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朝鮮的歷史,很多人了解的其實並不多,朝鮮國的歷史追溯到明朝時期,最早朝鮮太祖李成桂想了兩個名字:「朝鮮」和「和寧」,讓明太祖朱元璋來定奪恩賜,朱元璋最終選定了朝鮮作為他們的國號。令韓國人處處「掩藏」的朝鮮歷史其實並不光鮮,因為他們一直活在宗主國中國的陰影下,只是現在的韓國人不承認罷了,假如承認了就有損「宇宙最強民族」的尊嚴呀!其實朝鮮歷史上並非一無是處,朝鮮的很多國王還是比較強的,比如:開國國王太祖李成桂、世宗大王李祹等,今天我們說下世宗大王李祹,為什麼他能在今天的光化門廣場上立有雕塑?為什麼把他的頭像印在了一萬元面值的韓元上,還以之命名了自行研製的首艘宙斯盾驅逐艦,甚至還在首爾附近規劃了一個世宗特別自治市,作為自己未來的行政首都。
朝鮮世宗生平:
李祹即朝鮮世宗,字元正,李氏朝鮮第四代君主,朝鮮王朝第二任國王。朝鮮太宗李芳遠第三子,母親為元敬王后閔氏。李祹22歲即位,共在位32年(1418年至1450年),在位期間是朝鮮王朝的鼎盛時期,朝鮮社會文化得到長足發展,在此期間創造了諺文,對朝鮮之後的語言和文化發展帶來深遠影響。後世的韓國史學家通常都尊稱他為世宗大王,同時,他也被稱為「海東堯舜」,包括田制改革等在內的內政、文化的改革取得較大成果。
世子之爭:
李祹一開始並不是世子,其實朝鮮的世子是太宗的嫡長子李禔,李祹似乎與王位無緣。永樂十六年(1418年),朝鮮宮中發生變化。李祹才華橫溢,很受太宗喜愛。相反李祹的兩位兄長卻毫無王者風範,並粗魯阻撓太宗傳位給李祹。兩人後來被逐出宮。太宗長子讓寧大君流浪深山,二子則作了和尚。世子被廢為讓寧大君,而忠寧大君李祹則被太宗冊封為王世子。
朝鮮太祖李成桂
己亥東徵:
簡單說就是朝鮮抗擊倭寇取得大勝(明朝時期不止中國沿海飽受倭寇侵擾,朝鮮亦是如此),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東徵朝鮮不僅大勝還解救了被倭寇抓走的140名中國人,活捉倭寇首領。
在位期間為政舉措:
政治上以儒家學說作為正統的學說,加強中央集權,使得朝鮮初期的政治制度不斷的完善。經濟上進行土地改革,促進農業生產,減輕苛捐雜稅。禮樂上模仿中國制訂了「五禮」(吉禮、嘉禮、賓禮、軍禮、兇禮)和士庶「四禮」(冠禮、婚禮、喪禮、祭禮)。印刷技術方面,在青銅活字印刷術的基礎上,1434年改良的甲寅字印刷術產生,使得朝鮮的印刷術達到相當發達的水平。
韓國人認為世宗最大貢獻——發明「諺文」:
李祹在位期間最著名的成就就是召集鄭麟趾、成三問、申叔舟等人創製了朝鮮字母。在此之前,朝鮮民族有自己語言而沒有自己的文字,使用漢字表記,官方文書一律用漢文書寫;文、言分離。古代唯士大夫可習漢文,於此平民多為文盲。因而李祹出於實用和民族自尊的使命感決心創製朝鮮文解決這一問題。看來韓國人的高傲和妄自尊大從歷史上就可見一斑,只是那時礙於宗主國的面子和通訊不發達隱忍罷了。不過圍繞著漢字和諺文之爭一直到現在,如今的韓國和朝鮮都放棄了漢字,但是諺文是表音文字,生活中有很多的不變,但韓國人的自尊心驅使使得他們對中華文化的認可不斷降低。
世宗因病逝世:
正統十年(1445年)以後,李祹因病讓王世子李珦攝政。景泰元年二月十七日(1450年4月8日),李祹在漢城永膺大君府邸內去世,享年五十四歲。明朝賜諡莊憲,朝鮮加諡曰莊憲英文睿武仁聖明孝大王,廟號世宗。初葬廣州(屬京畿道,相當於中國的地級市級別)獻陵,明成化四年(1468年)移葬驪州城山英陵。
後世紀念:
韓國發行的一萬韓元正面,圖案即為李祹頭像。在韓國,有「世宗文化中心」、「世宗路」等,韓國的南極科學考察站也被命名為「世宗王站」。韓國自行研製的第三代KDX驅逐艦的首艦也被命名為「世宗大王號」。
2007年,韓國決定在忠清南道大田廣域市修建世宗特別自治市,並定位為韓國未來行政首都。
PS:世宗大王在韓國人看來最大的貢獻就是發明了「諺文」,使得朝鮮半島終於有了自己的文字。但是韓國人的「去漢字化」運動的確使得諺文成為韓國的官方文字,但是生活中的不方便只有他們自己知道,很多的朝鮮古籍都是漢字記載的,這樣韓國和朝鮮的年輕人根本就無法看懂他們的古籍,對歷史的理解也就不那麼深刻,同樣是漢字文化圈,日本就沒有完全的摒棄漢字,韓國人是不是應該學習一下,漢字不是中國的是整個儒家漢字圈的,往大了說是整個世界的文化資產。當然了我們的繁體字化簡也使得我們的年輕人很難完全看懂古老歷史文獻,其實上個世紀初我們國家的很多學者也是建議完全摒棄漢字,今天看來我們沒有那樣做是萬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