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癌症患者確診之後接受了積極治療,原發症狀得到控制,卻常常感覺身心俱疲,不想動彈。
其實,疲勞是腫瘤患者每時每刻都在經歷的事情。
據不完全統計,約90%的患者在治療期間發生癌症相關的疲勞,27% 至 82%的患者在治療後發生癌症相關的疲勞。
如此高的發生率,卻常常得不到重視。
殊不知,與腫瘤的其他症狀(如疼痛或抑鬱)相比,疲勞對生活質量的負面影響更大。它就仿佛「催命的債主」,一方面使得患者失去就業機會、面對更大的經濟壓力,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患者的死亡率。
下面就一起了解關於「癌因性疲勞」的真相。
什麼是癌因性疲勞(CRF)?
目前, 癌因性疲勞並沒有公認的定義,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NCCN)給出了一個較全面、較常用的定義:它是一種與癌症或癌症治療相關的、身體、情緒和/或認知疲勞或疲憊的、痛苦的、持久的主觀感覺,與最近的活動不成比例,且幹擾正常功能。
癌因性疲勞與典型疲勞的不同之處?
疲勞症狀具有高度的個體性;
通常無法通過休息緩解;
癌因性疲勞不僅有軀體上的疲勞,還包括心理障礙(抑鬱和焦慮)和社會幸福感的缺失;
在癌症治療時其症狀與癌症的持續和復發有相關性;
可出現在癌症的任何階段;
症狀可以是暫時性的,亦可以是永久性的。
癌因性疲勞的潛在機制是什麼?
有證據表明,其涉及分子、生理、臨床和心理等多種因素。
1. 分子/生理因素:來自中樞(炎症,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和/或周圍(例如能量代謝降低)神經系統的潛在破壞可能誘發 CRF。
2. 臨床因素:(1) 在癌症治療開始時,如貧血,心臟疾病,糖尿病或精神疾病等既往合併症可能會導致疲勞;(2) 手術、化療、激素療法、內分泌治療和放射治療等治療措施均可能導致 CRF。
3. 心理因素:抑鬱病史、社會心理問題均與 CRF 的發生有關。
癌因性疲勞(CRF)如何治療?
癌因性疲勞的幹預措施包括藥物和非藥物治療。
1. 藥物治療:
薈萃分析提示與非藥物(運動和心理)幹預相比,藥物治療對 CRF 的療效不佳。
興奮劑:
快速抵消低能量、精神能力下降或與疲勞相關的嗜睡症狀。哌醋甲酯通常耐受良好。
注意事項:
哌醋甲酯可能導致睡眠問題或食欲不振等嚴重不良反應,這可能會加劇 CRF。當患者存在無法控制的高血壓或心臟疾病時也是不能使用的。
抗抑鬱藥:
當 CRF 與抑鬱症並發時,安非他酮可能對 CRF 有幫助。
促紅細胞生成素:
可能是通過增加血紅蛋白水平來改善 CRF。
注意事項:
出於腫瘤生長和心血管事件風險增加的安全性考慮,臨床指南僅建議將促紅細胞生成素作為貧血的治療方法。
2. 非藥物治療:
體育鍛煉:
運動對降低 CRF 的益處仍存在一些不確定性,但有充分的證據表明,鍛鍊不會增加 CRF。
其他薈萃分析表明有氧運動(單獨或聯合進行)在癌症治療期間和治療後可降低 CRF,並具有很大的作用。
心理教育:
心理幹預已被證明在降低 CRF 方面有效,僅次於運動幹預。在可用的心理幹預措施中,認知行為療法(CBT)是最有效的降低 CRF 的方法,尤其是在積極治療結束後進行。
混合模式幹預措施(例如運動和心理或心理教育)已被證明可有效減少治療後 CRF。
身心健康訓練:
瑜伽可以在治療期間和治療後有效地減少 CRF,臨床指南已經將瑜伽的證據水平提升到「C」級,作為治療後 CRF 的管理選項。包括漸進式肌肉放鬆、自我催眠或深呼吸的放鬆技巧已被證明在降低 CRF 方面是有效的。
此外,沒有證據表明按摩、氣功和太極拳可以改善 CRF。
營養和膳食補充劑:
使用營養和膳食補充劑改善 CRF 的臨床試驗仍然有限。
一項關於疲勞的系統綜述指出人參(無論是哪種類型的人參),在減輕疲勞方面似乎都有適度的療效。
筆者總結:
癌因性疲勞是一種與癌症相關的生理與心理不適的主觀感覺。
癌因性疲勞具有高度的個體性,無法通過休息緩解。
癌因性疲勞的發生與分子、生理、臨床和心理等多種因素有關。
藥物對癌因性疲勞療效較差,其治療首推混合模式幹預措施,即運動+心理教育,可有效改善癌因性疲勞。
策劃:GoEun
題圖:站酷海洛
參考文獻
[1]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Cancer-related fatigue version 1.2019.
[2] MARKUS HORNRBER,IRENE FISCHER,FERNANDO DIMEO,et al.Cancer-Related Fatigue[J].Dtsch Arztebl Int,2012,109(9):161-172.
[3] O'Higgins CM, Brady B, O'Connor B, Walsh D, Reilly RB. The pathophysiology of cancer-related fatigue:current controversies. Support Care Cancer.2018;26:3353-64.
[4] Kreissl S, Mueller H, Goergen H, Mayer A, Brillant C,Behringer K, et al. Cancer-related fatigue in patientswith and survivors of Hodgkin's lymphoma: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 German Hodgkin study group.Lancet Oncol. 2016;17:1453-62.
[5]Nelson AM, Gonzalez BD, Jim HSL, Cessna JM, Sutton SK, Small BJ, et 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edictors of fatigue among men receiving androgen deprivation therapy for prostate cancer: a controlled comparison.Support Care Cancer. 2016;24:4159-66.
[6]Guinan EM, Bennett AE, Doyle SL, O』Neill L, Gannon J,Foley G, et al. Measuring the impact of oesophagectomy on physical functioning and physical activity participation: a prospective study. BMC Cancer.2019;19:682.
[7] Abrahams HJG, Gielissen MFM, Schmits IC, Verhagen CAHHVM, Rovers MM, Knoop H. Risk factors, prevalence, and course of severe fatigue after breast cancer treatment: a meta-analysis involving 12 327 breast cancer survivors. Ann Oncol. 2016;27:965-74.
[8] Bower JE, Asher A, Garet D, Petersen L, Ganz PA, Irwin MR, et al. Testing a biobehavioral model of fatigue before adjuvant therapy in women with breast cancer.Cancer. 2019;125:633-41.
[9] Mustian KM, Alfano CM, Heckler C, Kleckner AS,Kleckner IR, Leach CR, et al. Comparison of pharma-ceutical, psychological, and exercise treatments for cancer-related fatigue: a meta-analysis. JAMA Oncol.2017;3:961-8.
[10] Tomlinson D, Robinson PD, Oberoi S, Cataudella D,Culos-Reed N, Davis H, et al. Pharmacologic interventions for fatigue in cancer and transplantation: a meta-analysis. Curr Oncol. 2018;25:e152-67.
[11] Kelley GA, Kelley KS. Exercise and cancer-related fatigue in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previous systematic reviews with meta-analyses. BMC Cancer.2017;17:693-17.
[12] Arring NM, Millstine D, Marks LA, Nail LM. Ginsengas a treatment for fatigue: a systematic review. J Altern Complement Med. 2018;24:62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