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翻譯學:翻譯研究的新範式

2021-03-01 北大外文學堂

翻譯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是科學與藝術的統一。翻譯是一項複雜、多維的人類認知活動。按照英國文藝批評家理查茲( Richards)的說法,翻譯「很可能是整個宇宙進化過程中迄今為止最複雜的一種活動」。

翻譯直接與語言相關,是不同語言或語言變體之間的範疇轉換。「由於語言在翻譯過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傳統觀點現在已經有了堅實的科學依據,因此當代翻譯學中佔主導地位的還是語言學視角的翻譯理論。」(科米薩諾夫, 2006:9)劉宓慶(1999:16)認為: 「20世紀 50年代以前的科學水平及語言學研究水平不可能使翻譯理論家突破傳統論的有限視界。事實上,正是上述兩個方面的原因,使翻譯理論研究遠遠落後於翻譯實踐,使翻譯學的建設遠遠落後於翻譯實踐的需要。」譚載喜(1999:X)明確表示:「西方現代翻譯研究的一大特點,是把翻譯問題納入語言學的研究領域。」因此,用語言學理論去探討翻譯問題,必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本章將從翻譯作為語言學的研究對象入手,基於認知語言學的哲學觀、語言觀 /工作假設和表徵方法,探討認知翻譯學的有關問題,尤其是解釋某些翻譯現象的原因。

 

2.翻譯:語言學的研究對象

把翻譯納入語言學的研究範圍,只不過是近幾十年的事情。實際上,大多數語言學重要著作,包括語言學教科書,至今仍然不把翻譯看成是語言學的研究對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二(科米薩諾夫, 2006:10 —11):① 20世紀上半葉,許多語言學家對翻譯問題不感興趣,這與當時佔統治地位的結構主義語言學有著密切的關係。那時的語言學家力圖對語言進行客觀描寫,使語言學接近「精密」科學,他們響應索緒爾的號召,認為「語言學的唯一的、真正的對象是就語言和為語言而研究的語言」(索緒爾, 1996:323),將研究只局限於「語言」(langue)而非「言語」(parole),即語言系統的內部結構。②翻譯家或譯者也懷疑語言學理論是否能在翻譯中發揮作用,他們認為在翻譯過程中語言因素並不佔重要地位,翻譯不是純語言活動,而語言學對翻譯理論的貢獻是非常有限的。但不可否認,語言學畢竟與翻譯學最終走到了一起,不過,這是 20世紀下半葉初期的事情。這主要有幾方面的原因(科米薩諾夫, 2006:11 —15):

第一,全世界翻譯活動規模的擴大。全球化時代,隨著科學技術、新媒體的發展,跨語言、跨文化交際非常頻繁,非文學翻譯佔據了翻譯的主導地位,而文學翻譯則居於次要地位。非文學翻譯中所遇到的主要困難就是兩種語言的語言單位或結構在意義和功能方面的差異,以及在建構語句和語篇方面所表現出來的差別。

第二,語言學家開始關注翻譯活動的變化,而語言學自身的發展也不得不把翻譯納入自身的研究領域。 20世紀中葉以來,語言學的研究取向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語言學不只是研究「語言」,更注重「言語」的研究,不只是「共時」研究,也注重「歷時」研究。在這樣的背景下,語言學的許多分支學科應運而生。語言學對翻譯的研究超越了人們的想像,翻譯的許多方面現在都可以用語言學的術語和理論來加以描述和解釋。並且,語言學家研究翻譯以後發現,語言學不但可以為翻譯理論做出巨大貢獻,而且翻譯也可以為語言學提出一些真知灼見,使語言學理論更加現實化和科學化。

第三,計算機科學、人工智慧、腦科學、認知神經科學的發展也進一步推動了語言學視角的翻譯理論的發展。機器翻譯已不再是神話,但要使機器像人一樣順利翻譯,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人是如何進行翻譯的?翻譯的認知過程怎樣?翻譯中有什麼認知機制和神經機制在起作用?到目前為止這些問題還沒有定論。於是,很多研究機器翻譯問題的語言學家便把注意力轉向了「人類」翻譯的認知過程,力圖通過這種研究找到克服翻譯困難的辦法。

第四,語言學與翻譯的結合還有另外一個因素。現在培養翻譯人員的主要是大學和一些培訓機構,任教的主要是外語教師、語言學家或語文學家。正是他們首先意識到要對翻譯活動進行理論思考,也正是他們開始嘗試用自己學科的方法來研究翻譯學和翻譯現象。

雖然翻譯涉及諸多方面,但翻譯最重要的方面還是語言。世界上的語言千差萬別,估計有五六千種,語言變體更是不勝枚舉。正是語言的複雜性和使用特點決定了翻譯的必要性,決定了譯者會遇到的翻譯困難,也決定了克服這些困難的可能性。20世紀 50年代,美國語言學家雅柯布遜( Jakobson)發表了著名論文《論翻譯的語言學問題》(1959),奠定了翻譯的語言學理論的基礎。 20世紀 60年代,英國愛丁堡大學應用語言學院教授卡特福德(Catford)出版了《翻譯的語言學理論》(1965)一書,這是一本探討翻譯理論的開創性著作。作者在第一章就開宗明義:「翻譯是一項對語言進行操作的工作,是用一種語言的語篇去代替另一種語言的語篇的過程。顯然,任何翻譯理論都必須依附於語言的理論,即普通語言學的理論。」20世紀 70年代以來,語言學理論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出現了社會語言學、心理語言學、文體學、語用學、語篇語言學、神經語言學、認知語言學、語料庫語言學等學科。這些學科的理論和方法都或多或少地被應用於翻譯研究,研究成果層出不窮,如國外的加扎拉( Ghazala,2011)、格特( Gutt,1991)、哈特姆(Hatim,2001)、哈特姆和梅森( Hatim & Mason,2001)、希基( Hickey,1998)、施韋特和費雷拉( Schwieter & Ferreira,2017)等,國內相關研究成果更是不勝枚舉。我們可以斷言:用語言學的理論和方法來研究翻譯是有充分科學根據的,在實踐上也是卓有成效的。不過,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認知語言學的理論和研究成果在翻譯研究中還未得到充分體現,一種全新的翻譯學理論還亟待我們去探索。

相關焦點

  • 翻譯學的範式與反思
    在翻譯學學科發展進程中,前前後後出現了不同的轉向或者是研究範式的更迭,它們為翻譯研究的發展提供了外在動力,但同時也引發了學者們對不同範式之間關係的反思。本訪談中,筆者與維也納大學瑪麗·斯內爾-霍恩比(Mary Snell-Hornby)教授就翻譯學中研究範式的定義,範式、視角和轉向之間的差異及其相互關係,未來可能出現的新研究範式以及當前翻譯學的跨學科研究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 盧植 | 認知翻譯學視閾下的隱喻翻譯過程與翻譯策略
    kind=1&gch=88755X&from=Qikan_Search_Index內容摘要:翻譯學正經歷著研究範式的轉變,認知翻譯學運用技術手段研究、探索翻譯過程的心理表徵和認知加工的內部機制,拓展著翻譯研究的疆域和邊界。隱喻翻譯一直為翻譯學界所關注,是認知翻譯學的核心研究主題,隱喻翻譯研究聚焦於考察大腦在隱喻翻譯過程中的認知加工。
  • 翻譯研究中的問題域轉換:生態翻譯學視角
    陳聖白(2017)認為生態翻譯學在中國翻譯界形成了一種獨樹一幟的學術流派,不但推動了翻譯學學科的進步與發展,而且從某種程度而言引領了翻譯學學科未來的研究與趨勢。可以說,生態翻譯學漸漸達到了一個相對成熟的階段,不僅成為翻譯研究的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源泉,而且作為一種生態範式在翻譯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漸突顯出來。
  • 劉軍平:探索翻譯學中國學派的知識範型與可行路徑——兼論「做翻譯」與「看翻譯」兩種範式之特質
    此外,在研究翻譯的似與不似、顯性與隱性、能動與被動等方面中國哲學的辯證哲理關係也給翻譯學提供了可供借鑑的資源。這些寶貴資源也是西方翻譯理論所缺乏的,它們將為全球翻譯範式的建立做出獨特貢獻。其四,構建「做翻譯」範式為特徵的翻譯學中國學派要體現時代性。
  • 劉軍平ll探索翻譯學中國學派的知識範型與可行路徑:兼論「做翻譯」與「看翻譯」兩種範式之特質
    本文的基本觀點是,為了突出翻譯學中國學派的理論性和獨特價值,我們應當整理其傳統資源,檢討傳統譯論本身存在的缺陷。為此,作者首次提出「做翻譯」與 「看翻譯」二種範式並應用於分析比較中國傳統譯論「做翻譯」與西方「看翻譯」範式在知識範型之異同。同時作者提出構建中國學派的若干途徑,主張借鑑「看翻譯」範式之長和摒棄其短,從而實現「做翻譯」新的範式轉換。
  • 中國翻譯理論研究回顧與展望
    奈達也因首次對翻譯現象進行系統的科學研究而被視為現代翻譯學研究的創始人。但西方學界更為普遍認可的現代意義上的翻譯學研究,則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比利時和以色列召開的系列國際翻譯研討會。會議主題及其後出版的會議論文集,都主張採用描寫性研究方法對翻譯產品及影響翻譯產品產生、出版和接受過程的各種社會因素進行研究,摒棄了傳統的規範性研究範式。
  • 廖七一教授:翻譯研究的哲學思考、研究範式與批評話語
    在您看來,「研究範式的轉換直接決定了我們對『翻譯』本質的認知」;「範式的演進同樣決定了研究方法的改變」;「範式的演進導致了研究關注點的轉變」。我是否可以將您這裡的「範式演進」理解為翻譯界一度熱議的各種「轉向」呢?您是否也認為這些「轉向」有助於加深我們對於翻譯、翻譯研究方法以及翻譯研究疆界的認知呢?
  • 外國語學院舉辦「翻譯認知與語言研究協同創新高層論壇」
    4月13日上午,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舉辦「翻譯認知與語言研究協同創新高層論壇」,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出席會議並致辭。來自各兄弟院校和相關機構的專家學者與會交流。會議由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張威,西安工程大學人文學院院長胡偉華,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王建華、楊敏共同主持。
  • 王洪濤:「社會翻譯學」研究:考辨與反思
    中國社會學路徑的翻譯研究稍遲於西方,但目前也已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其中有在考察翻譯學研究範式演進規律基礎上對「社會翻譯學」理論建構的初步探討,涉及對「社會翻譯學」研究對象、學科性質、研究方法等基礎問題的學理論證(胡牧,2006;王洪濤,2008 & 2011),也有跟進西方社會學路徑翻譯研究最新進展,對西方翻譯社會學研究概況、布爾迪厄反思性社會學理論、盧曼的社會系統理論以及西方譯學研究
  • 譯見||汪寶榮:國內社會翻譯學研究現狀述評
    ,而且討論對象多集中於布迪厄等少數理論家,對社會學領域的其他聲音關注較少,要確立社會翻譯學的研究範式,唯有從中西哲學、社會學、人類學和政治學等領域引入新的研究視角,既強調內外部研究的互動,也重視本體與方法的平衡,特別是要關注實際發生的翻譯現象。
  • 生態文學與生態翻譯學:解構與建構
    生態文學與生態翻譯學:解構與建構 2015年10月23日 11:18 來源:《中國翻譯》2011年第2期 作者:王寧 字號 內容摘要:生態翻譯學對傳統的文學和文化翻譯以及翻譯研究本身的教義形成了挑戰。
  • 首屆國際生態翻譯學研討會在澳門舉行
    研討會由國際生態翻譯學研究會主辦,澳門理工學院、語言暨翻譯高等學校、翻譯與跨文化交流研究中心承辦。國際生態翻譯學研究會監事會主席、理工學院院長李向玉,國際翻譯家聯盟主席、南非翻譯家馬裡安·博爾斯,國際翻譯家聯盟第一副主席、中國翻譯協會副會長黃友義,國際生態翻譯學研究會顧問委員會主席、丹麥哥本哈根大學教授凱伊·道勒拉普,國際生態翻譯學研究會會長、理工學院翻譯與跨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主任胡庚申等出席。  李向玉在致辭中說,生態翻譯學是由中國學者提出的翻譯理論之一。
  • 我院成功舉辦「全國翻譯研究2020高層論壇」
    下午的主旨演講環節,範祥濤教授基於對「四書」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譯本數量的統計考察,闡述了「四書」在各個時期、不同背景下的英譯本及其特點,以利於各方深入了解「四書」的英譯史概貌,為進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譯本信息支持。
  • 翻譯學:口譯教學研究(3)
    研究路徑和方法託寬:釋意理論範式、認知處理模式(認知負荷)、神經語言學範式、話語互動範式……學科本體與跨學科研究的三個轉向:認知轉向(Setten的博士論文),實證轉向(Trieste大會,波赫哈克),社會轉向(弗利口譯研究大會),理論基礎:神經學、心理學、語言學、語篇分析、交際學、系統功能學、教育學……釋意理論從誕生到今天
  • 穆雷 李希希:翻譯學博士學位論文中的「理論框架」問題研究——以翻譯學博士論文為例
    隨著翻譯學研究的深入發展, 無論是譯文的對比分析、翻譯家/翻譯史研究, 還是翻譯教學研究、翻譯應用研究, 都會受到語言學等各種相關學科理論視角的影響。然而, 這些理論視角或工具並非直接拿來套在例子上就可以說明問題。各種理論, 如果用來作為翻譯研究的視角或方法工具, 必須重新加以界定。
  • 外國語學院教授王建華在「第二屆全國生態翻譯與認知翻譯研討會等...
    11月17-18日,「第二屆全國生態翻譯與認知翻譯研討會」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舉行。此次會議由中國生態翻譯與認知翻譯學會、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聯合主辦,由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外語研究與語言服務協同創新中心、高級翻譯學院和翻譯學研究中心承辦,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協辦。
  • 我校舉辦「新文科背景下的語言與翻譯研究高端論壇」
    本次論壇圍繞「新文科背景下的語言與翻譯研究」共開展了6場主旨報告,集政策解讀、前沿分析和個案分享於一體,各有側重和特色,異彩紛呈。,並結合上世紀80年代翻譯文學的特徵,對翻譯作為方法、翻譯文學研究的問題意識和翻譯文學研究的問題意識進行了闡釋。
  • 張柏然與中國翻譯學
    柏然教授與我交情甚篤,我們在翻譯的認知、對翻譯事業的追求以及翻譯學研究生培養理念上一直非常投契。5月,往往是學人最為忙碌的月份。在徐州開完江蘇省翻譯協會年會,我回到南京,心裡總念著病榻上的柏然教授。5月26日早上起床後,沒有任何來由,突然特別想去看看當時還在江蘇省人民醫院住院治療的他。
  • 中國翻譯學的建構路徑
    曾任中國翻譯協會副會長、中國辭書學會副會長、江蘇省翻譯協會會長、南京大學外文系英語專業教研室主任、南京大學雙語詞典研究中心主任等職。  張柏然先生學術造詣高深,在構建「中國特色翻譯理論」、英漢雙語詞典學理論與實踐研究方面均有很高建樹和重要貢獻。他主編的《新時代英漢大詞典》開創了我國語料庫辭書編纂的先河,被譽為「中國的『牛津』和『朗文』」,影響深遠。
  • 仲偉合、朱琳:具身認知視角下的翻譯認知心理特徵與過程
    當代認知科學的具身認知範式表明,這個心理過程表現為具身性、層次性與系統整合性特徵。本文首先以多學科視角闡述具身認知範式的核心思想及其對譯者認知心理研究的革新意義,然後對上述翻譯認知心理特徵進行闡述,並重點對譯者具身認知的社會心理發展過程以及雙語加工機制在具身認知視角下進行新的詮釋,重在凸顯譯者主體經驗與情感在翻譯認知心理過程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