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結緣價投,始於年少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開市交易,至2020年,我國A股市場已經歷經風雨三十載。它在牛熊交替之間風雲變幻,無數機構和自然人投資者在股市中跌宕起伏,享受過上證指數站上6124點與5178點的頂峰瞬間,也經歷過大跌熔斷之後的至暗時刻,張明便是這變幻莫測的市場參與者與見證者之一。
張明擁有北京理工碩士學位,高學歷的他擁有著超乎常人的邏輯思維能力,也許,這正是他日後能在金融圈站穩腳跟的天然優勢。
1998年,張明受到父親的影響,第一次與股票結緣,而這一次結緣,似乎是冥冥之中的註定。他喜歡與K線為伍的日子,感受到了投資的魅力。為增加自己的專業素養,自2005年起,張明在國金證券、香港對衝基金等金融機構就職,從小小的分析師做起,在兢兢業業工作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加深自己對投資的理解,正所謂量變引起質變,連他自己都未曾真切意識到,其實在這日復一日的努力中,投資實力也實現的突飛猛進的提升,這樣巨大的進步,不僅僅來源於對K線圖的把握,更是來源於他根植於心的價值投資理念。
張明曾系統深度研究巴菲特價值投資理念,以及證券分析之父格雷厄姆、費雪、等人的投資策略,發現他們成功主要原因是他們從來不去追逐市場的短期利益,反而會竭力避免被市場高估價值的企業及股票。但是,一旦看中某投資對象,他們會花相當長的時間去耐心等待,並慢慢買入和長期持有。而事實上價值投資不僅給他們創造了不菲的收益,也讓他們的理念被全世界的投資者奉為圭臬。
而張明對於價值投資理念,做到了知行合一,他堅信,唯有選擇優質公司,長期持有,才能讓投資創造價值,正是這份信仰,讓他在工作中創造了佳績,同時也轉變了他的人生軌跡。2019年6月27日,張明創立了青島明和星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開啟了創業新徵程,從此由分析師張明變成了私募創始人張明,而團隊投資的核心理念,仍然是價值投資。
二、優化模型,深度研究
對於價值投資,在國內經常受到質疑,因為我國股市向來牛短熊長,又會時長出現黑天鵝事件,這樣的市場下,堅持價值投資沒有好結果。
而張明對此卻不以為然,他認為價值投資理念應該適應於任何投資市場,任何公司它的價格總歸會圍著價值下上波動,而巴菲特的投資方法正好在公司價格大幅低於價值之時大舉買入,在價格大幅超出價值時出獲利了結,如此,價值投資在我國市場上也一樣有用武之地。而為了更好的將價值投資落地於A股,張明總結了一套先進且卓有成效的理念,這個理念,也讓他實現了年化複合收益率25%的優秀戰績。
張明的理念是:我國的價值投資,一定要基於針對公司進行深度基本面研究。
更多地研究是為了更準地決策,如何去研究公司基本面,張明對此也手到擒來。在做分析師的日子裡,張明就能熟練運用DCF模型(現金流折現估值)進行企業估值,將企業未來多年的自由現金流,折算出企業目前價值,再與當前股價相比,決定是否買入。
DCF法是認識企業內在價值的重要思維方式,但實際運用中也會有些局限。而要準確的把握企業的脈搏,更加需要敏銳的商業洞察力。作為創始人兼投資總監的張明,每天堅持學習新的商業模式、新的經濟動態,不斷提升自己。
張明坦言,不僅要對企業所處行業、競爭格局、自身的商業模式、產品,以及管理層情況有深入的認知和理解,更要綜合分析,預判這家公司能否在未來跟隨行業成長,或者提升自身的市場份額,這樣縝密的思考不像是做PE的,有時,同行會笑稱,張明是想搶風投的飯碗了。
三、學會擇股,掌握價投
在張明看來,擇股是投資成功的基礎,對於如何挑選到真正有價值的公司,他也在精益求精。總結20年的投資經驗,張明覺得,擇股的關鍵在於:
1)公司規模足夠大;持續經營,是做價值投資的基礎,公司規模大,也反映了其實力雄厚、商譽優良、信用等級高、潛在的資本收益率也比較穩定。
2)卓越的公司要具有被驗證了的持續盈利能力;持續穩定地經營和發展是獲取利潤的基礎;而最大限度的獲取利潤又是企業持續穩定發展的目標和保證:只有在不斷地獲取利潤的基礎上,企業才可能發展。
3)在負債極少的情況下,公司具有良好的淨資產回報率;淨資產回報率反映股東權益的收益水平,指標值越高,說明投資帶來的收益越高。巴菲特有句名言,如果只能選擇一個指標來衡量公司經營業績的話,那就選淨資產收益率吧。
4)有能力的管理層;管理層能夠直接決定企業的走向,所以我們需要有開闊的眼界、有洞察力和正確的決策能力的管理層的公司,從而去投資他們。
5)業務簡單;去除掉某些浮誇的表述,剔除掉那些看似增加了格調實則沒有任何意義的偽概念,找到其核心的業務價值,大家都看得懂的且稱讚的東西,一定不會錯。
6)有明確的報價,價格和價值有良好的匹配度。實際上,商品的價格雖然以價值為基礎,但還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使其發生變動,因此經常會發生價值與價格不一致的現象,而在價值投資中要極力避免這一類的公司和股票,因為會增加不確定性
四、產業升級,未來可期
多年以來,我國一直被稱為「世界工廠」,但是,究其核心,我們還是利用自己低廉的勞動力成本,讓自己成為了一個優質的製造業下遊,換句話說,這是享受了人口紅利。
而現在,原來的產業結構也遇到了巨大的瓶頸,急速攀升的勞動力成本,讓原有的低端代工模式產生了停滯,且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過剩產能無法對接與之相匹配的足夠內需,亦無法獲得能夠維持其生存的足夠利潤。因此,產業機構調整勢在必行,也確實是在艱難中前進。
張明認為,產業結構的升級更加依賴科技的創新,尤其是在貿易戰背景下,我國對於高精尖技術非常渴望。然而創新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長期的積累才能達成質變,技術封鎖的突破是經濟結構轉型的關鍵,但這是一個長期問題。
產業結構升級雖然道阻且長,但是「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對於我國來說,大趨勢是不會改變的,正如有些學者所說,未來十年,最好的投資在中國。
第一,未來產業機構會繼續升級換代。
第二,未來會繼續推進城市化進程。中國城鎮化率不到60%,與發達國家還有一定差距,補足這一缺口,中國還要一二十年。未來,我國會更強調城鄉的一體化,鄉村振興會帶來更多的投資機遇。同時,還會出現一批地區經濟的新增長極。
第三,創新。我國在全球的新經濟獨角獸企業僅次於美國,這些公司會影響一個時代,而這些獨角獸的產生又會帶動上下遊產業產生更多的創新,良性循環下更能創造出更多的機遇。
五、核心資產,領軍為上
核心資產,在價值投資的理念裡,核心資產普遍具有高穩定性、高ROE,是價值投資青睞的對象。
在張明看來,在過去40年的改革開放中,存在著一批公司治理健全、產品服務優質的企業。比如各自領域的領軍企業,還有那些確定性與成長性兼具的企業,這些才是核心資產,所以,找到這些優秀的公司,與之成長,這是我們的任務。
當前的時代背景下,對於我國的市場,如果要說核心資產所在的領域,有一些高科技含量的領域值得重點關注,比如5G、晶片下半場(5G電子設備、應用、雲計算;晶片設備、材料、製造),新能源車產業鏈、基建相關的設備、新材料,都極可能產生新的核心資產,成為A股乃至國家經濟增長的新動力。
張明認為,核心資產是會隨著時代發展和市場的改變而改變的,比如,我國的消費股,美國的科技股,邏輯沒有問題,差別只在市場不同而已。
現在,張明除了要做一名優秀的基金經理,還是明和星私募總經理,對客戶和員工的雙重責任,讓張明的擔子更重,所以,他告訴自己,要走的更穩。他帶領他的團隊,踐行價值投資,不僅要做中國優秀企業的長期陪伴者,還要為提升全人類的理財智慧而奮鬥。未來,他將繼續在投資領域孜孜探索,砥礪向前,明和星也會在他的帶領下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