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2月14日 08:5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呂文澎
字號內容摘要:翻譯與衝突是翻譯研究行動主義轉向的重要議題之一,也是近年來國際翻譯研究的一個重要新興領域,而涉及伊拉克戰場的翻譯活動就是該領域的前沿和焦點之一。在瞬息萬變的信息化數碼時代,西方翻譯學者積極開展基於語料庫的翻譯研究,在翻譯語言特徵研究、譯者風格研究、翻譯共性研究、翻譯規範研究等領域都取得了較快發展。中國翻譯學研究現狀當前,我國以翻譯為核心的語言服務行業蓬勃發展,在社會經濟生活等各個方面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高素質翻譯人才的培養、翻譯現象的綜合考察與分析已成為受到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在1992—2013年中國兩岸四地翻譯研究博士論文的7類研究主題中,翻譯理論研究和翻譯史研究是較受青睞的選題,文學翻譯研究次之。
關鍵詞:翻譯研究;口譯;翻譯學研究;全球化;語料庫;學科;研究方法;譯者;語言;翻譯與
作者簡介:
20世紀中葉以來,現代語言學取得較大進展,機器翻譯的夢想變為現實,翻譯實踐和理論正經歷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
翻譯學研究發展趨向
在當代翻譯理論的發展史上,20世紀60—70年代的譯學研究大致屬於第一階段,此階段發生了語言學轉向。隨著80年代的文化轉向,翻譯學科進入了學科發展的第二階段。90年代的譯學研究具有跨學科特點,屬於翻譯學發展的第三階段,主要發生了實證和全球化兩大轉向。21世紀初,翻譯學研究又出現了社會—心理學轉向(包括認知轉向),即第四階段。目前翻譯學研究已進入第五階段,即「回歸語言學」的U字形轉向。可見,半個多世紀以來,翻譯學的系統研究經過了「多重轉向」,此類轉變實際上是研究方法的變革,由此帶動翻譯學研究的進步。
需要指出的是,翻譯學研究雖途徑多變,但語言學途徑伴隨始終。翻譯學研究中的語言學途徑隨著語言學科自身的不斷開拓和發展而越走越寬。當下翻譯學研究中「回歸語言學」的U字形轉向,更多指「當代語言學途徑」,包括批評語言學、語料庫語言學、認知語言學等途徑。當代語言學途徑已擺脫傳統語言「等值」的束縛,翻譯研究的核心觀念已從傳統的語言轉換轉移到譯者及其與社會的關係,並將譯者看作文化衝突的調停者。
國際翻譯學研究動態
近年來國際翻譯學研究中,ethics(倫理)、identity(身份認同)、quality(質量)、globalization(全球化)、court interpreting(法庭口譯)等是重要翻譯學國際期刊中的高頻關鍵詞,某種程度上代表了國際譯學界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翻譯實踐作為一種深嵌於社會文化系統的主體間性行為,與倫理問題息息相關,密不可分。有關identity的高引論文是莫娜·貝克2010年發表的論文《戰區譯員:敘述和敘述者》。翻譯質量問題一直是翻譯理論界持續關注的熱點。近年來各國學者採用不同的理論視角,提出了形式多樣的筆譯和口譯質量評估模式和方法,促進了翻譯質量評估和測試的研究。翻譯與全球化的關係也是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許多學者採用多種理論和方法,關注翻譯在全球化的國際社會和經濟秩序建構中所發揮的作用,探討全球化對翻譯研究的巨大衝擊與影響。社區口譯是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口譯研究重要的發展之一。西方社區口譯研究發展迅速,主要集中在法庭口譯和醫療保健口譯的研究上。
對於翻譯學科前沿動態的追蹤,有利於翻譯學界更好地把握譯學的發展趨勢以及未來研究的方向。2012年突變值較高的術語為sociology of translation(翻譯社會學)、habitus(慣習)、Iraq(伊拉克)、corpus(語料庫)等,集中體現在翻譯與社會、翻譯與技術兩大維度上。近年來社會學視域下的翻譯研究發展迅猛,成果層出不窮。2012年《筆譯與口譯研究》期刊推出了以「筆譯與口譯研究的社會學轉向」為題的特輯,所收錄的論文均借鑑社會學理論和概念,重新審視譯者的身份角色與翻譯行為的社會屬性,積極促進翻譯研究的社會學轉向。翻譯與衝突是翻譯研究行動主義轉向的重要議題之一,也是近年來國際翻譯研究的一個重要新興領域,而涉及伊拉克戰場的翻譯活動就是該領域的前沿和焦點之一。莫娜·貝克、莫伊拉·伊基拉利(Moira Inghilleri)等英國翻譯學者紛紛撰文探討處於軍事武力衝突下譯者的角色定位、道德倫理等問題,強調和彰顯翻譯在當今全球化國際政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