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人成長的本質就是不斷的喪失與被閹割

2020-12-16 兒童心理大講堂

引文:

有一位女士小時候很喜歡吃涼粉,但後來不管怎樣再也找不到當初的那個味道,於是這種感受就成了她的一個的「情結「,其實成長也是這樣,有些東西喪失了就是喪失了。

不久之前我曾在朋友圈中看到一則吐槽當下的「人本主義教育」,認為現在許多父母已經過度以孩子為中心,即所謂的「過度養育」。

縱觀育兒自媒體,無一不再強調要鼓勵而非批評,要接納而非懲罰,要成全而非改造......這是非常典型的人本主義理念。

該理念的流行程度已經到達了幾近狂熱的狀態,然而這種「以孩子為中心的愛」卻更像是一種反向形成的作用,即歷史學家菲利普·阿里耶斯曾說的那樣:「現代人對小孩有意識的憐憫,其實是隱藏著無意識的仇恨。」

李孟潮也曾對當下人本主義的召回發表過自己的看法。他認為不論是儒家的人本主義,還是羅傑斯、馬斯洛的人本主義,或者是薩提亞的人本主義更或者乃至大乘佛教的人本主義其本質是在填補功利文化背景下所成長起來的男男女女對「無條件關愛者」的渴望與幻想。

但遺憾的是,現實的生活之中「無條件的關愛」是難以實現的,即便是「無條件的愛」的提出者羅傑斯在與他妻子的婚姻生活之中他本人也常常無法做到,因而作為一位諮詢師,羅傑斯本人與她妻子之間的關係其實也不那麼盡人如意。

從我個人來看,我還是比較傾向於精神分析的觀點。精神分析中有個專業術語叫「閹割」,與之相對的叫「抱持」。

霍大同曾在他《兩類母親,兩類臨床》的研討班中完善了克萊因的臨床觀點,總結為:溺愛的孩子擁有一個「躁狂」的母親,缺愛的孩子則擁有一個「抑鬱」的母親,前者需要被閹割,而後者則需要被抱持。其實再總結凝練一下就是《道德經》中的那句話:補不足,而損有餘。

很顯然,在這裡學派之間的分歧開始顯著,然而深入精神分析尤其是拉康派精神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人的成長過程,其本質實際上就是一場不斷被閹割與不斷喪失的過程。

現在很多文章都喜歡談到「原生家庭」與「創傷」,但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創傷」其實是精神分析最喜歡涉及的。

在這些文章的導向裡,只告訴了人們我們這樣做會給孩子導致「創傷」或是追溯我們的創傷是從何而來,就好似一個健康的人是不存在「創傷」的,就好似如果我們沒有原生家庭之痛,於是完美童年就會發展出一個完美成年。

然而我要告訴大家的是,並不是這樣,至少這不是精神分析的全貌與重點。

從拉康精神分析來看,人的出生是丟進了一個「無」中,用發展心理學的話來講此刻的嬰兒是處在同一性混亂階段,也即精神分析所認為的混淆生與死。

拉康說:「無意識像語言那樣。」處在這個「無」之中的人,要想發展出主體性,就必須用語言進行填補,所以在拉康看來,語言先於人,人是由語言創造的。

不僅如此,處在這個「無」之中的孩子,要想順利進入現實秩序世界還要面臨一道極其重要的抉擇,即拉康派中那個經典的問題:「你選擇要錢還是要命?」要錢,則人財兩空,要想成功的進入象徵秩序世界(即現實世界)所以只能選擇要命。

於是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在精神分析的觀點之中,人的出生其實就是一個喪失,人的出生其實就是一個既定創傷。

用拉康的拓撲三界可以很好的理解這個創傷,想像界切割實在界產生享樂,而享樂一詞在臺版的翻譯之中又稱作:痛快,即痛並快樂著。

比如我們吃飯,吃的剛剛好這是一種快樂,而我們已經吃的很飽很撐了,還在繼續進食,這就是一種享樂。

再比如,有些人喜歡攀巖,甚至徒手攀巖,將自己放置在一個生與死的邊緣,這同樣也是一種享樂。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享樂與快樂的區別,享樂往往伴隨有懲罰,伴隨有痛苦,是把自己放置於危險之中。

在弗洛伊德的三我:本我、自我、超我之中,本我所服從的是快樂原則,重點所強調的是快樂二字,然而到了拉康這裡,重點所強調的則是原則二字,因此快樂原則也應當是一種禁忌,一種律法,應當屬於符號界。

然而我們看到,人還有享樂,因此拉康認為人天然具有超越快樂的原則,即我們並不滿足於快樂本身,而是試圖超越快樂。比如:夜以繼日的打遊戲。

超越快樂就是享樂,就是將個體放置於危險之中,因此我們要將其進行閹割。

從另一個角度我們可以理解為人總是處在禁令與違反禁令之間,而人的出生又是一個既定創傷,因此創傷對於人的意義也就很好理解了:享樂是痛快是痛並快樂著,因此一個人如果沒有了創傷那麼他就沒有快感了,所以創傷才是快感的保證,也是主體存在意義的全部。

換句話來說就是:如果一個人沒有了創傷,那麼就意味著該個體已處於死亡狀態。

讓我們接著來看精神分析視角之下的人的發展狀態,這可以非常清晰的幫助我們認識,何為今天文章的主題:人成長的本質其實是不斷的喪失與被閹割。

人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閹割階段:

1、臍帶閹割,出生進入現實生活,脫離母親的身體,第一次呼吸和哭喊。終結了來自父母「想像中的孩子」的幻想,這是唯一一個在身體上被標記的閹割2、口腔閹割,斷奶,身體對身體餵養的結束(食人禁忌),多樣化的食物和使用勺子餵養,語言的出現使得與他人交流的範圍擴大。3、肛門閹割,括約肌的清潔,身體對身體料理的結束,運動的獨立性和對衝動的控制以及與父母,兄弟姊妹或同伴關係等。(即禁止傷害他人或自己,獲得控制內外的能力,學會控制衝動,區分說和做,想像與現實,進入到更廣闊的關係之中,建立人性普遍的法則)4、初級閹割,發現性的不同,認同於自己的性將身體限制在一種性(自己的那種性)裡面。對兩性區分的發現,並且認同到自己所屬的性別。5、俄狄浦斯閹割,控制欲望進入社會生活(朝向家庭之外的欲望)適應所有社會生活的能力,亂倫禁忌。

這便是人早期成長發展所要經歷的閹割階段,我們可以試圖回憶,當我們要放棄母乳餵養轉而開始自己學著拿勺吃飯等等這一系列成長經歷時,我們就可以看到閹割這一過程是不那麼令人愉快的,相反還會伴隨有痛苦。

出生意味著不再與母體共生,斷奶意味著不再吮吸母親的乳房,他們是閹割,同時也是喪失。

閹割是一種符號性的操作,是一種接受人類律法的約束以此讓孩子的身體形象和人際關係得到塑造,然而每一次的閹割都會是一個極度痛苦的時刻,因為被閹割同時就意味著要喪失,而每一次的喪失則都是在重複出生創傷。

所以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閹割、喪失與創傷其實是三位一體的,每一次的閹割就意味著某些東西的喪失,以及舊創傷的重複和新創傷的形成。

所謂的原生家庭的創傷,其實就是成長之中閹割所帶來的創傷。那麼既然創傷是主體存在的標誌,是不是意味著那些原生家庭之痛就可以一筆勾銷?

其實也不是。

人活著就表示具有創傷,但過多的創傷對於一個人的發展和社會化依然是不利的,用自體學派的話來講就是:我們需要恰當的挫折,但不需要過度的挫折。

那麼我們又該如何減少創傷呢?

這就得要求閹割者在閹割時是節制的,同時是提供足夠安全感的,而非以恐嚇與懲罰。其實說的簡單精煉一點,就是客體關係學派中溫妮科特的那句話:「不帶以敵意的堅決,與不帶以誘惑的深情。」

這句話很短,但包含的內容卻很多因而值得細細品味,我就不再展開陳述了。總之我想表達的是,「創傷」一詞,其實並沒有那麼嚴重,只不過被我們有意無意的忽視,其動力之一可能就像張沛超所述:是種「昄依者狂熱」。

「無條件的愛」或許仍然被許多人追捧,因為「愛與自由」永遠都是那個理想的彼岸,有它在就會反覆提醒著人們:只要奮起身子修煉我們終將收穫美好,越活越幸福。

不像佛學和精神分析,他只會告訴我們:苦才是人生,沒那麼苦就已經很好了。

在我接觸過的一些人中,有那麼幾個人對我說他實在看不下去那些心理文章,覺得矯情和無聊,甚至還有人在後期再找諮詢師做諮詢時,開始對諮詢師充滿了挑剔和不認同,這樣的人不能說他們是缺乏同理心,其實反而是種心理健康的表現。

如同諮詢師Healon所述:「只有當來訪者認為心理治療確實無用時,他們才開始康復。」

同理,在面對所謂的原生家庭創傷時:只有我們認為父母確實無用時,我們才開始成長。

畢竟順境使人發展、逆境使人成長、而絕境則使人開悟。

最後,祝大家新年快樂,鼠年大吉。(少出門,多宅在家,出門記得帶口罩)

相關焦點

  • 精神分析學國際性詞典:閹割情結
    :張弢拉康派精神分析研習與實踐者在精神分析學中,「閹割」這個詞與其他幾個定義它的詞聯繫在一起,並反過來定義它們。除了這個術語的日常內涵之外,精神分析對閹割的具體定義根植於男孩所害怕的行為,即切除陰莖。「閹割」與「情結」之間的本質聯繫,源於精神分析將閹割情結與俄狄浦斯情結一起視為性心理的組織原則,更廣泛地說,是一般精神生活的組織原則。
  • 精神分析治療的本質
    自體心理學堅持認為,自體-自體客體的關係是人的一聲心理生活的要素,正如在生物環境中,生物無法從依賴氧氣的生活發展到不需要氧氣的生活,在心理環境中,人從依賴(共生)到獨立(自主)的轉變並不比這更有可能,更不用說值得期待了。以我們的觀點來看,正常心理生活發展的特徵是自體及其自體客體之間的本質的關係,而非自體拋棄自體客體的過程。
  • 對閹割焦慮的再思考(一)
    表面上看,自體心理學對閹割焦慮的地位及其重要性的評估與傳統精神分析的差別是很清晰的:傳統精神分析把閹割焦慮看作神經症的原因和動力
  • 【有聲閱讀】閹割理論的重釋: 生成性象徵閹割(巴黎狄德羅大學心理學院 陳勁驍/文)
    弗朗索瓦茲·多爾多( Françoise Dolto,1908—1988) 是法國家喻戶曉的精神分析學家、兒童教育家和兒科醫生,她與拉康共享著「法國精神分析父母般的人物」( parental couple) 這一殊榮。在一起合作的近 40 年間,他們共同為法國精神分析帶來了巨大的理論建樹和豐富的臨床技術。
  • 【原創首發】焦慮與恐懼,閹割中的虛實關係【成都精神分析中心理論討論班系列】
    霍:弗洛伊德的觀點是,當小漢斯面臨父親對他的閹割威脅的時候,他處於一個焦慮的狀態,就是閹割焦慮,而這個閹割焦慮是對父親的害怕,而現在他把對父親的害怕轉變成了對馬的害怕,這是一個投射,那麼之所以他有一個焦慮,是面臨閹割的威脅,這個閹割的威脅起到一個壓抑它的作用,而因為這個壓抑才有焦慮,之後才是把這樣一個焦慮投射到馬身上,差不多這是弗洛伊德的觀點。
  • 拉康精神分析理論簡介
    而另一方面,西方人文主義者關於自我或者個人性(personhood)的人所熟知的概念是由意識水平上的活動所界定的,這包括理性、自由意志和自我反思等等。然而對於弗洛伊德、對於大多數的精神分析學家而言,行為、思想、信念和關於「自我」的概念全都是由無意識及其驅力和欲求來決定或者左右的。雅克·拉康是一個法國精神分析學家。
  • 人生就是不斷經歷不斷成長
    所以每次相親她都帶著這些要求去衡量,那時的她心高氣傲,覺得沒人能入她的眼,同時相好幾個對象的被她pass,因為她覺得那是對她的不尊重;指甲有灰的pass;抽菸的pass;那時還有同學追她,一樣都被她pass了,原因只有一個:就是沒感覺。就這麼挑來挑去的一晃5年過去了 。
  • 韓國素媛案原型罪犯出獄,如果實行「化學閹割」是否可以以絕後患
    讓韓國群眾憤怒和不安的是:該罪犯在素媛案之前,曾犯下十七起案件,包括施暴、盜竊和強姦;素媛案罪犯手段之暴虐殘忍,讓人聞之膽寒和出離憤怒;獄中,該罪犯不思悔改的態度讓人不寒而慄,根韓警方的心理測試,其反社會人格出獄後再犯的可能性極高。
  • 韓國民眾要求對性侵幼女者「化學閹割」,中國怎麼辦?
    十幾年間,韓國的性侵法在轟動一時的個案推動下不斷修改完善,韓國也是亞洲第一個實行「化學閹割」的國家。面對性侵犯再次犯罪這一嚴重社會問題,各國都在司法實踐中探索最佳的途徑,國內更是處在步履維艱的起步階段。如何預防性侵犯再次犯罪,這是人類面臨的共同難題。
  • 精神閹割的紀曉嵐性慾旺盛 皇宮內日御數女
    從另一方面分析,乾隆皇帝之所以選擇紀曉嵐這樣一個有聲望的漢族大知識分子來領銜編纂《四庫全書》,其中固然有滿族八旗當中盡皆「綠林大學」畢業,殺人是強項,「修文」則實在拿不出手的考量,但在其內心裡恐怕也不能排除通過編纂《四庫全書》,讓這個漢族的大知識分子接受一次具體而形象的再「教育」的「小九九」。
  • 精神分析中幻覺的本質
    但幻想還有另一面;它們可以增強玩的能力和創造力,在精神分析情境內外。Winnicott(1951)把這個幻覺的舞臺稱為過渡空間。他將其與母親適應嬰兒,允許幻覺的意願聯繫起來。「母親的適應。給了嬰兒一種錯覺,即有外部現實存在,這與嬰兒自身的創造能力相符合」。對Winnicott來說,分析過程就像母嬰關係一樣,建立了一個過渡空間,在這個過渡空間裡,某些矛盾的現實沒有被質疑,而是被允許存在。
  • 所謂成長,就是不斷提升思考力
    ■ 關鍵詞法:尋找更系統的思維模型所謂關鍵詞法,就是把閱讀的單位從在文章中找思維模型,上升到從全書中找分析邏輯的系統思維。這樣,我們在閱讀的時候就要先思考這本書討論的問題是什麼,再看作者用了哪些關鍵詞分析這個問題,然後,釐清關鍵詞與問題之間以及互相之間的關係,形成關鍵詞網,也就是我們要找的思維模型。關鍵詞閱讀法分為三步:1. 分析書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 蒸烤箱功能被頻頻「閹割」,商家的「閹割」套路又了解多少?
    受到特殊情況的影響,很多人都一再收到延遲復工通知,有的行業更是無限期停業整頓。很多上班一族天天宅在家裡都紛紛做起了烘焙、烹飪,很多廚房小家電的銷量一路猛漲,許多品牌紛紛賣斷貨。在這個「一機難求」的時候,很多渾水摸魚的產品都出來打算分一杯羹。
  • 成長的本質,是學會不斷壓縮你的「時間顆粒」
    那些世間公認生命價值極高的人,他們對時間做了什麼?比爾·蓋茨的父親曾說,兒子每天睡覺之前都在擔心,一覺醒來企業就失去競爭力了,破產了。巨大的危機意識讓比爾·蓋茨每天都在努力創新,不斷進取拼搏,他的行程總是滿滿當當,一直在為世界創造物質和精神方面的巨大財富。
  • 精神分析莫不是玄學麼?
    精神分析是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的理論,它試圖從精神角度解剖人分析人,比方說一個人老是心慌氣短,怎麼吃藥都不好使,心理學家一診斷,說他以前做了虧心事,另外一個人天天失眠,也是吃藥不好使,心理學家一診斷,說他小時候缺乏愛,第三個人更奇怪,只吃飯不拉粑粑(便秘),肚子撐老大,心理學家一診斷
  • 驚悚恐怖——化學閹割不為人知的一面
    化學閹割起源於美國,第一例被執行化學閹割的人,是美國一名猥褻了自己孩子的獸父。 但可怕的是,化學閹割在歷史上也不都是秉持正義,其帶來的副作用也因不可控性而被無限放大。 這其中爭議最大的案件就是圖靈案。
  • 男性做了結紮手術,就等同於閹割?會不會喪失性功能?
    很多人可能都有這樣的疑問,而有些人可能會認為男性做了結紮手術後就等同於閹割。對於大多人還是對男性結紮手術有一定的錯誤理解的。畢竟在八九十年代推行計劃生育的時期很男性說恐懼結紮的。結紮會不會影響我們的夫妻功能?首先而言,在這裡我可以肯定的告訴大家,性功能是由兩個方面決定的,第一是你的雄性激素分泌,第二是你的心理因素。
  • 每日一句 | 成功就是不斷失敗,而不喪失熱情.
    成功就是不斷失敗,而不喪失熱情。ɪnˈθjuːziæzəm]、美[ɪnˈθuːziæzəm]釋義:n.熱情; 熱心; 熱忱; 熱衷的事物; 激發熱情的事物;例句:The lack of enthusiasm for unification among most West Germans fills him with disappointment大多數西德人都沒有渴望統一的熱情
  • 男性逃避閹割焦慮的途徑是什麼?
    首先,蘿拉·穆維爾將精神分析理論作為這篇論文的理論基礎,認為電影提供了許多可能的快感,窺淫癖是其中之一。弗洛伊德把窺淫癖與將他人視為對象的行為聯繫起來,使他人從屬於有控制力的、好奇的目光之下,本質上是主動的。 《迷魂記》是英國導演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於1958年所執導的懸疑電影。該片講述了從約翰·斯考蒂偵探和委託人妻子梅玲之間的戀情而展開的驚悚懸疑故事。
  • 心理學2-精神分析理論:弗洛伊德
    觀點舉例:假設你愛上了某人,想要與對方一同進入婚姻,要是有人問你為什麼想要與對方共度餘生?你大概會說:「現在我已經準備好要開始婚姻生活了」,「我真心的愛著他」,「他聰明有魅力」,「我想要小孩了」等等。當然,以上這些或許是你的心裡話,但精神分析支持者會說,即使你如實做答沒有撒謊,但仍然存在著支配你行為的欲望和動機,只是你自己沒有意識到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