煉藝五十載,她自創「千千珠」編織工藝,用水晶線編出孔雀能以假亂真

2021-01-10 考拉看看

"

似乎要坐成一塊石頭。

吳虹諭口中含著水晶線,雙手不停纏繞,從清晨到黃昏,就這麼編織了近五十年。

她和三妹是水晶線編織的姐妹檔,一人擅長編織花卉,一人擅長編織動物。兩人就這麼在成都各大集市中走街串巷。無事她們就去望江樓公園和動物園觀摩各種花卉和動物。

她說,「我這個就是用幾根線編織出東西,要做得像,不然自己都看不下去」。

"

文|許藝丹

圖|受訪者提供

在犀浦的華盛廣場茶鋪裡,點上兩元一碗的素茶,可以坐在院壩的座椅上聊一整個下午。

已經77歲的吳虹諭坐在那裡,看上去很隨和,她拿出一整團顏色各異的水晶線說:「這已經放了六七年,但還是很軟,我已經有些日子不做了,做水晶線編織相當費神。」

很難想像,將單調的水晶線纏繞打結,竟然可以幻化出大自然間的蜻蜓、青蛙、小魚和各式花草。

對於水晶線編織這門手藝,吳鴻諭笑著說,自己可說是無師自通。

要說藝術啟蒙,不過是她母親手裡的那根勾勾針。吳鴻諭出生在成都市新都區新繁鎮的鄉村裡,未懂事時,吳虹諭就看見母親手裡的勾勾針編出花朵,也為戲班子縫製戲衣。

一根線可以編織出大千世界,她看著母親靈巧的手指,心生嚮往,她也愛上了針線活,自己摸索著編織各種東西。

/水晶線編織的玫瑰/

但走上這條路,吳虹諭說自己一半是愛好,一半是為養家餬口。

1959年,剛初中畢業考上彭縣中師的吳虹諭,還沒讀上一年,受大躍進的影響學校垮臺,她便只能回家務農。家中共有六姊妹,作為家中老大,吳虹諭自然與父母共同擔起生活重擔。

60年代時興膠線編織,人們用膠線編頭髮或者織成水杯套。吳虹諭心靈手巧,在街邊拿著膠線杯套研究了幾天,便學會了編織方法。但她不滿足於此。吳虹諭看著池塘中的青蛙、蝦和小魚,田野間的蝴蝶,便一邊用膠線手工編織出來,這在當時可說是首創。人們看著新奇玩意兒,也圍住吳虹諭想要買上一串,掛在衣裳的紐扣上,為略顯暗淡的青布衣裳增添一抹亮色。

/年輕時的吳虹諭和妹妹/

每逢趕集日和周末,吳虹諭和三妹拿上報紙包好水晶線編織品,就前去新都和廣漢的各大集市中去售賣。五角前的對蝦、六角錢的蝴蝶,每次上市集,吳虹諭都能收入十多元。在旅館住宿費不過五毛的年代,已是一筆不少的收入。

吳虹諭還講了一段難忘的擺地攤經歷。有時吳虹諭和三妹會壯著膽子去春熙路擺攤,但要提防著四處巡查的紅衛兵。一人放哨,一人售賣。但有次母親和三妹去春熙路卻被紅衛兵逮著了,當對方準備全部沒收時,看著哭啼的母女,便給了30元的成本價。

但這段歲月在改革開放後,戛然而止。社會急劇變革,街上行人也行色匆匆。吳虹諭走進沙發廠和印刷廠工作近十年。

2000年,更細軟和光澤度更好的水晶線面世,取代了早先的膠線。價格也從3.5元一斤,漲至10元一斤。

那時,吳虹諭已在六年前隨丈夫來成都定居,來到這座城市後,她便一門心思開始做編織。水晶線的面世,讓她有種直覺:自己可以搞新的創作了。

吳虹諭想要創作各種花卉,從花瓣,花蕊到莖葉,全部都由徒手編織,她也想編織出構造更複雜的動物。她經常到望江樓公園去觀察各類花卉,花瓣和綠葉的顏色和形狀,觀察從尖端到根本的顏色漸變,每朵花的瓣數也要記下來。她還去動物園仔細觀察動物形態。

/水晶線編織的花卉/

「做水晶線編織,需要繪畫基礎」,吳虹諭說,但她是用水晶線「作畫」。

吳虹諭的妹妹擅長做花卉編織,而她擅長動物編織。她拿出自己和三妹早年做出的作品圖片,從天堂鳥、風信子、鬱金香、玫瑰、牡丹,再到母雞、孔雀,如果不仔細觀看,很難相信這是用水晶線編織而成的。每朵花都有形態,高低錯落,葉的邊緣甚至微卷。孔雀的羽毛相當難把握,從褐色到綠色的漸變,再到靈動的眼神,十分逼真。

吳虹諭說,「我們都是將一盆花放在面前,或是對著動物的圖片,再用手中的水晶線編織出相同的大小和模樣,要有立體感相當難。」

/水晶線編織的金魚/水晶線編織的兔子/

確實如此,編織而成的作品,捏上去飽滿,裡面卻沒有骨架。看上去簡單,但這種編織工藝相當繁複:首先要選取所需長度和顏色的編織線,將其中一根作為經線,一手握住經線一端,再用嘴含著另一端,在經線上固定緯線,以經線為軸,用緯線在經線上纏繞打結,一直到所需的長度。再根據編織需要,增加經線或緯線。

如果要做成一件花卉作品,使用的水晶線要上百根。但整件作品卻看不到接線口,吳虹諭莞爾一笑,「那是我把線頭都藏在裡面」。

水晶線根根纏繞,即使剪去起頭的線,也不會鬆開。編織物品的表面由許多小珠子組成,「其實整件作品也是由許多『結』組合而成」。這種編法工藝被吳虹諭稱為「千千珠」,為她自己所創。

/水晶線編織動物組合/

她曾在2003年以「水晶線千千珠的編制方法及編織品」為名申請國家專利。專利書內描述了孔雀從嘴、頭、頸部、胸部和背部到腿腳和鳳冠等十項編織工藝。而這只是「千千珠」工藝的冰山一角。編織的對象不同,編法自然不同。

吳虹諭非常實在地說,「讓我編可以,但要說怎麼編太難。」

2003年申請的國家專利,卻在2008年5月14日才頒發下來,正逢時年的「5·12」汶川大地震。吳虹諭坦誠,撞上那個節骨眼,似乎自己的手藝也與機緣擦肩而過。

吳虹諭曾經收過的徒弟,靠在學校門口賣膠線編織的小玩意,憑藉多年收入已經買房。

但吳虹諭似乎錯過了以此賺錢的機會,她說自己不想做那些小東西,害怕浪費自己的時間,「心思都拿去搞創作了,沒有把心思放在賺錢上」。

她說自己從前經常每天從早做到晚,「連覺都不想睡」,就像著了魔,想方設法地創新。

吳虹諭曾經在送仙橋擺攤時,認識了創作最小布鞋的李倩,對方送給她僅有兩釐米大小的布鞋。她看著布鞋,似乎受到啟發,想編出水晶線鞋。經過無數次失敗,最終她編織出長僅1.34釐米的鞋子,只有指甲蓋大小。模樣雖小,吳虹諭也得按比例依次做出鞋底,鞋幫和鞋尖。

回想這些年做過的作品,吳虹諭說,2009年編一對鴛鴦的經歷讓她印象非常深刻。鴛鴦的頭低垂,似在竊竊私語,畫面唯美,但要用水晶線表現低垂的頭可把吳虹諭難倒了。她只有去動物園不斷觀察鴛鴦神態,花了好幾天時間,吳虹諭才終於編織出她想要的鴛鴦腦袋。

這件作品最終在首屆成都文藝雙年展上獲得了極高讚譽。

做了大半輩子,吳虹諭卻說這些年從未感覺過疲倦,「很多人做這個做傷了,但我沒有,因為有成就感,我就越做越想做。」

多年的投入也終於獲得回報。在2011年,吳虹諭的作品「水仙花」、「公雞母雞」、「孔雀牡丹」更是入選了首屆民間工藝百家精品展。

/水晶線編織蝦/吳氏姐妹編織的中國結/

只是這些作品要麼被售賣,要麼被收藏,留在吳虹諭身邊的已經很少。她不覺得可惜,指了指腦袋,「怎麼編的方法都在這裡,想編再編就是了。」

但常年埋頭做水晶線編織,年近77歲的吳虹諭,頸椎狀態不太好。她也說,要重新做太費力,似乎精力不如從前。

目前,對於人生,她還有其它安排。

近些年,她重新撿起了唱歌。少女時代的吳虹諭對文學、美術和音樂都很感興趣。只是這些年專心做水晶線編織,放下許多愛好。如今年紀大了,她又重新撿拾起來。

說著她便現場唱了段《紅燈記》裡的那段唱詞,「我家的表叔數不清……」,歌唱的過程中似有時光流轉,心情的愉悅讓吳虹諭的臉上也有了紅暈。

吳虹諭的小妹吳虹霖常常說她,「天天跟個年輕人一樣, 什麼都喜歡嘗試」。小妹目前跟著吳虹諭一同做水晶線編織。

但吳虹諭說,自己唱起歌來,心情好,「也想把從前的歲月追回來」。

蓉漂問卷調查

96編輯器

吳虹諭

水晶線編織

Q:你什麼時候來的成都?

A:2003年因為結婚來的成都。

Q:你來成都最大的改變是什麼?

A:來這裡後安安心心地在做水晶線編織,就喜歡做,越編越想編。

Q:你最喜歡的成都的一道菜是什麼?

A: 都差不多,都還可以。

Q:你最喜歡去成都的哪個地方?

A:草堂公園。

Q:你最欽佩的人是誰?

A:多了,書法家謝季筠,畫家謝臨楓。

Q:你最希望擁有哪種才華?

A:就編織和唱歌。

Q:你目前的心境怎樣?

A:把身體弄好,編織時常動腦對身體比較好。

Q:你最喜歡的一本書或是一部電影是什麼?

A:《家春秋》、《紅樓夢》、高爾基的文學三部曲。

Q:你的業餘愛好是什麼?

A:唱歌,文學,欣賞花。

Q:要成為你的朋友,他需要有什麼特點?

A:心靈要相通,要麼聊得來,要麼懂得欣賞,酒逢知己千杯少,或者人品好的。

Q:如果人生可以從頭再來,你會選擇做什麼?

A:想唱歌,那是我的夢想,年輕時候,青海民族歌舞團經過朋友推薦就可以去,但是生產隊不開證明,大隊不給開章,也就沒去成,感覺很遺憾。

Q:如何用一句話形容成都?

A:來了後就不想走的城市,氣候好,環境也很宜人。

Q:如何用一句話形容自己?

A:生活在成都很愉快,唱歌很愉快,也不生病,很快樂。

相關焦點

  • 古代黃金工藝 · 炸珠
    從公元前三千年起,金粟工藝(或稱焊珠技術)就已出世,隨著漢代陸上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這一精妙技藝也通過曲折的路線在東漢時期傳入中國,從此在漢唐金工中大放異彩。 炸珠通常和掐絲編織鑲嵌一同使用,「金筐寶鈿」是唐人對當時流行的寶石鑲嵌形式的專用稱呼。利用細金絲盤成紋飾的外輪廓,焊粘到器表上,形成金絲盤繞成的圖案,即是「金筐(框)」 。
  • 「凡人故事」榆林有位「手工編織達人」,巧手編織堅守20多年
    幾顆珠子,一根魚線,在她手裡一會兒就能變成一件精美的工藝品,這便是王愛蘋堅守了二十多年的事業,她用一根根線、一顆顆珠編織出自己的美好生活。從1993年在鎮川開店到現在已經有20多年了,店裡手工藝品大多出自於我和老公之手,」王愛蘋說,店裡現在手編類、串珠類、刺繡類、毛衣類以及各種抽紙盒、筆筒等各類工藝藝術品種類繁多,其中編織、老虎枕等刺繡類更受顧客青睞。
  • 非遺傳承人張國慶的繩編情結:傳承幸福中國結 編織祥和中國年
    1月7日,記者走進青羊區送仙橋社區的張國慶工作室,一眼便望見窗臺旁的木桌上擺放了各類編藝作品,老鼠、蝴蝶、鳥……今年66歲的張國慶自幼與繩編結緣,系統鑽研繩編技藝28年,她用幾根繩子、一根針線、一把剪刀、一隻打火機,以匠心傳承幸福中國結,編織祥和中國年!
  • 學會編織編繩有多酷?麻繩、打包帶、呼啦圈都能拿來編,附教程!
    編繩詳細圖解,這些手工藝乾貨你必須get!今天的內容是編織編繩類,關於編繩,前面我們也學習過不少,很多是與其它的工藝結合起來的。六股繩編織方法繩編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一種編織手工,用途也非常廣泛,在編織手鍊、手繩、鑰匙鏈或裝飾品中都有用到繩編的地方,還有我們頭髮的麻花辮,也是用編繩的手法編織而成的。編繩可以使用的材料有很多,如皮革繩、尼龍繩、棉繩、繡線以及塑料軟繩等等都可以。
  • 學會編織編繩有多酷?麻繩、打包帶、呼啦圈都能拿來編,附教程
    今天的內容是編織編繩類,關於編繩,前面我們也學習過不少,很多是與其它的工藝結合起來的。六股繩編織方法繩編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一種編織手工,用途也非常廣泛,在編織手鍊、手繩、鑰匙鏈或裝飾品中都有用到繩編的地方,還有我們頭髮的麻花辮,也是用編繩的手法編織而成的。
  • 一代「棕」師 用棕櫚葉編織出「動物世界」
    一代「棕」師 用棕櫚葉編織出「動物世界」「花鳥魚蟲,飛禽走獸,十二生肖,無論什麼,只要我看一遍都能用棕櫚葉編織出來。」陳雲飛一邊用手快速靈活地編織著蜘蛛,一邊得意地對記者說道。    今年34歲的陳雲飛,出生在新建區流湖鎮上的一個棕編世家,「我的手藝是從我爺爺那學到的,小時候家裡窮,我爺爺就用棕櫚葉編織了幾隻螞蚱、蜻蜓之類的小動物給我當玩具。」陳雲飛說,耳濡目染下,上小學的時候,他也能漸漸做一些昆蟲之類簡單的棕編。
  • 3款精美編織項鍊,一起編織出粉紅色的少女心
    自己編織項鍊掛件,省錢又新穎。秋天到了,可以給自己的秋裝,毛衣搭配一個掛件啦。看看你喜歡哪一種編織項鍊呢?8.然後返折從線下穿過再自上而下繞圈,並從開始的圈裡穿出。9.拉緊線繩。10.穿入一顆方形塑料珠。11.重複步驟7~9。12.重複步驟10、11。
  • 編出美好生活!嘉興秀洲非遺傳人編織「王店籃」半個世紀
    編了52年竹籃子的鐘師傅,跟記者聊著天,手上的活卻不曾停下,「幹了那麼多年,都習慣了,也放不下。」幾十年前,在秀洲區王店鎮,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幾隻竹子編成的籃子,當地人把這種有著圓圓肚子的籃子叫「王店籃」,它的用途主要是裝東西。大家把會編織這種竹製品的師傅叫「竹匠師傅」,他們把竹子做成畚箕、蠶匾、草筐、背簍等農具,在農村,需求量很大。鍾永和14歲進廠學編織竹具,至今已經有52年了。
  • 朝陽崔各莊有位手工編織達人:繩結翻轉,巧手成編
    多年來,她飽含熱情勤學苦練,逐漸從一名學員成長為手工編織達人。在深耕結繩工藝的同時,她不斷探索利用社區手工課、比賽活動、抖音直播課等方式傳播推廣結繩技法。她說:「我想用自己的行動,帶動更多人了解並愛上這項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
  • 七旬老人馮後貴堅守技藝50載 編織工藝後繼有人
    老人在編織籃子編匠手藝代代傳承今年72歲的馮後貴老人說,他出生在編匠世家,祖祖輩輩都靠編籃子、編筐、編糞箕這個民間老手藝養家餬口,他從事這門手藝已經「你看這籃子,過去每一戶農家都會有好幾個,割草拾草要用它,收種莊稼要用它,上街買菜也會用上它。別看現在資源豐富了,很多農村人家還是離不開它。過年時買年貨,把吃的裝進籃子,用繩子掛在高處,饞嘴的貓只能在下面聞聞味。」馮後貴老人說,在歷史的長河中,人們用柳條、臘條、桑條、紫穗槐條等植物細枝編織籃子等用具,是很難追根求源的,只可以說這是祖先們的聰明才智。
  • 「中國文化符號之3」千千中國結——東方文化的巧妙神韻
    網絡圖「千千中國結,悠悠中華情」!中國結是一種古老的編織藝術。一根根五彩的絲線,懸垂在居室四周,古樸而風情流轉。在史前時代,先民是用繩結的變化來記事的。據《易·繫辭》載:「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目契。」東漢鄭玄在《周易注》中道:「結繩為約,事大,大結其繩;千千中國結--東方文化的巧妙神韻小,小結其繩」。「繩」與「神」諧音,故古有對繩子崇拜記錄。在漢文化中,「結」字是一個表示力量、和諧,充滿情感的字眼。
  •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劉嘉峰:小小竹絲,編出人生精彩
    劉嘉峰開始練習編織山水、花鳥圖案。到了中學時期,他已經能在一把篾扇上編出10到20個漢字。這樣的扇子一傳開,鄉民們把劉嘉峰稱為「神童」「編扇第一高手」。鄉糧站、學校、鄉政府機關工作人員紛紛登門,向他定製竹扇。  劉嘉峰借鑑被面提花的編織原理,經過反覆嘗試、研習,發明了竹編「提花編織法」,能夠編出明暗不同、層次分明的複雜圖案。
  • 長沙聽障夫婦用棕葉編織動物 創新傳承遠銷海外
    【解說】振翅飛舞的白鶴、活靈活現的九龍戲珠,這些栩栩如生的棕編作品,均出自長沙一對聽障夫婦周佳霖和黃小平之手。30年來,周佳霖不斷鑽研,創新手藝,不僅成為長沙棕編非遺傳承人,還申請了三項專利,其產品咬指蛇和平衡蜻蜓在海內外備受追捧。   棕編也被稱為棕葉編,是用中國南方普遍生長的棕櫚樹葉進行編織的一種民間技藝。
  • 看哭,梅豔芳一聲拜拜結束了她的時代,千千闕歌只是一聲再見
    如浮雲聚散纏結這滄桑的倦顏漫長路驟覺光陰退減歡欣總短暫未再返哪個看透我夢想是平淡曾遇上幾多風雨翻編織我交錯夢幻電影《夕陽之歌》劇照《千千闕歌》是當時當紅的歌星陳慧嫻演唱,因為當時陳慧嫻正在喜歡一個男孩,所以她把自己的感情都放在了這首歌裡面。
  • 棕葉編織傳承人張建林:一雙巧手編出萬千世界
    這是張建林的另一個身份:寧波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棕葉編織技藝的傳承人,也是浙東地區的唯一傳承人。棕編是一門傳統手工技藝,以棕櫚樹葉為原料編織。古時,許多農家的蒲扇、草鞋等生活用具皆由棕櫚葉編織而成,但先人的創造力不局限於此,他們鑽研編織各種自然形態,供孩童玩樂。「江南棕編與其他棕編不同,江南棕編以出神為上佳,而其他棕編則以出形為主。
  • 《千千闕歌》版本考及其他
    今年早些時候有網友指出:千千闕歌的「闕」字,好像用錯了。「闕」是古代皇宮兩邊的瞭望樓或是陵墓前豎立的石雕,所謂「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千千闕歌」是「千千首歌」的意思,這裡的「que」,應該是「闋」。此言一出,引發粵語歌歌迷一片大譁:原來唱了那麼多年,連歌名都沒搞清楚。陳慧嫻原版唱片裡寫的是「闋」
  • 洛陽氣球編織達人郭帥秀絕活 用氣球編出玫瑰花
    近日,記者在網上看到了一件非常有個性的情人節禮物——用氣球編織的玫瑰。昨日,洛陽晚報記者見到了氣球編織達人郭帥,並見識了他的巧手。  昨日上午,洛陽晚報記者在我市一間酒吧內,見到了這個27歲的大男孩。給氣球打氣、測量氣球大小、固定……他用半個小時就編了一個約1.5米高的心。工作之餘,郭帥又向記者展示了他的其他作品的圖片,情侶小人兒、玫瑰、各種小動物……每件都非常精緻。
  • 民間藝人韓光英將生活元素融入紙編藝術,讓零散材料散發創意光芒
    編織工藝是中國民間美術的一個組成部分,凝聚著勞動人民的智慧,這些編織的工藝品在古代社會主要用於生產生活,其取材、編織手法、造型等都有著獨特的美感,散發自然、質樸的情調。紙編作為編織工藝的一個重要分類,一直傳承在民間,頗受編織藝人的青睞,中國紙編畫、紙編工藝品也頗受文人墨客的喜受。
  • 上世紀八十年代景泰藍花絲工藝賞盤~有鳳來儀
    《上世紀八十年代景泰藍花絲工藝賞盤~有鳳來儀》拉花絲工藝為景泰藍製作工藝中較為獨特的技術形式,其依據所需銅絲粗細而作模具,拉出大小不一之銅絲,加以鍍金工藝,再把所拉銅絲,手工編織出各種銅繩,再根據盤面圖案,手工掐製成所需圖形,從而使其具雍容華貴、富麗堂皇之宮庭風格。其工藝繁複,手工程度極高。
  • 7種轉運珠手繩編法,7種不同款式!圖解清晰!
    搭配上面,目前市場上主流款式是黃金轉運珠搭配紅繩,金色與紅色這兩種顏色在 中華的傳統意義上,都能給人一種富貴吉祥的的感覺。1轉運珠手鍊編法編前準備:兩根繩子,三個手鍊飾物和兩個轉運珠。1、找一根繩子,對摺,編個雙聯結,不要拉緊。2、另外取一根繩子,對摺,塞入結內,將結拉緊。3、中間的兩根繩子編兩次蛇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