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年元旦起,日本對臺「窗口」——民間機構財團法人「交流協會(Japan Interchange Association)」將更名為「日本臺灣交流協會(Japan-Taiwan Exchange Association)」,這也被外界認為是自臺日「斷交」44年以來,雙方「關係」的最大突破。
在臺灣當局頻頻拉響與友邦「斷交」警報的當下,日方此舉被臺灣方面解讀為「印證臺日雙邊關係繼續朝『正面』方向發展」,而在28日,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表示,對日方在臺灣問題上採取消極舉措表示強烈不滿,敦促日方不要向臺灣當局和國際社會發出錯誤信息。
有分析指出,在日本堅持衝之鳥為「礁」非「島」,以及要求臺灣當局開放核食入境的背景下,這一所謂的「突破」,更多只是口惠而實不至。
又一個小動作
1972年9月29日,日本與臺灣當局「斷交」,同年12月,日本方面成立了財團法人「交流協會」;臺灣方面則成立了「亞東關係協會」。這兩個所謂的民間團體成為雙方官方事務的溝通與互動平臺,同時也繼續維持雙方經貿、文化交流、技術合作等實務合作。
「交流協會」的官方網站毫不掩飾其官方背景,稱協會與日本政府密切合作,「在無外交關係的臺灣處理各種實務關係之業務」。協會還在臺北、高雄設立事務所,在當地進行日本僑民保護,發給籤證,進行經濟與文化交流以及各項調查工作。用官方網站上的話說,就是「在臺灣辦理類似日本駐外使領館之業務」。
而「交流協會」的臺北事務所代表、66歲的沼田幹夫則是一位實實在在的外交官。他於1974年進入日本外務省工作,歷任日本駐香港總領事館副總領事,駐紐約領事館副總領事,日本駐緬甸大使等要職,2014年7月起任「交流協會」臺北事務所代表。
據臺灣《聯合報》消息,早在馬英九時期,臺灣當局就開始推動日本「交流協會」更名。去年,臺灣當局外事部門向東京方面提出更名要求,認為「交流協會」既沒有標誌日本、也沒有標誌「我方」,辨識度不夠。而在日本政府內部也已經就「交流協會」更名、調整組織功能一事討論多時。去年,日本外務省就確定進行更名,不過當時還沒有確定新名稱。如今馬英九時期的提議,在蔡英文任內得到落實。
這就引發了另一個問題,既然如今日本在臺機構即將更名,那麼臺灣對日機構「亞東關係協會」是否也可以依照日本方式改稱為所謂的「臺灣日本關係協會」?臺灣當局前駐日本代表許士楷就提出,「亞東關係協會」、「臺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等機構名稱也應趁此機會一併「正名」,「『外交』不能只想維持現狀」。對此,臺灣當局外事部門表示將「審慎評估」。
很顯然,日本在臺機構更名,是繼美國候任總統川普與蔡英文通電話,並且稱後者為所謂「臺灣總統」之後,又一傷害「兩岸同屬一中」原則的小動作。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對此表示,中方敦促日方恪守中日聯合聲明確定的原則和迄今向中方所作的承諾,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妥善處理涉臺問題,不要向臺灣當局和國際社會發出錯誤信息,不要給中日關係製造新的幹擾。
口惠而實不至
對於日本在臺機構的改名決定,臺灣地區立法機構表示歡迎,認為這樣「釐清」了臺日關係。但正如媒體指出的那樣,「交流協會」的更名與否以及改成什麼樣的名字,不會對現階段雙方關係產生變動,此舉更多是東京對臺北釋放出的「善意」信號,外界不必將之看得過重。國民黨立法機構黨團副書記長李彥秀就問,背後隱藏的意義是否會讓「政府」的壓力更大?
這背後的含義,至少包括臺北與東京關於衝之鳥是「島」是「礁」之爭,民進黨當局已經作出讓步,從馬英九時期堅持是「礁」,退守到如今在「礁」還是「島」的問題上「不採取法律上的特定立場」,此外還包括日本不斷要求臺灣開放日本核災區食品進入,民進黨步步退讓引得國民黨提出公投,還有就是釣魚島主權的爭議。在這些核心議題上,與蔡英文當局看似走的很近的日本政府卻沒有作出讓步,只是在對臺機構名稱這一次要問題上,滿足了臺灣當局的「虛榮心」。
說到底,這體現出東京方面對臺政策的投機性,既想拉近與臺灣當局的關係,又不想在重要利益上進行讓步,還不願在「一中原則」上過度刺激大陸方面,也就是說想以最少代價來攫取最大利益,簡稱就是在「渾水摸魚」。
令人遺憾的是,這種口惠而實不至的信號,滿足了臺灣一部分人的自尊心,並將之當成是「臺日『外交』的一大突破」來吹噓,同時也增長他們倚仗東京力量來制衡大陸的底氣。但實際上,正如臺灣媒體所稱,臺日關係長期處於「不對等」狀態,因此蔡英文當局更應該思考的是,如何在日本對臺貿易上獲得實質平等,進一步維護臺灣的利益。
至於「聯日制陸」能否成功,那更是早有公論,也就不用多想了。
(本文編輯:洪俊傑 圖片來源:新華社 編輯郵箱:shzhengqi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