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對於民辦國際化雙語學校有什麼影響?疫情後的學校重啟有什麼應對之策?
近日,協和教育集團總校長盧慧文表示,疫情後的學校重啟不是簡單的返校復學,而是需要對疫情影響進行思考和討論,尋找共同的應對之策。
協和教育集團總校長盧慧文。本文圖片 協和教育集團供圖
疫情對雙語學校帶來了哪些挑戰?
盧慧文分析說,航班紛紛取消,數量比較大的未成年小留學生在求學之地面臨困境,這在某種程度上動搖了家長的國際教育的信心。此外,因為疫情防控的需要,外籍人士的入境政策收緊,外籍教師在2020年9月份新學年開學之前能否足量入境面臨挑戰。
協和學子入校時嚴格消毒
常態化防疫要求保持人際社交距離,會對學校的工作、校園文化產生影響,也對以人際互動、師生交往、協作完成項目制的學習等見長的雙語學校教育帶來了挑戰。
但危中有機,危去機來。最近一段時間,海歸老師求職和海歸學生的插班生報名呈現上升的勢頭。疫情會倒逼準備更充分、初心更純粹的一些舉辦方留在這個行業裡。這樣的一種大浪淘沙的結果,會使這個行業的含金量提高。
協和小學生戴著口罩上課
面對全球化的未來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發展,年輕人需要更寬的視野、更綜合的素質、更堅韌的意志,他們更需要成為有思辨、善合作、可以解決問題的未來一代。這些正是雙語學校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優勢。
因此,民辦國際化雙語學校在課程與教學層面下的應對之策總體而言就是「揚長補短」,發掘國際化雙語學校的特長,明確定位,滿足家長、孩子的選擇性需求。這包括更關注學生的體驗;課程設置更寬廣,更具體驗感;課程的設置要更個性化,更具選擇性,來滿足學生不同的發展潛能;補齊短板注重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和批判性思維;更加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培養孩子的毅力和韌性;學校信息技術層面的優化要兼顧前瞻性和實用性。
盧慧文認為,國際化雙語學校最重要的還是做強內涵,「退潮之後,才能看到誰在裸泳」,國際化的雙語教育,是基礎教育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質量做得好的,能夠堅守初心的,能夠贏得師生和同行的認可的學校,一定能夠更好地生存。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