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希特勒掌管德國所有軍隊,為何其軍銜只是一個下士?

2020-12-11 西府趙王爺

一代元首希特勒,也被稱為「波希米亞下士」,因為其在從軍生涯中,最高軍銜就是下士。

一戰期間,希特勒就是一個下士傳令兵。

他曾經2次負重傷,2次獲得鐵十字勳章。其中第二枚為一級鐵十字勳章,很少發給普通士兵。這是因為,希特勒曾經一次冒險俘虜了4名全副武裝的法軍士兵,這在當時是極少見的。

希特勒自己也是九死一生,用他的話來說就是「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活下來的」。僅僅第一次參戰,希特勒所在班的士兵經過4次衝鋒,僅有他和另外一人倖存下來。在第五次衝鋒,另外一個人也被打傷,希特勒的袖子被一發子彈擊穿,他命大沒死。

希特勒在戰壕中作戰了4年,多次死裡逃生。最後一次,戰壕被敵人的毒氣彈擊中,希特勒被毒氣燻得昏死過去,被戰友拼死送到醫院。希特勒保住了性命,但雙眼失明,治療了1個月才逐漸恢復。

此時,德國已經宣布投降了,希特勒被迫退伍。到退伍的時候,他的軍銜是下士。

那麼為何希特勒在當權之後,沒有去提升自己的軍銜,當個元帥啥的?

事實上,正常的一個國家,國家元首都不需要軍銜的,如果授銜,那就和軍閥統治沒什麼區別了。除非這個國家元首是通過武裝政變上臺的,否則很少有給自己戴上軍銜的,當然,個別人除外。比如伊拉克的總統薩達姆才剛上任就給自己封了個元帥,敘利亞總統巴薩爾也注重軍中地位,執政數年,也找機會將軍銜提到了元帥級別,二戰時的蘇聯領袖史達林則規定自己的軍銜乃軍隊至高元帥。

所以,你想自封元帥不是不可以,那麼希特勒為何沒有這樣做呢?

首先第一點,他沒那樣的出身和軍功。

德國的軍隊系統乃是以原普魯士軍官貴族為基礎,以制度嚴格,等級森嚴著稱。一看出身,而看軍功,普通人很難子啊這個體系下立足。其晉升之路,極其坎坷,希特勒當年這個下士,那可是在一戰戰場上拼了老命才換來的。

且不說希特勒是一個被開除了軍籍的「偽下士」,就算是他依然有著下士頭銜,想要晉升至元帥,那也是極其困難的,除非他親自上陣,去積累軍功。

在德國有著優良的軍人貴族主政傳統,先前的幾代首相最「次」也是軍中的上層官員(往往差二三級就達到了滿級)。而希特勒在大多數人看來他就是一個典型的「政治暴發戶」,所以很多的官員都有點「瞧不上」他。

在這種背景之下,希特勒得權後最應該低調行事,處處「避嫌」,不要讓別人看到自己得權以後就瘋狂的提升自己,這樣的話就把「暴發戶」一說給坐實了。所以,利用權力提升軍銜也說不通。

希特勒和戈林不同,戈林是貨真價實的軍人。戈林在一戰時期表現就非常出色,擊落過十八架敵機,威廉二世親自給他頒發過勳章。組建德國空軍之前,戈林就是德國國家航空部部長,德國空軍就是他一手參與組建的。德國重整軍備後,戈林就是空軍司令,他有元帥軍銜理所應當。

當然,更多的是希特勒他不屑於那些「軍銜」。他已經是元首了,在德納粹國的行政體系之中,元首已經算是最高級別的政府領導了,當然也包括軍隊。德國是個容克軍官家族體系根深蒂固的國家,希特勒並不願意通過授予自己最高軍銜帝國元帥的做法來標榜自己。那樣似乎顯得自己是在向傳統妥協。

他的想法就是將政黨權力標榜為最高權力,去克制傳統軍官體系,雖然他只是下士,但他是納粹黨的元首和國家總理,因此他具有凌駕軍隊之上的權力故此,希特勒這時候再給自己提軍銜,無疑是有點畫蛇添足,多生是非的做法。

正如他得意時說的一句話:「帝王的事業,讓首相負責完成,讓士兵負責維護」意思要分工合作,各司其職,士兵也可能是在指自己下士的身份,德國輝煌事業需要他來維護一樣。而且作為一個一般出身的小兵,竟然可以在戰場上指揮世界上水平最高的軍隊,這本就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

況且他根本就不在乎這些「貴族軍銜」,這個從他當年大封元帥就看得出來,他蔑視這些頭銜。

希特勒在一戰期間代表過德國參加了戰爭,而且還直接參與了慘烈的凡爾登戰役,可以說是真正的接受過戰爭的「洗禮」。在戰爭結束以後,他也因為表現出色而被授予多枚勳章,不過這些勳章雖然讓他看起來光鮮無比,但實際的位置並沒有得到提升,這也讓他對德國的軍功制度非常不滿。

並且認為那些高級官員都是徒有其表,大部分官員都是因為運氣好才擁有了現在的地位,所以自己根本看不上那樣的位置。反觀自己的下士頭銜,雖然看起來一點也不起眼,但是這確實是自己在戰場上拼了性命才得到的,其「含金量」是不容懷疑的。

為此希特勒就可能埋下抱怨根源,疼恨這些軍銜制度,所以自己就故意不提軍銜來嘲諷那些腐敗跟虛偽。

綜上所述,「希元首」之所以保持著自己的下士頭銜,是出於政治「避嫌」和個人心理的雙重原因。當然,後人在評判希特勒之時,也沒有因為他的頭銜過低而輕視他,所以提不提升自己的軍銜對於希特勒來說是無關緊要的。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德軍制度,希特勒這個下士軍銜是不會終身保留的,所以當年隨著希特勒的失去軍籍,他這個下士的軍銜是沒有了的。也就是說,在後來的從政生涯中,他是沒有軍銜的。

之所以還會被稱為「波希米亞下士」,更多的是當時的一些「普魯士軍事貴族」們,因為希特勒的出身而對其進行的嘲諷。當年德國總統興登堡在邀請希特勒出來組閣的時候,給他加上了這個頭銜。不過,話說回來,希特勒對於這個「下士頭銜」還是格外珍視的,畢竟這是當年在一戰戰場他用命拼回來的。

相關焦點

  • 他擔任德國元首12年,為崛起不惜發動二戰,為何到死還是下士軍銜
    文/紀布話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希特勒擔任納粹德國的元首,權力至高無上,在整個二戰中,所犯罪行更是罄竹難書。就是這樣的一個擁兵數百萬,戰爭裝甲無數的魔頭,很多朋友都不知道其軍銜是什麼等級。其實,他雖身為元首,手握絕對的軍權,但其並不是一個「元帥」,而是一個「下士」。
  • 當了12年德國元首的希特勒,為何到死軍銜還只是個下士呢?
    德國元首希特勒,曾做了12年的德國元首,然而令人詫異的是到死讓他的軍銜還是只是一個下士。那麼,像他這樣的大佬只有一個下士軍銜,這其中到底有什麼隱情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一探究竟。一戰德國元首希特勒,早年就是一個屌絲,曾流浪到維也納街頭行乞,靠賣畫為生,有時被僱傭來掃雪、扛行李。1914年,希特勒參加了德國巴伐利亞預備步兵團第16團,在西線與英法聯軍作戰,先後參加了第一次伊普雷戰役、索姆河戰役、阿拉斯戰役、巴斯青達戰役。
  • 二戰德國空軍的軍銜辨識
    空軍將官以下的各級軍銜標誌都有兵種色的區分,而將官以上軍銜標誌統一採用白色作為兵種色。士兵:德國空軍的士兵軍銜分為4級,由低到高分別為列兵、二等兵、一等兵和上等兵。在軍銜標誌上,所有士兵均佩戴領章和肩章,二等兵以上還配有V 形臂章,列兵沒有臂章。
  •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德國軍銜
    軍銜是軍人身份和等級的象徵,它代表國家授予軍人的榮譽和賦予的職責,對於軍銜的製作來說,二戰期間的德國軍銜可以說是非常精美的,希特勒曾說過只有讓軍人穿上英俊、帥氣的軍裝,人們才更願意參軍,而軍銜作為軍裝上必不可少的部分,德國人自然對其非常重視。
  • 圖文詳解二戰德國將帥級軍銜!德國元帥果然是最帥的
    軍銜是軍人身份和等級的象徵,它代表國家授予軍人的榮譽和賦予的職責,對於軍銜的製作來說,二戰期間的德國軍銜可以說是非常精美的,希特勒也曾說過只有讓軍人穿上英俊、帥氣的軍裝,人們才更願意參軍,而軍銜作為軍裝上必不可少的部分,德國人自然對其非常重視。
  • 二戰時德國軍事指揮權都歸於希特勒,但其卻沒有足夠的軍事能力
    一戰德國戰敗以後,它禁止擁有空軍和海軍,因此陸軍「總參謀部」實際就是德國軍隊的頭號首腦機關,同時在陸軍的傳統中,總司令部並不負責作戰計劃制定和作戰具體指揮,這項工作是由陸軍總參謀部負責的,因此陸軍總參謀長才是全陸軍中地位最重要的人物。
  • 希特勒心中永遠的痛,貴族出身的德國軍隊將領,卻總與他貌合神離
    貴族將軍們會為一個下士效忠?不可能。一提到二戰中的德國貴族名將和重要人物、德國政治家,可以列舉很多,如鐵血宰相奧託·馮·俾斯麥、二戰德軍名將埃裡希·馮·曼施泰因、費多爾·馮·博克、魯道夫·格爾德·馮·倫德施泰特等等。
  • 蔣介石何曾策動德國軍隊推翻希特勒?
    楊天石先生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的資深研究員,是中外聞名的蔣介石研究專家,兩個月前他發表了一個「驚天秘密」(《抗戰期間中德關係的驚天秘密──蔣介石策動德國軍隊推翻希特勒》,臺灣《傳記文學》2010年3月號),說是蔣介石在二戰期間曾策動德國軍隊推翻希特勒。但是細讀之後,大有虛驚一場之感。
  • 二戰中德國強悍無比,為何最終失敗了?其中有一個原因最重要
    自希特勒上臺之後,德國無視《凡爾賽條約》的限制,開始在大力擴充軍隊的基礎上全面發展經濟和重工業。短短幾年之後,德國陸軍成為了無敵之師,幾乎橫掃歐洲大陸。 然而我們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最終卻是以德國的失敗而告終,希特勒也被迫在地下室飲恨自盡。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希特勒的失敗呢?
  • 希特勒生於奧地利,為何能夠成為德國領導人?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希特勒,一個臭名昭著的人物,曾經領導德國發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世界人民帶來了難以想像的沉重災難。當年的希特勒,在德國影響力特別大,可謂是一呼百應。可是誰又能想到,當時德國人十分崇拜的希特勒,居然不是德國人。這件事聽起來很滑稽,但事實的確如此,希特勒其實是奧地利人。
  • 二戰時期,德軍所向披靡,希特勒為什麼不攻打中國?原因有三
    二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這場戰爭的罪魁禍首是德國、日本和義大利三國。毋庸置疑,在德日意這三大軸心國中,德國是實力最強悍的。在二戰初期的歐洲戰場上,德軍是所向披靡的。野心勃勃的希特勒將德軍派到了蘇聯戰場、北非戰場,為什麼希特勒不打中國呢?原因大致有三點。
  • 二戰期間,德國的百姓是如何看待希特勒獨裁的?
    今天小編和大家聊聊二戰時期德國民眾如何看待希特勒獨裁問題,我們先不提具有強大影響力的精英階層,先說德國的精英主義傳統。納粹黨上臺的時候這些精英階層在社會輿論中並沒有什麼關係。當沒有人再為溫和派與傳統派投票的時候,納粹黨看到了機會,納粹在這種激進派看準了只要希特勒的投票有三分之一,人民就不會再相信民主只是個表象了。人們便不會再相信諒解與社會共識。那麼在希特勒上臺的前夕,德國既沒有法國的自由民主傳統,也沒有英國人的實用主義與保守主義。那麼對於德國人目前的處境來說,他們的潛意識裡只希望有一個領袖來帶領他們。
  • 日本二戰時期的「大佐」相當於我軍什麼軍銜?有何特殊待遇?
    兩次擬訂的軍銜等級都與當時國民黨軍隊的軍銜制相同,但由於受當時環境的制約,兩次擬訂的軍銜制度都未能實行。 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於1955年2月8日,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通過《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中國人民解放軍正式實行軍銜制,軍官軍銜共設4等14級。到如今中國人民解放軍現行軍銜制,軍官軍銜共分3等10級。
  • 二戰德國一共有27位元帥,名將古德裡安為何沒在其中?全因這3點
    二戰德國一共有27位元帥,名將古德裡安為何沒在其中?全因這3點二戰中德國最負盛名的三位將領:古德裡安、曼施坦因以及「沙漠之狐」隆美爾。想必熟悉外國戰爭史的看官,對此三人都不陌生。在現如今的網絡上有不少對這三位德國將領的調侃。
  • 圖解二戰日本軍隊軍銜及標誌
    二戰結束前,日軍軍銜也發生過一些變化:1938年(昭和十三年)之前,日軍常服軍銜使用肩章;1938年之後則使用領章(日本稱為「襟章」),通稱「九八式軍銜」。九八式軍銜用領章代替了肩章,以明治四十五年制式肩章為基礎,只對其形狀做了變動:將官、佐官、尉官、準士官統一為平行四邊形,長40毫米,寬18毫米;下士官兵則為長方形(俗稱「座布團」),同樣長40毫米,寬18毫米。1940年,日軍新增了兵長軍銜並制定了相應領章,同時伍長勤務上等兵軍銜被廢除。
  • 收音機、報紙:二戰時期,希特勒對德國思想文化控制的重要載體
    現在,組織已經徹底完成這一項目……所有電臺節目都受到了納粹的監視與管控,戈培爾設法讓德國人收聽,尤其是希特勒的講話。希特勒的講話全天24小時不間斷輪播。戈培爾甚至規定,任何能管理一定數量人群的僱主,官員都必須在工廠,辦公室,飯店,廣場等地方安置高音喇叭,準時播放電臺節目。
  • 二戰老照片:德國吞併奧地利,迎接希特勒的竟是鮮花和掌聲
    奧地利,從中世紀末期到一戰結束前,一直是歐洲大國之一,更是統治中歐近700年的哈布斯堡王朝所在地,然而這樣一個歐洲大國,在二戰時期,面對德國的吞併和入侵,卻一槍未發,直接投降,同是歐洲大國的法國的慘敗還要讓人大跌眼鏡,更驚人的是,在德軍入侵時,奧地利人反而用鮮花和掌聲來歡迎德軍,照片中民眾們分明是
  • 二戰時期,德國的軍官姓名大都帶「馮」,其背後有何深意?
    發展到普魯士時期,這個詞則成了貴族的代稱,即「來自某家族的某某」,這個是由於歐洲古代的一個封建傳統。一般的貴族都會有封地,以此來表明其家族地位。 而眾所周知,普魯士是典型的軍國主義國家,那裡的貴族以軍人為主。在中世紀歐洲流行「嫡子繼承制」,只有長子可以繼承田園,財富。
  • 二戰前,希特勒德國的對外政策
    很明顯,至少在這個計劃的初始階段,希特勒需要德國保守民族主義分子的廣泛支持。實際上,1930年後,在布呂寧政府的領導下,外交政策已不再是施特雷澤曼時期較為謹慎的和解風格了。新的、更偏向對抗的外交風格發展起來,從多邊協定向雙邊政治和經濟協定轉變,主要以擴大德國在歐洲西南部和東部的影響為目標。1933年希特勒上臺後,這種趨勢還在延續,但速度更快了,希特勒也更加野心勃勃。
  • 揭秘二戰納粹德國失敗的緣由:軍隊最高領導人出問題了
    在我們的影響中,以往的德國不管是在軍事武器,還是在單兵作戰能力上都顯得非常的優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時,本來德軍的能力就強,很可能贏得最後的勝利,但是他們最後慘敗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德國在當時的發展上可以說是多虧了希特勒,但是最後的失敗其實也是希特勒引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