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言浩
日本駐臺的「公益財團法人交流協會」,宣布變更名稱為「公益財團法人日本臺灣交流協會」。該會表示,今後將扮演日臺間的橋梁,盡心竭力使日臺關係更上層樓。
臺灣主管對外事務部門興奮起來,發表聲明:「此一新名稱係為明確反映該協會在臺工作之實質內涵,印證臺日雙邊關係續朝正面方向發展,我們表示歡迎。相信臺日雙方將在既有之良好基礎上,繼續深化各領域之互利互惠合作關係。」
日臺斷交之後隨即成立這個協會,它被許多臺灣政客認為是地下「領事館」,日方保持低調,只以民間團體「公益財團法人交流協會」註冊登記,連是誰和誰交流都不明說。他們選在此時把「臺灣」放了上去,代表了什麼意涵嗎?
輔仁大學日本研究中心主任何思慎指出,這不能算是蔡英文上臺後的「政績」,馬英九早就交涉過,希望改變協會的名稱。臺灣在日本的代表處,早已改成「臺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日本交流協會拖著不改名。馬曾多次向日方提出,希望不要口惠而實不至。
何教授舉韓國、英國為例子;韓國早年與臺灣斷交,成立「駐臺北韓國代表部」,該代表部的網址是官方的「.go」,不是民間的「.or」;官網最下方,有韓國外交部的標誌,隱性的顯示了該代表部是個外交單位。2015年英國在臺灣的代表機構從「英國貿易文化辦事處」更名為「英國在臺辦事處」。
何教授批評:英國、韓國都做了,日本在東亞是個強國,連韓國做得到,為何日本做不到?現在日本交流協會終於改了名字,算是往前跨了一步,但這樣不夠,應該更加明確一些,不要再稱「財團法人」,索性敞開大門,將該協會明白的劃歸隸屬於日本的外務省。這位日本專家認為,日本很多事情是作繭自縛,自己設下很多條條框框,若老是自己限制自己,還說什麼臺日友好,一切均淪於空談!
前「外交部長」程建人說:日本改變交流協會的名稱,他們可能認為並未違反「一個中國」原則,大陸方面應該不會不滿。這算是臺日關係交往上的一個小小的提升。很多國家在臺灣的代表機構都已經慢慢改名稱了,正反映出來我們跟其他國家進一步的改善了關係。
但是中國外交部已鄭重發言:「堅決反對任何製造『兩個中國和一中一臺』的企圖,對日方在臺灣問題上採取消極舉措表示強烈不滿。應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妥善處理涉臺問題,不要向臺灣當局和國際社會發出錯誤信息,不要給中日關係製造新的幹擾。」
也有人將這個改名稱的事,引申為自聖多美普林西比與臺灣斷交後,日本對臺灣的雪中送炭,表達了善意,感激涕零,說它是臺灣一次「外交」大突破,開始了擺脫「一中原則」的首部曲。
但是實際上真的有什麼突破嗎?日本雖然將其駐臺單位加上「臺灣」二字,但是臺灣駐日機構的名稱和所受的待遇長年來依舊如故。對臺業務都要透過「日本交流協會」及「亞東關係協會」的民間白手套進行。
臺日關係長期處於「不對等」狀態。日本駐臺人員享有外交人員待遇,但是臺灣駐日官員卻無法享有「準外交人員」的禮遇,連最基本的外交車牌,日本政府都不肯發給。臺方屢次爭取,但日本都以雙方無邦交關係來推辭。
有評論者分析,交流會加上臺灣二字,只是日本應臺灣社會的「內需」,做給臺灣人看的政治舉動;可能為蔡政權帶來加分的效果,日本政府無大改變,對臺關係基本上仍然在奉行「一中原則」。
有很多國家在臺灣設立代表處,主要都在處理經濟文化方面的事務,他們使用的名稱有的是「XX駐臺灣代表處」,機構的性質和日本原來的那個「公益財團法人交流協會」並無差別,該協會如今在名稱上加上日本、臺灣,它的工作並無變更,此舉為何又扯上了日臺兩方的「外交突破」呢?
日本交流協會加上了「臺灣」兩個字,臺日關係有沒有實質上的提升,還需觀察。更有人擔心,如果臺灣一廂情願的都把這件改名稱的事,當成日本賜給臺灣當局的恩典,蔡政權是否又該想出點子來報答恩公? (言浩 曾任聯合晚報主筆 中國時報專欄作家)
華夏經緯網專稿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責任編輯:黃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