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一寫「我家這四十年」:我家的老屋

2020-12-22 地方焦點

寫一寫「我家這40年」家庭故事,乃是從普通家庭的視角,用人民群眾的深切感受,反映改革開放40年的歷史性變革。用微觀寫宏觀,用身邊事證天下事,見微知著,更能激發人們愛家敬業、實幹興市的巨大熱情。今天我們給大家帶來一篇:我家的老屋

40年,歷史的長河中不過滄海一粟,然而於人生,卻是從呱呱墜地到人至中年。40年中印象最深的莫過於我家的老屋。

從我記事起,我家就住在有衛生間的房子裡。而我的小夥伴們,很多都要每天倒痰盂,所以她們都特羨慕我們這些住套間的姑娘們。房子是單位裡的,每月4.5元房租。手巧的父親和幾個朋友自己動手,地面塗上油漆,畫了一個個正方形,正方形裡面有四朵花,有規律地排列著,挺好看的。牆壁,自己用工具鑿,然後把電線放裡面,塗上塗料居然一點都看不出來。鄉下的表弟最喜歡到我家來住。

夏天,七大八小睡在客廳,吊扇徐徐地吹著風,他感慨是「天堂裡的日子」。為了更涼快,還裝了個木頭的綠紗門,只要有人在家,基本都只關綠紗門,不關大門。

其實那時的大門也是唬唬人的,三隔板,而且是空的。我是怎麼知道的呢?有一次,弟弟發脾氣,躲房間裡不出來,我敲門,他不理,我再敲,他還是不理。我急了,就用拳頭敲,結果,居然門上敲了個窟窿。父母下班回家,我挨了好一頓罵,弟弟卻偷樂了半天。從那以後,不光大門,連房門上也貼春聯了,只為可以蓋住那個窟窿。

一晃,小學、中學、高中都過去了。1994年,我考上了大學。聽母親說,要出一筆錢,然後房子算我們自己的。我還納悶:房子不就是我們自己的嗎?這錢花的真冤枉!100元一個平方,我家面積70.52,要交7052元,還要百分之一的稅,70.52元,共計7122.52元。現在才知道,這是佔了多大的便宜啊!

房子愈發陳舊了,地面的油漆也褪色了,很多地方露出了水泥地的原貌。廚房的煤爐基本不用了,買了煤氣灶。沒有油煙機,牆壁上一層厚厚的油,嫌難看,貼上報紙,髒了再換。但屋頂沒貼報紙,油都能滴下來。看著炒菜嗆得咳嗽的母親,我和弟弟決定裝修房子。看見在新裝修的房子裡嬉戲的兒子和侄女,恍惚間仿佛看見了小時候的我們。三隔板大門和鐵門都已換去,合二為一,變成了嶄新的防盜門,很氣派!樓道內樓梯扶手的油漆早已剝落,有一天回家看見有工人在刷油漆,還有人在牆上塗塗料,一問,是老小區改造。改造後的小區,有舊貌換新顏的感覺,真好!

一晃又是很多年,我家的房子也老了,雖然裡面很新,但就像化了妝的老人,再顯年輕,畢竟歲數在那兒了。大大的「拆」字刺得我眼睛疼。我有太多太多的不舍,這房子承載著我們一家太多太多的回憶。從此,山高水長,就真的只能在記憶裡了。那段時間我天天夢到老屋,點點滴滴,清清楚楚,重疊著模糊的新房,最終合二為一。是啊!老屋不曾離開,它只是換了一種方式繼續陪伴在我們身邊而已,我終於釋然。

四十年,從1978到2018,我家的老房子從新到舊,再到新,它就像一個老人見證了我和弟弟的成長。

2018年,改革開放40周年,我們的國家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它不斷向前,不斷跨越,不斷崛起,逐漸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日益走進世界舞臺中央。展望未來,我們更有信心相信,更有能力確信:我們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目標!

本文作者:溧陽時報

相關焦點

  • 陳年舊事:那年高考後,我再也沒有回過我家老屋
    在1979年的當年高考中,那個尖子班,只有1人落第。我的母親長年有病,隔三差五要在外教書的父親回家帶去看醫生。我隨父親到縣城讀高中後,家中只有母親和年幼的妹妹了。看到我僥倖考上,全家都非常高興,不是因為我考了好成績或考了一個好的學校,而是通過高考,從此我可以跳出農門,我家也可以順利「農轉非」。在我離開家鄉,遠離家門上中專的日子裡,家裡的「農轉非」政策也得以落實。母親和妹妹隨同父親來到縣城居住。為了還清家裡的欠帳,父母把老屋以幾百元的價格賣給同村的老鄉,待我寒假歸來時,我家的老屋已不屬於我家了,我也因此再也沒有踏過老家半步。
  • 漳州東山島:我家「灶腳」四十年之「革命」
    昨天,翻閱珍藏的老照片,再次與老屋的灶臺邂逅,這是多年前家中「灶腳」(廚房)發生大革命,用上清潔、廉價的新能源後,特意拍攝作為留念的。與老照片深情對視,昔年徐徐升騰的嫋嫋灰白炊煙,仿佛在我眼前繚繞。
  • 鄰居大娘喝農藥死在了我家,俺家的老屋該如何處置?
    文:高成棟圖:來自網絡我在南京工作已經15年了,前年我終於按揭買了房,後來考慮到父母年齡的緣故(父親69歲,母親67歲),況且父親身體也不是很好,在家種地實在於心不忍,於是,就想發設法就這樣,2月初,大娘就搬到了我家。可誰知一周前,鄰居二叔打電話說,大娘因不堪兒媳的「騷擾」,竟喝農藥自殺了,而且就死在我家的堂屋裡。我和父母得知這個消息,心裡一下子變得五味雜陳。後來我和村裡的領導確認,才知道這是一個事實。
  • 老屋 - 老屋--浙江頻道--人民網
    原標題:老屋 好久沒去看看鄉下的老屋了,忽然接到鄰居的電話,說大風颳倒了老屋東邊一棵大樹,樹冠壓上了屋子,我趕緊驅車前往。 十多年前父母帶著爺爺奶奶搬家到了城裡,老屋便空寂了下來。父親常回去照看,他會爬上屋頂更換破損的瓦片,勸都勸不住,後來我們找來幾個泥瓦匠,把屋頂徹底翻修了一遍,老爸總算放心了。
  • 散文閱讀:老屋
    老屋,建於一九八零年春天,是我們全村,乃至全公社(當時對「鄉」的稱呼)的第一所磚房。在那個大集體的時代,有多少家庭還在為生計發愁,三餐不飽而擔憂,而我家卻因為父親每月有固定的收入(父親是中學的語文老師),母親的悉心持家,勤勞能幹而攢下了足夠的積蓄,才敢張羅蓋磚房。
  • 四十年來家國·徵文丨湘水一隅:老屋的變遷
    老屋是一座土坯房,是我未成家時的家,是父母這一輩子未能邁出而堅守的生命搖籃,是我心中永遠撒落在「燕子歸巢」寶地上的依戀。雖然我曾住過大大小小的營房、坐過高高低低的機關、住過熱熱鬧鬧的小區,但對老屋的留戀從未減弱,隨著歲月的增長與日俱增。 老屋坐西朝東,土坯磚、灰青瓦。原來有三間,爺爺幼年隨他母親改嫁出村,被上一輩的族人佔去一間。
  • 我的老屋我的娘
    作者:周建華  我家的老屋是上世紀60年代娘過門後和爹一起和泥摔坯,一磚一瓦蓋起來的。實際上,老屋除了梁頭下藍磚砌成的柱子外全是土坯,再沒有多餘的磚瓦。小時候,我總不想讓同學來我家,怕別人笑話我家裡窮,還住著土坯房。
  • 家裡的老屋(記事作文)
    現在,那間陪伴了我20多年的老屋雖然已經不見蹤影,但是它的樣貌卻一直深深的像種子一樣種在了我的心底,因為老屋裡不僅裝滿了我的童年,還記錄了太多我家的陳年趣事。老屋位於村寨的最北端,除了地理位置佔優勢外,老屋沒什麼奇特的地方,都是土基牆體土瓦遮雨式的大部分農村房屋式建築。由於家裡人口多,狹窄的老屋內不得不部設置客廳、臥室和廚房。老屋的門都是用幾塊方形木板拼湊起來後再塗上藍色的漆油,然後裝在門框裡,這樣基本上就完工了。就這樣,老屋獨自佇立在我家寬敞的院子裡。
  • 《我家的故事》 2019年小學生寫作大賽徵稿啟事
    對於家的溫馨、家的呵護、家對於每一個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黃浦區融媒體中心特舉辦「《我家的故事》——2019年小學生寫作大賽」,邀請小朋友們提筆寫一寫那些讓你印象深刻、對你影響深遠的「家的故事」。 家中有溫暖,家中有親人,家中有家訓,小朋友們可以寫一寫家中的溫馨片刻,寫一寫給你諄諄教誨的家人,寫一寫長輩教會你立身處世的家訓和禮儀。
  • 灃水河下柳之四:我家不過端午節
    我家不過端午節酆鴻不是三閭大夫的事,我家不過端午節!其實,小時候,我最盼望的就是過節過年了。因為那是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只有過年過節才能見點油星,才能改善改善生活。可幼年的我愚鈍,除了過年下(春節),過八月十五(中秋節),我能說出的節日寥寥無幾,根本不知道還有個端午節。知道端午節,是我小學快畢業的時候。
  • 別了,我親愛的老屋!
    "一、二、三——四······」隨著拆遷工人響亮的號子,陪伴著我四十餘年的老屋在「噼啪」聲中倒下。年過七十的母親一大早便來到了滑坡搬遷的亂石崗上,顧不上料峭的春寒,她親眼目睹著自己一磚一瓦建起的老屋眨眼之間轟然倒下。
  • 沛縣老家的「老屋土」
    老師、老同學、老戰友、老朋友,老宅子、老房子、老屋土,一串「老」字,把人帶到遙遠的歲月。說起我家的老屋土,先從我家老宅子、老房子說起。爺爺,老兄弟三人,爺爺排行老二,外人稱呼二老爺。大老爺我沒謀過面,聽奶奶講,他是剝馬中毒而亡;三老爺,老頑童,一生無憂愁,平時喜歡編個順口溜,有趙樹理筆下的「李有才」板話之說。爺爺老兄弟仨,三位老宅子。
  • 我家的鋁盆
    我家的鋁盆    作者:sl2169小時候父親和爺爺在如海河拖螃蟹,就是用拖網在河兩岸來回拖扯捕捉螃蟹, 一次偶然的機會拖到了這隻鋁盆
  • 前進中的巢湖——我家電器40年
    1978年以來,村民家中的電器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複雜到智能、從高耗能到節能環保,我的家庭也同樣經歷了這個變化過程。  到了1990年,我家添置了第五樣電器——一臺「黃山」牌17英寸黑白電視機。買這個「寶貝」花了多少錢,我記不清楚,但父親挑著每擔壹佰多斤的稻穀,來往距離二十多裡的我家與鎮上的糧站好多趟,到傍晚才換回了電視機,這個細節我印象深刻。自此,我們姐弟仨總算是告別了在別人家蹭電視的歷史。
  • 母親的老屋情懷(散文)
    □徐曉亮我家老屋,土木結構,層高約六米,八米見方,坐西朝東,臨路而建,門口朝路,開門見陽。土木老屋,冬暖夏涼,至今歷經人生半百,經歷了無數次狂風暴雨的摧殘,寒冬歲月的侵蝕,已滿目瘡痍,傷痕累累。母親戀舊,一直喜歡住在老屋裡,老屋地勢低,梅雨季節易潮溼,早些年三番五次勸其移居新屋,都難動其心。無奈之餘,兄弟姐妹只好順其心願。為了給老母親一個良好的安居生活環境,大家商議進行一次內部手術式改造。前些日子又進行了一次屋頂翻新,牆體修繕。「手術」後的老屋,仿佛重新披上了鐵甲銀裝,換上了銅牆鐵壁,又有了「任你狂風暴雨,吾亦巋然不動」的豪氣。
  • 劉致福散文|老屋記
    我家老屋布局與鄰家有別。院落更深,門樓與大街之間隔著一塊空地。空地右側是草垛、羊舍,左側是一片稀落的樹林。鄰街有一塊大青石,石面平整細滑,原本為上馬的腳踏石。那裡是祖母的專屬寶座,祖母已年屆八秩,每日大半時光坐在那裡看街景,看人們忙來忙往,與西院的文婆、東院的曾婆談天說地。
  • 這棟老屋曾住著祖孫四代,而現在破敗不堪,為何我的心如此惶恐?
    (網絡配圖)我家有一棟老宅,建於86年,是在推翻老祖宅的基礎上建的。光陰荏苒,時過境遷,唯一留下的這棟老屋還住著祖孫四代,祖宗心裡不知會有什麼感想。其餘三棟,我還見過一棟,就在我家隔壁,很大,很高,裡面住著兩戶人家,一家一半,客廳共用。我經常穿梭裡面,每次一進去就想起祖父說這原本是咱們家的房子啊,於是更是好奇無比,我想看看我的老老祖父,老老祖母是怎麼在裡面生活的,可是屋子裡到處充滿了人的氣息,仿佛離開老老祖父母很遙遠了。
  • 懷念故鄉的老屋……
    那時候的老屋顯得分外的熱鬧。老屋的外面是我家的院子,院子很大。靠近屋子的地方整齊的立著四棵大樹。三棵是楊樹,還有一棵是梧桐。聽家裡人說這四棵樹是當初蓋房子的時候種下的,和老屋一樣的年紀。年月漸久,四棵樹皆長得高大筆直,枝葉茂密。春天的時候梧桐會開出花兒來,灑落滿院子的花香。
  • 再也回不去的故鄉老屋
    文:於德全圖:紅豔 對農村出身的人而言,我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種亙古不變的老屋情懷。不管是身居廟堂之高,還是走進人群即便消失的普通人。心靈深處最原始、最親切的關於家的概念,那就是老屋的情懷。已經多年沒回故鄉的老屋了,前幾天,隔壁的大叔在電話裡告訴我,因為常年無人居住,無人維修,靠近東面的牆體已經開裂。院裡的樹上,許多小鳥嘰嘰喳喳棲住,房間裡一片凌亂。原本熱鬧無比的老房子,隨著歲月的洗禮,儼然已經面目全非。
  • 老屋一一你是幫我實現夢想的搖籃
    兩年前的冬天,離別故鄉30多年的我,回過一次老礦,特意去看了我住過時間最長,也最值得懷念的老屋。原以為這棟風雨滄桑七八十年的老屋,早已不復存在。不曾想她還挺立在寒風中,等著他曾經的主人到來。只是破敗得令人不忍目睹,暗自落淚。我是在礦山長大的,從小到大住的多是單位的福利分配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