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tration complex 閹割情結 《國際精神分析辭典》p.251
譯者:張弢
拉康派精神分析研習與實踐者
在精神分析學中,「閹割」這個詞與其他幾個定義它的詞聯繫在一起,並反過來定義它們。這些詞包括「焦慮」、「威脅」、「象徵」、「恐懼」、「恐怖」、「否認」,最重要的是「情結」。除了這個術語的日常內涵之外,精神分析對閹割的具體定義根植於男孩所害怕的行為,即切除陰莖。「閹割」與「情結」之間的本質聯繫,源於精神分析將閹割情結與俄狄浦斯情結一起視為性心理的組織原則,更廣泛地說,是一般精神生活的組織原則。
在弗洛伊德的著作中,閹割情結的元心理學位置被描述得相對較晚,但是「閹割」這個詞出現得更早,與各種精神分析的概念相聯繫,對這些概念的考慮使得追溯他的理論歷程成為可能。
閹割幻想,閹割的象徵性層面,以及對閹割的神話引用都出現在《夢的解釋》(1900a)和《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學》(1901b)中。在《關於性慾理論的三篇論文》(1905d)中,弗洛伊德處理了性倒錯、幼兒性慾和青春期的變化,關於對閹割的恐懼和焦慮多次被喚起,在這本書的後期修訂中,這個主題變得更加突出。在1915年和1920年,圍繞閹割的一系列問題在俄狄浦斯情結的背景下清晰地出現,閹割被視為一個主要的理論和臨床概念。
在《論幼兒性理論》(1908c)中,與父母們所給予的閃爍其詞的回答相關——當孩子們提出關於「寶寶從哪裡來」及一般性方面的問題時,弗洛伊德注意到在兒童中並立(預示精神功能的第一次分裂)的官方版本,即父母們所堅信的一套「理論」。第一套這樣的理論是相信每個人都有一個陰莖。正是這種信念的坍塌導致了閹割場景的出現。值得注意的是,弗洛伊德從一開始就把男孩的性心理側寫作為自己的模型;因此,他後來被引導參照這個模型來解釋女性的性心理。同時,在1908年的這篇論文中,他已經指出陰蒂是如何被設想成「一個不會再長大的小陰莖」,而女性生殖器則被視為「一個殘缺的器官」(p.217)。
「小漢斯」(1909b)的個案說明並完善了弗洛伊德關於「幼兒性理論」的討論。在弗洛伊德看來,閹割情結仍然是一種經常遇到的精神病理學核心,也留下了「神話中留下的痕跡」(p.8)。隨著第二次閹割威脅的爆發,就在看見的時刻,這個核心被放大了,比如當小漢斯(3歲半)看到他剛出生的小妹妹沒有陰莖的時候。這一觀察引起了一種否定行為:小漢斯決定認為,隨著妹妹的長大,她的陰莖會變大(p.11)。
然而,直到後來,在閹割威脅的兩個階段中,閹割焦慮才以延遲的方式出現。請注意,弗洛伊德長期使用「焦慮」和「恐怖」這兩個詞,幾乎可以互換地提及對閹割的恐懼;最終他在《抑制,症狀和焦慮》(1926d [1925])中做出了明確的區分,將引發壓抑的「焦慮作為信號」與精神病特有的各種恐怖進行了對比。儘管弗洛伊德在1909年的描述中還沒有使用「陽具」這個詞,但當他在1923年提出嬰兒生殖器官組織的概念時,他就在這個標題下宣稱了它的普遍性。
在《圖騰與禁忌》(1912-13a)中,弗洛伊德提出了一個神話,他相信這是人類社會化的基礎。在弗洛伊德的著作中,閹割的威脅和對父親的謀殺是貫穿其作品脈絡的主題,以《摩西與一神教》(1939a)為結束。《處女身份的禁忌》(1918a)也有類似的觀點,儘管它關注的是更確切的心理問題。這篇論文是名為《愛情心理學文選》的三部短篇作品之一。在第一部作品《論男性對象選擇的一種特殊類型》中,閹割的主題貫穿始終,所考慮的對象選擇是從「與母親相連的星群」(母親與妓女「基本上……做同樣的事情」)中得出的(1910h,pp.169,171)。在第二篇論文《論愛情生活最普遍的降格》(1912d)中,弗洛伊德把亂倫願望描述成引起閹割的等價物,要麼直接表現為男性陽痿,要麼通過投射的方式間接地表現為對愛情對象的貶低。第三個文本《處女身份的禁忌》明確地處理了男性因與女性接觸而產生的閹割焦慮,普遍認為這是對男性性行為的危險,也就是說,總是潛在地閹割。
在史瑞伯博士的妄想中,閹割是一種強制性的去勢,但也是一種可以接受的閹割,因為閹割可以讓他進入女性的「極樂狀態」,比男性的「極樂狀態」要飽滿得多(1911c,p.29)。在《論自戀》(1914c)一書中,弗洛伊德似乎拒絕了閹割情結;然而,事實上,他對閹割的提及是對阿德勒「男性抗議」概念的部分駁斥(p.92-93);而他對陰莖自戀性的過度投注的清晰描述趨向於在相反的層面強化「男孩的閹割情結」和「女孩的陰莖嫉羨」等概念。
1915年的元心理學論文沒有提到閹割的主題。然而,在同一時期,弗洛伊德正在研究他的「狼人」案例(1918b[1914]),其中閹割在「重建」病人嬰兒期神經症方面發揮了突出的作用。狼人通過身份認同,在性交中扮演母親的被動體位;他選擇了父親插入肛門的幻想,其中隱含著閹割幻想。在這個案例中,弗洛伊德選擇了幾個與閹割有關的理論假設。其中包括女性特質的定義;閹割作為一度感到憂慮的自戀傷害,以及渴望成為被父親侵入的先決條件;壓抑;性慾轉移到腸道;想法和觀念形成過程的分裂;以及徹底的否定(Verwerfung,由雅克·拉康翻譯為「脫落」)。儘管如此,當時弗洛伊德仍然不把閹割視為一種情結,認為它是精神的一種組織原則;他只是覺得,作為威脅、焦慮或幻想,閹割被賦予了足夠的意義,可以帶來精神的重組。
弗洛伊德在他的論文《論衝動的轉化—以肛門性慾為例》(1916-17e)中,回到了他早期的理論選擇,並將它們結合起來,特別是關於女性性行為和肛門性慾。他認為女性性行為是以陰莖嫉羨和對孩子的渴望為中心的,兩者是等價的。就像在精神中獲得的一組類似的等價物,「作為一種無意識的身份」,在糞便、陰莖、禮物和嬰兒之間——它們都是部分對象,都是小的、身體上可分離的部分(p.133)。就這樣,弗洛伊德回到了「前生殖」階段(1905年已經提到)的概念,前提是生殖器閹割被認為是肛門閹割,就像口腔閹割可以被描述為與乳房的分離一樣。因此,「閹割」一詞在所有情況下都表明了分離的性暗示——即使它們被推遲了。
《嬰兒生殖組織》(1923e)是對《關於性慾理論的三篇論文》的補充和發展。文章強調了力比多的前生殖組織與嬰兒生殖組織在性的兩階段機制中所起的作用之間的根本區別。嬰兒生殖階段的特徵是,在兩性中,男性生殖器的投注處於首位。因此,弗洛伊德思想的演變不僅關係到兩性之間解剖學差異的發現,而且關係到這樣一個事實,即陰莖的存在與否賦予了這種差異以充分的意義。「因此,存在的不是生殖器的首要性,而是陽具的首要性」(p.142)。這裡用「陽具」代替「陰莖」清楚地表明了弗洛伊德的新觀點。此外,在邏輯上他補充說,「閹割情結只有在其起源於陽具至上的階段也被考慮在內的情況下才能得到正確的理解」(p.144)。主動與被動之間的虐待狂-肛門性前期的對立,被陽具與閹割之間的對立所取代。男女之間的性兩極直到青春期才會與男性化和女性化的對立相一致。
《俄狄浦斯情結的消解》(1924d)預演了一些現在熟悉的論點,不過,它是從《嬰兒生殖組織》中提出的陽具的視角來進行的。兒童的陽具生殖組織屈服於閹割威脅。這種威脅首先通過被理解的東西傳遞,然後通過被看到的東西傳遞;當它的全部效果都被感受到時,兒童就「遠離了俄狄浦斯情結」(p.176)。然而,如此一來,被拋棄的對象投注由身份認同所取代。潛伏期緊隨其後:力比多傾向於去性化和升華,父權的內攝形成了超我的核心。
依然有一個重要的問題沒有解決,那就是女性性,包括它與俄狄浦斯情結、超我和潛伏期的關係。它是否也以陽具組織和閹割情結為特徵呢?弗洛伊德主張,女孩意識到陰蒂不等於陰莖,她接受閹割作為一個既定的事實。對她來說,閹割和超我的威脅沒有那麼重要。更普遍的威脅是愛的喪失。陰莖嫉羨往往被從父親那裡得到一個俄狄浦斯式的孩子的願望所取代。
根據《兩性解剖差異的一些心理後果》(1925j),閹割本質上被男孩們體驗為一種威脅,而女孩們則把閹割視為她們已經臣服的現實。兩種選擇中的任何一種都直接源於兩性的「陽具至上」。當女孩看到一個男孩和他的陰莖時,她意識到她沒有陰莖,她想要一個。更糟糕的是,她可能會產生一種男性情結(希望自己像個男人),或者更進一步,她會通過「拒絕接受被閹割的事實」來否認現實(p.253)。當然,後果有時可能是嚴重的,從被不公平對待的感覺綿延到自戀的傷害,從嫉妒到《一個被打的小孩》(1919e)中描述的那種手淫幻想。母親,在這種情況下,儘管是原初的愛的對象,卻因這種實際的閹割而受到指責。
然而,隨著青春期的到來,一股強大的壓抑浪潮將逼向女孩所有帶有「男性化」印記(陰蒂自慰)的性活動,為被動和接受女性特質的發展掃清道路。同樣,同時,她也會把父親當作俄狄浦斯式的愛的對象,把陰莖嫉羨轉化為從父親那裡得到一個孩子的渴望。簡言之,「在女孩身上,俄狄浦斯情結是一種繼發性的形成。閹割情結的運作先於俄狄浦斯情結並為它做準備」(1925j,p.256)。
因此,對弗洛伊德來說,兩性在解剖學上的差異在女孩和男孩那裡以同樣的方式詮釋。正是這種弗洛伊德式的對女性性的描述受到了最廣泛的批評。
《抑制,症狀和焦慮》(1926d[1925])介紹了弗洛伊德的第二焦慮理論:早期的概念,即與被壓抑的想法相關的情感轉化為焦慮,被焦慮「作為一種引發壓抑的報警信號」這一概念所取代。焦慮和閹割情結都是這個新概念的核心。在重溫「小漢斯」和「狼人」的案例時,弗洛伊德清楚地表達了這一觀點,「壓抑的動力」是面對閹割威脅時的焦慮(p.107-8)。他補充道,對被吞食、被咬等諸如此類的恐懼、對動物的恐懼,以及一般的恐懼和想像中的恐懼,也應該歸因於閹割焦慮,而閹割焦慮則是對一種完全真實的危險感覺的恐懼(Realangst)。這幅理論圖景解釋了癔症、恐懼症和強迫症這三種神經症的共同點:「在這三種神經症中,我們認為,自我對立的動力是對閹割的恐懼」(p.122)。此外,無論是關於前生殖形式(與乳房或糞便分離的經歷)還是關於更成熟的形式(超我引發的社會或道德焦慮),人們總是害怕閹割的危險,而顯然不是死亡的危險,因為在無意識中不存在死亡危險的表現。奧託·蘭克提出的「出生創傷」也不包含在這裡。
焦慮的原型是乳兒在母親缺席情況下的痛苦狀態;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這種生物狀態意味著由需要造成緊張的增加。相對於最初的痛苦,焦慮的軸心被延遲了,那就是閹割情結。閹割情結的繼承者是對超我的焦慮。在女性中,害怕失去對象的愛與男性的閹割焦慮起著相同的作用(p.143)。
弗洛伊德關於《戀物癖》的論文(1927e)提出了否認女性閹割的問題。「可能沒有一個男性在看到女性生殖器時能免於對閹割的恐懼」(p.154)。對於戀物癖者來說,在陰莖應該存在的地方,確實以個人戀物癖的多變形式(通常是生動形象的)存在著一個陰莖,它的存在和使用意味著自我的分裂:一部分承認女性閹割,而另一部分則否認,這是一個單一的、永恆的過程,保護戀物癖者免於對閹割的恐懼。
在《女性性》(1931b)和貫穿《精神分析新論》(1933a)中,特別是在題為「女性特質」和「焦慮與衝動生活」的講演中,弗洛伊德再次斷言了閹割情結結構化作用的重要性。他重申了自己的一般性立場:「精神無助的危險相符於自我早期的不成熟階段;失去一個對象(或失去愛)的危險相符於童年早期自我滿足感的缺乏;被閹割的危險相符於陽具階段;最後是對超我的恐懼,它有一個特殊的位置,相符於潛伏期」(p.88)。
《可終止與不可終止的分析》(1937c)的最後幾頁談到了弗洛伊德繼續視之為反分析的謎一樣的東西,甚至在某種意義上說,是一個醜聞:男人不會理解被動服從主人並不等於閹割,而女人不能承認她們沒有陰莖,這是她們的天性。簡言之,男人的閹割恐懼和女人的陰莖嫉羨對應於兩性對女性特質的拒絕(即對閹割的拒絕),這種拒絕銘刻在生物學的「基石」上(pp.250-53)。
正如弗洛伊德在理論上解釋的那樣,閹割在精神生活中表現出五花八門的形式,它無處不在,與俄狄浦斯情結密切相關;如果說女性性是它的絆腳石,那麼這一概念牢固地錨定於兩性之間和代際之間的差異中。弗洛伊德從經驗觀察出發,例如在「小漢斯」的案例中,他的理論路徑引導他超越臨床經驗,進入認識論的基本問題。閹割被證明不僅僅是一個受到威脅的孩子的幻想;在俄狄浦斯情結和俄狄浦斯式的情境中,這種幻想不僅作為個體精神生活中的一種組織原則出現,而且作為「分裂」的原型出現,與融合不同,分裂使個體化和繼發過程成為可能(時間性、繼承性、語言、心理工作、思維等)。在這個觀點中,雅克·拉康非常強調象徵性閹割,強調陽具為組織差異負責,進而為分裂、象徵秩序負責,儘管與此同時,針對於人類狀態,他繼續賦予這個(象徵)秩序以性的光環。
正是這個人類學的維度似乎被大多數英語作者誤解了。無可否認,對於梅勒妮·克萊因來說,閹割幻想在兒童期性心理的發展中繼續發揮著主導作用,但它介入於後期,儘管她談到了早期的俄狄浦斯情結。早在20世紀20年代,桑多·費倫茨和奧託·蘭克就對閹割情結提出了批評,而後來,弗洛伊德對閹割與女性特質之間聯繫的論述也受到了質疑,這並非毫無道理。閹割在溫尼科特的理論和臨床貢獻中幾乎沒有任何地位,溫尼科特對女性特質的定義非常新穎;閹割對威爾弗雷德·比昂也沒有太大意義,對海因茨·科胡特更沒有意義,因為對後者來說,俄狄浦斯和閹割情結僅僅指的是精神生活中晚期的、相對的和偶然發生的事件。
另一個不容忽視的概念上的難點是關注閹割情結與死亡衝動之間的關係。值得注意的是,《超越快樂原則》(1920g)很少關注閹割情結,而《抑制,症狀和焦慮》(1926d[1925])則主要聚焦於閹割情結,卻沒有提及死亡衝動。
作為精神生活的組織者,閹割情結有時會失敗,要麼是因為它還沒有充分發展到有效的程度,要麼是因為它顯然不堪重負。在這種情況下,主體發現自己正在努力克服衝動的分裂,並暴露於毀滅性衝動的蹂躪之中。在精神功能方面,閹割焦慮遠沒有起到結構性作用,它本身就構成了一種恐怖,其運作模式與古老的肢解恐懼相同。
事實上,這裡有兩種不同的觀點。弗洛伊德毫無疑問地認為閹割情結在精神生活中起著基本的組織作用,是一個早期——甚至最早——的焦慮和痛苦以延遲的方式復活的階段,同時他也把閹割情結看作是超我形成的一個階段。正是由於超我所扮演的角色,放棄衝動最終會在無意識的負罪感和對懲罰的需要的壓力下實現。
儘管這種衝動的犧牲對個體是有害的,但它們對「文明的進程」,即對意識和思想的發展,是必不可少的。這個過程和個體一樣,受制於衝動的二元性,我們不能忘記,這種二元性是建立在生衝動與死衝動之間的對立和不可分割的聯繫之上的。《文明及其不滿》最重要的一課是,「當人類面臨共同生活的任務時,這場衝突就開始了」(1930a,p.132)。共同生活確實至少需要犧牲的象徵性標記(例如割禮),而這種標記植入於性化的身體中,從而清楚地表明閹割概念在人類現實生活的各種登錄中的力量。
JEAN COURNUT
珍·庫納特
譯者 張弢
2021/1/15
拉康派精神分析詞條閱讀
【D001】壓抑詞條
【D002】拉康詞典:實在【Chemama拉康派詞典】
【D003】拓撲學
【D004】享樂
【D005】陽具
【D006】父親的名字
【D007】除權(FORECLOSION脫落)
【D008】懸浮注意
【D009】窺視癖
【D010】抑制詞條
【D011】異化
【D012】精神分析學國際性詞典:焦慮
【D013】精神分析學國際詞典: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