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年舊事:那年高考後,我再也沒有回過我家老屋

2020-08-28 成聽

國家恢復高考的那年,我正好初中畢業步入高中學習。以前的開門辦學、半工半讀,極大地影響我們的文化學習成績,大多數同學學習基礎很差。進入高中後,我們一切從零開始,還記得我們的高中班主任抓班很嚴很緊很細,甚至連如何書寫好漢字都得從頭再教。為了應付高考,我們都是反覆地學,反覆地考,反覆地分班,全校同年級5個班,兩年的高中學習分了三次班,先是文理科的分班和理科的快慢班的分班,最後一個學期,又在兩個快班中又集中統考分出了一個尖子班,有的同學,兩年高中學習讀了3個班。在1979年的當年高考中,那個尖子班,只有1人落第。

我的母親長年有病,隔三差五要在外教書的父親回家帶去看醫生。我隨父親到縣城讀高中後,家中只有母親和年幼的妹妹了。為了照顧母親,父親向有關單位提出了「農轉非」的申請,好讓全家戶口遷來縣城便於照顧母親。但當時政策規定,隨遷的子女不能超過14歲,在我巳滿14歲的情況下,只有把我先「農轉非」後,才有可能讓母親和妹妹遷來縣城。這樣全家的希望都寄托在我的身上了。

困苦的日子永難忘。母親的多病和不能下地勞動,讓我家經濟非常緊張,我家的生活也最為窘迫,如果對生產隊的「投資」不能及時到位,我家就不能及時分到口糧,就只能眼巴巴地看著別人把糧食挑回家。讀高中時,我穿的衣物基本上是父親的,我吃在父親的單位食堂,父子倆經常共吃一份菜,我住在父親單位的宿舍,父子共用一張床,共蓋一床被。父親單位的領導和同事見我家困難處境,有時在星期天和寒暑假期就會安排我到單位做些零工、掙些零錢以補貼家用。我記得我人生的第一件毛線衣,是我高中畢業後等高考錄取通知書期間的暑假打工收入所置。

慶幸的是,高考那年我上了中專錄取線,當年中專錄取線是249分,我數理化語文政治5門成績278分,當時英語不計入總成績。看到我僥倖考上,全家都非常高興,不是因為我考了好成績或考了一個好的學校,而是通過高考,從此我可以跳出農門,我家也可以順利「農轉非」。

在我離開家鄉,遠離家門上中專的日子裡,家裡的「農轉非」政策也得以落實。母親和妹妹隨同父親來到縣城居住。為了還清家裡的欠帳,父母把老屋以幾百元的價格賣給同村的老鄉,待我寒假歸來時,我家的老屋已不屬於我家了,我也因此再也沒有踏過老家半步。

我的老家在湘中的一個小山村,我家的祖屋屋場叫楊家灣,整個楊家灣呈「品」字型結構,左邊住著堂伯一家,上首住著一戶楊姓人家,右邊才是我家和堂兄家。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我家父母拆除祖屋,在屋後的菜地裡又砌了新屋`。

新屋的磚也是土磚。在注重土肥的時代,鄰近的生產隊把我家拆除祖屋的老磚頭放到稻田作肥料,他們再幫我家在另一丘田裡踩制新的土磚。

土磚,比紅磚大很多。先用木板製成磚模,我們稱為磚峽子,再用放了稻草的粘土填於模具內,用腳夯實,再提起模具,讓磚坯在地上曬乾即成,此磚可保持數十年不壞,且擋風雨。

土磚牆不僅堅固,而且冬暖夏涼。和經過燒制的紅磚相比,土磚傳熱比較慢,所以夏天隔熱效果明顯。即使外面熱浪翻滾,土磚牆也是涼颼颼的。冬天裡面的熱量難以傳出去,外面的嚴寒難以傳進來,房子更顯暖和。

我家新砌的房屋開始是「明三暗五」,廳屋、茶房、困房三大間一字型排開,困房是一大間分成兩小間,這樣總共算起來有5間房。後來我家又在旁邊加了一間房,整個房屋呈「7」字形。記得廳屋的正前方是神臺,神臺下有一個大方桌,廳屋的右邊有一個大水缸,每天從屋前的小河挑水到水缸裡,吃水用水都在水缸裡舀。廳屋左邊有一大風車,是用來去除水稻等農作物子實中雜質、癟粒、秸杆屑等用。左邊角落還有一個雞舍。廳屋進去是茶房,茶房分兩個功能區,一半是廚房,使用柴火灶做飯,一半做餐廳,餐廳裡置了個地下煤球灶,冬天就用煤火取暖。其它三間房均做臥室。屋後兩間雜屋,一間豬舍,一間毛房。

老屋的前面是地坪,地坪的周邊栽了一些樹,但樹不是很多,兩棵李子樹,幾棵苦楝樹。地坪前面有一口水塘,那是我和小夥伴戲水的好出處。水塘的前面有一小水渠,是上遊水庫送來的水田灌溉和飲水水。順著水渠有一條小路從村頭延向村口。老屋的後面是一條較寬的村道,村道上邊有連綿不斷的小山丘。

老屋,儲藏了我童年和少年的美好歲月。想當初,我們成天在此玩捉迷藏、玩吃石子,動小棋,跳房子、滾鐵環、跳繩的遊戲。有時,母親會給我們講一些童話故事,聽得最多的是,田螺姑娘、「要你姐姐嫁給我」的黃蜂精,紅莫老娘等,我們的整個童年都活在母親的童話世界裡。

每年夏天一到,酷熱的夏夜便會把各家各戶的人從屋中「趕」出來,到水塘的塘基上擺竹床露宿。每到夜晚,鄰居們擺好的竹床一路綿延,形成壯觀的「竹床陣」,我喜歡躺在父親或母親懷裡,他們一手搖著蒲扇,一手撫摸著我的頭或背,每次都在童話故事裡睡熟。

每年一到冬天,鵝毛大雪覆蓋著整個村莊,我們在戶外伸出凍得紅紅的雙手,滾雪球,堆雪人,打雪仗,有時我們幾個小夥伴還偷偷吃水缸裡的冰塊,硬硬的冰塊咬到嘴裡嗞嗞地響,咬得大家哈哈大笑,記得有年冬天,氣溫特別低,水塘結起厚厚的冰,我們小孩就下塘在冰面上「溜冰」,有的拿來家裡的條凳,一人坐在翻過來的凳面上,一人就在後面推,快樂洋溢在每個人的臉上。

這一輩子風風雨雨幾十年,不管自己身居何處,在我的夢裡,總是夢見我兒時的老屋,和老屋的親人。每當我夢醒時分,想到我家的老屋已不屬於自己,想到我家的老屋我再也回不去,想到物事人非,我的父母也離開我們到了另外一個世界時,一陣傷感頓時湧上心頭,兩行清淚流過眼角打溼了枕頭。夜深了,我翻身起床,悄悄爬到我家的平頂,一個人默默地站在樓上,孤燈隻影,十分的冷清,我抬起頭朝老家的方向望去,我祈求天上的白雲帶走我對老屋的思念。

相關焦點

  • 刀鰍魚:陳年舊事
    那時,我在江漢平原某國有農場任黨政辦副主任、副科級,對口一名黨委副書記工作。體制機制的變化,必然導致農場領導班子成員的重組。於是,從全市其他鄉鎮調來一批副科級幹部補充進農場黨委,分管相關工作。調來的幹部中,有一位黨委委員、副場長H來自我的老家,與我有共同的熟人,工作中有許多交集。
  • 人生須得幾回考/陳年舊事/青春印記之十
    人生須得幾回考——陳年舊事青春印記之十果不其然,高考成績一放榜,我的數學只得了可憐的9分。好在我的語文、政治都考了高分,史地也還不錯,總分考了264分,好歹過了錄取分數線。然而,那年河南高考定了個土政策,25歲以上的考生比正常錄取分數線要加高100分。這100分對於老三屆的高中生而言,也許不在話下,但對於我們這些初六七、初六八的一、二年級學生而言,無疑是難以逾越的鴻溝,最終名落孫山是再自然不過的結果。
  • 家裡的老屋(記事作文)
    現在,那間陪伴了我20多年的老屋雖然已經不見蹤影,但是它的樣貌卻一直深深的像種子一樣種在了我的心底,因為老屋裡不僅裝滿了我的童年,還記錄了太多我家的陳年趣事。老屋位於村寨的最北端,除了地理位置佔優勢外,老屋沒什麼奇特的地方,都是土基牆體土瓦遮雨式的大部分農村房屋式建築。由於家裡人口多,狹窄的老屋內不得不部設置客廳、臥室和廚房。老屋的門都是用幾塊方形木板拼湊起來後再塗上藍色的漆油,然後裝在門框裡,這樣基本上就完工了。就這樣,老屋獨自佇立在我家寬敞的院子裡。
  • 再也回不去的故鄉老屋
    故鄉的老屋,已經快40年了,從我出生,到外出求學,我的童年和青少年時光,都是在老屋中度過的,她帶給我無窮無盡的歡笑和樂趣。當年,我家是個名副其實的「人場」,尤其是晚上,寬大的院裡,成了村裡孩子們歡樂的海洋。
  • 在沒有父母的老屋,我成了故鄉的客人
    這是母親過世後,他第一次返鄉。父親10多年前就去世了,3年前,母親也走了。辦完了母親的喪事,他在縣城的妹妹家小住了幾日。臨別時,妹妹對他說,哥,以後回來你就上我家住吧。當時他點點頭。他還沒有完全從喪母之痛中走出來,也沒有體會出妹妹的話的意味。當他再一次回鄉,站在熟悉卻又陌生的車站出口,他忽然發覺,自己不知道該往哪去了。  以前當然不是這樣。
  • 寫一寫「我家這四十年」:我家的老屋
    今天我們給大家帶來一篇:我家的老屋40年,歷史的長河中不過滄海一粟,然而於人生,卻是從呱呱墜地到人至中年。40年中印象最深的莫過於我家的老屋。從我記事起,我家就住在有衛生間的房子裡。我還納悶:房子不就是我們自己的嗎?這錢花的真冤枉!100元一個平方,我家面積70.52,要交7052元,還要百分之一的稅,70.52元,共計7122.52元。現在才知道,這是佔了多大的便宜啊!房子愈發陳舊了,地面的油漆也褪色了,很多地方露出了水泥地的原貌。廚房的煤爐基本不用了,買了煤氣灶。沒有油煙機,牆壁上一層厚厚的油,嫌難看,貼上報紙,髒了再換。
  • 老屋一一你是幫我實現夢想的搖籃
    兩年前的冬天,離別故鄉30多年的我,回過一次老礦,特意去看了我住過時間最長,也最值得懷念的老屋。原以為這棟風雨滄桑七八十年的老屋,早已不復存在。不曾想她還挺立在寒風中,等著他曾經的主人到來。只是破敗得令人不忍目睹,暗自落淚。我是在礦山長大的,從小到大住的多是單位的福利分配房。
  • 「閱讀」在沒有父母的老屋,我只是故鄉的客人
    《在沒有父母的老屋,我只是故鄉的客人》作者:孫道榮老家親戚的孩子結婚,邀請他去喝喜酒。他欣然應允。回到了故鄉,從車站走出來,他卻有點恍惚了,喜宴是明天,他不知道是直奔親戚家好,還是該先找個酒店住下,明天再趕過去?這是母親過世後,他第一次返鄉。
  • 我的老屋我的娘
    作者:周建華  我家的老屋是上世紀60年代娘過門後和爹一起和泥摔坯,一磚一瓦蓋起來的。實際上,老屋除了梁頭下藍磚砌成的柱子外全是土坯,再沒有多餘的磚瓦。小時候,我總不想讓同學來我家,怕別人笑話我家裡窮,還住著土坯房。
  • 散文閱讀:老屋
    2018-01-21 關英 散文網每一個老屋都有不一樣的心酸故事,不平凡的過往……——題記老屋離開老屋已有二十多年了,但老屋卻是我心靈永遠的棲身之所,也是我永遠的痛。老屋,建於一九八零年春天,是我們全村,乃至全公社(當時對「鄉」的稱呼)的第一所磚房。在那個大集體的時代,有多少家庭還在為生計發愁,三餐不飽而擔憂,而我家卻因為父親每月有固定的收入(父親是中學的語文老師),母親的悉心持家,勤勞能幹而攢下了足夠的積蓄,才敢張羅蓋磚房。
  • 劉致福散文|老屋記
    樹冠巨大,如一張巨傘,鋪展在老屋的上方。每到初秋,樹上的棗子熟了,滿院都是白裡透著赭紅的大棗,棗很大,圓鼓鼓的真像小餑餑一般。棗肉甘甜脆爽,是幼時難得的美食。院子西側那棵老槐樹,靠近南牆與西牆的牆角,樹身足有水桶粗,聽母親說是搬來時祖母與父親栽植。那年祖母病重,醫生診斷後只是搖頭。村裡老人說趕快打副壽材衝一衝。
  • 那年的高考故事,有沒有一個版本屬於你的經典回憶
    我是一名當年的中師生,沒有經歷過高考,也沒有高考故事。但身邊有不少參加過高考的朋友。他們的故事,就像一部老相冊,翻一翻,陳年舊事裡的那份回憶,猶如吃到多年前那款冰激凌似的,有一種酣暢淋漓的感覺。寫下來,與大家共鳴!
  • 廖偉旭:那年我的高考|散文
    每當我想起大姑給我做飯的情節,至今還是記憶猶新…高考前,我久久思考著高考是什麼,我明白只有親身經歷高考場面的人,才會有自己的答案。那年全國高考,還沒有實行擴招政策。讓現在學生們無法理解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緊張,逼迫著我和同學們全身心地撲在考試上,期中考試後的正式高考只有一個月的時間,因時間短就很少娛樂了,體育課也取消了,有的只是埋頭苦讀。
  • 那年我高考
    高考,是拼搏數年的一朝見證,是水到渠成與驚險變數的交鋒,是命運發生轉折的驛站。我的高考有兩次。第一次離建檔線差四分。暑假裡,我幹農活異常積極主動,咬牙默默忍受,心想:別人能幹的我也能幹,別人能吃的苦我也能吃!直到好友珊跑幾十裡地到我家去找我,說班主任給我已經留好了座位,專門讓她去請我,失落迷茫的我才又去復讀。第二次高考是在1989年。我們的高中不在縣城。
  • 【雅人韻士】李德祥|陳年舊事風吹去,唯有石斛永不枯
    花海要錢草,崔我回城西。 秋屋 深秋屋頭柿子黃,喜看田園稻花香。 農家老味齊相聚,歡歌笑語暖新堂。 陳年舊事風吹去,唯有石斛永不枯。 老屋窗前歸根訴,一碗月亮一碗珠。 淠河吟-冬 大別山高淠河藍,霜染楓紅西風寒。 一壩切斷東去水,冬霧繚繞罩平潭。
  • 老屋 - 老屋--浙江頻道--人民網
    在我童年的記憶裡,老屋曾經是村子裡最熱鬧的地方。我家地處村子的中間,有五戶鄰居與我們家屋子聯在一起,爺爺說我們這一排房子已經有一百多年歷史了。南邊的一口水井,年齡比我小几歲,周圍是鋪上青磚的地面,和屋前連成一片的曬穀場形成了天然的「村民廣場」,更是孩子們打打鬧鬧的娛樂場。
  • 懷念故鄉的老屋……
    文:張利平圖:愚伯的自留地故鄉的老屋已經很老了。從我記事的時候起,老屋就有了。那時候的老屋顯得分外的熱鬧。老屋的外面是我家的院子,院子很大。靠近屋子的地方整齊的立著四棵大樹。三棵是楊樹,還有一棵是梧桐。聽家裡人說這四棵樹是當初蓋房子的時候種下的,和老屋一樣的年紀。年月漸久,四棵樹皆長得高大筆直,枝葉茂密。春天的時候梧桐會開出花兒來,灑落滿院子的花香。
  • 那年,我閨女高考
    那年,我閨女高考,她爸全程陪伴,我正常上班,沒多想,也沒啥好焦慮的。因為我一直給閨女灌輸的理念是:重過程、輕結果。在每一個過程中,拼盡全力,結果如何,不管它了(因為每個人的智力結構是不一樣)。但我們相信,只要拼盡全力了,老天不會虧待勤奮的人。更何況我閨女從小到大,用老師的話是「品學兼優」。所以,我也不問,也沒聽她說,哪門很難很難。最後閨女考出了「文科595分」的好成績。
  • 故鄉:時光裡的老屋
    準備是漫長的,父親先是買了一批樹從山裡伐下來,我親眼看到的是灣後南頭崗上我家地邊那棵直徑兩尺多的大松樹,伐倒後被鋸成幾節,用於新屋門板,以及閣樓的樓板。父親將那幾節原木放到崗下的水塘裡浸泡,可不知什麼時候被人偷盜撈走了。母親暗裡探尋,原來是下灣一戶人家偷去的,於是,她讓大姐寫信,把此事告知了在武漢上班的父親。此後,我母親與偷樹的那家主人少不了漫罵和爭吵。
  • 上海名嘴「互掐」 陳年舊事吐槽大會[圖]
    1月1日播出的2014"名優新播音員主持人評選"頒獎盛典,當影像、照片、記憶、分享成為關鍵詞,主持人們開啟了「互掐」模式,把這一年一度的名嘴聚會,變成了一場陳年舊事的吐槽大會。「那個時候,我就知道不能在體育界待下去了。」  算起來,那已經是20年前的事情了。迄今為止,婁一晨已經解說了六屆世界盃。20年前在上海電視塔做的半夜直播,開啟了婁一晨職業生涯與「夜」的糾纏不清。他在過去的二十年中,幾乎都在上夜班。「前幾年,上海電視塔被拆掉時我很傷心,這是我職業生涯起步的地方。感謝所有熬夜看五星體育直播的觀眾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