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上看,自體心理學對閹割焦慮的地位及其重要性的評估與傳統精神分析的差別是很清晰的:傳統精神分析把閹割焦慮看作神經症的原因和動力,而自體心理學認為閹割焦慮是次發的現象,是症狀。但是,自體心理學對這個問題的因果-動機因素的理解是更為複雜的。換言之,以自體心理學理論理解俄底浦斯神經官能症與閹割焦慮的關係時,如果只說神經官能症不是閹割焦慮所致而是自體的缺陷(一種更為基本的缺陷)所致,這是不夠的。為了理解閹割焦慮在神經症中扮演的角色,我們應該不僅在年齡較大的兒童、青少年、成人的生活中分析這種情緒的意義,也要特別地剖析它在較早的兒童期,即第一次經驗到至少是第一次發現這種焦慮的俄底浦斯期。
當我們審視傳統精神分析提出的兒童首次體驗到閹割焦慮的發展階段的起源和起因環境,或者說,閹割焦慮被賦予神經症發生原因的那個階段,我們能夠發現一系列導致自體障礙的事件---通過對自體客體移情的詳細審查我們對這些事件的作用已經熟悉。簡言之,我們發現自體客體的失敗(selfobjec failure)與自體的結構缺陷有因果聯繫。不考慮先天因素(如兒童個體或多或少都不會喪失與生存相關的,對危險或威脅的帶有焦慮的回應能力),自體心理學觀察者不但通過關注現象,更是通過關注現象之所以發生的環境(如兒童自體客體環境),認為閹割焦慮不是健康雙親擁有的健康子女在俄底浦斯階段具有的特徵。
我要補充的是,兒童的閹割焦慮是症狀性的,這並不意味著閹割焦慮在生命的這個階段是不常見的,但是即使閹割焦慮是普遍存在的,它的發生頻率也不能作為是否正常的判斷標準。齲齒是普遍存在的,但它根本上不能代表牙齒健康。如果撇開定義問題只談既定事實,我要說,兒童期顯著的閹割焦慮出現的頻率低於精神分析家所認為的那樣。如果按照弗洛伊德開創的精神分析的傳統,為了比較的方便,我們把注意力放在小男孩兒不是小女孩,會發現由心理健康的雙親撫養長大的男孩在俄底浦斯期不會經驗到嚴重的閹割焦慮。對自戀性人格障礙患者的一些被用來作為閹割焦慮被重新激活的證據的移情進行詳細的審查,支持這個結論。從後面這類證據推斷,我說過健康雙親養育的健康子女很高興的進入俄底浦斯期。他經驗到的快樂,不僅是因為他自己的發展成果,即為情感與自信心方面的新發展和擴展感到驕傲,也因為成果帶來的歡樂與驕傲,男孩兒的情感態度不會分解為性慾碎片,他的自信心也不會轉變為破壞性的敵意,他也不會極度害怕父母,只有父母不能恰當扮演俄底浦斯期自體客體時孩子才會產生強烈的焦慮。
導師:徐鈞
主題:自體心理學詮釋技術,時間:2017年4月14/15/16
內容:自體心理學的動力過程:如何工作接案;如何工作案例過程;如何工作結案。
時間
課程
教師
周一
晚上7:00—9:00(隔周)
自體心理學訓練(觀察員、說者、聽者)
王賀春
周三
晚上7:00—9:00(隔周)
精神分析取向專業督導小組
魏紅
晚上7:00—9:00(隔周)
釋夢理論與實踐
魏紅
周四
上午10:00—12:00
精神分析臨床應用實操25講
魏紅
周四
晚上7:00—9:00
人本全身聚焦體驗與分享
宋乃希
周五
晚上7:00—9:00
正念禪修
張靜
周日
晚上6:00—8:00
自體心理學理論與案例實踐
曲麗
自體心理學北京臨床諮詢培訓基地
人本前沿的身體聚焦北京傳播基地
官網:www.bjbjxl.cn
微信:xinli163
心理諮詢熱線:010-58614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