治療上呼吸道感染的可利黴素,治療銀屑病的本維莫德……在「重大新藥創製」重大科技專項支持下,一批本土的國家1類創新藥問世並在2019年獲批上市,為眾多患者和家庭帶去福音。

  面對原研藥價格過高、部分藥品短缺問題,2019年,通過一致性評價的仿製藥供應保障工作加快了節奏。國家衛健委公布《第一批鼓勵仿製藥品目錄》,包含愛滋病治療藥物利匹韋林、乳腺癌治療藥物伊沙匹隆等33種藥物,充分體現了鼓勵仿製臨床必需、療效確切、供應短缺藥品的原則。

  飽受「缺藥」之苦的罕見病患者也不再孤單。尼替西農、地拉羅司等用於罕見病治療的藥物出現在第一批鼓勵仿製藥品目錄中;治療罕見類型肺動脈高壓的波生坦片、利奧西呱片被納入最新版國家醫保目錄。

  為了讓患者更早用上新藥、好藥,對臨床急需的境外罕見病新藥,國家藥監局已會同國家衛健委建立專門通道審評審批,專門通道的藥品將在3個月內完成審評。抗癌藥等臨床急需藥品平均審評時長已縮短至12個月,與歐盟基本一致。

  「國家通過支持原創藥物的研發創新、鼓勵通過一致性評價的仿製藥生產,從源頭端增加了好藥的供給,再加上審評審批加快、及時納入醫保,政策合力縮短了好藥來到患者手中的時間。」國家衛健委醫藥衛生科技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代濤說,隨著我國新藥研發能力不斷提高、審評審批向國際更高標準看齊以及醫保目錄不斷調整完善,越來越多患者將因此受益。

  掃碼就醫、異地結算:就診報銷更方便

  山東菏澤退休職工時翠平今年4月來北京一家專科醫院做足踝手術,出院一周後就在這家醫院報銷了3萬多元手術費。

  「過去到大城市看大病,要把單據拿回老家報銷,手續複雜,流程長。」時翠平說,現在只需要在參保地的社保局提前備案就行,方便多了。

  2019年,接入國家異地就醫結算系統的定點醫院越來越多。國家醫保局統計顯示,截至11月底,跨省異地就醫定點醫療機構已超過2.5萬家,累計結算395萬人次。隨著全國統一跨省異地就醫備案服務試點近日啟動,今後患者不僅有望通過微信小程序網上備案,還能查詢異地聯網定點醫藥機構等信息。

  報銷更容易,就診也越來越便捷。從曾經的「排長龍」「跑斷腿」,到如今的智能預約問診、快遞送藥上門……作為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的重要手段,「網際網路+醫療健康」讓「指尖上的醫療服務」變成現實。

  統一標準的電子居民健康卡今年已在全國多數省份發行應用,有了這張電子健康「身份證」,患者可以在省內醫院實現一碼掛號就診、自費和醫保基金報銷便捷支付以及全生命周期電子健康記錄,再也不用帶著一大堆不同醫院的就診卡出門。

  國家衛健委規劃發展與信息化司司長毛群安說,下一步要在全國實現「一卡通」,不僅「通」醫療機構,還要「通」公共衛生機構。

  「通過實施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優化醫療服務流程,群眾看病就醫、醫保報銷等環節都更加便捷高效。」國家衛健委副主任王賀勝說,要進一步提升群眾就醫獲得感,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還有待鞏固完善,需要深化三醫聯動改革來解決。

相關焦點

  • 老醫生總結的10個看病技巧,少花錢,少跑路,少受罪!
    原標題:老醫生總結的10個看病技巧,少花錢,少跑路,少受罪! 提起去大醫院看病,不少人都犯怵:掛不上的號、做不完的檢查、排不到頭的隊...看病不容易,可如果你懂點「看病技巧」,可以讓你大大提高看病效率,避免大把時間精力都浪費在看病這件事上。 要知道,在醫院沒有人比一位老醫生更清楚的知道「如何高效的看病?」。
  • 上海醫保局:藥價降質不降,大數據嚴管醫保「救命錢」
    夏科家做客民生訪談 柏可林 圖哪些藥還會進入醫保?醫保基金的監管如何加強?4月20日,上海市醫療保障局局長夏科家在做客「2019上海廣播民生訪談」節目時介紹,國家組織的集中採購試點以來,相關藥品藥價有了明顯的下降,平均降幅達52%。這其中,包括部分原先的高價抗癌藥。
  • 北京醫改落地 藥價預計降兩成
    工作人員為曲大爺算了一筆帳:氯沙坦鉀片原來價格45.8元一盒,8盒共計366.4元;醫改後這種藥的價格為每盒37.9元,8盒共計303.2元,這樣算下來總共節省了63元。這樣一算,曲大爺緊皺的眉頭終於舒展開了。  對於藥價的降低,在社區醫院就診的患者也有體會。今年62歲齊女士患有高血脂症,她住在西城區德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附近,每個月都來社區中心開藥。
  • 央媒怒懟常用藥大漲價,1000治一次感冒,電子處方進醫保或可降藥價
    7月29日《人民日報》海外版連發兩篇文章《藥價怎麼了》和《常用藥漲價別太任性》,曝光常用藥,特別是臨床急需的常用急救藥、搶救藥價格瘋漲現象,對成因進行分析,並直言:決不應拿患者的生命做交易,對於當前一些常用藥出現的苗頭性問題應該堅決遏制。
  • 廣東這家醫院只看病不賣藥 能遏制醫生拿回扣嗎?
    《意見》提出,門診患者可以自主選擇在醫療機構或零售藥店購藥,醫療機構不得限制門診患者憑處方到零售藥店購藥。具備條件的可探索將門診藥房從醫療機構剝離。  醫院不賣藥了,此舉有幾大好處:減少患者排隊拿藥的時間,市場上的藥店互相競爭促進藥價降低,減少醫生通過濫開藥品吃回扣。
  • 日本藥價改革啟示
    為保護製藥企業的創新性,政府在創新藥、長期收載藥品和仿製藥之間設置較大差價。新藥定價方法之一是選擇同一效能、藥理作用、化學結構類似的藥品作為對照藥,以對照藥通常一日最大用量的價格為基礎,結合新藥的創新性、有用性和市場性等因素來最終確定。沒有如前所述的參照藥品,則根據成本計算新藥價格。根據這種方法計算的藥品價格,還會參照在歐美上市的同類藥品價格進行一定調整,確保製藥企業不會漫天要價。
  • 藥價瘋漲,藥店卻迎來倒閉潮,網際網路+藥店能「真香」嗎?
    上星期,筆者一朋友騎電單車不小心發生了點意外。陪朋友來到樓下藥店找醫生拿點擦傷藥,一瓶紅花油居然18元,記得前年買過也才不到10元,價格漲這麼快?醫生憋了一眼朋友的腿道:「還好沒傷到骨頭,待會幫你揉散淤血再開點藥就成,不過走路還是會有點問題。」從藥店出來,兜裡一百塊就沒了,看著手上拎著兩三瓶東西,朋友抱怨道,「藥價這麼貴,藥店肯定賺大發了」。
  •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部分進口藥藥價虛高嚴重 一片藥一千美元
    央廣網北京3月11日消息(記者陳慶濱)當前不少患者去醫院看病時都有這樣一個感受就是藥價貴,去醫院看個最簡單的感冒發燒都需要三四百元,這是不是表明我國依然存在著嚴重的藥品價格虛高的現象呢?今天上午,正在參加全國兩會的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對藥品虛高的現象不能籠統判定,而應分類來看,從我國目前實際情況看,我國經過近20輪的降價,國產藥價格虛高的問題已經基本解決,一些中成藥甚至在虧本生產,但國外一些進口藥確實依然存在著價格虛高的現象,有關部門正在與國外一些大的醫藥集團進行談判,爭取藥品早日降價。
  • 望「帶量採購」為降藥價帶來鯰魚效應
    與此前試點城市去年同藥品最低採購價相比,此次藥價平均降幅達52%,最高降幅達96%,降價效果令人欣喜。據分析,此次藥品集中採購試點之所以帶來顯著降價效應,在於採取了「帶量採購」。即通過「國家組織、聯盟採購、平臺操作」的方式,除了確保入圍藥品的性能和品質外,還明確了每個品種的採購量,從而「以量換價」,帶動價格下降。
  • 寶寶生病,吃藥、輸液、霧化哪個給藥方式好?
    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家一起說說,霧化給藥方式到底好不好。首先,我們先來做一個對比。寶寶生病時,吃藥、輸液、霧化三種常用給藥方式的原理:吃藥:口服後要先經過消化器官處理並吸收,再由血液循環將藥物輸送到肺部。
  • 懷孕了到底能不能吃藥?會對寶寶有影響嗎?哪些藥是堅決不能吃的?
    那孕期用藥應注意什麼呢?哪些藥是堅決不能用的呢?哪些藥是可以安心服用的呢? 今天,小脈就和大家說說孕期用藥這件事。 孕期用原則 擔心藥物會對寶寶產生影響,是孕媽媽們不用藥的主要原因之一。事實上,孕期不同的時間段,藥物對寶寶的影響也是不同的。
  • 帶量採購來了,部分藥價最高降90%
    國家衛健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藥政研究室主任傅鴻鵬說,此前,藥品招標採購只招不採、中標不帶量,藥價虛高空間難以有效壓縮。帶量採購就不一樣了。帶量採購約定了市場用量,同時,競標品種全部是通過仿製藥一致性評價的優質藥品,藥品質量水平大大提高,有利於百姓用上價低質優的藥品。
  • 從「一粒藥」看「十四五」醫改
    國家醫保局給出一本帳:小支架降價93%——首批國家集中帶量採購的冠脈支架均價從1.3萬元降到700元。與2019年相比,相同企業的相同產品平均降價達93%。按最新的採購量計算,預計節約費用達117億元。
  • 第二批抗癌藥零關稅來了,藥價會降嗎?
    記者 | 謝欣編輯 | 許悅112月23日,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辦公室發布通告,2021年將調整部分進口商品的最惠國稅率、協定稅率和暫定稅率。在2018年,有關部門曾發布第一批抗癌藥調整關稅至零關稅的通知,那麼,本次第二批抗癌藥和罕見病藥品原料零關稅對於國內的藥價又有什麼影響?查詢本次零關稅的名單可發現,本次零關稅政策不僅涉及抗癌藥與罕見病藥品的原料,也包括了部分進口製劑產品。
  • 高血壓患者長期服用降血壓的藥,最後會怎麼樣?
    高血壓患者:長期服用降壓藥,有什麼後果?高血壓患者長期服用降血壓的藥,最後會怎麼樣?但是中國國有句古話,叫做「是藥三分毒」,很多高血壓的朋友,有時候也會忍不住心裡打鼓,長時間吃降壓藥到底好不好?會不會有什麼副作用呢?今天我們專門請來了主治心腦血管疾病的李醫生來為大家解惑:Q:請問李醫生長期吃降壓藥到底好不好?
  • 醫保藥集採動向:談判藥平均降50%!當年的「瑪卡」神話如何延續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老朋友國風。#常山藥業稱1.4億國人陽痿被罰#今天被這麼一條新聞給笑趴了,一個藥企上市公司竟然為了提升業績預期,竟然通過在網上搜索信息的方式進行佐證。暫且不說這家上市公司的平時業績如何,單單就憑這麼不嚴謹的信息披露方式和內容,就知道中國股市中的很多企業,對於證券市場一點沒有敬畏之心。
  • 新醫改6年大眾仍抱怨看病貴 什麼稀釋了醫改獲得感
    原標題:新醫改6年大眾仍抱怨看病貴 什麼稀釋了醫改獲得感   有人把當前的部分藥價比作「瘋狂的耗子」,這隻耗子吞噬著有限的醫保經費。   宋亞平是湖北省社會科學院院長。去年底,他患了一次感冒,並未發燒,一家三甲醫院卻給他開了3天的注射用頭孢曲松鈉他唑巴坦鈉,連注射費等在內,共計1200餘元。他的第一反應就是,感冒用藥也這麼貴?
  • 花旗:預計中國下調藥價會複製日本模式 看好中生製藥(01177)及石藥...
    來源:智通財經網智通財經APP獲悉,花旗發表報告表示,近日召開了大中華地區醫療行業2019年展望的分析員會議,該行亞太區醫療行業研究部主管John Yung表示,認為中國政府進行對藥品的中央採購會有利於內地醫療行業系統,認為「4+7」先導城市計劃是可行的方案
  • 一顆藥不如一顆糖?臺灣超低藥價的背後
    在臺灣去醫院看病,其藥價之低簡直驚倒了陸客,用當地醫生的話形容,「一顆藥不如一顆糖,你打的點滴,比泡沫紅茶還便宜」。享有盛名的臺灣全民健保今年已步入第20個年頭。政府作為惟一的買家,為全民支付醫療費用,也決定「買價」,連續8次調降藥價,今年4月就調降了6800多種藥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