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欣雨
1
前幾天,一個久未聯繫的同學在微信上突然那聯繫我,說有沒有什麼工作可以推薦的。我仔細想了一下,公司現階段似乎並沒有招人的打算。但是出於同學情面,我還是答應幫他看看。
問他對工作有什麼要求麼?
他說了一句:都可以,只要不是太穩定就可以了,最好就是有挑戰性一些的,有前途。
我問他為什麼。
他回答:「穩定的工作容易被淘汰,沒有出路,現在不都是裁員潮嗎?」
說實話,當時的我真的是有些生氣,可以幫你找工作就已經算是不錯的了,還挑三揀四的。
其實,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穩定的工作就代表著被淘汰的結論,被人們傳得沸沸揚揚的呢?
而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就真的是沒有前途的表現嗎?
一些諸如「安穩就是等死」「安穩的工作遲早會被淘汰」的言論雞毛滿天飛,充斥著整個網絡。
而很多人對這些是深信不疑。
那些需要能力平平的職位,避之不及,生怕染上了之後就是揮之不去。
看過這麼一個故事,兩個同專業的年輕人,剛出來到社會的時候,一個想要大展宏圖,於是四處尋找能夠施展自己才華的平臺,但是,他看得上,別人看不上他,於是一路碰壁無數。
反觀另外一個同學,很快就找了一份跟本身專業不是很對口的工作。之後兩人見面,想著找好工作的那人,鬱郁不得志,另一個雖然也沒有什麼大成就,但跟那個一事無成的,每天投簡歷的同學相比,已經是算是很好的了。
一個雖然只是喝到肉湯,但是另外一個卻連肉湯都沒得喝。
雖然喝湯不是最理想的,但是,總比什麼都沒有得吃強多了。
當然,也不是說哪種是好的,哪種是不好的,只是事實擺在眼前而已。
康德說過:所謂自由,不是隨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
自由的夢想,很美好,也很殘酷,成功的人有,但摔慘的人也絕不是少數。不先腳踏實地將自己沉澱一番的人,不可能會飛得高。
折騰到最後搞得遍體鱗傷最後能得到的,往往還不如安分守己的人收穫的,而唯有原始資本累積的足夠多,才可以讓自己面對世界的桎梏時有翻身之力。
2
想起了在之前,一個做老師的朋友專門來向我請教關於編程的問題。我回答了她的問題之餘,就問她為什麼突然想要學這些,疑惑一個初中老師用不著教這些的吧。
她說,多學一門技術,總是不怕的。
我笑著打趣道:「怎麼,一個老師還怕失業啊。」
等聊下來的時候,卻是被她的一番話給驚住了。
「老師也有可能會失業的啊,現在不是有那什麼人工智慧嗎?說可以取代老師的。」
我驚訝於她的危機意識,同時也安慰她不用擔心,畢竟這種事情就算有,也離得還遠著呢。
她說了一句很是意味深長的話:以後的事情,誰可以肯定呢?倒不如趁現在生活有保障的時候,好好努力一把。
一直以來,裁員風波也是未曾消停。就拿最近的網易裁員事件來說。
一個為公司付出了自己的青春,付出了全部心血的員工,到頭來卻是被無情地炒魷魚,沒有絲毫情面可講的。
位於德國的奧迪汽車公司,也是預計在2025年的時候完成裁員6000人的目標,並將這些省下來的錢用到更新的領域。
其中,這些被裁的人也不乏一些優秀的一線員工,但是,好鋼用在刀刃上,再優秀的人,跟不上時代的發展,也只能被淘汰。
事實擺在眼前,大家也是有目共賞的。
唐山38歲收費站大姐哭訴「我把青春獻給了收費站,我現在除了收費,什麼都不會」。
超市巨頭大潤發,也是敵不過時代,最終被收購。
京東已經研發出快遞配送機器人,不難想像得出,將來有一大批的人將會失業。
安穩的工作,確實有著很大被取代風險不錯,但是,並不是說安穩就代表著絕對的危險。
安分守己的人,並不代表著以後就沒有出路。
擁有安穩工作的人,是在可以維持原來生活的條件下,繼續去學習能夠有用的知識和本領。
一名工作穩定的職員,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去忙其他的事情,搞個副業,寫個自媒體,這也是出路。
這就是安穩帶來的好處,居安思危,永遠要比當頭一棒,毫無準備要更好。
而且因為安穩被淘汰的往往不是因為工作的原因,而是缺少不願沉下心來學習的態度。
《易經·繫辭下》中有這樣一句話: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只有不斷地改變自己,適應時代,才能在時代的車輪中逃生,避免被碾壓,才能跟得上時代的步伐,不至於過早就被淘汰。
3
最近,平安的聯席CEO李源祥辭職的消息一時間刷爆了朋友圈,但人們關心的並不是離職本身這件事情,而是那驚人的一串數字。
接近5000萬的年薪,還包括2億元的「轉會費」。
別人是人到中年,面臨失業的困擾,他則是越老越吃香。
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到底是什麼樣優秀的人,才能是被人所追捧呢?
當然就是優秀,且本領大的人了。
那麼,什麼才叫本領大呢?
巴爾扎克說過:人的全部本領無非是耐心和時間的混合物。
這在飛速發展21世紀,這句話最好的理解就是:耐心+時間=終身學習=終生本領。
世界總是在不斷地改變的,未來會是什麼樣的,誰也給不出肯定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只有不斷學習的人,不斷深入的人,才會有未來,才可能在未來佔據一席之地。
在全球興起的網上購物時代,馬雲早就已經是提出了新零售的概念;美團原本是外賣行業,但卻是做起了專車;滴滴是做專車的,同樣也是搞起了外賣。
看似毫不瓜葛的各行各業,都在積極學習著自身優勢外的東西。
谷歌的CEO,Pichai也是說過:「在二三十年年前,人們接受教育之後就可以享用一輩子,但對當下這個時代出生的人來說,情況並非如此,他們必須保持終生學習。」
當單一的能力不能為自己穩定提供生活保障是,那麼就要在之前就學習除了工作崗位以外的,可以在未來謀生的技能。
只要做到未雨綢繆,自然就無所畏懼。
4
斜槓青年,這是一個頗為熱火的詞語。
在《雙重職業》一書中,是這麼定義的:他們不滿足單一職業和身份的束縛,而是選擇一種能夠擁有多重職業和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
相信大家身邊也會有不少這樣的人,有著主業的工作之外,也有著其他的工作。
其實他們賺錢只是其一,最重要的就是為了未來做好打算。
一個人,是很難靠著一家公司吃一輩子,而中年的危機感,也是如此。愈老愈吃香的人只存在少數。
看到過這樣一則新聞,曾經一個月薪兩萬的程式設計師,在30歲之後被辭退,為樂生計,不得不送起了外賣。
想要在之後有的選擇,那麼最好就要做到七分給公司,三分留自己,想要一頭扎進公司,就得想、掂量清楚,自己是否時候永遠不可或缺的。
如果把自己的精力都給了公司的話,那麼,能夠保證公司一輩子都給自己發薪水嗎?不可能的,就連華為和阿里巴巴這樣的大企業都不可能保證做到。
李開復曾經說過:在未來,大概有50%的人會失業。
其實,可以毫不客氣地說,在未來的AI智能時代,肯定會有不少的人會失業,而與這部分人劃分的分界線,就在於每個人的學習能力。
所以,暫且安穩的人不要害怕,趁著工作穩定的時候,抽時間去學習,去自我提升,接觸更多的事物,而不是只會守著一畝三分地,還整天提心弔膽,怨天尤人。
而穩定的工作不一定會被社會淘汰,關鍵是在於自己怎麼做,是否在這個工作崗位上有著無可替代的能力,雖然這樣的人只存在少數,但未嘗不可能不是自己,就比如上面提到的李源祥。
一個人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從來都不危險,危險的,是除了這份工作之外,一無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