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 | 蓋雅學院(ID:thinkwithgaia)
今天聊一個職場熱詞:向上管理。
這兩天刷到字節跳動的招聘官網,他們在闡述「坦誠清晰」的字節範兒時,提到了一句話:
實事求是,暴露問題,反對「向上管理」。
這一點很有意思,因為「向上管理」幾乎是職場入門必修課。所以我試著在字節跳動的文化語境中,來理解當它說「反對向上管理」,到底是在反對什麼:
字節跳動一直著意打造扁平化,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這種平等包括地位平等(字節內部不允許叫「總、老師、哥、姐」這樣的稱呼)和信息平等(字節強調內部高度透明,強調「Context,not Control」的情境管理)。所以,字節說「反對向上管理」,是期望內部不存在所謂的「上」和「下」。
字節跳動把「向上管理」放在「坦誠清晰」的對立面,放在「實事求是、暴露問題」的對立面。在他們的理解中,「向上管理」的異化結果是:「為了讓上司滿意而包裝結果,而不是直接溝通問題,從而使原本簡單的事情,變得複雜而低效」。
很多人確實把「向上管理」領會偏了、用偏了。
字節跳動會這樣理解的背景是:時下,「向上管理」幾乎成了職場人入門必修課,被很多培訓課程、公眾號推文、書籍等作為一種「術」過度解讀。
隨便搜索到一本同名書的目錄,就會發現內容特別奇怪:
話好像也沒錯,但總是透著股「不清不爽、不可言喻」 的感覺,說高級點是「厚黑感」,說直接點就是「擰巴感」。向上管理被傳授成這樣,難怪字節跳動這樣追求「平等、直接和效率」的公司,要在文化上旗幟鮮明得和它劃清界限。
市面這些所謂的「向上管理」之「術」五花八門,在「道」上領悟不足、「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年輕職場人隨意學了去用,行動上就特別容易走歪。比如曾有初入職場的朋友,會特意和我分析,領導的一個眼神、一句無意的話,背後的含義和意境。
人的精力有限,當過多關註上級的心思、咀嚼上級的「言外之意」、揣摩怎麼把話說得合其心意,首先你可能猜的不對、自尋煩惱,其實你就很難把精力聚焦在「怎麼把這件事做對做好」本身上了。
這些奇奇怪怪的動作,其實只看到了「向上」(畢竟在科層制的組織中,首先在心理上就容易對「上」產生服從;其次在實際利益上,上級往往掌握資源分配和績效考核的權力),並沒看到「管理」,或是把「管理」理解偏了。一般人都認為「管理」是自上而下被賦予的權力,管理下屬時理直氣壯,管理上級時就要委婉,委婉過頭了,要麼變成了「迎合」,要麼變成了一種「操控權術」了。
首先,向上管理是有必要的。因為回到大多數人所在的職場環境,組織中一定是存在「上」和「下」的,字節跳動所追求的絕對平等是非常理想化的。「向上管理」在職場中就很必要,這種必要不是基於「你要讓上級滿意」,而是「你要對工作產出和結果負責」。
德魯克說每一位知識工作者都是管理者,而管理的對象包括會影響你績效的所有人。
據蓋洛普對100萬美國員工的調查,75%的人辭職就是因為受不了頂頭上司。你和上級之間的合作互動,一定會影響你的工作成效、工作意願,甚至是工作心情。上級是影響你績效成果的如此重要的元素,當然也在知識工作者的管理範圍內。
而且,「向上管理」是一種更為難得的積極主動的狀態:傳統組織中的更多職場人,更多的狀態是在被動等待上級。等著上級「賞飯吃」、等著上級「做決策」、等著上級「承擔責任」。相比之下,「向上管理」代表你以更主動的姿態,向上輸出你的思考、你的專業、你的擔當。
前面提到很多人把「向上管理」中「管理」理解偏了。管理本身,無論是向上管理還是向下管理,它都是一種直接、真誠而正直的影響,而不是不可言喻的「奉承」、「踢倒」或者「暗中操控」。
你需要仔細理解「直接、真誠、正直」這三個字。
「直接」是指你的影響非刻意設計的,它是自然達成的結果。
「真誠」代表了信息上的坦誠、立場上的共贏、表達上的同理心。真誠,賦予了「直接」以方法。
史蒂芬·柯維在《高效人士的七種行為習慣》的開篇就強調,要想成為高效能人士,首先應該從「品德的正直誠信」做起,要「以原則為中心」。正直,賦予了「直接」以勇氣。
分析這麼多,給「向上管理」賦予一個概念:
它是基於對工作績效結果的負責,積極主動的去和你的上級進行良性合作和互動,並在這個過程中產生直接、真誠而正直的影響力。
前面我們給「向上管理」做了個定義,這個定義的出發點是「基於對工作績效結果的負責」,核心是「與上級進行良性的合作和互動」,在這個過程中,你會對你的上級產生直接、真誠而正直的影響力。
你會發現,真正卓越的職場人,並不需要什麼「向上管理」技巧。他們不需要「向上管理」就能漂亮的完成工作。他們對「向上管理」的神、形、術的發揮是發乎自然而無形的。
比起現在大量關於「向上管理」之術的不可言喻的過度解讀,最早提出 「向上管理」(Managing Up)的通用電氣集團CEO傑克·韋爾奇的助手羅塞娜•博得斯基,在《Managing Up》這本同名書中,主要筆墨其實是在分享自己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態度,而這樣的方式和態度讓她的工作卓有成效,讓她和傑克·韋爾奇之間非常默契,讓她對傑克·韋爾奇產生了很多影響。
如傑克·韋爾奇為這本書寫的序:在共同度過的14年美好時光中,羅塞娜和我不僅僅是搭檔。她可能在自下向上地管理我,而我或許自上向下地管理她,但是在大多數的管理情況下我們兩人是平級,就像隊友那樣合作。
所謂「漂亮地完成工作」就是「超出老闆的預期」,而這種「超越預期」表現在:更早。即在老闆布置之前,就能夠看到工作、領會工作、啟動工作;更快。即完成工作的效率更快、方法更好;更多。即我們常說的多做一盎司(one more oumce)。
不過,這樣卓越的職場人畢竟是少數,是二八法則中的20%。而大多數的80%的人,是普通職場人。
大多數的普通職場人依然要學習「向上管理」,學習如何通過建立你和上級之間的良性合作和互動,來幫助自己漂亮完成工作。
正確理解彼此的關係
羅塞娜在《Managing Up》一書中說:「對許多人來說,很難克服對於權威本能的厭惡。大體來說,這可能是件好事,這使我們堅強獨立,但也會導致疏遠和缺乏合作性。」
這種「對權威的本能的厭惡」,其實是對上下級關係的錯誤理解。組織中雖然存在職級上的上下級角色,不同角色在責任、授權範圍、資源、信息上也不對等。但這並不等於地位的不平等:上下級之間只基於不同職責契約的分工和合作。
理解了這一點,就不會因為「對權威的本能厭惡」的偏見,使自己在內心和行動上和上級刻意疏遠,進而影響你們之間的有效合作,進而阻礙自己更客觀、開放的認識工作、認識世界。
工作前:主動理解任務
很多職場人一個不好的習慣是:領到工作後,不先理解和確認,而是馬上埋頭開始做。這樣的結果可能是,你花了很多精力做出來的東西,卻完全不是上級所要的。
領到任務之前,一定要先去理解和確認這個工作的相關情境:這個任務是什麼?可以怎麼拆解這個任務?為什麼要做這件事?工作的時間截點是什麼?這項工作對公司、團隊目標的價值是什麼?我可以擁有的資源和權限是什麼?誰可以成為我在這個任務中的「請教對象」?
樊登在《可複製的領導力》中,提到在日本企業,上級給下級交代工作,一般需要交代五遍:第一遍,交代清楚事項;第二遍,要求員工複述;第三遍,和員工探討此事項的目的;第四遍,做應急預案;第五遍,要求員工提出個人見解。
你的老闆或許不會做的這麼細緻,但你完全可以反過去「管理他」,積極主動地弄清任務、通過複述來確定任務、深入探討任務的目的和應急預案,並提出你的見解。
工作中:保持信息的流動
在工作過程中,還要注意保持你和老闆之間的信息的流動。
信息流動一方面是對上級安全感的尊重,是你們之間信任關係的前提。永遠不要讓上級感到意外,哪怕是驚喜。
另一方面,更是因為信息同頻可以幫助你們整合彼此的信息、資源和優勢,做出更妥善的決策。因為你衝鋒在前線,能更清楚得聽到炮聲,更了解市場的直接狀況,這是上級所缺的;但他一般擁有更好的資源、視野、權限和判斷力。只有在這個過程中,及時交流互動,才能發揮協同優勢。
當然,在信息同頻的過程中,也需要注意要更高效地利用上級的時間,畢竟越是高層管理者,時間越是稀缺資源。你要能夠爭取並珍惜這個資源:比如在對方的議程上約定固定的溝通機制;在溝通匯報時,儘量一次性整理好要溝通的事項;這些事項要信息充分、清晰直接、並最好帶有解決方案(當然得真的有解決方案,不是為了匯報而硬湊)。
工作後:主動獲取反饋
並不是所有的上級都擅長反饋,或者有足夠的精力反饋。但你作為自己工作績效的第一責任人,要積極主動地去獲取這種反饋——這不僅是工作目標的協同對齊,及時了解和糾偏自己的工作成果。更重要的是,你能在這個過程中,吸取你的上級在思維方式、知識、技能上的閃光之處。
你的上級越是大牛,你就越要如饑似渴地、像海綿似的積極主動獲取反饋,從而獲得思維上的開拓、技能上的輔導、知識點上的擴充。沒有比這更幸福的職場體驗了!
概況來說,「向上管理」首先需要你用正確的心態去看待雙方的關係,不要因「對權威的本能厭惡或顧慮」產生不必要的疏遠感。其次需要你在工作前,主動理解任務;工作中,促進信息的流動、並對上司時間更高效的利用;工作後,能主動去獲取反饋。
這樣的「向上管理」,能讓你和上級之間達成良性的合作和互動,並逐漸更默契和同頻,從而更好的完成績效目標。
你漂亮地完成了工作,你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了成長和突破,這也是你們能夠共同品嘗的勝利果實。
走近大咖 | HR成長
課程諮詢 | 在職學習 | HR交流群 | 轉載授權
請關注人大人力資源公眾號
或添加微信ruchrm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