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似乎要坐成一塊石頭。
吳虹諭口中含著水晶線,雙手不停纏繞,從清晨到黃昏,就這麼編織了近五十年。
她和三妹是水晶線編織的姐妹檔,一人擅長編織花卉,一人擅長編織動物。兩人就這麼在成都各大集市中走街串巷。無事她們就去望江樓公園和動物園觀摩各種花卉和動物。
她說,「我這個就是用幾根線編織出東西,要做得像,不然自己都看不下去」。
"
文|許藝丹
圖|受訪者提供
在犀浦的華盛廣場茶鋪裡,點上兩元一碗的素茶,可以坐在院壩的座椅上聊一整個下午。
已經77歲的吳虹諭坐在那裡,看上去很隨和,她拿出一整團顏色各異的水晶線說:「這已經放了六七年,但還是很軟,我已經有些日子不做了,做水晶線編織相當費神。」
很難想像,將單調的水晶線纏繞打結,竟然可以幻化出大自然間的蜻蜓、青蛙、小魚和各式花草。
對於水晶線編織這門手藝,吳鴻諭笑著說,自己可說是無師自通。
要說藝術啟蒙,不過是她母親手裡的那根勾勾針。吳鴻諭出生在成都市新都區新繁鎮的鄉村裡,未懂事時,吳虹諭就看見母親手裡的勾勾針編出花朵,也為戲班子縫製戲衣。
一根線可以編織出大千世界,她看著母親靈巧的手指,心生嚮往,她也愛上了針線活,自己摸索著編織各種東西。
/水晶線編織的玫瑰/
但走上這條路,吳虹諭說自己一半是愛好,一半是為養家餬口。
1959年,剛初中畢業考上彭縣中師的吳虹諭,還沒讀上一年,受大躍進的影響學校垮臺,她便只能回家務農。家中共有六姊妹,作為家中老大,吳虹諭自然與父母共同擔起生活重擔。
60年代時興膠線編織,人們用膠線編頭髮或者織成水杯套。吳虹諭心靈手巧,在街邊拿著膠線杯套研究了幾天,便學會了編織方法。但她不滿足於此。吳虹諭看著池塘中的青蛙、蝦和小魚,田野間的蝴蝶,便一邊用膠線手工編織出來,這在當時可說是首創。人們看著新奇玩意兒,也圍住吳虹諭想要買上一串,掛在衣裳的紐扣上,為略顯暗淡的青布衣裳增添一抹亮色。
/年輕時的吳虹諭和妹妹/
每逢趕集日和周末,吳虹諭和三妹拿上報紙包好水晶線編織品,就前去新都和廣漢的各大集市中去售賣。五角前的對蝦、六角錢的蝴蝶,每次上市集,吳虹諭都能收入十多元。在旅館住宿費不過五毛的年代,已是一筆不少的收入。
吳虹諭還講了一段難忘的擺地攤經歷。有時吳虹諭和三妹會壯著膽子去春熙路擺攤,但要提防著四處巡查的紅衛兵。一人放哨,一人售賣。但有次母親和三妹去春熙路卻被紅衛兵逮著了,當對方準備全部沒收時,看著哭啼的母女,便給了30元的成本價。
但這段歲月在改革開放後,戛然而止。社會急劇變革,街上行人也行色匆匆。吳虹諭走進沙發廠和印刷廠工作近十年。
2000年,更細軟和光澤度更好的水晶線面世,取代了早先的膠線。價格也從3.5元一斤,漲至10元一斤。
那時,吳虹諭已在六年前隨丈夫來成都定居,來到這座城市後,她便一門心思開始做編織。水晶線的面世,讓她有種直覺:自己可以搞新的創作了。
吳虹諭想要創作各種花卉,從花瓣,花蕊到莖葉,全部都由徒手編織,她也想編織出構造更複雜的動物。她經常到望江樓公園去觀察各類花卉,花瓣和綠葉的顏色和形狀,觀察從尖端到根本的顏色漸變,每朵花的瓣數也要記下來。她還去動物園仔細觀察動物形態。
/水晶線編織的花卉/
「做水晶線編織,需要繪畫基礎」,吳虹諭說,但她是用水晶線「作畫」。
吳虹諭的妹妹擅長做花卉編織,而她擅長動物編織。她拿出自己和三妹早年做出的作品圖片,從天堂鳥、風信子、鬱金香、玫瑰、牡丹,再到母雞、孔雀,如果不仔細觀看,很難相信這是用水晶線編織而成的。每朵花都有形態,高低錯落,葉的邊緣甚至微卷。孔雀的羽毛相當難把握,從褐色到綠色的漸變,再到靈動的眼神,十分逼真。
吳虹諭說,「我們都是將一盆花放在面前,或是對著動物的圖片,再用手中的水晶線編織出相同的大小和模樣,要有立體感相當難。」
/水晶線編織的金魚/水晶線編織的兔子/
確實如此,編織而成的作品,捏上去飽滿,裡面卻沒有骨架。看上去簡單,但這種編織工藝相當繁複:首先要選取所需長度和顏色的編織線,將其中一根作為經線,一手握住經線一端,再用嘴含著另一端,在經線上固定緯線,以經線為軸,用緯線在經線上纏繞打結,一直到所需的長度。再根據編織需要,增加經線或緯線。
如果要做成一件花卉作品,使用的水晶線要上百根。但整件作品卻看不到接線口,吳虹諭莞爾一笑,「那是我把線頭都藏在裡面」。
水晶線根根纏繞,即使剪去起頭的線,也不會鬆開。編織物品的表面由許多小珠子組成,「其實整件作品也是由許多『結』組合而成」。這種編法工藝被吳虹諭稱為「千千珠」,為她自己所創。
/水晶線編織動物組合/
她曾在2003年以「水晶線千千珠的編制方法及編織品」為名申請國家專利。專利書內描述了孔雀從嘴、頭、頸部、胸部和背部到腿腳和鳳冠等十項編織工藝。而這只是「千千珠」工藝的冰山一角。編織的對象不同,編法自然不同。
吳虹諭非常實在地說,「讓我編可以,但要說怎麼編太難。」
2003年申請的國家專利,卻在2008年5月14日才頒發下來,正逢時年的「5·12」汶川大地震。吳虹諭坦誠,撞上那個節骨眼,似乎自己的手藝也與機緣擦肩而過。
吳虹諭曾經收過的徒弟,靠在學校門口賣膠線編織的小玩意,憑藉多年收入已經買房。
但吳虹諭似乎錯過了以此賺錢的機會,她說自己不想做那些小東西,害怕浪費自己的時間,「心思都拿去搞創作了,沒有把心思放在賺錢上」。
她說自己從前經常每天從早做到晚,「連覺都不想睡」,就像著了魔,想方設法地創新。
吳虹諭曾經在送仙橋擺攤時,認識了創作最小布鞋的李倩,對方送給她僅有兩釐米大小的布鞋。她看著布鞋,似乎受到啟發,想編出水晶線鞋。經過無數次失敗,最終她編織出長僅1.34釐米的鞋子,只有指甲蓋大小。模樣雖小,吳虹諭也得按比例依次做出鞋底,鞋幫和鞋尖。
回想這些年做過的作品,吳虹諭說,2009年編一對鴛鴦的經歷讓她印象非常深刻。鴛鴦的頭低垂,似在竊竊私語,畫面唯美,但要用水晶線表現低垂的頭可把吳虹諭難倒了。她只有去動物園不斷觀察鴛鴦神態,花了好幾天時間,吳虹諭才終於編織出她想要的鴛鴦腦袋。
這件作品最終在首屆成都文藝雙年展上獲得了極高讚譽。
做了大半輩子,吳虹諭卻說這些年從未感覺過疲倦,「很多人做這個做傷了,但我沒有,因為有成就感,我就越做越想做。」
多年的投入也終於獲得回報。在2011年,吳虹諭的作品「水仙花」、「公雞母雞」、「孔雀牡丹」更是入選了首屆民間工藝百家精品展。
/水晶線編織蝦/吳氏姐妹編織的中國結/
只是這些作品要麼被售賣,要麼被收藏,留在吳虹諭身邊的已經很少。她不覺得可惜,指了指腦袋,「怎麼編的方法都在這裡,想編再編就是了。」
但常年埋頭做水晶線編織,年近77歲的吳虹諭,頸椎狀態不太好。她也說,要重新做太費力,似乎精力不如從前。
目前,對於人生,她還有其它安排。
近些年,她重新撿起了唱歌。少女時代的吳虹諭對文學、美術和音樂都很感興趣。只是這些年專心做水晶線編織,放下許多愛好。如今年紀大了,她又重新撿拾起來。
說著她便現場唱了段《紅燈記》裡的那段唱詞,「我家的表叔數不清……」,歌唱的過程中似有時光流轉,心情的愉悅讓吳虹諭的臉上也有了紅暈。
吳虹諭的小妹吳虹霖常常說她,「天天跟個年輕人一樣, 什麼都喜歡嘗試」。小妹目前跟著吳虹諭一同做水晶線編織。
但吳虹諭說,自己唱起歌來,心情好,「也想把從前的歲月追回來」。
蓉漂問卷調查
96編輯器
吳虹諭
水晶線編織
Q:你什麼時候來的成都?
A:2003年因為結婚來的成都。
Q:你來成都最大的改變是什麼?
A:來這裡後安安心心地在做水晶線編織,就喜歡做,越編越想編。
Q:你最喜歡的成都的一道菜是什麼?
A: 都差不多,都還可以。
Q:你最喜歡去成都的哪個地方?
A:草堂公園。
Q:你最欽佩的人是誰?
A:多了,書法家謝季筠,畫家謝臨楓。
Q:你最希望擁有哪種才華?
A:就編織和唱歌。
Q:你目前的心境怎樣?
A:把身體弄好,編織時常動腦對身體比較好。
Q:你最喜歡的一本書或是一部電影是什麼?
A:《家春秋》、《紅樓夢》、高爾基的文學三部曲。
Q:你的業餘愛好是什麼?
A:唱歌,文學,欣賞花。
Q:要成為你的朋友,他需要有什麼特點?
A:心靈要相通,要麼聊得來,要麼懂得欣賞,酒逢知己千杯少,或者人品好的。
Q:如果人生可以從頭再來,你會選擇做什麼?
A:想唱歌,那是我的夢想,年輕時候,青海民族歌舞團經過朋友推薦就可以去,但是生產隊不開證明,大隊不給開章,也就沒去成,感覺很遺憾。
Q:如何用一句話形容成都?
A:來了後就不想走的城市,氣候好,環境也很宜人。
Q:如何用一句話形容自己?
A:生活在成都很愉快,唱歌很愉快,也不生病,很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