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上午,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舉辦「翻譯認知與語言研究協同創新高層論壇」,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出席會議並致辭。來自各兄弟院校和相關機構的專家學者與會交流。會議由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張威,西安工程大學人文學院院長胡偉華,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王建華、楊敏共同主持。
劉元春首先對各位專家的到來表示歡迎和感謝。他表示,跨學科研究是中國人民大學目前的發展重點之一,應以新時代為契機打造交叉學科的研究品牌,特別是要跟上技術發展的步伐,翻譯認知研究很好地契合了人民大學在新時代的發展戰略,是非常有意義的,學校將會一如既往地支持外國語學院這一課題的研究。
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郭英劍在發言中指出了現代外語教學所遇到的前所未有的挑戰。他表示,對於科技的發展,比如機器翻譯,我們應該採取更加包容的態度,接受科技的進步,正視這個挑戰。
廣西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羅選民介紹了翻譯認知在翻譯教學中的重要作用,並闡釋了翻譯認知行為能夠更好地指導學生進行外語學習和翻譯實踐,從而更好地解決語言問題和培養翻譯人才。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副校長劉建達介紹了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的含義,並且闡釋了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和認知之間的關係,也強調了語用能力在中國英語教育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南京師範大學特聘教授張輝介紹了批評認知語言學的含義,基於趨近化理論和話語分析理論具體分析了中美貿易戰中的語言現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任偉從語用能力的定義出發,進一步解釋了互動能力和語用能力之間的關係。他也闡釋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定義,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與語用能力之間的交叉聯繫。
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張威從語料庫建設的現存問題入手,介紹了語料庫建設的現狀。他還闡述了建設語料庫的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並介紹了他的團隊正在建設的以國際合作、動態擴容、技術先進為特點的共享語料庫平臺。
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智能平臺產品部總經理李學朝介紹了機器翻譯的內涵以及發展歷史。他闡述了在現實生活當中,翻譯是無處不在的,在機器翻譯取得巨大進步的同時,機器翻譯也存在缺陷,未來的發展方向應該是與人工翻譯界協同創新、互補、共享、借鑑,更好地進行人機協同。
王建華指出口譯過程認知需要從認知心理學和認知語言學角度構建相應的理論,雖然相關研究已經經歷了很長時間的發展,但是在跨學科研究的角度,還有許多問題需要得到進一步解決。
廣州外語外貿大學教授盧植在發言中介紹了認知翻譯學的起源,發展進程,研究方式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並指出認知翻譯學正在推動翻譯過程研究成為翻譯研究領域的熱點,促進翻譯研究範式的轉變。
西安工程大學人文學院院長胡偉華分析了通過CiteSpace語言學計量工具,研究梳理了20年間關於國際媒中國形象研究的發文數量、高產作者或機構、研究方法、媒體來源、高頻關鍵詞體現的國際媒體關注領域等,總結了國內關於國際媒體中國形象研究的發展脈絡和現狀。
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張清芳介紹了口語產生的過程,並通過兩個針對漢語的ERP實驗研究,得出了在漢語口語的產生過程中,語義的選擇和語音的激活分離這一結論。
西北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曹進結合生動的案例,介紹了網絡場域漢語語言符號再生現象背後的權力和資本等社會因素,分析了網絡大V和意見領袖容易掌握語言資本,控制網民的背後原因。
北京師範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教授張政從機器翻譯的現狀出發,介紹了機器翻譯的發展及未來趨勢,分析了計算機的局限性,也肯定了機算機輔助翻譯工具(CAT)的用處。他認為,在可預見的未來,機器翻譯不會替代人工翻譯,翻譯從事者應對機器翻譯抱著平和,包容和淡定的態度。
楊敏分享了其對不同年齡不同性別微信用戶對話內容的研究,通過Wodak的歷史話語分析法,得出結論:文化背景、教育背景差異不大的情況下,男女微信談論主題差異不大,主題差異體現在不同的年齡段。
中國外文局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對外話語創新研究中心主任範大祺在發言中介紹了政治話語對外譯介的基本原則:政治原則和效果原則。同時提出要做到講政治和講效果的平衡與統一,政治話語對外譯介需要相應的文化傳播來助力產生相乘效應。
微景天下聯合創始人、任職產品和設計總監都人華分享了微景天下通過3D等技術將博物館、傳統村落和城市全息化,以便更好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