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德國最窮的地方外,收音機在上世紀30至40年代已經十分普及。資料顯示,1939年,德國70%的家庭擁有收音機。1941年,德國的大部分主要城鎮中,大約65%至80%的居民每周都會收聽收音機。一些城市甚至更高,例如,斯圖加特1941年聽收音機的人數佔該市人口的87%,基爾的比例也達到85%。
如此龐大的聽眾群體,部分原因是納粹黨努力讓大眾買得起便宜的收音機。納粹黨發現可以通過收音機將宣傳直接送到德國人耳朵裡,於是戈培爾與企業協商,讓普通德國市民買得起收音機。第一款收音機被稱為「30.Januar」,售價為78馬克,隨後的款型價格都有所下降。但是,擁有收音機的家庭每年必須繳納2馬克的收音機稅。
通過收音機,德國人不僅能聽到新聞和時事,也能享受音樂和喜劇等節目。很快,納粹黨開始了控制電臺的相關舉措。
戈培爾在1933年針對收音機做了講話,他美化了收音機功能。同時,對收音機作為一種娛樂方式和政治教育載體的價值給出了含混的信息:收音機不能完全淪為政治宣傳的傳聲筒,但又堅持要用納粹的價值觀來控制收音機節目。
1933年,納粹黨成立了「帝國收音機協會」,尤金·亞當諾夫斯基擔任第一屆領導。這是納粹黨控制收音機採取的第一個辦法。亞當諾夫斯基在1933年8月的一份報告中寫道:
國家社會主義者要以最快的速度展現出黨的精力和熱忱,給德國和全世界留下深刻的印象。戈培爾的命令,在7月13日對所有妨礙黨的事業且具有影響力的電臺節目進行統一清理。現在,組織已經徹底完成這一項目……
所有電臺節目都受到了納粹的監視與管控,戈培爾設法讓德國人收聽,尤其是希特勒的講話。希特勒的講話全天24小時不間斷輪播。戈培爾甚至規定,任何能管理一定數量人群的僱主,官員都必須在工廠,辦公室,飯店,廣場等地方安置高音喇叭,準時播放電臺節目。希特勒演講時,所有工作立刻停止,聆聽希特勒的最高指示。違者將遭到無處不在的蓋世太保重罰。
除了直接的政治宣傳外,電臺也有傳統的節目內容,儘管所有節目都必須得到納粹黨的同意或按納粹的要求進行扭曲。就音樂而言,納粹對音樂的篩選機制比其他藝術形式的篩選更加複雜,主要是反映希特勒的個人愛好。
孟德爾頌和梅耶貝爾等人音樂作品被排除在外,原因是他們都是猶太人。保羅·興德米特的實驗主義音樂被歸為「頹廢音樂」也遭到禁播。華格納和理察·施特勞斯的音樂受到推崇。施特勞斯曾一度位於「帝國音樂協會」。他在任時期,許多流行音樂遭到無情排斥,德國地區的地方民歌是被允許播放和宣傳的,但來自美國黑人發明的爵士樂被視為「墮落的垃圾」,這種音樂尤其禁止在德國年輕人之中宣揚。然而,納粹黨卻面臨一個主要問題——就是德國境內外國收音機信號。德國人很快就厭倦了納粹黨帶意識形態偏見的節目,戈培爾在一次對電臺主管的講話中指出:
不計一切代價避免單調乏味,帝國音樂協會和宣傳部門應當尋求新的形式把所有納粹主義政治色彩的民族藝術和文化堅定傳達到每一個德國人的腦海裡。
戈培爾所關心的並未在收音機裡得到具體實現。數百萬德國聽眾暗地裡收聽BBC和美國文化節目,更有甚者收聽來自蘇聯的廣播宣傳(二戰最後兩年這種情況更加普遍)。
納粹黨意識到這一點,並隨後將「私自收聽外國電臺」等同於犯罪,數千人因此而定罪送往集中營(1939年一年內就有1500人)。但仍然有數不清的德國家庭躲在房子裡收聽來自國外的聲音。而在德國電臺的眾多對手中,蘇聯可以說是最令戈培爾頭疼的一個,早在侵蘇戰爭開始前,蘇聯電臺就偷偷將自己的節目插入德國的收音機頻率裡,所以當時經常出現令人哭笑不得的一幕:每當一次節目或演講結束後的緩衝和廣告時間卻總是能聽到有人用俄語宣傳來自蘇聯的價值主義觀和蘇俄治下的種種成就。納粹黨對此採取了嚴厲措施,利用短波技術把德國廣播信號傳輸到全球各地。德國的宣傳節目不僅覆蓋了佔領區,還覆蓋了美國,南美洲和亞洲。
報紙,同樣受到納粹的控制。1933年,納粹黨制定《保護國家和人民法》,據此關閉了所有與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相關的報紙,剩下的報紙則由「帝國新聞處」控制。然而報紙的情況對納粹黨仍是一大挑戰。納粹上臺時,德國國內共有3500種公開發行的報紙,大部分是地方性和區域性的報紙。
1933年10月4日,納粹黨通過了《編輯法》,這是納粹黨早期對付德國報社最陰險的手段之一。該法案認定編輯必須對報紙內容絕對負責,報社主編按時將所有材料上交納粹黨宣傳部審核報批。宣傳部每日通過德國新聞局向記者和編輯給出內容簡要,而記者和編輯的任務是按照內容指示寫出符合《編輯法》規定的文章和內容。對那些未能及時收到內容簡要的,宣傳部會利用電報傳達。此外,納粹黨為建立「種族純潔」的新聞業,清除了所有猶太人編輯和記者。
納粹黨同時也有自己的報紙品牌,比如在1935年,納粹德國發行的主要納粹報紙,出版地和發行量有:《進攻》柏林95000,《中部德國》馬格德堡103100,《先鋒報》紐倫堡450000,《國民日報》埃森140600,《萊茵憲報》杜塞道夫166200,《人民觀察報》慕尼黑/柏林400700,《西德觀察家報》科隆/亞琛187300,《威斯特伐利亞時報》多特蒙德171800。
包括創刊於1921年的《人民時報》以及充滿淫穢和暴力主義的《暴風雨》。1935年,兩者發行量都超過80萬份。但是在納粹黨掌權時期,這些報紙只佔據了整個市場的2.5%,因此納粹必須用更猛烈的方式控制報紙市場。
納粹黨採用的一大辦法是收購報紙。1933年一年內納粹黨收購27家報社,讀者達270萬。1939年,納粹共收購德國69%的報紙,到了1944年,這一數據更是達到恐怖的82%。而且,納粹黨還控制了印刷廠和經銷渠道,從而控制了整個德國報紙生產過程。在納粹黨的如此嚴密掌控下,德國報紙滿是帶偏見的東西,絕大部分德國人都不願意去讀本國報紙。即便在二戰開始前,納粹的做法也嚴重影響了公開發行報紙的數量。1935年德國報紙比1932年減少了近1000種。《法蘭克福報》是唯一保持了適當獨立的報紙。由於它的國際知名度以及在精英社會階層中的高大地位,納粹黨允許法蘭克福報對納粹的國家社會主義政權做出「溫柔」的批評。
文|南書房|二戰風雲篇
感謝觀看由「南書房」帶來的獨家原創文章,覺得不錯的朋友,不妨點個讚、轉發一下。如有不足之處,還望諸位多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