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古代君王譜】後高句麗

2021-02-23 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
後高句麗

 

後高句麗(901年-918年),又稱「泰封國」(《資治通鑑》中作「大封國」),是朝鮮半島後三國時期的北部政權。891年,新羅貴族弓裔起兵反新羅,894年稱將軍,898年建都松嶽(今開城),901年稱王,國號為「高麗」(後高句麗),904年改國號「摩震」,911年改國號「泰封」,918年被弓裔部下王建所建的高麗王朝所滅。

1.歷史

新羅沒落王族弓裔依賴梁吉起義軍的力量發展成為統一新羅末年的地方軍閥。898年,弓裔徹底背叛梁吉農民起義軍後定都松嶽郡,並很快控制新羅北部和中部地區。901年,弓裔自立為王,國號為「高麗」(後高句麗),904年改國號「摩震」,年號「武泰」,並遷都於鐵原。911年,弓裔改國號為「泰封」。

後高句麗設廣評省和兵部等文武機構,廣泛招攬各方人才,「來降者眾多」,之中包括後來的高麗太祖王建。弓裔在王建的建議下設立了水軍基地,控制了西南海上通道。此外,他還在大同江流域設置浿水十三鎮,使後高句麗的勢力範圍北至清川江流域,南至慶尚道。

弓裔「入新京,修葺觀闕樓臺,窮奢極侈」,並自稱「彌勒佛」下凡,「令國人呼新羅為滅都,凡自新羅來者,盡誅殺之。」,引發不滿。918年6月,王建與弓裔諸多部下聯合發動宮廷政變,改國號高麗。弓裔在逃亡途中被民眾所殺。

2.君主列表

諱名

年號

在位時間

金弓裔

武泰
 聖冊
 永德萬歲
 政開

901年-918年

3.弓裔

弓裔(韓語:궁예,869年6月18日(陰曆五月五日)-918年7月24日(陰曆六月十四))出身新羅沒落公族,姓金氏,朝鮮半島後三國之一泰封國(後高句麗)的建立者,也是唯一一位統治者。因眇一目,人稱一目大王(일목대왕)。曾出家,法名善宗(선종)。早年投奔梁吉農民軍,得勢後自立為王,自認是救主彌勒佛下凡,好殺橫酷,後部下諸將兵變,擁立大將王建為王,弓裔落荒而逃,途中被鄉民刺殺。

根據《三國史記》的記載,弓裔是新羅第四十七代王憲安王的庶子,其母為憲安王的嬪御。另有說法他是景文王庶子。弓裔的母親宮人張氏,是張保皋的女兒。弓裔於五月五日出生於外家,剛出生時就有了牙齒。其出生時,屋有白光如長虹一般,直達天上。掌管星象的官員認為他將來不利於國家,建議國王不要撫養。憲安王派人至其家,要將他殺害。使者將弓裔扔到樓下,乳婢偷偷將他接住,自己作養母,逃往外地撫養。因為接的時候不小心戳到眼睛,致使弓裔瞎了一隻眼睛。弓裔十多歲時遊戲不止,養母以實情告訴他,勸誡他不要如此張狂,以免惹禍上身。弓裔為了不讓養母受到牽連,去了興教寺出家為祝髮為僧,法名善宗。年長後,不遵守戒律,軒輊有膽氣。一次赴齋行次,有烏鳥銜一牙籤,落其缽中,視之,牙籤上寫著一個「王」字。善宗隱秘不言,但自此頗為自負。

真聖女王五年(891年),弓裔見新羅衰敗、綱紀廢弛、盜賊蜂起,便前往竹州投奔箕萱。箕萱對他非常輕慢,善宗鬱悒不自安,私下結交箕萱麾下的元會、申煊等人為友。

892年(景福元年),投奔北原(今江原道原州市)賊帥梁吉麾下,深得信任,令他分兵向東攻略郡縣。於是出宿雉嶽山石南寺,攻取了酒泉、奈城、鬱烏、御珍等縣。894年(乾寧元年),攻入溟州,得到部眾三千五百人。弓裔將他們分為十四隊,以金大、黔毛、盺長、貴平、張一等為舍上(部長)。弓裔與士卒同甘共苦,且公私賞罰分明,因此獲得部眾的愛戴和畏懼,被推戴為將軍。攻下豬足、狌川、夫若、金城、鐵圓等城,軍聲甚盛,浿西賊寇紛紛歸附。弓裔自認為勢力強大,可以開國稱君,便建立後高句麗,設置內外官職。王建自松嶽郡前來投軍,被任命為鐵圓郡太守。

896年(乾寧三年),攻取了僧嶺、臨江兩縣。翌年仁物郡歸降。弓裔認為松嶽郡是漢北名郡,山水奇秀,遂以之為都城。隨後攻取了孔巖、黔浦、穴口等城。當時梁吉在北原,佔據了國原等三十餘城。聽說弓裔地廣民眾,大怒,欲率兵攻打。弓裔先發制人,大敗之。

898年(光化元年)春二月,修葺松嶽城,任命王建為精騎大監,攻打楊州、見州。冬十一月,始作八關會。901年,派王建攻下了廣州、忠州、唐城、青州,因功,授予王建阿飡之職。

904年(天祐元年)甲子,弓裔建立國號摩震,年號武泰,設置百官。秋七月,在鐵圓建立都城(今鐵原朝韓非軍事區內)遷徙青州一千戶居民至鐵圓。同時,攻取尚州等三十餘州縣,公州將軍弘奇來降。

905年,弓裔正式搬入新的都城,修建宮殿,窮奢極侈,改年號為聖冊。又出兵北方,拓展取得浿西十三鎮。平壤城主將軍黔用來降,甑城赤衣、黃衣賊明貴等也歸服。弓裔便希望吞併新羅,令國人呼新羅為「滅都」(멸도)。凡自新羅來者,盡誅之。

911年弓裔改國號為泰封,改年號為水德萬歲。派王建攻取錦城等地,改錦城為羅州。論功行賞,封王建為大阿飡將軍。弓裔自稱彌勒佛下凡,頭戴金幘,身披方袍,以長子為青光菩薩,以季子為神光菩薩。他曾經自述《佛經》二十餘卷,其言妖妄,荒誕不經。一次講說的時候,僧人釋聰批評其所授皆為「邪說怪談」,弓裔大怒,用鐵錐將他打死。

913年(乾化三年),封王建為波珍飡侍中。914年,改元政開,封王建為百船將軍。

弓裔性格殘暴,夫人康氏見他多行非法,正色而諫之。弓裔大怒,問她:「汝與他人奸,何耶?」康氏說:「安有此事?」弓裔說:「我以神通觀之。」於是用烈火加熱了鐵杵,撞其陰部殺之,又殺害了兩個兒子。此後,弓裔多疑急怒,百官、將吏、平民等多有無故受害者,斧壤、鐵圓之人不堪忍受。

918年夏六月,申崇謙、洪儒、卜智謙、裴玄慶等人秘密謁見王建,聲稱弓裔暴虐,欲推戴王建為新的國王。王建最初拒絕,夫人柳氏得知後,說:「以仁伐不仁,自古而然。今聞眾議,妾猶發憤,況大丈夫乎?今群心忽變,天命有歸矣。」手提鎧甲為王建披上。諸將簇擁著王建出門,聲稱王建已經舉義,眾人紛紛前來追隨。到宮門前鼓譟以待之人,亦有一萬餘人。王建遂被推戴為王,建立高麗王朝。弓裔聞變不知所措,微服逃入山林之中,被斧壤(今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江原道平康郡)的百姓殺害。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

相關焦點

  • 【朝鮮古代君王譜】高句麗(四):太祖大王
    -197年,在位時間:公元179年-197年),高句麗第9任君王,名男武,新大王伯固第二子。其長兄拔奇原為王太子。但由於宮廷大臣擁立新大王第二子男武,新大王傳位給故國川王。180年,故國川王立妃于氏為王后(後提那部於素之女也),進一步鞏固了高句麗的中央集權。相關的貴族反對勢力也得以平息。182年,故國川王派遣其子抵擋漢遼東太守[1]的徵討,不克。
  • 隋唐五代君王為何堅持滅高句麗?唐太宗的擔憂是對的
    從歷史上看,朝鮮半島的穩定直接關乎著中原王朝的安危,這幾乎是古代君王的共識。而且只要是勵精圖治的君主,就絕不允許中原王朝東北部地區出現強大的敵對政權。大家還記得高句麗這個王朝吧,高句麗從公元前37年建國,極盛時疆域東部瀕臨日本海;南部控制了漢江流域;西北跨過遼水;北部到輝發河、第二松花江流域。
  • 【朝鮮古代君王譜】高句麗(一):興衰1
    據《好太王碑》、《三國史記》和多部中國《二十四史》記載,公元前37年扶餘王子高朱蒙,南下在卒本川建立高句麗。建國後,高句麗迅速擴張,逐步吞併了其周邊的扶餘、沃沮、東濊併吞並漢四郡。5世紀好太王和長壽王統治期間,高句麗進入全盛時期,之後的1個世紀裡,保持了在朝鮮半島對新羅、百濟的壓倒性優勢,控制了今朝鮮半島大部和今中國東北的南部地區。
  • 【朝鮮古代君王譜】高句麗(二):興衰2
    高句麗從此失去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朝鮮半島中部之肥沃的漢江流域。百濟新羅聯盟的主戰者百濟在對高句麗的戰爭幾乎精疲力盡。553年,新羅以幫百濟的名義出兵。但卻對百濟發動了攻勢,最後將整個漢江流域全部納入囊中。怒於新羅的背叛,百濟聖王第二年攻新羅西部以報復,但被新羅擒住,後被處死。朝鮮半島中部的戰爭,對朝鮮半島的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新羅對百濟的攻擊使百濟成了朝鮮半島的最弱者。
  • 【朝鮮古代君王譜】高句麗(三):東明聖太王
    琉璃之父朱蒙原為北扶餘人,棄國往南建高句麗。琉璃於東扶餘長成後,與其母禮氏一同出逃至高句麗,並被立為太子。當時朱蒙封召西奴為妃,育有兩子,分別是溫祚和沸流,由於琉璃立為太子,兩人地位不保,於是南遷,後來溫祚另建了百濟王國。公元3年,琉璃將國都從卒本城遷到國內城。
  • 【朝鮮古代君王譜】高句麗(七):陽原王
    中國史籍稱之為「高成」。陽原王在位期間,高句麗開始走向衰落,丟失朝鮮半島漢江流域。陽原王在安原王在位的第3年533年被定為太子。雖然陽原王為合法王位繼承人,但安原王去世後,陽原王幾乎無法繼位。安原王有3個王后,由於第一個王后無子,其他兩個王后都極力試圖使其子成為太子。由於陽原王的支持者奪得軍權,所以才能繼位。
  • 朝鮮、高麗、高句麗到底是什麼關係?
    朝鮮,對於中國人來說都不陌生,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古代朝鮮和今天的朝鮮完全不是一個意思,就好像古代的「中國」專指中原地區,並不包括中原以外的廣大地區。在漢四郡設置後不久,一個強大的地方政權就開始登上歷史舞臺。漢武帝滅衛滿朝鮮並設置漢四郡後不久,隨著中原王朝控制力的減弱,漢朝中央政府對朝鮮半島北部的統治,開始衰退。
  • 高句麗音樂對朝鮮半島音樂有影響嗎?
    無論是漢武帝賜予高句麗的朝服衣幘、鼓吹伎人,還是高句麗獻於北朝王室的舞人伎樂,無論是隋時三徵高麗的徵戰殺伐,還是唐時朝堂上出現的高麗武臣,古代高句麗與周邊地區、國家之間一直存在著不同程度、不同性質的多重接觸,在相互影響之中發展、完善著各自的文化,在共生中完成著自身的成熟。高句麗在公元5世紀中葉曾經東擴疆域至朝鮮半島北部地區,並遷都平壤,成為跨中國東北地區與朝鮮半島北部地區的政權。
  • 歷史上的高句麗,高麗,朝鮮究竟是不是一個國家?
    李世民之前的隋煬帝也曾經三次徵討高句麗,結果也是以失敗告終。隋唐兩代為什都要徵討高句麗?作為中國邊陲的小國高句麗為啥這樣難以徵服?他和歷史上的高麗王國和朝鮮王國到底有沒有關係呢?   高句麗是中國古代邊疆的少數民族政權,漢元帝時期由扶餘人朱蒙在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建國,隨後又經兩次遷都,至北魏始光四年定都平壤。可以說高句麗的歷史並不算短,但從建國開始高句麗一直都是中國的附屬國。
  • 即將科普高句麗歷史系列,高句麗人到底什麼民族源流?高句麗是朝鮮歷史嗎?
    案今高驪五部:一曰內部,一名黃部,即桂婁部也;二曰北部,一名後部,即絕奴部也;三曰東部,一名左部,即順奴部也;四曰南部,一名前部,即灌奴部也;五曰西部,一名右部,即消奴部也。本消奴部為王,稍微弱,後桂婁部代之。其置官,有相加、對盧、沛者、古鄒大加、古鄒大加,高驪掌賓客之官,如鴻臚也。主簿、優臺、使者、帛衣先人。武帝滅朝鮮,以高句驪為縣,《前書》元封中,定朝鮮為真番、臨屯、樂浪、玄菟四郡。
  • 高句麗和高麗到底有何區別:一是中國民族政權,一是朝鮮的王朝
    這裡的三徵高麗指的是高句麗政權,而中國史書也往往將高句麗簡稱為「高麗」。而在韓國的歷史,也曾經出現過一個高麗王朝。那麼兩者到底有什麼區別呢?首先,我們必須要將朝鮮半島的歷史劃分為兩個階段,這個時間點大概在唐朝前期。中國古代很早就有關於朝鮮的歷史記載。戰國到西漢成書的《山海經》對箕子朝鮮有記載「東海之內,北海之隅,有國名曰朝鮮」,「朝鮮在列陽東,海北山南。列陽屬燕」。
  • 高句麗
    【半島史學家】       朝鮮半島高麗王朝史家金富軾雖然將高句麗與百濟、新羅並列為海東「三國」,但認為高句麗源出中國,他指出:「高句麗始居中國北地,則漸東遷於浿水(大同江)之側。         高句麗為扶餘人所建,而扶餘人是朝鮮人的主要來源之一,高句麗(卒本扶餘)和百濟(南扶餘)都是扶餘國的延續。高句麗被滅之後,其主要居民成為新羅和渤海國居民。而渤海國在被契丹滅之後,其居民大多遷移到王氏高麗。在王氏高麗建立以前,新羅貴族弓裔曾要復興高句麗並建立後高句麗。
  • 高句麗遺址考古發掘與遼東地區古代歷史研究
    文|青樓大茶壺航拍「東方金字塔」高句麗長壽王陵:吉林集安遼東地區,在古代泛指遼河以東,鴨綠江以西的長條狀地帶,在今日,則一般指瀋陽市以東的大連市、撫順市、鞍山市、本溪市、營口市與丹東市轄境。根據對出土陶器構型與城牆的解剖研究,國內城與丸都山城遺址被分別分為3期,但二者的1、2期為高句麗中期遺存,3期也都為遷都平壤後的晚期遺存。國內城與山城都出土了相當數目的高句麗瓦當,對瓦當形制的演變的研究,也支撐了丸都山城與國內城的斷代和分期工作。
  • 高麗和高句麗,只差一個字,兩者有啥關係?
    同是北方,竟然有兩個政權,扶餘國與中原王朝開始了對高句麗國的徵討,發生了很多次摩擦,遺憾的是高句麗是最後的勝利者。公元494年,高句麗幹掉了扶餘國,疆域極大擴大,涵蓋了今天的遼寧、吉林部分地區、朝鮮全境、韓國部分地區。高句麗與中原王朝的關係非常密切,期間發生過多次戰爭。
  • 先是楊廣,後是李世民,高句麗做了什麼?竟讓兩代雄主先後徵討?
    高句麗是公元前一世紀到七世紀的時候在中國東北地區以及朝鮮半島存在的一個國家,而這個小國在隋唐時期接連被攻打數次,隋煬帝楊廣三次徵討高句麗,而唐太宗更是接下了這個接力棒
  • 高句麗歷史科普系列四——唐朝解決高句麗問題值得後世借鑑
    2、建國700年後,這個導致隋朝滅亡的國家,沒了……3、高句麗,為何隋唐兩代非要幹掉它不可?新羅崛起不過,在隋唐之際,新羅也開始崛起,吞併高句麗在漢江流域的領土,從此高句麗失去了具有戰略地位的漢江流域,新羅有了黃海的出海口,可以直接通過海路與唐朝交往,而不必依賴於高句麗,從此朝鮮半島的局勢發生了變化,也為高句麗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 一字之差,「高麗」和「高句麗」究竟有什麼關係?
    ▲同緯度下,朝鮮半島的冬季氣溫要比中國華北低不少(顏色越藍表示溫度越低)二、何處來,何處去關於高句麗的起源,各史料記載不一且較為模糊。據推斷,高句麗是扶餘人中的一支,在前1世紀末期於漢玄菟郡高句麗縣境內脫離扶餘人後結合周邊許多部族而形成的。起初,高句麗人也只是許多處在漢王朝管制下的部族之一,而非一個獨立國家。但在王莽篡漢後,情況發生了變化。
  • 為何我們認為「高句麗」屬於中國歷史,同時卻排斥遼、金等王朝?
    漢朝與扶餘之間的高句麗為了遏制高句麗,漢朝與扶餘常常聯手打擊高句麗,使高句麗的勢力局限在今吉林和朝鮮一部,《漢書》、《三國志》中均有記載。如果我們認為高句麗屬於中國歷史的話,無疑,遼、金也都是中國的歷史!3、為什麼我們會有這麼矛盾的歷史觀?公元668年,唐將李績和薛仁貴滅高句麗。高句麗被滅後,大半進入中原,一部分進入朝鮮半島。
  • 高句麗歷史科普系列一——重回隋唐東北亞:隋唐和高句麗大戰七十年,到底為何而戰?
    歡迎大家閱讀我的文章:即將科普高句麗歷史系列,高句麗人到底什麼民族源流?高句麗是朝鮮歷史嗎?唐高宗總章元年(公元668年),歷時將近七十多年的隋唐王朝與高句麗之間的戰爭總算落下了帷幕。戰爭的結束並沒有帶來想像中的喜悅,七十年的戰爭實在太過漫長,無數山東、河北健兒葬身遼東和朝鮮,換回來的是什麼呢?
  • 高句麗和高麗的區別有哪些
    高麗則是在高句麗滅亡兩百多年後,於918年建立在朝鮮半島上的政權,在1392年被軍閥李成桂篡國取代。高麗的建國曆程相對清晰,以朝鮮半島南部土著三韓人為主體的新羅在唐朝的幫助下統一了朝鮮半島中南部,新羅後來發生分裂,出現了泰封和後百濟兩個政權。高麗的國父王建本是泰封國的權臣,後來發動政變,取代了原國君弓裔,並改國號為高麗。高麗國的民族成分較為單純,基本都是三韓人的後裔。由於高麗疆域變化不大,吸納的新人口不多,所以民族成分也一直相對單一。這一點和高句麗有著顯著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