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翻譯學:趨向與視角

2020-12-13 中國社會科學網
今日翻譯學:趨向與視角

2017年02月14日 08:5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呂文澎

字號

內容摘要:翻譯與衝突是翻譯研究行動主義轉向的重要議題之一,也是近年來國際翻譯研究的一個重要新興領域,而涉及伊拉克戰場的翻譯活動就是該領域的前沿和焦點之一。在瞬息萬變的信息化數碼時代,西方翻譯學者積極開展基於語料庫的翻譯研究,在翻譯語言特徵研究、譯者風格研究、翻譯共性研究、翻譯規範研究等領域都取得了較快發展。中國翻譯學研究現狀當前,我國以翻譯為核心的語言服務行業蓬勃發展,在社會經濟生活等各個方面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高素質翻譯人才的培養、翻譯現象的綜合考察與分析已成為受到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在1992—2013年中國兩岸四地翻譯研究博士論文的7類研究主題中,翻譯理論研究和翻譯史研究是較受青睞的選題,文學翻譯研究次之。

關鍵詞:翻譯研究;口譯;翻譯學研究;全球化;語料庫;學科;研究方法;譯者;語言;翻譯與

作者簡介:

  20世紀中葉以來,現代語言學取得較大進展,機器翻譯的夢想變為現實,翻譯實踐和理論正經歷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

  翻譯學研究發展趨向

  在當代翻譯理論的發展史上,20世紀60—70年代的譯學研究大致屬於第一階段,此階段發生了語言學轉向。隨著80年代的文化轉向,翻譯學科進入了學科發展的第二階段。90年代的譯學研究具有跨學科特點,屬於翻譯學發展的第三階段,主要發生了實證和全球化兩大轉向。21世紀初,翻譯學研究又出現了社會—心理學轉向(包括認知轉向),即第四階段。目前翻譯學研究已進入第五階段,即「回歸語言學」的U字形轉向。可見,半個多世紀以來,翻譯學的系統研究經過了「多重轉向」,此類轉變實際上是研究方法的變革,由此帶動翻譯學研究的進步。

  需要指出的是,翻譯學研究雖途徑多變,但語言學途徑伴隨始終。翻譯學研究中的語言學途徑隨著語言學科自身的不斷開拓和發展而越走越寬。當下翻譯學研究中「回歸語言學」的U字形轉向,更多指「當代語言學途徑」,包括批評語言學、語料庫語言學、認知語言學等途徑。當代語言學途徑已擺脫傳統語言「等值」的束縛,翻譯研究的核心觀念已從傳統的語言轉換轉移到譯者及其與社會的關係,並將譯者看作文化衝突的調停者。

  國際翻譯學研究動態

  近年來國際翻譯學研究中,ethics(倫理)、identity(身份認同)、quality(質量)、globalization(全球化)、court interpreting(法庭口譯)等是重要翻譯學國際期刊中的高頻關鍵詞,某種程度上代表了國際譯學界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翻譯實踐作為一種深嵌於社會文化系統的主體間性行為,與倫理問題息息相關,密不可分。有關identity的高引論文是莫娜·貝克2010年發表的論文《戰區譯員:敘述和敘述者》。翻譯質量問題一直是翻譯理論界持續關注的熱點。近年來各國學者採用不同的理論視角,提出了形式多樣的筆譯和口譯質量評估模式和方法,促進了翻譯質量評估和測試的研究。翻譯與全球化的關係也是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許多學者採用多種理論和方法,關注翻譯在全球化的國際社會和經濟秩序建構中所發揮的作用,探討全球化對翻譯研究的巨大衝擊與影響。社區口譯是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口譯研究重要的發展之一。西方社區口譯研究發展迅速,主要集中在法庭口譯和醫療保健口譯的研究上。

  對於翻譯學科前沿動態的追蹤,有利於翻譯學界更好地把握譯學的發展趨勢以及未來研究的方向。2012年突變值較高的術語為sociology of translation(翻譯社會學)、habitus(慣習)、Iraq(伊拉克)、corpus(語料庫)等,集中體現在翻譯與社會、翻譯與技術兩大維度上。近年來社會學視域下的翻譯研究發展迅猛,成果層出不窮。2012年《筆譯與口譯研究》期刊推出了以「筆譯與口譯研究的社會學轉向」為題的特輯,所收錄的論文均借鑑社會學理論和概念,重新審視譯者的身份角色與翻譯行為的社會屬性,積極促進翻譯研究的社會學轉向。翻譯與衝突是翻譯研究行動主義轉向的重要議題之一,也是近年來國際翻譯研究的一個重要新興領域,而涉及伊拉克戰場的翻譯活動就是該領域的前沿和焦點之一。莫娜·貝克、莫伊拉·伊基拉利(Moira Inghilleri)等英國翻譯學者紛紛撰文探討處於軍事武力衝突下譯者的角色定位、道德倫理等問題,強調和彰顯翻譯在當今全球化國際政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張振)

相關焦點

  • 翻譯研究中的問題域轉換:生態翻譯學視角
    雖然生態翻譯學理論也受到一些質疑與批判,對生態翻譯學的分析方法仍存在一定的偏見,但是生態翻譯學的問題域本質上已經與西方譯論的問題域有著重要區別,而且越來越呈現出一種新的研究趨向。生態翻譯學視域下產生的問題域轉換對於當代中國翻譯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論路徑與認識論視界。那麼,生態翻譯學與西方譯論在翻譯研究的問題域上有什麼根本上的區別呢?生態翻譯學視域下的問題域對西方譯論的問題域是一種怎樣的轉換與拓展呢?
  • 翻譯學的範式與反思
    在翻譯學學科發展進程中,前前後後出現了不同的轉向或者是研究範式的更迭,它們為翻譯研究的發展提供了外在動力,但同時也引發了學者們對不同範式之間關係的反思。本訪談中,筆者與維也納大學瑪麗·斯內爾-霍恩比(Mary Snell-Hornby)教授就翻譯學中研究範式的定義,範式、視角和轉向之間的差異及其相互關係,未來可能出現的新研究範式以及當前翻譯學的跨學科研究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 特別推薦 | 翻譯學:中國古詩英譯
    馮全功南開大學翻譯學博士,浙江大學外國語言文化與國際交流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紅樓夢》翻譯、翻譯修辭學、職業化翻譯。此書「以文本細讀為經,以各流派譯者的語言觀、翻譯觀或詩學觀以及所處的時代為緯,參照語言學、文學、文化學、藝術學、美學、翻譯學等學科的相關理論知識撰寫而成」(詳見本書勒口處的「內容簡介」)。作者視野開闊,視角豐富,分析細膩,總結到位,讀之給人一種「移步換景而又渾然一體」的感覺。如作者在討論翁顯良的古詩翻譯觀時主要借鑑了繪畫與書法的理論知識,令人耳目一新,也頗有說服力。
  • 譯見||汪寶榮:國內社會翻譯學研究現狀述評
    《社會翻譯學研究:理論、視角與方法》略評 王洪濤(2017)主編的《社會翻譯學研究:理論、視角與方法》收錄了截止2016年國內學者發表的19篇代表性中文論文,首次集中展示、推介了本領域重要研究成果,便於有興趣的國內研究者研讀、參考和引用,「對倡導和推進我國的社會翻譯學學科建設無疑會起到積極的作用」(王宏印 2017:8)。
  • 王洪濤:「社會翻譯學」研究:考辨與反思
    這種不同不光是研究的興趣和分析技巧的不同,而且也應該是分析方法和理論視角的不同」(ibid.)。「社會語言學」與「語言社會學」在理論視角、研究對象、研究目的和學科歸屬等方面的差異,由此可見一斑。所以,儘管社會翻譯學和翻譯社會學之間有許多共性,但二者之間在理論視角、研究對象、研究目的和學科歸屬等方面的分野也是非常鮮明的,至少在學理上如此。
  • 穆雷 李希希:翻譯學博士學位論文中的「理論框架」問題研究——以翻譯學博士論文為例
    目前, 翻譯學研究博士論文中「理論框架」部分的寫作主要存在以下四種問題       論文中沒有研究的理論框架, 也沒有明確的研究框架, 結果導致全文散亂無序, 既缺乏分析的理論視角, 又缺乏論文整體規劃與統一布局;論文內部缺乏邏輯連貫性, 整篇論文變成文獻的堆砌或羅列, 大有章節拼湊之感。翻譯學研究不同於文學研究, 因脫胎於語言學研究, 其研究方法和理論訴求受到語言學研究影響較多。
  • 首屆國際生態翻譯學研討會在澳門舉行
    人民網澳門11月10日電 (記者 傅旭)為期兩天的首屆國際生態翻譯學研討會9日在澳門理工學院舉行,來自丹麥、內地、臺灣與澳門的專家、學者一起探討生態翻譯學的研究、實踐和發展。國際生態翻譯學研究會揭牌儀式同時舉行。
  • 鄭州大學舉辦第六屆國際生態翻譯學研討會
    、鄭州大學外語學院承辦的第六屆國際生態翻譯學研討會暨第二屆中國生態翻譯學博士論壇近日在鄭州大學主校區舉行。鄭州大學副校長張倩紅出席,來自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著名生態翻譯學專家,以及清華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等國內知名高校的專家學者近80人參加會議。張倩紅代表鄭州大學致辭。她對與會代表表示歡迎,並介紹了河南省和鄭州大學的基本情況。她表示,生態翻譯學為翻譯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為人類生態文明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獨特的貢獻。
  • 陳東成:大易翻譯學 Ⅱ
    撰寫《翻譯學歸結論》時,我心目中的框架就是《周易》。歸結何處?歸結於道;翻譯的系統是什麼?就是易。但我並沒以《周易》作為翻譯學的構架。那時人們大多覺得《周易》太玄,而更主要的原因是:我對《周易》認識還很淺,不敢貿然採用。十年後我有幸受陳東成先生信賴,為其新著《大易翻譯學》作序。由於對《周易》還沒精研,我真覺得無能為力。但陳先生如此誠摯,我實在無法婉拒。
  • 王佐良《今日中國文學之趨向》與抗戰英文宣傳冊(下)
    一     《今日中國文學之趨向》全篇近8000英文字(中譯文13000多字),概述了從新文化運動開始的二十五年裡(大約從1917年至1943年左右)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歷程。
  • 外國語學院舉辦2016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翻譯學博士論壇
    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濟南大學、天津商業大學以及南開大學的多位翻譯學博士生參加了論壇。  苗菊致辭,對各校師生共聚南開表示誠摯歡迎,並預祝論壇圓滿成功。  王洪濤分享了他的研究成果:《社會翻譯學研究:理論、視角與方法》。
  • 認知翻譯學:翻譯研究的新範式
    「由於語言在翻譯過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傳統觀點現在已經有了堅實的科學依據,因此當代翻譯學中佔主導地位的還是語言學視角的翻譯理論。」(科米薩諾夫, 2006:9)劉宓慶(1999:16)認為: 「20世紀 50年代以前的科學水平及語言學研究水平不可能使翻譯理論家突破傳統論的有限視界。事實上,正是上述兩個方面的原因,使翻譯理論研究遠遠落後於翻譯實踐,使翻譯學的建設遠遠落後於翻譯實踐的需要。」
  • 構建生態翻譯學理論體系 推動中國譯學國際化發展
    2018年10月26—28日,由國際生態翻譯學研究會和鄭州大學聯合主辦的第六屆國際生態翻譯學研討會暨第二屆中國生態翻譯學博士論壇在鄭州大學成功召開。來自英國、美國、德國、愛爾蘭、印度、埃及以及中國等國家和地區的眾多專家學者,以「生態翻譯學的新發展和新方向」為主題,展開了深入研討和交流。
  • 張柏然與中國翻譯學
    編者按張柏然教授曾經提出:「中國現代翻譯學應該站在現代文化的立場上,尋找曾經孕育了她幾千年歷史的文化之根,重建傳統,同時吸取西方翻譯學的智慧,參照現實文化變遷的需要,創建一種具有新的文化精神的翻譯學。」
  • 聽博洛尼亞大學翻譯學博士生講解有關翻譯學博士課程的一切!
    聽博洛尼亞大學翻譯學博士生講解有關翻譯學博士課程的一切!: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聽博洛尼亞大學翻譯學博士生講解有關翻譯學博士課程的一切
  • 創建應用翻譯學的宣言
    正是面廣量大的應用翻譯相關研究催生了黃忠廉等著的《應用翻譯學》(下稱《應用》),這是海內外第一部應用翻譯學理論之作。品讀《應用》,有三點值得重視。首先,該書建立了系統的應用翻譯學理論框架。黃忠廉等學者將應用翻譯學定性為「研究應用翻譯、譯論用於各種實踐、其他學科理論用於翻譯理論和實踐的規律的學科」,從而溯得應用翻譯學五大來源:應用翻譯的理論研究、基本譯論用於翻譯實踐、基本譯論用於非翻譯領域、其他理論挪用於翻譯和譯論、其他理論類比於譯論。
  • 中國翻譯學的建構路徑
    這種趨勢幾乎造成中國翻譯學的「失語」。  正是在這樣的學術語境下,張柏然教授明確提出,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翻譯學」。在當時的國內翻譯界,這一主張有著直擊人心的力量,洋溢著卓越的思想前瞻性——  作為一個現代大國,中國是不是要在翻譯理論建設上以高度的理論自覺和理論自信,打造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翻譯學學術話語體系,這是翻譯界的一大時代課題,值得我們深而思之的。
  • 生態文學與生態翻譯學:解構與建構
    生態文學與生態翻譯學:解構與建構 2015年10月23日 11:18 來源:《中國翻譯》2011年第2期 作者:王寧 字號 內容摘要:生態翻譯學對傳統的文學和文化翻譯以及翻譯研究本身的教義形成了挑戰。
  • 我國首批翻譯學博士從上外「出爐」
    本報上海6月13日電由上海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培養的6名翻譯學博士生合格「出爐」。這也是近60年來我國內地高校培養的首批翻譯學專業博士。上海外國語大學自2004年設立翻譯學博士點並開始向全國招收博士生,2005年首批翻譯學博士生入學。
  • 創建應用翻譯學的宣言-光明日報-光明網
    正是面廣量大的應用翻譯相關研究催生了黃忠廉等著的《應用翻譯學》(下稱《應用》),這是海內外第一部應用翻譯學理論之作。    品讀《應用》,有三點值得重視。首先,該書建立了系統的應用翻譯學理論框架。黃忠廉等學者將應用翻譯學定性為「研究應用翻譯、譯論用於各種實踐、其他學科理論用於翻譯理論和實踐的規律的學科」,從而溯得應用翻譯學五大來源:應用翻譯的理論研究、基本譯論用於翻譯實踐、基本譯論用於非翻譯領域、其他理論挪用於翻譯和譯論、其他理論類比於譯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