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古代君王譜】高句麗(四):太祖大王

2021-02-16 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
高句麗(四):太祖大王

 

12.太祖大王

太祖大王(47年-165年,53年-146年在位),名高宮,是高句麗第六世君主,為琉璃王少子再思之子,慕本王為侍從杜魯刺殺後,被迎立為王。(《後漢書》記載太祖王死於121年)。

(1)治世

太祖王七歲即位,由太后垂簾聽政。在位時期是高句麗歷史發展的重要時期。他除了將高句麗分散的各部實行統一以外,還與東漢政權進行過多次軍事較量,屢犯遼東,顯示了高句麗逐漸強大的軍事實力。幾次較大的衝突有:

56年春,太祖王吞併東沃沮。後又吞併東濊一部分領土;

中間有大量的歷史空洞,使得這段歷史時期只有太祖王一位君主,顯得可能性很小。

105年春,派兵攻漢遼東郡六縣,被太守耿夔擊破,主將被殺;

118年,高句麗與濊貊聯合攻漢玄菟郡,攻華麗城;

121年春,漢幽州刺史馮煥等擊高句麗,被高句麗用詐降計打敗,死傷二千餘人;

同年夏,太祖王合鮮卑共八千人攻遼東,太守蔡諷以下百餘人戰死;

同年冬,太祖王合馬韓、濊貊共萬餘攻玄菟郡,漢軍得到兩萬扶餘軍之助,擊退之;

146年,襲擾漢樂浪郡,殺帶方縣令,掠太守妻子。

高句麗的擴張與集權化,導致了與漢朝的直接武力衝突。漢朝軍事壓力迫使高句麗遷都到丸都城。有觀點認為太祖王之母是夫餘人,太祖王死後葬於夫餘,太祖王曾於公元119年「幸夫餘祀太后廟,存問百姓窮困者,賜物有差」,在位時北部到達今伊通河上遊段。

(2)欠落後代推測

根據《魏書·高句麗傳》記載:「朱蒙死,閭達(琉璃王?)代立。閭達死,子如慄代立。如慄死,子莫來代立。…莫來子孫相傳,至裔孫宮」。然而,相對於之前四代君主的短壽,太祖王長達93年的統治時間及120歲高齡,使日本歷史學家井上秀雄在翻譯朝鮮歷史書《三國史記》時加注,表示懷疑在慕本王及太祖王之間還有數代失落的君主沒有被記載進歷史內[1]。

宮雖然也是東明王、琉璃王的子孫,可卻不是真正的開國君主首代高句麗王大武神王的子孫,更不是慕本王自己兄弟或其子孫,而只是慕本王堂兄弟的子孫,因此,宮的即位實際上已經使王位轉入另一個王族宗族了,這可能就是宮被稱為高句麗國祖王、太祖大王的原因。

宮從17年在位,121年死,在位104年,以他七歲即位論,死時應為一百一十一歲。宮在位初期,中原大亂,高句麗乘機攻滅玄菟郡各縣,前三王時代攻滅漢朝郡縣的記載被《三國史記》的作者篡改為高宮一人所為。這樣突出了高句麗一開始的強大、獨立於漢朝形象和開國者的英姿。

《三國史記》將宮、遂成、伯固三代王看成是兄弟,結果在一百多年內只有三兄弟為王,其真實性令人懷疑。如果太祖王真的是121年死,遂成、伯固最可能是宮的曾孫,當然也不排除是宮的孫子的可能性。

13.次大王

次大王(71年-165年)高句麗第7任君王,名遂成,公元146年-165年在位。其王城國內城在今天中國吉林吉安市境內。

相對比較太祖王的功績,次大王統治下昏庸無道,百姓們民不聊生。165年,椽那部出身的明臨答夫弒殺次大王,擁護次大王的弟弟高伯固——即新大王登基。

14.新大王

新大王(89年-179年),高句麗第8任君王,名伯固、伯句,公元165年-179年在位。其兄次大王被明臨答夫殺後,被擁立為新的高句麗君主。在位期間,曾擊敗東漢玄菟郡的軍隊。死後,其子男武繼位,即故國川王。

在《三國志·魏書卷30》中,被稱為太祖王高宮的兒子,『宮死,子伯固立』。這裡的兒子可能是太組王后代的意思。

15.故國川王

故國川王(?-197年,在位時間:公元179年-197年),高句麗第9任君王,名男武,新大王伯固第二子。

其長兄拔奇原為王太子。但由於宮廷大臣擁立新大王第二子男武,新大王傳位給故國川王。

180年,故國川王立妃于氏為王后(後提那部於素之女也),進一步鞏固了高句麗的中央集權。相關的貴族反對勢力也得以平息。

182年,故國川王派遣其子抵擋漢遼東太守[1]的徵討,不克。後184年,故國川王親自領兵在坐原打退漢軍。

191年,故國川王採納精英政治制度,依照才能聘任大臣和官員。其中包括任用農民出身的晏留、乙巴素(被任命為高句麗國相),使高句麗出現了治世。

據《三國史記》記載,194年故國川王外出打獵遇到了一個鬧饑荒的村莊,使他感到解決饑荒是他的責任。同年,故國川王制定了一個農業制度允許人民在3-7月間借貸糧食,然後在10月歸還所借糧食。

197年,故國川王亡。王后于氏沒有子嗣,便迎立男武的三弟延優。男武長兄拔奇(《三國史記》中異讀為發歧),因長爾不立,憤而投奔遼東公孫度,他和消奴部主帶走了六萬餘人口內附。而三國史記中卻把拔奇寫成因羞愧而自殺。延優繼位後,仍以于氏為後,于氏後後又被封后。

197年去世,其弟延優繼位,是為山上王。

16.山上王

山上王(?-227年,在位時間:197年-227年)高句麗第10任君王,名延優,延優史書中又稱為伊夷謨(一說故國川王名伊夷謨),伊夷謨、延優是同音異讀。三國志記載其為太祖王的曾孫且與其曾祖同名宮,三國史記認為其為高句麗新大王的第三個兒子,故國川王的弟弟。由於故國川王無子,而繼承王位並娶兄長故國川王的妻子于氏為王后。

山上王繼位後遭到他的一個兄長的反對,約公元197年,遼東太守公孫康利用高句麗山上王與其兄不和,攻損高句麗都城國內城,使山上王改建尉那巖城為新都城丸都城。209年,丸都擴建完畢後山上王將都城遷移。

209年,山上王遷都到新都城丸都城(今中國吉林省集安市附近)。217年,山上王收留近千名遼東難民。

208年,山上王在打獵途中遇到一女子並一見鍾情。于氏曾計劃暗殺該女子但沒成功。後來該女子成為山上王的小後,並為山上王生得一子即後來的東川王。

227年,山上王去世後,東川王繼位。

17.東川王

東川王(209年-248年),高句麗第11任君王,歷史或稱為東壤王,名憂位居,幼名郊彘,《三國志》稱其名為位宮,227年-248年在位。

(1)治世

《三國志·魏書》中記載,東川王為太祖王的曾孫。『其曾祖名宮,生能開目視,其國人惡之,及長大,果兇虐,數寇鈔,國見殘破。今王生墮地,亦能開目視人。句麗呼相似為位,似其祖,故名之為位宮。位宮有力勇,便鞍馬,善獵射。景初二年,太尉司馬宣王率眾討公孫淵,宮遣主簿大加將數千人助軍。正始三年,宮寇西安平,其五年,為幽州刺吏毌丘儉所破。語在儉傳。』

東漢滅亡後,遼東地區被軍閥公孫度家族控制。234年,曹魏遣使高句麗和親,高句麗與曹魏聯盟攻打遼東郡。236年,斬東吳使臣胡衛,傳其首於曹魏幽州。

景初二年(238年),曹魏太尉司馬懿討公孫淵,東川王遣主簿大加將兵助討,曹魏滅公孫淵後設高句麗、高顯、遼陽、望平四縣於玄菟郡。[1]曹魏攻下遼東後,高句麗終止了與曹魏的合作並發兵襲擊了遼東西部。

正始五年(244年),毌丘儉帶步騎兵萬人出玄菟討伐高句麗,先後在沸流水、梁口兩度大敗高句麗東川王,將號稱有二萬人的高句麗軍誅滅一萬八千餘人,東川王偕同妻子及千餘騎逃竄往東沃沮(又稱南沃沮)。毌丘儉又屠殺丸都內官員數千人,之後退兵。不久又再次進攻,東川王逃到買溝,隨後,毌丘儉自在丸都一帶坐鎮,毌丘儉又派玄菟太守王頎追擊到沃沮,另一路由樂浪太守劉茂、帶方太守弓遵攻打曾依附於高句麗的不耐等濊貊種落。王頎的軍隊追至竹嶺,再度大破東川王餘部。隨後,魏軍殺至沃沮境內,將協助高句麗的邑落一併攻破,斬殺三千餘人。東川王再逃入北沃沮境內,魏軍進一步追討。但高句麗王終於在部下的忠誠保衛下擊殺一小隊魏軍而得以隱匿。王頎軍主力則進一步向東北行,一直抵達北沃沮與肅慎的邊境地帶。而劉茂、弓遵也成功擊潰了濊貊各邑,逼迫不耐濊侯舉邑降。整個徵剿行動至公元245年初基本結束,最終毌丘儉等刻石紀功並於245年5月回師凱旋。

(2)後事

267年,高句麗重建了舊丸都城(公孫康破之70年後),並開始襲擊遼東,樂浪和玄菟。隨著高句麗對遼東半島的挺進,313年,高句麗美川王侵略原漢四郡的最後一郡——樂浪郡。高句麗在朝鮮半島北部處於強勢。朝鮮半島從此進入高句麗,百濟和新羅三足鼎立的時代。

高句麗的對外擴張幾次招致亡國。342年,前燕慕容皝侵入高句麗,虜走了高句麗百姓五萬多口,最後一把火燒了高句麗王宮,並將新丸都城再次變為平地。343年(東晉鹹康八年),高句麗重修由於毌丘儉東徵而被摧毀的舊丸都城,並於同年秋天又一次移居丸都城。4個月後,丸都山城就再次毀於戰火。371年,百濟近肖古王襲擊高句麗最大城市平壤(前樂浪郡),並在戰場上殺死了高句麗故國原王。

高句麗小獸林王繼位後,開始加強高句麗國內的穩定和統一,仿照中原公布「律令」(當於憲法和刑法)。372年立佛教為高句麗國教,並建立國家教育機構「太學」。小獸林王還對高句麗軍隊進行了改革。

18.中川王

中川王(224年-270年),高句麗第12任君王,名然弗,243年,立為世子,248年-270年在位。259年十二月。死後其子西川王即位。

19.西川王

西川王(西壤王,?-292年),高句麗第13任君主,名藥盧、若友,270年-292年在位。255年被立為太子,270年繼位。

280年,肅慎入侵高句麗。西川王派其兄弟抵禦,用奇策殺死肅慎酋長,擒獲肅慎600戶並安置於扶餘南部。之後,西川王封其兄國家和平太子,掌管高句麗軍隊並負責管理高句麗境內的肅慎和濊貊部落。

西川王十一年(公元280年)冬十月,「肅慎來侵……達賈出奇掩擊,拔擅盧城,殺酋長,遷六百餘家於夫餘南烏川」。「烏川」可能在今伊通河上遊段。

296年,慕容廆再次攻打高句麗,剷平了西川王的墳墓。

20.烽上王

烽上王(?-300年),高句麗第14任君王,名相夫、歃矢婁,292年-300年在位。

293年八月,慕容鮮卑首領慕容廆率軍攻打高句麗,烽上王狼狽奔逃,手下五百騎死戰抵擋了慕容廆的追兵。

由於擔心其弟高咄固與他爭權,烽上王將其弟逼死。其弟的兒子乙弗逃走,後來成為美川王。

296年,慕容廆再次攻打高句麗,西川王(西壤王)的陵墓被挖,並擄去烽上王的生母。但後來被高句麗擊退。

烽上王在位期間,乾旱、地震、霜降等異常氣候導致了百姓生活困頓不堪,烽上王在外有鮮卑慕容家族崛起的憂患之下,還加修宮殿等嚴重的奢侈行為。且不聽賢臣進諫,為了維護君王的威嚴,還把百姓抓來充當勞役。

高句麗名臣倉助利等眾大臣一起商議廢除君主,推舉了烽上王的侄子乙弗,輔佐他做了美川王。

烽上王知道民心的離背後自殺身亡。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

相關焦點

  • 【朝鮮古代君王譜】高句麗(一):興衰1
    建國後,高句麗迅速擴張,逐步吞併了其周邊的扶餘、沃沮、東濊併吞並漢四郡。5世紀好太王和長壽王統治期間,高句麗進入全盛時期,之後的1個世紀裡,保持了在朝鮮半島對新羅、百濟的壓倒性優勢,控制了今朝鮮半島大部和今中國東北的南部地區。隋唐時期,高句麗不斷與隋唐王朝交戰,國力陷落,668年被唐朝與新羅聯軍所滅。
  • 【朝鮮古代君王譜】高句麗(二):興衰2
    高句麗從此失去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朝鮮半島中部之肥沃的漢江流域。百濟新羅聯盟的主戰者百濟在對高句麗的戰爭幾乎精疲力盡。553年,新羅以幫百濟的名義出兵。但卻對百濟發動了攻勢,最後將整個漢江流域全部納入囊中。怒於新羅的背叛,百濟聖王第二年攻新羅西部以報復,但被新羅擒住,後被處死。朝鮮半島中部的戰爭,對朝鮮半島的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新羅對百濟的攻擊使百濟成了朝鮮半島的最弱者。
  • 【朝鮮古代君王譜】高句麗(三):東明聖太王
    8.琉璃明王琉璃明王(?後來與母親一同前往高句麗投奔朱蒙(被帶素扣留至朱蒙死前)。朱蒙逝世後,於前19年繼任為高句麗的君主。有關琉璃王及高句麗國君之記載,主要見於《三國史記》。而《三國志·魏書》有關這段時期的記載與之差異頗大,故難以相合。三國志中多以太祖王之後的歷史為主,而後來的北朝《魏書》又追述了高句麗開國的神話。琉璃之父朱蒙原為北扶餘人,棄國往南建高句麗。
  • 【朝鮮古代君王譜】高句麗(七):陽原王
    陽原王在位期間,高句麗開始走向衰落,丟失朝鮮半島漢江流域。陽原王在安原王在位的第3年533年被定為太子。雖然陽原王為合法王位繼承人,但安原王去世後,陽原王幾乎無法繼位。安原王有3個王后,由於第一個王后無子,其他兩個王后都極力試圖使其子成為太子。由於陽原王的支持者奪得軍權,所以才能繼位。548年,陽原王發6000軍隊攻打百濟,不料新羅派來援軍支援百濟。
  • 歷史上朝鮮27位國王,韓國人為何唯獨尊崇世宗大王呢?
    談起朝鮮的歷史,很多人了解的其實並不多,朝鮮國的歷史追溯到明朝時期,最早朝鮮太祖李成桂想了兩個名字:「朝鮮」和「和寧」,讓明太祖朱元璋來定奪恩賜,朱元璋最終選定了朝鮮作為他們的國號。令韓國人處處「掩藏」的朝鮮歷史其實並不光鮮,因為他們一直活在宗主國中國的陰影下,只是現在的韓國人不承認罷了,假如承認了就有損「宇宙最強民族」的尊嚴呀!其實朝鮮歷史上並非一無是處,朝鮮的很多國王還是比較強的,比如:開國國王太祖李成桂、世宗大王李祹等,今天我們說下世宗大王李祹,為什麼他能在今天的光化門廣場上立有雕塑?
  • 【朝鮮古代君王譜】後高句麗
    後高句麗 後高句麗(901年-918年),又稱「泰封國」(《資治通鑑》中作「大封國」),是朝鮮半島後三國時期的北部政權。
  • 隋唐五代君王為何堅持滅高句麗?唐太宗的擔憂是對的
    從歷史上看,朝鮮半島的穩定直接關乎著中原王朝的安危,這幾乎是古代君王的共識。而且只要是勵精圖治的君主,就絕不允許中原王朝東北部地區出現強大的敵對政權。大家還記得高句麗這個王朝吧,高句麗從公元前37年建國,極盛時疆域東部瀕臨日本海;南部控制了漢江流域;西北跨過遼水;北部到輝發河、第二松花江流域。
  • 韓國人無限敬仰的世宗大王,究竟有何成就?
    不過,不用說也知道,這個李祹頭像和我國同時代的明成祖、明仁宗等人的畫像一樣,辨識度並不高,屬於古代畫像,粗看都差不多的,用來做紙幣圖案,在防偽方面效果並不好。另外,韓國人為了紀念這位「世宗大王」,不但在韓國首爾國會門外矗立起一座高大雄偉的李裪雕像,還決定在忠清南道大田廣域市修建世宗特別自治市,並定位為韓國未來行政首都。
  • 日本天皇祖上竟有朝鮮半島血統?
    這是一個很有爭議的話題,目前有一個說法是大和民族的祖先和古代的扶餘人有著密切的關係。高句麗王族的分支(或者說是扶餘王室的分支,百濟的來歷有兩種,反正上層都是扶餘貴族)在朝鮮半島南部建立了百濟政權,而百濟王室正好是和日本皇室聯姻,高句麗、百濟、日本在公元七世紀構成了一個非正式聯盟。這其中,百濟和日本的聯繫更加緊密,公元475年百濟首都被高句麗攻克,百濟蓋滷王被殺。
  • 朝鮮太祖和仁祖,與中國明清兩朝的糾葛
    李成桂上表高麗朝廷,提出「四不可」論:以小逆大,一不可;夏月發兵,二不可;舉國遠往,倭乘其虛,三不可;時方暑雨,弓弩膠解,大軍疾疫,四不可。 但禑王和崔瑩仍要求李成桂等人速速進軍。於是李成桂決定回軍開京(今開城),實行兵諫。這一突然之舉令禑王和崔瑩大驚失色。他們匆匆從西京(今平壤)返回開京,準備進行反擊。李成桂一路率軍追擊,攻陷開京,囚禁了崔瑩,廢掉了禑王。
  • 高句麗音樂對朝鮮半島音樂有影響嗎?
    公元668年高句麗滅國後,統一新羅流入了部分高句麗人;朝鮮半島高麗王朝時期學者金富軾(1075-1151)根據中國史籍及朝鮮半島留存史籍撰寫了《三國史記》,自此高句麗被作為朝鮮半島「三國時代」的國家之一正式納入典籍之中,其中關於高句麗音樂的記載主要採自《通典》;朝鮮王朝時期編撰的《高麗史》中載有三國時代留存俗曲,其中提及高句麗音樂;後世朝鮮半島流行的玄琴與臥箜篌為同源樂器;時至今日,高句麗音樂被朝鮮半島音樂史學家認為是其古代音樂文化發展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 朝鮮、高麗、高句麗到底是什麼關係?
    朝鮮,對於中國人來說都不陌生,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古代朝鮮和今天的朝鮮完全不是一個意思,就好像古代的「中國」專指中原地區,並不包括中原以外的廣大地區。從第一個政治實體「朝鮮」出現開始,直到漢武帝設置漢四郡為止,朝鮮半島北部大同江中心流域,雖然經歷了統治集團的嬗替,但「朝鮮」國號並未更改。這就好像我們說「古代中國」的時候,不論是秦漢,還是唐宋,都包括在裡面。「古朝鮮」包括幾個時代:箕子朝鮮、衛滿朝鮮,以及神話檀君朝鮮。
  • 李氏朝鮮的祔廟制度:朝鮮世祖、燕山君等如何祭奠先人
    在李氏朝鮮,祔廟意指升祔太廟,即在王或王妃的三年之喪結束之後將其神主移入宗廟奉安。1394年12月,朝鮮太祖(1392-1398年在位)「募集諸山僧徒,官支衣廩,俾趨工役」(《太祖實錄》卷六,太祖三年十二月己巳),在遷都漢陽後開宗廟(正殿)之基,並於次年9月初次竣工。不過宗廟祔廟理論從血統論到正統論的「正統化」過程,還是頗有一番周折的。本文即試圖對這一過程做一爬梳。
  • 朝鮮王朝太祖和太宗爭鬥,結果創造出一個流傳後世的著名成語
    成語大多數由四個漢字組成。當然,特有術語這種語言形式不是中國獨有的,幾乎所有民族都有,比如西方語言中的「皮諾斯式的勝利」(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天上下貓和狗」(傾盆大雨)等也是,但這可我們所說的「成語」還是有些區別,畢竟咱們的漢字和字母文字區別有點大。但是,即使把西方排除,成語也不是中國獨有的,為什麼呢?
  • 10月9日朝鮮世宗大王公布韓文諺文字母表:沒有李祹就沒有韓國
    作者:薩沙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10月9日朝鮮世宗大王公布韓文諺文字母表:沒有李祹就沒有韓國歷史上的今天,1446年10月9日朝鮮王朝世宗大王公布韓文諺文字母表。朝鮮世宗大王李祹,在韓國的地位很高。實際上,他無論內政還是軍事,沒有什麼特殊的表現。就軍事上,世宗大王僅僅打擊了對馬島的倭寇,消滅數百人而已。最終,世宗大王同倭寇籤訂了合約,開放了對馬島的特殊貿易,這才解決了倭寇問題。
  • 【暑假實踐】探尋高句麗古蹟 傳播鄉邦文明史
    集安市隸屬於吉林省通化市的縣級市,是古代高句麗王國的都城所在地。集安市原名輯安,位於吉林省東南部的長白山腳下、中國和朝鮮的邊境線上,是中國對朝鮮三大邊境口岸之一。該市西南與遼寧省接壤,北與通化市接壤。集安市氣候宜人,四季分明,風景秀麗,素有「東北小江南」之稱。全市幅員面積為3217平方公裡,轄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11個鄉鎮、3個街道,126個行政村, 總人口23萬人。
  • 現在的朝鮮韓國是怎麼稱呼古代「朝鮮王朝」的,這裡面還真有講究
    但朝鮮可不一樣,朝鮮現在國名簡稱為「朝鮮」,而歷史上,其國號也是「朝鮮」,也有一個朝鮮王朝,這就異常尷尬,尤其是,在朝鮮的政治體制下,把現代朝鮮和古代朝鮮王朝混為一談,那是絕不可接受的。
  • 淺談古代廟制:家廟、宗廟的含義,毀廟的原因!
    在古代,身份的不同有著不同的廟制。普通百姓之廟稱為祠堂,官宦貴族之廟稱為宗廟。皇室和諸侯之廟則稱為宗廟或太廟。一、家廟,是中國古代的宦官貴族建立的供奉祖先的地方。一般是一個家族單獨建立的。古人在每年節日都要對家廟進行祭祀,如除夕、清明等節日。
  • 古代君王常常自稱寡人主要是為了什麼原因?
    古代君王常常自稱寡人主要是為了什麼原因?時間:2020-05-05 08:38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古代君王常常自稱寡人主要是為了什麼原因?古代君王常常自稱寡人主要是為了,可能還有很多小夥伴不知道古代君王自稱寡人是因為什麼,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看看今天的正確答案吧,選對答案的話就可以領取180g小雞飼料了! 支付寶螞蟻莊園5月5日問題: 古代君王常    原標題:古代君王常常自稱寡人主要是為了什麼原因?
  • 自從高麗改名叫朝鮮後,為什麼中原王朝就沒有佔領過朝鮮了?
    中國歷史任何一個大一統的朝代出兵攻打佔領高麗,都不是什麼難事,其中「漢伐四次,為其數寇邊境,故減之。魏伐二次,為其陰懷二心,與吳通好,故屠其都。隋伐二次,為其寇遼西,闕蕃禮,故討降之。唐伐四次,為其弒君並兄弟爭立,故平其地,置為九都督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