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行為與法律行為的區別?

2021-02-20 九月司考

主要區別在於:

  (1)事實行為不以意思表示為其必備要素,而法律行為以意思表示為必備要素;

  (2)事實行為依法律規定產生法律後果,法律行為依據行為人的意思表示的內容而發生效力;

  (3)事實行為不要求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而法律行為要求行為人具有相應的行為能力。

  事實行為包括無因管理、正當防衛、不當得利、侵權行為、緊急避險等。

  比如侵權行為的後果是引起侵權責任,而侵權行為人並沒有這樣的意思表示。行為人在作出行為之時也有意思表示,但是其意思表示的目的與法律結果不同,行為人實施侵權行為的目的可能是為了使自己獲得利益,但是法律規定的後果卻是侵權人對被害人進行賠償。所以侵權行為就是事實行為。

2018年準備報考法律職業資格考試的小夥伴,

你還在等什麼?

掃碼下載可以免費做10-17年曆年真題

章節練習,模擬試題,有答案有解析

掃碼下載手機做題APP,添加助教老師,更加專業的備考學習群[管理服務]老師來啦~

1.專業法考屆班主任陪伴考試

2.歷年真題、大數據分析高頻知識點、考點、考題等

3.清晰看到大家都做錯的題

4.法考屆名師講課,自由選擇

5.推薦適合你的班型,讓你選擇班型不緊張

6.考前密卷,助你通關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更多~~ 

↓↓

相關焦點

  • 許小軍律師:淺說民事行為與事實行為的區別
    但在現實生活中如何對民事行為與事實行為進行區分還是很模糊不清的。究竟什麼是民事行為?什麼是事實行為呢?民事行為是以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行為,是一種以意思表示為要素發生民事法律後果的行為。民事行為又稱為法律行為。合法的民事行為稱為「民事法律行為」。不具備民事法律行為所必需的條件的民事行為,是非法的,無效的。
  • 行政事實行為的法律特徵及與他行為競合的甄別
    行政事實行為雖然在理論界頗多爭議,可以暫時不管。但準確界定「與職權相關的行為」和熟練把握行政事實行為的法律特徵,對正確適用國家賠償法,及時處理行政賠償案件至關重要。  一、行政事實行為的法律特徵  行政事實行為是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在職務活動中的個人侵權行為,由這一本質特徵決定了該行為的法律特徵:  1、行政事實行為表現為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個體恣意行為。
  • 對我國行政事實行為的探討
    法律行為和事實行為,兩者的區別在於:  1、意思表示方面 法律行為以意思表示為其構成的基本要素,是行為人設立法律關係的外在表示。而事實行為則不以意思表示為其構成的基本要素。  2、法律效力方面 法律行為以行為人的預期不同的意思表示內容而產生不同的法律效力。
  • 法理學 ‖ 法律行為
    法律制度的內容在一定意義上就是法律行為的構成模式,了解法律行為,是深入了解法律規則體系及作用機制的重要環節。法律通過規範表達法律行為構成的模式,並通過其特有的作用機制將人們的社會活動(行為)納入這些模式當中,進而實現社會調節。自從有了法律調整,現實活動中就有了法律行為,法律調整日益複雜,法律行為也日益複雜。
  • 哪些行為是無因管理行為,無因管理是事實行為嗎?
    現實生活中,大家在新聞中可能會聽到因無因管理行為而產生的糾紛,那麼哪些行為視為無因管理行為呢?無因管理是事實行為嗎?網友諮詢:哪些行為視為無因管理行為?遼寧越佳律師事務所楊玉梅律師解答:無因管理行為需要考慮其法律特徵。
  • 淺談事實行為的可訴性
    我們必須把握好可訴行政行為具有的三個要素:第一,可訴性具體行政行為必須是擁有行政管理職權的機關、組織和個人所實施的行為。第二,可訴行政行為必須是與行使行政職權有關的行為。第三,行政行為必須是對公民、法人、其他組織權利義務產生實際影響的行為。《若干解釋》的規定使行政訴訟受案範圍從法律行為擴大到了事實行為。法律行為和事實行為是行政法上的一對重要概念。
  • 註冊稅務師易混淆知識點辨析:事件、行為、事實的區別
    事件指的是與當事人意志無關的,能夠引起法律關係發生、變更或消滅的客觀事實,簡單地說就是指其本身不直接包含人的意志性的民事法律事實。比如自然事件:海嘯。   行為則是與當事人意志有關的。根據行為人是否進行意思表示,可以將行為進一步分為表意行為和非表意行為。   表意行為是指當事人需要意思表示而實施的行為。比如籤訂合同。
  • 過去行為、慣性行為及事後補救行為類證據,與待證事實間的關聯性
    (一)過去行為。過去行為,是指將一個過去實施的行為作為證明現在行為即待證事實的證據,一般是指某人過去曾經有過犯罪、不法或者其他行為。如果有關待證事實涉及行政機關的公務慣例,則該公務慣例作為慣性行為證據與該待證事實之間具有關聯性。(三)事後補救行為。事後補救行為,是指某一事件導致的人身傷害或者財產損失發生後採取的措施。一般情況下,如果在行為事實發生之後採取了補救措施,不能證明過失、故意、有責任、產品質量瑕疵、行政行為違法等。只在極個別情況下,事後補救行為與待證事實之間才存在關聯性。
  • 因事實行為設立或者消滅物權
    首先,為了準確理解本條的規定,有必要對「事實行為」作進一步的解釋。要理解「事實行為」,就要從「法律事實」說起。法律事實又可分為自然事實和人的行為,其中自然事實包括兩種:一是狀態,即某種客觀情況的持續,如下落不明、權利繼續不行使、未成年人已成年等;二是事件,即某種客觀情況的發生,如人的生死、果實自落於鄰地、不可抗力事由的出現等。
  • 民事行為能力和民事權力行為的區別
    ●小國●法不阿貴,繩不繞曲(二)2018-12-10 【注】此文為小國在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課程班的作業【民事行為能力和民事權力能力的區別】事行為能力,簡稱「行為能力」,是指民事主體能以自己的行為取得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的資格。簡言之,民事行為能力為民事主體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提供了現實性。
  • 無效民事行為的法律後果探析
    換言之,所有基於當事人意思表示而發生的追求特定法律結果的行為,都是民事法律行為,它包括了無效的民事法律行為和生效的民事法律行為。與民事法律行為相對的是事實行為,事實行為的特徵是既無意思要素,又無法律上的目的,如侵權行為,行為人在實施行為的過程中並不含有主動設定某種權利義務關係的意思,侵權行為的法律後果是一種排除當事人意思的直接責任。
  • 論民事法律行為的默示形式
    而法律行為的本質,在於旨在引起法律效果之意思的實現,在於法律制度以承認該意思方式而於法律世界中實現行為人慾然的法律判斷①。民事法律行為是由意思表示和其他事實要素兩部分組成的。其中意思表示形式包括明示形式和默示形式。所謂民事法律行為的默示形式是指民事主體不用語言、文字等方式直接表達其內在意思,而是以實施某種行為或不實施某種行為間接地依法律規定、約定、習慣或常理推知其意思的表示形式。
  • 行政事實行為的侵害性及救濟途徑思考
    ,學者們都試圖用自己的理解和觀點來解釋和構建行政事實行為理論,但卻忽略了對行政事實行為的法律規制和對行政相對人的權利救濟。  在上述兩起案件中,都涉及一個共同的問題——行政機關設置交通標誌行為的性質。目前,行政法學界通說認為是行政事實行為。二、對行政事實行為的再認識  「行政事實行為」是一個學理概念。有人認為,事實行為是指行政主體所實施的本身不直接或間接引起行政相對人權利、義務的得、喪、變更等法律後果的行為。
  • 淺析侵權行為法律構成要件之一的違法行為
    在我國一般侵權行為法律構成要件是:①違法行為;②有損害事實;③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係;④行為人主觀有過錯。一.違法行為的含義在侵權責任法上,違法行為也稱為侵害行為、加害行為、不法行為、不當行為等。
  • 跟專家學法律知識,為您講解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間的因果關係
    因此,在研究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的因果關係時,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因果關係是客觀存在的因果關係是各種社會現象和自然現象之間不依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一種客觀聯繫。所以,因果關係是客觀存在的,不以行為人的主觀願望為轉移的。
  • 如何理解單方行為與多方行為——意思表示與法律行為的關係?
    《民法典》總則編第一百三十四條規定:民事法律行為可以基於雙方或者多方的意思表示一致成立,也可以基於單方的意思表示成立。法人、非法人組織依照法律或者章程規定的議事方式和表決程序作出決議的,該決議行為成立。 這裡說的是民事法律行為既有單方民事法律行為,也有雙方甚至多方民事法律行為。
  • 何為民事法律行為的淺談
    所謂的民事法律其實是一個外來的法律名詞,這個其實是來自德國的民法學家薩維尼觀點。薩維尼認為,民事法律行為就是當事人希望產生私法上的法律效果行為。我國在民法通則裡面使用的法律行為,只是2017年後在民法總則中使用了民事法律行為。
  • 法律行為的單位與數量問題:商行為的模塊化
    法律行為也是如此。我們經常說「誰與誰籤訂了一個合同」,其中就隱含了法律行為的數量與單位。合同的相對性就是一個確立法律行為單位的原則:只考慮1 個合同,而不考慮多個合同或多個法律行為之間的關係。民法中的法律行為(或法律關係)均是以「1個行為(或關係)」為對象的。這是民法最根本的數量原理之一。
  • 責令改正行為的法律性質分析
    目前,行政部門在編制權力清單時對行政權力的主要分類實際上是在具體行政行為的項下來開展的,責令改正通常未在權力清單匯中予以展示梳理,主要原因還在於責令改正對應的行政行為類型不清楚。根據相關行政行為相關理論,在行政行為的多重分類標準中,以行政行為是否產生法律上的約束力為標準,將行政行為劃分為行政法律行為和行政事實行為5。
  • 跟我學法律:附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
    附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一,附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概念附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是指雙方當事人在民事法律行為當中設立一定的事由為條件,以條件的成就與否,或者說是是否發生作為決定民事法律行為法律生或者解除的根據的民事法律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