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時代,納粹黨是如何通過教育「馴化」德國人民的?

2021-02-23 踐聞社

1933年納粹取得政權,對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進行全面的納粹政治意識形態控制,這種全方位(total)的統治也就是極權(totalitarianism),德國成為一個納粹的黨國。

 

黨國政治要求黨化教育,黨化教育是極權政治的支柱。希特勒的教育部長魯斯特(BernhardRust)宣稱,取得政權絕不是納粹的唯一任務,取得政權只不過是一個更重要的事業的開始,那就是從此啟動一個用教育改變人民的過程,「這個過程將使得人民的全部生活(total life)都按照納粹的哲學得以重新塑造」。

 

為了強有力地統治德國和爭霸世界,為了牢牢地控制教育和利用教育,希特勒及其納粹政府極力將德國的青少年培養成堅定而極端的德意志國家主義者。這種極權的國家主義並不單純是德國傳統國家主義的傳承,而是國家主義的變異。

 

它把極權政黨的利益放置於國家利益至上,並將這兩種利益混為一談,成為一種實質上的黨國主義。在魏瑪政府之後到二戰結束的十幾年時間裡,納粹德國建立起了一整套適合專制統治的法西斯黨國主義教育體制。這種教育體制為納粹德國的極權統治和侵略戰爭提供了黨國所需要的那種特殊的「德國人」。

 

一開始,納粹德國實質性的變化是在普魯士帝國到魏瑪時期的傳統學制似乎沒有變化的表象後面發生的。十九世紀普魯士鐵血宰相俾斯麥對外戰勝了丹麥人、奧地利人和法國人,對內戰勝了主張議會政治的政敵,他在戰場上的勝利「是在學校課堂裡奠定的」。

 

俾斯麥的成功離不開德意志國家主義的教育,「而勞苦功高的則是那些終年在課堂裡任勞任怨的教師們,他們領取的是微薄的薪酬,卻培育了普魯士日耳曼特有的『愛國主義』」。

 

在普魯士帝國崩潰之後,教師們仍然是帝國之夢的傳承者。1918年,新建立的魏瑪共和國號仍然是「德意志帝國」,當時,許多教師雖然在政治上支持社會民主黨或其他中間派的政黨,但在思想上卻是不折不扣的國家主義者,學校也仍然是培育國家主義的溫床。

 

德語語言文學教師們共同為學生選用的教材是漢斯·格林(Hans Grimm)的《沒有生存空間的人民》(Volk ohne Raum)。這是格林於1926年出版的一部小說,轟動一時,銷售超過70萬冊。「沒有生存空間的人民」成為魏瑪時期和納粹時期的政治口號,表達了德國人因凡爾賽條約失去海外殖民地的絕望心情:德國已經成為一個貧窮、悲慘、人口過剩、無以生存的國家。

 

納粹用這個口號來作為侵略波蘭和蘇聯的藉口,「我們需要土地和疆域來維持我們的人民,需要為過剩的人口進行殖民」。德國人覺得自己的生存空間是被猶太人奪走的,德國學童玩耍的「牛仔和印第安人」遊戲被叫做「雅利安人和猶太人」。

 

1931年,納粹還沒有上臺,反猶太情緒就已經在社會中湧動,德國猶太人已經明顯感覺到了普遍瀰漫的敵意,他們的社區報紙上刊登一些不太反猶的學校名單,讓猶太家長把子女送到那裡去上學。

 

納粹德國的國家主義,它的「國家」是以「民族」來表述的,這與用共產主義或社會主義一類的政治意識形態來確定國家性質是不同的。「民族」與「國家」之間有一種看起來「自然重疊」的關係,是現代「民族國家」神話得以建立的根本條件。在納粹那裡,這兩個概念極其曖昧地混合在一起。希特勒所許諾的「社會主義」既是國家主義的,也是民族主義的。希特勒的納粹黨,全名叫「國家社會主義黨」,也有翻譯成「民族社會主義黨」的,為了方便起見,這裡簡稱為「國社黨」或「納粹」。

 

納粹統治德國,依靠的不僅是完全由納粹控制和操縱的國家機器,政府、各級納粹黨組織、黨衛軍、衝鋒隊、警察等等,而且更是無處不在的納粹意識形態,它滲透到德國社會、文化、教育和家庭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確保納粹政黨成為德國主權的內核。正是由於納粹政黨實際上已經成為德國主權的內核,德國的國家主義才會按照納粹的意志轉變為符合納粹黨利益,並為它的利益服務的黨國主義。

 

納粹黨人喜歡將詩人恩斯特·莫裡茲·阿恩德特(Ernst Moritz Arndt)視為他們自己的國家主義精神先知,因為阿恩德特為納粹的國家(第三帝國)範圍是什麼提供了一個語言學的答案。對於「德國人的祖國(國家)在哪裡」這個問題,他的回答是,「有人說德語的地方,就屬於德國」。

 

顯然,這是一個刻意保持國家與民族曖昧關係的回答。國家主義使得納粹能夠和平、順利地從魏瑪共和過渡到法西斯專制。納粹是利用魏瑪共和的民主選舉制度獲得權力的,這和革命政黨領導「革命」,通過殊死的流血內戰奪取政權,建立革命新朝代是不同的。

 

建立革命新朝代的首要任務便是斬斷與前朝的文化聯繫,但是,替代魏瑪共和的納粹卻不必如此。在德國平緩過渡到納粹統治的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正是德國的國家主義及其國家主義教育傳統。

 

納粹取得政權後,最劇烈的措施是接管或關閉所有的私立學校,因為私立學校從來便是自由社會的一部分,也是一種保護教育不受國家直接管制的傳統體制。對於納粹教育來說,首要任務是把所有的學校都置於納粹權力的直接控制之下。

 

與此同時,納粹還大幅度減少了學校招收學生的人數,1934年1月,大學女生已經減少到只有全部學生的10%,到1939年,德國大學生已經比1933年減少了57%。而中學生(grammar school)也減少將近五分之一。

 

升學機會減少,使得那些想升學的學生之間競爭加劇,許多學生爭相表現對納粹的忠誠,甚至向蓋世太保(秘密警察)出賣自己的同學或揭發老師的不忠行為。政治正確代替知識學業成為「好學生」和「擇優錄取」的主要標準。學生作文時照搬照抄納粹報紙,如果老師對作文打低分或者有負面的評語,學生就會匯報上去,揭發老師的行為。

 

然而,作為整體的教師,他們是最配合納粹的職業人群,至少公開的表現是如此,97%的教師是納粹教師聯合會(NSLB)的會員。1933年納粹取得政權後,大批乘順風船的人入了黨,1936年納粹停止大規模吸收黨員。

 

就在這之前,已經有32%的教師聯合會員是納粹黨員。教師聯合會中的黨員人數是納粹公務員聯合會的將近2倍。擔任納粹黨政領導幹部的比例更高,教師是14%,而公務員則是6%。在納粹黨高級幹部中,有76名區領導和7名大區領導是教師出身。教師們所慣常使用的政治、道德說教和腔調對納粹話語有很大影響。

 (註:本文節選於著名學者徐賁的文章《納粹德國是如何進行黨國主義教育的?》,標題為編者所加,有刪減)

相關焦點

  • 二戰期間,德國的百姓是如何看待希特勒獨裁的?
    今天小編和大家聊聊二戰時期德國民眾如何看待希特勒獨裁問題,我們先不提具有強大影響力的精英階層,先說德國的精英主義傳統。納粹黨上臺的時候這些精英階層在社會輿論中並沒有什麼關係。當沒有人再為溫和派與傳統派投票的時候,納粹黨看到了機會,納粹在這種激進派看準了只要希特勒的投票有三分之一,人民就不會再相信民主只是個表象了。人們便不會再相信諒解與社會共識。那麼在希特勒上臺的前夕,德國既沒有法國的自由民主傳統,也沒有英國人的實用主義與保守主義。那麼對於德國人目前的處境來說,他們的潛意識裡只希望有一個領袖來帶領他們。
  • 德國納粹黨攫取政權真的是「民主政治的結果」嗎?
    希特勒:通過民主手段可能無法掌握政權在世界經濟危機之前,納粹黨一直處於德國政治活動的邊緣,相當程度上只能算巴伐利亞州的地方性小黨。希特勒出獄後,德國的形勢對納粹黨非常不利,逼迫它只能走合法道路,希特勒也始終是這樣表示的。
  • 邸文:希特勒與納粹主義
    1923年納粹黨的機關報《人民觀察家報》發表文章強調,民族社會主義兩個概念不可分割,代表著一種新的社會制度——反對共產主義和資產階級民主主義以及主張對外擴張的一種極權制度。納粹黨的元首希特勒,1889年出生於奧地利和德國邊界的布勞瑙城鎮的一個奧地利海官官員家庭,從小受到冷酷剛愎的父親的影響,具有大德意志民族主義情緒。
  • 現在德國人對希特勒的評價如何?
    如果希特勒選擇做一個改革家,而不是一個戰爭狂人,說不定他會是一個可以和拿破崙齊名的人。德國納粹一黨自德國投降之後,納粹勢力完全被清洗,許多忠實的納粹黨信徒被處決或者投入監獄。如今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過去七十多年,經歷過二戰德國的人不死的話已經差不多就快百歲了,納粹的教育以及思想宣傳都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新民主思想。德國年輕一代的所接受教科書,都把希特勒描述成一個獨裁者,侵略者,種族主義者,而對他在執政之初的一些經濟措施都輕描淡寫,有意無意的淡化希特勒的積極舉措,更多是把他描繪成一個把德意志民族帶向毀滅的惡魔。
  • 收音機、報紙:二戰時期,希特勒對德國思想文化控制的重要載體
    如此龐大的聽眾群體,部分原因是納粹黨努力讓大眾買得起便宜的收音機。納粹黨發現可以通過收音機將宣傳直接送到德國人耳朵裡,於是戈培爾與企業協商,讓普通德國市民買得起收音機。第一款收音機被稱為「30.Januar」,售價為78馬克,隨後的款型價格都有所下降。但是,擁有收音機的家庭每年必須繳納2馬克的收音機稅。
  • 夏芊若:德國納粹時期的「黑色教育」
    那就是希特勒的納粹統治。在納粹黨極權統治下的德國教育被稱為「黑色教育」。在納粹之前的德國魏瑪共和國,學校已經開始用民主的方式教學。德國教育家威廉·馮·洪堡(1767-1835)認為,人是一個獨立完整的個體,國家的義務就是保障個體的自由。因此洪堡主張國家必須保證教育的自由和獨立性,限制國家在教育領域的幹預,這樣才能培養出好的國民,提升國民整體的素質。
  • 希特勒生於奧地利,為何能夠成為德國領導人?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希特勒,一個臭名昭著的人物,曾經領導德國發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世界人民帶來了難以想像的沉重災難。當年的希特勒,在德國影響力特別大,可謂是一呼百應。可是誰又能想到,當時德國人十分崇拜的希特勒,居然不是德國人。這件事聽起來很滑稽,但事實的確如此,希特勒其實是奧地利人。
  • 希特勒的支持者究竟是些什麼人
    2、希特勒趁機拉攏中產階級,吸納中產階級為納粹黨的「中堅力量」1932年納粹黨達到100萬人,成員主要是中產階級,約佔2/3,工人不到1/3,在領導集團中,中產階層也佔絕對優勢。可以說,中間等級是納粹黨的「中堅力量」。在魏瑪時期,德國政黨已有所發展,有相當多的派別可供中產階層選擇,為何納粹黨才得到大部分中間階級青睞?
  • 德國人到底恨不恨希特勒呢?
    隨著上世紀最大的世界經濟危機到來,給希特勒提供了良好的機會,希特勒藉助一戰失敗之後德國籤訂的「恥辱」《凡爾賽合約》和政府各方面的「無能」,開始大肆宣揚,使得很多底層的工人、農民開始加入納粹黨,讓納粹黨逐漸成為了德國第一大黨。而當希特勒當上德國元首之後,向德國民眾承諾:「讓德國每一戶人家的餐桌上有牛奶與麵包。」
  • 納粹德國:崛起的災難
    納粹黨從在野黨一躍而成了德國主要的執政黨。希特勒和他的納粹黨是在危機中執掌大權的。1939年9月1日入侵波蘭的時候,希特勒和他的納粹黨使得二十年前慘敗的德國,又重新崛起成為歐洲大國。 可以說,剛剛上臺的希特勒和他的納粹黨,面對的是一個經濟凋敝的德國。
  • 德國新納粹分子佔據小鎮 民眾高呼希特勒萬歲
    這種現象讓德國各級政府既感到不安,但又無計可施。從地圖上看,Jamel位於德國東部,距波羅的海不遠且風景宜人。不過,小鎮所在州缺乏工業基礎,因此失業率很高。去年年底的數據顯示,該州失業率高達12.7%,再加當地上只有2%的人口是在德國以外地區出生。這些都是刺激新納粹成員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在鎮口的公路上,人們能發現指向希特勒出生地的路標。
  • 德國:希特勒德國國籍能否保留尚存疑問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二戰結束已經60多年,曾經將世界推入戰火的希特勒也早已被歷史貼上了納粹狂人的標籤,而在德國一座小城直到現在才想起要取消希特勒的「榮譽市民」稱號。德國一名女議員日前更提議,乾脆取消希特勒的德國國籍,可惜德國法律不允許這樣「拋棄」希特勒。
  • 新華社記者:在德國議會大廈,我發現了希特勒的名字
    希特勒!NSDAP是「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的縮寫,人們更熟悉它的另一個名字——納粹黨。這是在德國議會大廈拍攝的寫有希特勒姓名條的小鐵盒。新華社記者任珂攝除了希特勒,納粹二號人物戈林、黨衛軍頭目希姆萊、宣傳部長戈培爾等人的姓名在這裡都能找到。
  • 希特勒畏罪自殺已過去75年,德國人還恨他嗎?一位老兵曾這樣回答
    而挑起這場世界大戰的便是日本帝國、納粹德國、義大利王國這三個法西斯軸心國。 阿道夫·希特勒是德國納粹黨的元首,他曾在1914年8月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眼看著德國的戰敗,希特勒很不甘心。他甚至把戰敗的原因都歸結於猶太人的身上,希特勒認為會做生意的猶太人藉機發戰爭財,給其他的國家不斷提供資源才導致了戰敗。這也是希特勒後來迫害猶太人的原因。
  • 膚色一樣,希特勒是如何區分猶太人的,脫掉褲子檢查非常準確
    膚色一樣,希特勒是如何區分猶太人的,脫掉褲子檢查非常準確大家都知道,從二戰前夕開始,德國便陷入了種族主義的狂歡當中,大量的猶太人被德國納粹黨當作下等民族而被屠殺殆盡,無數無辜的猶太人成為了希特勒政治舞臺上面的犧牲品,
  • 偉人變惡魔,是第三帝國選擇希特勒?還是希特勒選擇第三帝國?
    希特勒上時代周刊不過這一切隨著閃擊波蘭後急轉直下,希特勒帶領著第三帝國陷入了戰爭泥沼,造成許多不可挽回的後果,讓許多家庭顛沛流離,一夜之間,偉人變惡魔。,而在那種民不聊生的環境下,希特勒憑藉自己對德國人民的美好承諾,順理成章的當上了德國總理,後續成為了德國元首。
  • 為了得到德軍高層支持,希特勒一天就槍斃了150名納粹衝鋒隊長
    然而二戰前的希特勒從軍資歷僅是下士,他的資歷和威望在軍方大佬面前約等於零;論錢拉攏就更不行了,初期納粹黨的發展,還靠著德國國防軍接濟了一下。那麼德國國防軍為什麼後來會聽命於他,並且被他牢牢地抓在手心裡了呢?
  • 今天的德國人是怎麼看待希特勒的?
    德國官方對於希特勒的評價一直都是負面的,但是德國民眾對於希特勒則心情複雜2016年1月希特勒的的自傳《我的奮鬥》在德國被重新允許出版,這將是該書在而二戰後首次印刷出版。後來雖然賠款有所減免,但是一直到2010年德國政府才向法國支付完最後一筆賠償金。如此嚴厲的懲罰讓戰後的德國經濟背上了沉重的負擔,而1929年—1933年爆發的世界金融危機更是讓德國社會陷入了嚴重的危機。苛刻的賠款使得德國民眾越發的仇恨《凡爾賽和約》,這給了希特勒執掌德國的天賜良機,希特勒正是憑藉著德國人民對《凡爾賽和約》的仇恨而上臺的。
  • 當了12年德國元首的希特勒,為何到死軍銜還只是個下士呢?
    一戰德國元首希特勒,早年就是一個屌絲,曾流浪到維也納街頭行乞,靠賣畫為生,有時被僱傭來掃雪、扛行李。1914年,希特勒參加了德國巴伐利亞預備步兵團第16團,在西線與英法聯軍作戰,先後參加了第一次伊普雷戰役、索姆河戰役、阿拉斯戰役、巴斯青達戰役。
  • 納粹高層裡的笑面虎,他天生殘疾,對希特勒到了愛戀的程度!
    納粹黨奪權之後,掌控德國命運的大權都集中在了希特勒的身上,當然更少不了圍繞在希特勒身邊的幫兇,他們就像一層一層的金字塔,有序的排列,形成了一個穩固的統治集團。在這座權力金字塔的高層,有一個至關重要的人物,他被稱為"魔鬼總理","笑面虎",他就是保羅.約瑟夫.戈培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