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基金是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重要力量,但大浪淘沙,作為個體的私募基金機構其興也速,其撤也速。
2010年,《重慶商報》舉辦的「重慶資本市場20年·最具影響力十大人物」,重慶穿石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蔡生儉,作為當時私募界代表——重慶首隻陽光私募機構負責人當選。
十年後,重慶穿石投資公司情況如何了?上遊新聞·重慶商報記者獲悉,2008年成立的穿石旗下已有8隻陽光私募基金,且在全國存續十年以上的90餘家陽光私募基金機構中,穿石是唯一一家重慶機構,業績排名第八位。
近日,在重慶江北嘴金融街華夏銀行大廈穿石投資總部,掌門人蔡生儉與記者交流了對股市的投資感悟,那就是「價值投資,長期投資,做時間的朋友。」
重慶穿石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蔡生儉
談投資領域:三個板塊做透可富甲天下
上遊新聞:我們注意到穿石旗下的基金主要投資消費品、醫療健康、網際網路新經濟,為何選擇這三個行業板塊?
蔡生儉:目前穿石部分人力資源聚焦於這三大行業,有自己獨立看法 ,穿石作為一個中小機構,做不了全覆蓋 ,這三個行業板塊被美國,日本,中國股市證明為給投資者帶來回報最好的三個行業 ,所以我在三個魚兒最肥美的地方,去釣魚就可以了。其實這三個領域,你做透一個,足以富甲天下。
中國經濟包括全球經濟在內,它的 GDP增速都在緩慢的往下來,出口,投資,消費,三駕馬車裡面,消費將成主力軍,14億人的市場,潛力巨大,政府也立足內需,消費既是經濟的動力也是經濟的一個結果。
上遊新聞:如何選擇個股?
蔡生儉:怎麼選擇一家公司,我把它總結為周期和三講四可,周期就是賽道。任何一個公司,你要放在時代背景下去看,世事榮枯相隨,周而復始。 三講四可,就是講邏輯、講事實、講數據,可追蹤,可量化、可展望、可體驗。
關於"周期」與「三講四可」之間的關係是立體的、交互的。我們可以運用「三講四可」,來判斷驗證選擇的周期(「賽道」)是否正確,我們也可以,就公司("賽手")本身的周期進一步細化。
上遊新聞:對於重慶股票是否有關注?
蔡生儉:智飛生物是不應該錯過的股票,但是它目前上千億元,大規模買進,還沒有底,回過頭來去看,不應該錯過 。重慶啤酒也在關注,還有些公司也去拜訪,基本上當時就否定了。
談港股實戰:買A股沒有的優質股
上遊新聞:我們注意到,穿石旗下的基金涉及港股,穿石是如何投資港股的?
蔡生儉:港股有一些優秀的股票,現在可以通過滬港通買入,當時我剛接觸港股的時候,曾經有這樣一個思路,說如果有A股他同時又在香港上市,如果香港便宜,我就去買香港,嘗試後,感覺用A\H股溢價效果不好。其實從北上資金可獲得啟發,他們到大陸主要買的是在香港買不到的股,比方說白酒。
這樣弄了之後效果就非常好,總結港股和A股的差別,大概有4點差別。
第一是港股更重視大邏輯和公司本身的硬度,兩方面理解,第一他更看重的是產業趨勢。第二個在這個產業趨勢的背景下,看公司本身質量高不高。
第二是港股的惰性非常強,它一旦形成趨勢之後,難得逆轉,比方說它如果在下跌,你難去搶反彈,說它在上漲,等回調根本不可能。相對於A股來說,它漲就是一口氣成年累月。
第三是港股一些重大的問題出現,如治理結構問題,它會一票否決,這個公司出了很大治理結構問題後,基本上就沒有翻盤的機會。就是說他對這個方面要求是非常高的。
最後一點,可以關注新經濟新產業的港股合適。因為有內地的,香港本地的,還有國際上的,各路資金,充分競爭,讓他定價更接近真實狀態。
上遊新聞:買港股有沒有失手的時候?
蔡生儉: 港股因為我是去年才開始做的,但是現在沒有失手。但做港股投資一定要少出手,長期觀察,一但出手要重。
談基金決策:從來沒有觸發止損線
上遊新聞:您的基金買入股票是如何決策的?
蔡生儉: 我們基金經理獨立決策,都是決定直接決定買賣。有的也是按照基金合同來的,有些基金合同是單只股票,不能超過10%,有些是不能超過20%,這是按照基金合同來。
上遊新聞:您的基金有沒有配備股指期貨對衝風險?
蔡生儉: 我們基金裡面沒有股指期貨對衝,一點都沒都沒配備,可以配,但是我們現在不用,因為我們覺得現在這個時機,我做多都還來不及,你還讓我去對衝,根本沒必要。
上遊新聞:遇到股災的時候,投資人有沒有要求趕快止損?
蔡生儉: 我們是自己做決策,我們事實上每隻基金都有止損線,還是有止損線,但是我們從來沒有觸發止損線。
上遊新聞:你們的基金都不加槓桿嗎?還是有槓桿?
蔡生儉: 有些是加了一般槓桿的,但百分之二三十就是最多的了。這百分之二三十,超過的沒有,並且一定要是在基金淨值達到1塊5以上,假設它基礎淨值是1塊錢,在1塊5以上,我們才適當用一些槓桿。
談交易方式:買了基本就放著不動
上遊新聞:您的基金每天都看盤嗎?買賣頻率如何?
蔡生儉:每天都要看盤,買賣有時候一個星期沒有,有時候一天有幾筆,因為有8隻基金。短線操作非常少,對我們淨值的貢獻可以忽略,我們淨值的貢獻都是我們技術價值,做時間的朋友,這樣不斷積累。
上遊新聞:有沒有清倉某隻股票的時候?
蔡生儉: 很少,買了基本就放著不動。我們要觀察,我們投資的惰性非常強的,不能說一兩天就止損了。我們絕大部分的話現在做的很長,比你想像的要長的太多了。但是你得準備到隨時為交易做準備,你不能你要交易的時候又出現問題。
與所有其他私募公司相比,我覺得穿石有兩個可以自豪的地方,第一個我沒有任何一支基金清盤的,第二個我所有的基金都是正收益。
上遊新聞:您的基金是否參加過定增?
蔡生儉:定增我們可以去參加,但是我們到現在為止還是一直還沒有,因為現在不定增6個月都解禁,打8折,對其實蠻划算的,但是風險也大。
談未來規劃:人才是行業的關鍵
上遊新聞:您覺得重慶要發展私募基金的話,哪些方面能力需要提升?
蔡生儉:重慶私募行業比江浙上海還有較大差距,一是資產管理能力有待提高,還有一個是對投資大眾,投資者的教育,
現在重慶本地的投資者認購的比較多,五六年前我基本上沒有重慶的客戶,因為我以前在上海待,都是江浙的上海的老客戶,但去年和今年重慶本地都比較多的。
上遊新聞:穿石未來規劃是怎樣?
蔡生儉:先做兩件事情,第一個事情把股票多頭做好。第二個就是把重慶本地市場服務好,一個是產品,一個是地緣。
穿石賺的錢大部分投到人才方面,人才是未來發展最根本的保障。隨著公司進一步的發展的話,會在其他地方設立研發部門,比方說上海,深圳,因為這個行業人才是關鍵,沒有人才的話,你把客戶錢吸引來了,創造不了財富,客戶也走了。
工作人員在看盤
記者觀察
蔡生儉眼中,投資與炒股有五大區別
據了解,重慶穿石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基金經理蔡生儉,1993年中南財經大學經濟統計學專業畢業,畢業即開始投資生涯,曾就職於南方證券、華夏證券、長城證券等,2008年創立重慶市第一家陽光私募基金公司——重慶穿石投資有限公司。
上遊新聞·重慶商報記者獲悉,近期,蔡生儉對其27年的股海生涯做了個階段性總結。
在蔡生儉看來,投資與炒股唯一共同點就是對象一樣,其他別的沒有太多的共同點。炒股與投資不是一路人,「道不同不相與謀」。
蔡生儉說,當我們炒菜的時候,總會發現,鏟子在鍋與菜之間不斷翻騰,少有停歇。
一個炒股人的動作與此極為相似:他們頻繁的決策,頻繁的行動,要考慮的事情更是十分複雜:指數,要判斷牛市還是熊市--若牛,就進來搶錢,若熊則遠之;熱點,成交量,支持位和阻力位,政經大事,別人的觀點,尤其對傳聞和小道消息感冒--認為自己拿到通向財富大門的鑰匙......凡此種種,不一而論。十多年前, 蔡生儉感覺這樣幹,累且效果差,隨即開始戰略大轉向,逐漸開始了投資之旅。
他談了炒股與投資的區別:
一是價位理念不同。前者因為會有更高價格被人接手才買,後者則因為這個價格有價值才會買。當然,表現形式可能有些看起來很像,只是徒有其表,反之,賣出依然。
二是投資心態不同。前者更多焦慮不安,頻繁地改變自己的立場;後者則平靜安詳,不會經常有重大觀點,有了不會輕易改變--當然不是不改變。
三 是工作狀態不同。前者盯盤看盤多,後者閱讀思考多。當然,前者也閱讀思考,後者也看盤復盤。重心,重點大不相同。
四是兩者目標不同。前者想快速致富甚至一夜暴富,後者則想穩中求勝,長期積累中變富。
五是兩者績效曲線不同。前者曲線成齒鋸型,難有長期趨勢,後者長期震蕩上行,頂底都會越來越高,是時間的偏好者,是時間的朋友。
蔡生儉表示,也許會有別的區別,但它們大體可以都可以放進上面5個框架裡——價位理念,投資心態,工作狀態,目標和結果。
上遊新聞·重慶商報首席記者 劉勇 實習生 閆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