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一名醫生是怎樣煉成的?
作者|王鴻鵠
國家醫改成效卓著,如沐春風,但是我國人口基數大,地區差異化,經濟差異化,觀念差異化等諸多問題,還是在左右著患者和家屬的就醫環節。
前幾日,一個偶然的機會,在頭條上看到了幾個瀋陽某知名中學老師的就醫的心路歷程,說感慨萬千毫不為過,一個高知家庭尚且如此,更別說平頭百姓了,就醫難難於上青天的味道在評論區屢見不鮮。
其實,國家針對醫療改革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從醫保的普及到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各個層面都在逐漸完善。
今天我們從醫院的臨床醫生的職稱級別角度,跟大家介紹下,希望能讓大家儘可能多的了解下醫院的真實樣貌,以便大家各取所需的就醫,本言論只是個人觀點,不代表醫院,說得直白些,就是我跟大家聊聊天而已。
首先說說一個醫學生的成長曆程
考入醫學院校後,面臨他們的是臨床基礎課,包括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生理學,生物化學,有機化學,無機化學等等幾十門,這些繁重的課業佔據了他們的一年多的時間。
下一步逐漸發展為基礎和臨床的過渡,包括病理學,病理生理學等等又是幾十門,當然這段時間伴隨著外語教學,cet4-6,託福等,還有小語種的國際外語考試等等,可以說壓得孩子們喘不過氣來還沒接觸到臨床課。
大四左右,開始了真正的臨床課教學和課間實習,內科外科婦產兒科,神經科,精神心理學等等,各院校都會開展必修課選修課幾十門,可以用疲於奔命來形容那段艱苦的時光,挑燈夜戰成了考前的家常便飯,不開玩笑的說,這個時候的教材書籍摞起來,絕對不亞於我們遼籃中鋒大韓的高度了。
有人會問,小張啊小李啊,你讀了幾年的醫學院校,某某病你知道了嗎會看了嗎,我要說的是,對不起,這個時候的醫學生,只是有個感官的印象,大概知道應該去哪個科室就診,細節的問題還沒有涉獵,需要等考取研究生之後才能具體的分科。
醫學生的最後一年是無比苦逼的,本碩連讀的學生還好些,沒有考研的壓力,那些本科生就沒那麼幸運了,一面是生產實習,進入實習醫院臨床一線的初體驗,一面是考研和未來就業的重重壓力,迷茫,焦慮,無力感,負面的情緒充斥著他們的每一天。
再說說讀研的歷程
熬過了大半年,考研或者保研等工作逐漸落實,未來的日子也有了些面目,金榜題名的考生,經過面試等環節有了脫穎而出的機會,來到了醫院,找到了導師,至此,才真正的有了自己的專業,有了自己的導師,也至此,才有機會更多的接觸病患,成為了一名研究生實習醫生。
研究生實習醫生初入臨床,主要工作就是一些瑣碎的臨床工作,病人的接診問診,開具化驗單檢查單,跟著查房,執行查房方案等等,事無巨細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
比如,術後的切口換藥,拔尿管,病歷的複印等等,還有一部分工作就是為了畢業寫論文。碩士研究生畢業之後,一部分走向了工作崗位,一部分考博士,主要是這兩個大的方向。
走向工作崗位的研究生,在歷經醫師資格考試後,蛻變成為了住院醫師,從事的工作也類似於碩士研究生階段的工作,這個階段還無法獨立的真正解決些疾病治療的根本問題,絕大多數時間和精力在於學習和積累。
主治醫師
積累了幾年工作經驗,住院醫師逐步走向成熟,對於一些簡單的疾病也有了自己的判斷和理解,一些小的手術和操作也能獨立完成,下一步等待他的將是中級職稱考試,也就是主治醫師。
主治醫生是一個醫院的絕對勞動力,承上啟下,向上請示教授,制定治療方案,配合手術,向下知道住院醫生研究生實習醫生等,完成臨床工作,高年資的主治醫生還能夠完成一部分門診工作,還可以獨立完成一些中等難度或者相對比較成型的手術,主治醫生這個階段時間或長或短,有科研成績斐然迅速晉升副教授甚至教授的,也有無欲無求直至退休的,所以這個階段的醫生也是人員最多的。
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
主治醫師經過幾年的歷練,科研上達到一定成績,包括sci論文,國家省市各級別的自然基金等等,通過了副高級職稱考試,經過醫院學校幾級的評級,優異者脫穎而出晉升副教授,副主任醫師;
同理,再經過更高一層的科研要求,臨床要求和考試,進而晉升教授和主任醫師。
在此過程中,國際援助下鄉扶貧援疆援藏抗擊疫情等等諸多行為會有一定的加分,各大院校的政策也不盡相同,不再贅訴。教授之後,有突出貢獻者,領域的獲獎者,會有知名教授二級教授國家名醫等稱號,也會出診了著名專家門診和特需門診。
最後聊聊出國的事
一部分醫生會選擇出國讀博士博士後等去深造,進而在科研的路上順風順水,誠然,這部分人歷經了很多背井離鄉的心酸,但也絕對是勞有所得,晉級之路會很平坦,這部分人一般選擇在國外呆三五年甚至更久。
但是個人認為出國去基礎實驗室的那種臨床醫生,對臨床能力的提升沒有什麼積極的推動,而恰恰中國出去的醫生,絕大部分還是在國外的基礎實驗室完成科研的實驗,說到這就告一段落了,不能在深入展開了,再往深聊的內容跟老百姓就醫也沒有什麼關係了。(原標題:醫生是怎樣煉成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