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家市鎮:深耕紅色文化,傳承革命精神

2020-12-24 新湘評論

文家市鎮位於瀏陽東南部,地處湘贛兩省四縣交界處,面積148平方公裡,人口6.8萬人。相傳,明代文姓聚居於此,逐步形成圩場集市,文家市由此得名。青山田疇、花草綠樹、紅瓦白牆……美不勝收的文家市鎮宛如一幅絢麗多彩的畫卷。

文家市鎮是湘贛邊界有名的紅色小鎮,歷史遺蹟眾多、紅色資源豐富。近年來,文家市鎮主動融入湘贛邊紅色文旅「共同體」,高質量建成了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紀念園、紅旅營研學基地、湘贛邊旅遊綜合服務體等重大文旅項目,先後獲評全國第一批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國家國防教育示範基地、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湖南省十大特色文旅小鎮等。

特色鮮明的「紅色小鎮」

文家市鎮之所以聞名遐邇,和其以「秋收起義」為核心的紅色文化密不可分。一代偉人毛澤東曾三次來到文家市,在這裡留下了深刻的紅色印記。

1917年冬,毛澤東遊學瀏陽,住在文家市陳紹休的家,並在此親手種下了兩棵板慄樹。「它們來歷不凡,是103年前毛主席親手所栽,現在每到秋天,樹上還能結出不少板慄哩!」當地老百姓指著這103歲「高齡」卻依然挺拔青翠、年年掛果的板慄樹,自豪地講述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1927年9月9日,震動全國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爆發。當時由於全國革命形勢處於低潮,反動軍事力量過於強大,起義部隊兵力薄弱又分散,群眾未能充分發動等原因,進攻省會長沙的目標未能實現,秋收起義遭遇挫折。9月19日,秋收起義部隊在文家市集結,毛澤東果斷作出「轉兵文家市,進軍井岡山」的決策。9月20日清晨,毛澤東在裡仁學校操場上給起義部隊作動員講話:「這次武裝起義受了挫折,算不了什麼!勝敗乃兵家常事。我們當前力量還小,還不能去攻打敵人重兵把守的大城市,應當先到敵人統治薄弱的農村,保存力量,發動農民革命。我們現在好比一塊小石頭,蔣介石反動派好比一口大水缸,但總有一天,我們這塊小石頭,一定要打爛蔣介石那口大水缸。」起義軍在文家市住了兩夜,便沿著湘贛邊界南下,踏上了前往井岡山的道路。這是中國革命走上「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正確道路的開始,中國革命從此掀開嶄新的一頁。

1930年7月27日,紅三軍團攻佔長沙後,國民黨反動派何鍵調集部隊從南北兩路夾擊長沙。紅三軍團根據嚴峻的鬥爭形勢,於8月5日主動撤離長沙,向平江、瀏陽方向轉移。為支援紅三軍團,毛澤東、朱德率紅一軍團從贛南星夜趕往湖南,在瀏陽文家市全殲駐守的敵軍戴鬥垣部,史稱文家市大捷。「文家市大捷為紅一、紅三軍團會合併組建紅一方面軍創造了條件。可以說,沒有文家市大捷,就沒有紅一方面軍的組建。」瀏陽市政協文史調研員餘振魁說道。

毛澤東與文家市的三次結緣,為這個歷史悠久的邊陲小鎮厚植了賡續不斷的紅色基因,賦予了動人心魄的紅色氣韻。

設施完備的「旅遊小鎮」

穿過繁花似錦的秋收大道,便可看到氣勢恢宏的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紀念園。這是文家市鎮的核心標誌,佔地105畝,包括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舊址、秋收起義紀念館、積穀倉、秋收起義紀念廣場等部分。93年前,中國工農紅軍的第一面軍旗在這裡升起。

進入廣場,一條中軸線串起了面積約5000平方米的秋收廣場。廣場中央別出心裁地設置了秋收起義進軍路線地圖,四周石板則記錄了紅軍三個團戰鬥的情形。紅一方面軍成立暨「文家市大捷」90周年紀念活動、2020中國紅色旅遊博覽會等重大紅色文化活動都曾在這裡舉行。

廣場上方,一座巨大的紅旗雕塑巍然屹立,旗面萬裡長城氣勢恢宏,左側「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光耀奪目,底座「光輝起點」熠熠閃光,寓意著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會師文家市,開創了中國革命走向成功的光輝道路。

拾階而上,便是莊重典雅的新陳列館。這座展館於2017年9月建成開放,面積近7000平方米,館藏文物736件,包括長龍炮、鐘錶箱、油燈等珍貴文物。「截至目前,新館已接待了638.61萬名遊客,除展廳講解,我們還舉辦了專題展、臨時展、巡迴展,讓深藏在庫房裡的文物活起來,文化傳下去。」紀念館講解員介紹道。

依託「秋收起義」紅色名片,秋收起義會師紀念館串聯起湘贛秋收起義一線九館,建立了黨性教育培訓示範基地。「我們創新開發了《文家市的抉擇》《小石頭砸爛大水缸》等情景黨課,讓秋收起義精神綻放時代光芒。」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紀念館黨性教育示範培訓基地負責人說,「自2020年9月運行以來,基地已承接省內外黨性教育28個班次共計1000多人的培訓。」

下一步文家市鎮將聯合耀邦故居,共同創建國家5A級景區,共同打造湘贛邊最強紅色旅遊板塊,實現紀念園由紅色景點向紅色大景區的跨越,進一步打響「秋收」品牌。

生活富裕的「幸福小鎮」

近年來,文家市鎮聚焦「傳承紅色基因,富裕老區百姓」目標,經過不懈努力摘掉了「窮帽子」,一躍成為經濟強鎮。2005年,文家市鎮財稅收入過億元,成為瀏陽第一個億元鄉鎮,在全國革命老區中首樹「億元鄉鎮」的紅色標杆。如今,文家市鎮以「建設文旅鎮、精品煙花谷、幸福文家市」為發展主線,深耕紅色文化,主攻文旅升級,努力構建文旅發展新格局。

文家市村依託「鎮—館—司—村」四方合作模式,規劃建成了紅旅營研學基地、民兵訓練打靶場、紅源賓館等文旅延伸產業鏈,豐富文旅業態,2020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預計突破35萬元,村集體經濟邁上新臺階。

離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紀念館不遠的紅旅營研學基地,近千名來自瀏陽市嗣同小學和瀏陽八中的學生正在營地體驗生活。紅旅營開設的研學、打靶、團建等體驗項目,受到湖南、江西等地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的熱烈歡迎。紅旅營自2019年9月19日開放以來,一共接待了3萬多人次。

小鎮發展紅色旅遊,還帶動了周邊餐飲住宿消費。新陳列館建成開放不久,文家市裡仁屋場的彭傳科父子就將紀念館附近的13間老房子改造成了紅米飯農莊,可接待三四十桌客人。在紅旅營帶動下,裡仁屋場30多戶村民將自家的房子改造成民宿,為遊學的學生提供住宿,目前床位達到500張,收入十分可觀。

隨著文旅融合推進,富有文化底蘊和地域特色的「文家市的秋收」「秋收紀念幣」「紅色情書」等文創產品相繼研發,深受遊客喜愛。「文化旅遊注重體驗感。我們想讓遊客來文家市感受歷史文化,感悟紅色記憶,品鑑詩意鄉愁。希望文家市的文創產品助力紅色文旅小鎮發展。」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紀念館館長、文家市鎮黨委書記謝波說。

對於文家市鎮來說,歷史不能忘,未來更可期。今後,文家市將按照「紅色引領、綠色支撐、研培帶動、三創同步」的思路,用好用活紅色資源,做大文旅板塊體量,發揮旅遊帶活經濟、致富百姓的作用,培植經濟發展動能。

(選自《新湘評論》)

歡迎轉發點讚

轉載請聯繫授權

相關焦點

  • 重走秋收起義路線,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紀念館「紅色宣講」進屋場
    重走秋收起義路線,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紀念館「紅色宣講」進屋場(快板節目——《紅色的回憶》)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4月19日訊(記者 王文隆 通訊員 甘武)宣講革命故事,傳承紅色文化。《開國女將李貞的不凡人生》《上將陳士榘與毛澤東在裡仁學校的第一次相遇》《「捨命獻鹽」的紅軍將領——張子清》《白紙家書》等紅色革命故事,深深吸引了大家。眾人在認真聆聽中,接受紅色文化與革命精神的洗禮。
  • 紅色小鎮文家市
    紅色小鎮文家市 (星辰拍客 惒為貴/攝) 裡仁學校坐落在文家市鎮文華山北麓,原名「文華書院」,取「文章華國」之意。
  • 弘揚紅色文化,傳承革命精神
    紅色文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由中國共產黨人、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共同創造並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 8月6日,河南師範大學物理學院暑假實踐隊舉辦了紅色文化宣傳活動,活動有物理學院實踐部主辦,參與成員包括在家的初高中生及其家長。本次活動的成功舉辦提高了在家的初高中生對紅色文化的認可,產生了十分積極地影響。
  • 重溫革命記憶,傳承紅色精神
    西北師大學子走進紅堡子村:重溫革命記憶,傳承紅色精神7月19日,西北師範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築夢歲月,與黨同行」暑期社會實踐團走進白銀市會寧縣郭城驛鎮紅堡子村王家文化大院(會州博物館),在建黨99周年背景下,重溫珍藏於文化大院的崢嶸歲月,針對鄉村發展現狀及紅色文化傳承開展社會問卷調研活動,深入田間幫助農戶摘收枸杞,體驗農間勞作,切實感受紅色文化,傳承紅色精神,不忘初心,與黨同行,
  • 傳承紅色文化③|革命後代劉婧:傳承紅色精神 讓紅色基因永不褪色
    編者按:為廣泛宣傳革命先烈、挖掘推介革命事跡,傳承紅色文化,中共墾利區委宣傳部與大眾網·海報新聞將圍繞「追憶紅色歷史,傳承紅色精神」為主題,共同推出《傳承紅色文化》專題。劉婧繼續說道,「當我第一次帶上耳麥,面對100名孩子時,看著他們對紅色故事又好奇又嚮往的臉龐,我仿佛看到了童年的自己。」墾利區永安鎮被譽為山東的「小延安」,這裡「埋藏」著許許多多的革命事跡和英雄人物,劉婧為了講好墾區的紅色故事,傳承紅色精神,也為了肩上的這份榮耀和責任,她走遍墾區19處抗日根據地舊址,採訪近百位老革命、老黨員,整理近十萬字讀書筆記。
  • 河南大學生三下鄉:感受紅色文化,傳承革命精神
    無論在血雨腥風、戰火紛飛的革命年代,還是在生機勃勃、革故鼎新的改革發展年代,紅色文化一直激勵著中國人民奮勇前進。為傳承紅色基因,汲取革命精神,增強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7月7日河南科技學院資源與環境學院「弘揚紅色文化,傳承革命精神」紅色資源調研團來到了河南省鄭州市二七區連雲路附近進行走訪、宣講等活動。從中汲取昂揚奮進、團結拼搏的精神,凝聚起為中華之崛起,為民族之復興而發奮讀書的力量。
  • 感受紅色情懷 傳承革命精神
    (通訊員 孫冰然 鄧筱彤)為更好的了解紅色文化教育和國家時事現狀,弘揚紅色文化精神,自8月4日起,四川農業大學「紅色耀中華,精神傳後人」實踐隊伍開展了為期七天的紅色文化調研。受疫情影響,此次調研活動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暑期紅色主題文化實踐調研活動。
  • 重遊紅色基地,傳承紅色精神
    為了培養自身的愛國主義精神,學習老一輩革命家的崇高品質和精神風範,體會革命先烈的艱苦歷程,加深心中的紅色記憶,宣傳紅色文化,傳承紅色精神,2020年8月8日至2020年8月11日,河南工業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紅色火炬」暑期社會實踐團隊開展了以「重遊紅色基地,傳承紅色精神」為主題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 土城鎮中心小學「弘揚紅色文化 . 傳承革命精神」為主題活動
    為弘揚長徵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加強學生身體素質培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為此,我校特組織2019屆畢業班師生於12月21日在土城鎮中心小學,青槓坡一帶進行軍事拉練活動。此次活動內容包括軍事隊列訓練,即立正、稍息、停止間轉法,整理著裝、報數等,徒步拉練,講紅色故事,唱紅色歌曲,活動心得交流等。同時,到土城鎮人民政府,土城鎮派出所,土城鎮衛生院的大力支持並全程參與,為師生活動安全提供有力保障。革命先烈的犧牲換來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們要倍加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勝利成果。
  • 新文明實踐||追尋紅色足跡 傳承革命精神
    為進一步弘揚沂蒙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在新橋中心小學大隊委的號召下,2020年暑假期間,四(1)五音橋中隊的隊員們在輔導員黃小懿老師的帶領下,到大青山勝利突圍革命烈士紀念館參觀學習,為隊員們的假期生活增添紅色光彩,開啟一場紅色文化之旅。
  • 傳承紅色經典 發揚革命精神
    7月14日河南科技學院資源與環境學院「紅色資源調研團」赴下魏村、抬頭村進行紅色文化的調研活動。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在維護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歷史進程中敢於流血、敢於犧牲和敢於鬥爭的頑強精神的高度融合。紅色代表了勇敢、頑強和奮鬥,紅色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也應該是綿延不斷,被更多的人了解和學習的。
  • 女院學子開展社會實踐;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
    為傳承紅色基因,繼承和發揚老一輩革命家不畏艱險、奮勇拼搏的革命精神,7月31日至8月4日,教育學院「愛之翼」文化宣傳服務隊在多個實踐地開展了為期5天的紅色基地探訪行動,通過實地探尋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學習他們的革命精神,使志願者們深入感受黨和人民為獨立解放而鬥爭的不屈與無畏精神。
  • 在文旅融合中傳承紅色精神
    紅色革命的火種未曾熄滅。坐落有致的房屋建築、阡陌交通、風景美如畫的「紅軍村」透露出的是一片繁榮景象,不僅僅是給我們看到了新的面貌,更讓我們看到新的精神,從天空向下看,更能夠看到這片土地勞作的「身影」,更能夠看到為這個地方發展而不斷發展而努力奮鬥的每一代人。  從外到內,「瞰」紅色精神。
  • 南京大學生走訪紅色遺址 銘記歷史 傳承紅色革命精神
    鏡頭中的三下鄉2020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南京大學生走訪紅色遺址 銘記歷史 傳承紅色革命精神】7月18日上午,@南京工程學院校團委 破風破風實踐小隊在南京渡江紀念館集結。同學們懷著對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參觀了各個展廳,看著館內收藏的一張張照片、一件件真實的文物,聆聽一個個感人的故事,隊員們了解了革命先烈們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的艱難歷程,篤定了隊員們繼續艱苦奮鬥、傳承紅色精神的決心。
  • 弘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
    紅色文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由中國共產黨人、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共同創造並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8月6日,河南師範大學物理學院暑假實踐隊舉辦了紅色文化宣傳活動,活動有物理學院實踐部主辦,參與成員包括在家的初高中生及其家長。本次活動的成功舉辦提高了在家的初高中生對紅色文化的認可,產生了十分積極地影響。
  • 紅色研學 ‖ 探訪大別山區 傳承紅色精神
    《探訪大別山區,傳承紅色精神》——大別山研學課程課程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在信陽新縣地區的紅色歷史遺址的參觀、體驗學習,瞻仰革命先烈英雄事跡,加強學生對大別山地區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歷史文化的了解;
  • 板慄樹前重溫紅色歲月 松柏枝下追憶浴血往事
    板慄樹前重溫紅色歲月 松柏枝下追憶浴血往事 藉助紅色精神,文家市打造屋場文化全域鄉村旅遊 用革命精神幹事業,優冠欲打造中部首家體育設備製造產業園 8月3日上午,遊客正在參觀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紀念館。
  • 傳承紅色基因!文山州將從五方面振興發展革命老區
    近日,中共文山州委辦公室印發《中共文山州委關於傳承紅色基因助推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意見》指出,要以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為主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為引領,大力傳承紅色基因,創新創優紅色文化品牌,做新做精經濟發展亮點,努力把文山打造成全國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示範州,全國具有影響力的理想信念教育基地
  • 固安縣第七小學弘揚革命精神 傳承紅色基因
    在建軍節來臨之際,為激發學生愛國擁軍的熱情,厚植愛國情懷,進一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固安縣第七小學組織開展了「傳承紅色基因,勵志強軍報國」系列革命傳統教育活動。活動中,學校組織學生觀看「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時代新人」直播,學習並觀看學校少先隊大隊部精心製作的視頻,深入了解建軍節的來歷、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立和奮鬥歷史、解放軍的英雄事跡。
  • 大別山紅色文化的弘揚與傳承
    中國共產黨在這裡先後發動了「黃麻起義」「立夏節起義」和「六霍起義」,組建了紅一軍、紅四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等四支紅軍主力,創立了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在血與火的鬥爭中,大別山人民以堅定的革命信念和不屈的革命精神開創了鄂豫皖革命老區28年紅旗不倒、22年武裝鬥爭不斷的光輝歷史,凝成了內涵豐富、底蘊深厚的大別山紅色文化。