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沒發明電,為啥知道打雷閃的是「電」,雷電到底是什麼?

2020-12-10 時空通訊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不管發明電之前還是之後,閃電都是叫閃電。

古代人雖然沒有人造電,但電的概念還是有的。其實古人早就把快捷、發光、發熱的現象稱為電,並且有許多帶電字的成語,如風馳電掣,就出自於《六韜·龍韜·王翼》:「奮威四人,主擇材力,論兵革,風馳電掣,不知所由」。還有「電似火蛇、電光四射、電光石火、電霹雷擊、雷電交加、雷電大作、飆舉電至、電光朝露、飛雲掣電、疾如雷電、星旗電戟、星行電徵等等。

之所以把雷電稱為雷電或閃電,是因為這種現象符合「電」的表現,閃電時發光閃爍迅捷快速雷聲震耳,把它叫做閃電豈不很自然?而所謂電被人類發明後,傳到了中國,把它翻譯為「電」也就很自然了。

其實「電」的讀音只是中國人的叫法,外國人發音叫法就不一樣了。如英文為「electricity」,法語為「Electric」,日語為「電気」(從中文演變而來),這些不同語言對「電」的讀音完全是不一樣的,但意思是一樣的。人類的語言和詞義能夠相互貫通,是人類形成思維記憶並能夠溝通的最重要工具。

古代閃電也還有不同叫法,都是現象的描述。

中國古代對閃電的叫法還有;霍閃、列缺霹靂等。霍閃的霍是快捷的意思,閃就是閃爍的意思,加在一起形容閃電還是很形象的;而列缺霹靂出現在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詩文中,詩云:「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中開。」

這裡,列缺指閃電,列通「裂」,缺指隙縫。整段說的是山雨欲來,電氣從雲中決裂而出,霹靂震撼,有山崩地開之勢。

影視中雷公電母形象

其實古人對雷電本身怎麼來的以及運行機制並不清楚,因此產生了許多神話,認為天上有雷公電母,是玉帝下面司掌雷電的官員,而且還是兩口子。他們有時配合龍王行雨,有時配合斬妖除魔,還有時兩口子吵嘴鬧矛盾也霹靂擦啦來上一陣。

民間傳說有雷公光打壞人惡人狐狸精之說,所以有人對做壞事的人會說當心遭雷劈。但現實中,常常是好人窮人挨了雷劈,因為他們常常雷雨天還在野外勞作。所以,神鬼傳說不靠譜,只是底層人們對公平的一種嚮往,也是一些統治者、宗教群體,為了麻痺或引導人們向善而編造的故事。

古人也有對雷電樸素的思考。

中國古人也有一些思想者,他們通過對自然的觀察和思考,得出了一些感悟,如陰陽平衡、物極必反等,這種哲學觀念如今依然是看待世界事物的一種方法,反映了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

因此古人對雷電也有一定的認識,如《易經》中認為雷電是「陰陽相激為電」;《楚辭》中有「因雷為天庭陽氣,故稱「公」」;《說文解字》中有「電,陰陽激耀也,從雨從申」;《字彙》有「雷從回,電從申。陰陽以回薄而成雷,以申洩而為電」等記述。

《南齊書》中還記述了雷擊的場景,曰:「雷震會稽山陰恆山保林寺,剎上四破,電火燒塔下佛面,而窗戶不異也」。這裡「電火燒塔下佛面」大概是由於大佛金身導電,被雷電所燒的緣故。

但這些只是一種看待事物的觀點和方法,是對大自然現象的一般規律認識,屬於哲學範疇。而自然界的規律存在於各種事物的特殊本質之中,認識自然的具體事物,必須發現和探究其特殊規律,這就是自然科學。

現代科學已經基本清晰揭示了雷電的機制。

隨著現代科學的興起,人們從憑現象思考領悟大自然一般規律的哲學道理,開始轉向了具體自然規律的發現與探究,對雷電的具體運行機制越來越清晰了。

現在人們知道,閃電是雲與雲之間、雲與地和物之間,或者雲體內各部位之間產生的強烈放電現象。這种放電現象是由於在雲層和大地物體之間,積累了過多的電荷,一般來說在雲的頂層為正電荷(陽電),底層為負電荷(陰電);有時候雲與大地和地面物體之間,也會形成正負電荷,雲層為帶正電荷,地面物體帶負電荷。

這些正負電荷都相互憋著,需要釋放。就像乾柴烈火般的戀人,急切地想要結合在一起,在轟轟烈烈愛的交融中,得到完全的釋放才會舒服平靜下來。電閃雷鳴就是正負電荷釋放的過程。

閃電就是正負高壓電釋放過程的電弧,雷聲就是巨大電流燒灼空氣,激發空氣膨脹爆裂的聲音。在雲層正電與地面負電相吸狀態下,空氣不是良好導體,電荷就會尋找更好的導體陰陽交會,這樣一些高大建築和樹木、甚至人體就成了它們尋求傳輸的橋梁捷徑,這些物體就倒黴了,在電荷轟轟烈烈的釋放,被燒焦或擊毀成為犧牲品。

當雲和大地沒有這些物體作為媒介時,只有相互靠近,最終擊穿溼潤的空氣,發生雲和大地直接強烈放電,這時千萬銀蛇狂舞,伴隨著撼天動地的霹靂聲,令人驚魂。

閃電和雷聲往往不同步的原因。

當閃電距離我們很近時,能夠同時看到閃光和雷聲;當閃電距離我們較遠時,先看到閃電,後才聽到雷聲;當閃電離我們很遠時,我們會看到閃光,但沒有雷聲。這是因為光速快,每秒傳播速度30萬公裡;聲速慢,每秒傳播速度才430米的緣故。而太遠的閃電,聲音在傳播過程中被各種物體吸收了,就引不起我們耳鼓膜的震動了,所以就聽不到了。

我們知道了閃電打雷的這些科學常識,在雷暴天氣,就要注意儘量避免呆在可能成為導體,為閃電作嫁衣裳的地方,成為雷電的犧牲品。這與好人壞人無關。

就是這樣,歡迎討論,感謝閱讀。

時空通訊原創版權,侵權抄襲是不道德的行為,敬請理解合作。

相關焦點

  • 古代沒有電,但電這個字卻誕生了3000多年,電從何而來?
    在當今社會,電已經和我們息息相關,交融在一起了。電燈,電腦,電視,空調,手機……,目所能及到處都是電的身影。我們被各種電器所包圍,如果手機沒電了都足以令人崩潰,實在無法想像沒電的世界會是怎樣。但人類用電的歷史其實並不長,從1831年法拉第做出世界上第一臺發電機以來,到現在還沒有兩百年。
  • 古代沒有電,甲骨文中卻有「電」字,電從何來?專家:別被騙了
    人們從發現電到創造電,再到使用電,這期間經歷了漫長的變化。1780年,義大利伽伐尼在做青蛙解刨實驗的時候,意外之間發現了電。隨後科學家開始研究電,創造電,並且還發明創造了很多電器產品。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之後,電話、電燈等大量用電產品被發明出來,自此人類便進入到了「電氣時代」,人們的生活已經離不開電了。當電在西方國家普及的時候,清朝因為閉關鎖國,電就沒有傳入中國。鴉片戰爭之後,清朝國門打開了,清朝開始於世界交流,西方的一些科技產品就開始傳入中國,其中就包括電燈。
  • 古代沒有電,但「電」字卻誕生了3000年,那古人的電到底指什麼?
    直到後來一位叫威廉吉爾伯特的英國人發明了一個叫「electricity」的單詞,電才第一次寫入了英語詞典。而在我國,電氣時代則來得更晚。由於兩次工業革命都沒趕上,19世紀中葉以前,國人還不知道電是個什麼東西。直到後來有外國使者給慈禧帶來了電燈,國人才第一次感受到了電的神奇。
  • 古代沒有發明電,為什麼我們古人卻創造了「電」字?
    古時候雖然沒有發明電,但有閃電。閃電是自然界一種常見的現象。現在我們知道它是雲與雲之間、雲與地之間或者雲體內各部位之間的強烈放電現象。但我國古人那時並不明白 。人們把「申」字中的「豎」加上彎勾變成「電」字,用來表示神仙的形象和本領。可見「電」字最早與神有關,因為「神」很早就出現了,所以「電」字在古代出現了。當然這裡說的是中國古代的情況,外國古代的情況又是怎樣的呢?
  • 新知|關於閃電你知道多少 看風雨中「捕」電
    更大問題是,「天上到底哪片雲會發生閃電」充滿隨機性。研究人員無法提前鎖定即將發生閃電的雲層,加上受觀測儀器所限,電荷在雲層中快速積累的過程也無法觀測,客觀上制約了我們雷電預警預報能力。「總的說來,我們在雷電預報預警能力上還有比較大的提升空間,對雷電的原理性研究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相應的觀測手段還需要改進,觀測精確度有待進一步提高。」卜俊偉坦言。
  • 電是什麼?電是誰發現的?
    電鰻對於電的探索和應用開始的時間並不確定,據說幾千年前的古埃及就有使用陶罐和酸液製造的原始電池,雖然不知道在沒有燈泡,沒有電動機的古埃及這麼個電池有什麼用,用來做機關嗎?這是個什麼東西呢?簡單說這就是一個電容器,一個玻璃瓶,瓶裡瓶外分別貼有錫箔,瓶裡的錫箔通過金屬鏈跟金屬棒連接,棒的上端是一個金屬球。由於它是在萊頓城發明的,所以叫做萊頓瓶,這就是最初的電容器。
  • 十月打雷下雨,真的是正常天氣變化嗎?古人說是什麼徵兆?
    秋分之日,雷乃收聲這兩天,全國各地都下起了雨雪,有些地區還出現雷電天氣,現在已經過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冬,這樣的極端現象曾經被祖先稱之為「冬天打雷」。按照正常雷電出現,應該是春分開始,到了秋分之後結束。現在已經到了農曆十月份的上旬,竟然還出現打雷下雨,如果這是古代時期,老祖宗肯定會有說道,要知道這在科技文化落後的祖先眼裡,這可是「天人感應」的大事啊!
  • 交流電是怎麼發明的?有了直流電,為什麼還要發明交流電?
    電的發明使人們的生活從根本上發生了變化,而我們都知道,電可以分為直流電和交流電,兩者到底有什麼區別呢?眾所周知,直流電的發明者是愛迪生,但其實這麼說並不是準確,準確一點來說,愛迪生的發明主要是電的應用,而早在愛迪生之前,物理學家伏特就已經發明了可以產生直流電的原電池。原電池與我們日常所使用的電池不是一回事,原電池是一種能夠把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裝置,而伏特所發明的原電池也非常簡單,就是鹽水再加上金屬片。
  • 關於「風雨雷電」的英文(三),打雷了,打閃了,英語怎麼說?
    培養出雙語寶寶的小雅,和她的英美友人幫您窮盡0~6歲英語,自創家庭英語環境Thunder and Lightning 雷電打雷了。Are you scared of thunder?你怕打雷嗎?正在打雷。You can cover your ears when it thunders.打雷的時候可以捂住耳朵。
  • 古人如何認為「冬打雷」現象?這種天氣現象在什麼情況下會發生?
    近日全國各地陰雨雪不斷,很多地方出現了雷電現象。由於已經處於立冬之後,算是「冬天打雷」。根據《禮》的說法「仲春,日夜分,雷乃發聲。秋分之日,雷乃收聲」。就是說打雷這一天氣現象,正常的話應該是農曆二月春分前後開始出現,到秋分前後消失。
  • thunder是雷電,steal thunder難道是指「偷電」?別翻譯錯了!
    ( ̄△ ̄)每天晚上一篇英語知識普及英語罐頭本文是我的第236篇英語知識文章Thunder,一般都知道是「雷電」,像漫威裡面的雷神託爾,我們可以翻譯成God of Thunder。而有一個關於雷電的詞彙,steal one's thunder,很多小夥伴不會翻譯,「偷雷」?聽起來不太順耳,那麼「偷電」?恩,好像有那麼一點意思,於是就翻譯成「偷電」。罐頭菌可想說,你真的是個小機靈鬼,但怎麼看都不應該是這樣翻譯吧?
  • 南京昨晚為何「光閃電不打雷」?@南京氣象:這是「雲閃」
    揚子晚報網8月20日訊(記者 於丹丹)「今天晚上,你有看見一閃一閃,但沒有聲音的雷電嗎?」昨天晚上,「南京閃電」憑實力登上了新浪熱搜。南京主城的天空從晚上9點多開始就一直閃電,幾乎是每隔幾秒就一次,有的持續了幾個小時。
  • 南京昨晚「光閃電不打雷」?@南京氣象:這是「雲閃」
    「你有看見一閃一閃,但沒有聲音的雷電嗎?」昨天晚上,「南京閃電」憑實力登上了新浪熱搜。南京主城的天空從晚上9點多開始就一直閃電,幾乎是每隔幾秒就一次,有的持續了幾個小時。但很多地方卻聽不到雷聲,光閃電不打雷,有的地方還不下雨,天空自帶閃光燈特效,難道老天爺在「自拍」?
  • 交流電和直流電居然是這樣發明的,漲知識了!
    現在我們已經完全離不開電了,工作、生活、旅行……如果沒有電,能否生存下去都是疑問?要知道,在古代是沒有電,只能依賴於太陽,充分演繹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生活,但是對於社會發展而言沒有任何推動作用,所以一位英國的化學家發明了一種簡易點燈,但是很快都不能用了。
  • 沒有電的古代,古人夏天用的冰來自哪裡?真相後令人感嘆:天才的發明
    電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產物,電磁感應理論發現後,發電機電動機等一系列技術誕生,人類才進入電氣時代。在漫長的歷史中,很長一段時間人們並沒有享受到電所帶來的生活福利。現代的人的生活,幾乎一天也離不開電,我們也無法想像如果突然沒有電,會倒退到什麼樣子。
  • 人類使用電的歷史很短,古人沒電怎麼辦,晚上都幹什麼?
    這個問題比較有意思,畢竟人類有電的歷史也就二百年左右,往前二三十萬年都是沒有電的,那麼他們在一個又一個的夜晚做什麼呢?只有睡覺這件事情可做嗎?要回答這個問題,其實小編人本人還是蠻適合的,因為小時候村裡至少在上小學前沒有電或者電費很貴,基本都是在沒有電的環境中度過的。記得在九十年代初的魯西南,村裡的電費居然一度電兩元多錢!
  • 古時候沒電,古人真的天一黑就睡覺嗎?網友:古人的生活令人羨慕
    古時候沒電,古人真的天一黑就睡覺嗎?網友:古人的生活令人羨慕 在《吐槽大會》上看到過一個段子,說自從電燈被發明出來之後,過夜生活的人越來越多,但與此同時,加班的人也越來越多,只要亮著燈,怎麼樣都能工作,再加現在網際網路發達,上司隨時隨地都能找到你,所以很多人的加班完全可以不分時間地點。
  • 俗語「正月打雷人谷堆,二月打雷麥谷堆」,正月打雷有啥不好?
    前段時間,筆者老家這邊正月中旬,大冬天的有一天打雷了,村裡就有老人說,正月份打雷不是一個好現象,還說了這樣一句俗語「正月打雷人谷堆,二月打雷麥谷堆」,這是什麼意思呢? 打雷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尤其是夏季,遇到暴雨天氣,往往就是雷電交加、雷鳴電閃的。但是,在北方冬季,包括正月份,極少會出現打雷的現象。
  • 直流電和交流電區別是什麼,今天...
    其實嚴格來講,這個「插頭」叫開關電源適配器,目的是將電網傳來的交流電轉換為直流電傳輸進電子設備中。筆記本電腦的電源適配器更大,冬天暖手更方便~那為啥要把交流電換成直流電呢?讓我們從頭講起電電是一種自然現象。
  • 電錶小紅燈閃一下耗1度電嗎?
    脈衝燈閃爍頻率隨用電負荷大小變化,用電負荷越大,閃爍越快。 如果電錶上標註的是 「1600imp/kWh」,說明您家每消耗1度電,脈衝燈就會閃1600次。 同理,如果電錶上標註的是「1200imp/kWh」,表示每消耗1度電,脈衝燈閃爍120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